浅析谈陕西民俗文化现状
关于陕西民俗文化现状研究性学习报告

关于陕西民俗文化现状研究性学习报告课题组:汉台中学高二(2)班第十一小组【摘要】陕西具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因此它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期待陕西民俗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民俗开发民俗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忽略民俗文化的存在,忽视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创新,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作为当前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结果,民俗文化在此程度上出现了程度不同,内容复杂的变迁;作为被开发的对象,民俗文化尽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但受到的破坏远远大于保护,作为被保护的对象,民俗文化受到的关注还处在人造声势的阶段,保护口号远远多于实际的措施,但已经表现出充满希望的前景。
一.陕西民俗文化现状(一)陕西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特色1.原生态文化保存完整,原真性强,具有极高的旅游体验价值来过陕西的人都知道,陕西的地理环境特点之一是山地较多,这使得陕西的两大区域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从而使一些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得以较完整的保护下来,以至于产生到这里旅游活动的动机。
(1)资源类型丰富,文化兼容性浓烈,风俗的古老性明显陕西民俗文化囊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划分的所有类型。
有口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五个方面。
同时又是13个古代王朝的所在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文化兼容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历史悠久性和风俗古老性。
①陕西民俗文化在“知”和“娱”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陕西民俗文化常常与历史文化交叉并举,这使得民俗民俗展现的地区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较好的融合。
特点总结: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其中某些例如陕北民歌集中体现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极具原发性特点;其中还可以听到“陕西十八怪”,一些手工艺制作等等形象夸张,生动可爱,乡情浓郁,色彩鲜艳;古老性也不能忘记,陕西方言是中国古文字的活化石,现在陕西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古香古色的腔调和文字;最后一个要属多样性了,文化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尤其在传统表演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多样性特点,比如说皮影艺术,不仅是表演道具也是独具风格的艺术品,正月的社火也是一种靠扮演造型获胜的艺术,通过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一个个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迭出的艺术感染力,例子数不胜数。
浅析陕西皮影的现状与开发策略

成 立 专 门 的 工 作 机 构 , 吸 收 热 爱 皮影 的 宣传 图 片 , 使 之 成 为 西 安 的 一 皮影 艺术 事业 的 民间艺术 家 、志士仁 人 道 亮 丽 的风 景 线 。 同 时在 公 交 车 内 的 承 、合 理利 用和 产业 开发 。下 设专 门委 代 表 曲 目。
员会 ,对 民间 艺术进 行挖 掘搜 集整理 , 研 究保 护 与发展 暨产 业开 发途 径 。设 立
二 、皮影融入 当前旅游市场 中所 为会员。研究会具体负责皮影保护、传 小 电视 中 可 以 播 放 一 些 皮 影 的 介 绍 和
2 全 新打造 保 典 推新 。
陕 西皮 影 戏 的传 统 剧 目有 《 游 政 府 的政 策 支 持 不 到 位 ,缺 乏 专 皮 影音 乐研 究室 、皮 影剧 目造 型资料 研 西湖 》 、 《 咤 闹海 》 、 《 哪 古城 会 》 门的 机 构 来 研 究 陕 西皮 影 这 一 民 间 艺 究 室 等 。并 制 定 皮 影 产 品 质 量 鉴 定 标 等 。这些经 典剧 目深受人 们的喜爱, 术 , 在 皮 影 的保 护 和 传 承 上缺 乏 一 定 准 ,规范皮影 市场管理 。
政 府 缺 乏 相 应 的 人 才 鼓 励 机 制 和 对 外 学 习皮影 演 唱和雕 刻 艺术 ,培养 一批 艺 技术 ,用 皮影 语言 、手段 表演 寓言故 事 宣 传 措施 。
( )旅 行 社重 视 不够 二
术 新人 ,使他 们 能全面 深入 了解 陕西 皮 和现 代剧 目,更能 吸 引青 少年人 群 。上 影 的文化 内涵 ,造 就一 支业 务水 平高 素 演一 些 寓言故 事、神 化传 说类节 目,这 样可 以取 得非 常好 的社会 效益和 经济 效 ( )提 升 皮影 认知 度 二
(完整版)陕西民俗文化

略谈陕西民俗文化论文摘要:陕西具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因此它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期待陕西民俗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民俗开发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一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
”《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
”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
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
”《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
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
陕西民俗调研报告

陕西民俗调研报告一、引言陕西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因其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富多样而闻名。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陕西民俗风情,探究其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为保护和传承陕西的民俗文化做出贡献。
二、调研方法及过程本次调研采取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调查、访谈、观察和文献资料收集等。
我们先选择了陕西的几个代表性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包括西安、华山、延安等。
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与当地的民众进行了交流,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传统习俗。
同时,我们也聘请了一些专家学者进行采访,收集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最后,我们还参观了陕西的博物馆和其他相关展览,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陕西民俗的认识。
三、陕西民俗的独特之处1. 历史悠久陕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
在陕西的民俗中,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氛围。
比如,陕西的婚礼习俗中,有许多与唐朝、宋朝相关的仪式和习惯。
这些习俗延续至今,成为了陕西民众的传统文化。
2. 地域差异陕西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各异,因此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也有所不同。
比如,陕北地区的民俗更加朴实,有着浓厚的农耕文化的烙印;而陕南地区则以手工业文化和民间手工艺品闻名,如华县的皮影戏、户县的刺绣等。
3. 艺术表达陕西的民俗表达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
比如,陕西的“秧歌”是一种富有历史内涵的舞蹈形式,常被用于表达人们的喜悦和美好愿望。
4. 传统节日陕西的传统节日也是其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被陕西民众十分重视。
人们会在这些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祖、舞狮、放鞭炮等。
四、面临的挑战和保护措施陕西的民俗文化面临许多挑战,主要包括现代化进程、城乡发展差异等。
为了保护陕西的民俗文化,我们提出以下措施:1. 加强教育宣传,提高人们对陕西民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2. 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促进其传承与发展;3. 建立相关机构,组织专门的研究团队,深入挖掘陕西民俗的内涵与价值;4. 加强文化交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陕西体验和了解其民俗文化。
陕西区域民俗文化旅游现状分析与旅游开发

O L T e a t l o wa d e e a a lc b u r d t n c l r —o i n e u i m r d c s e p o t to h a x I h ri e f r r s s v r lt cJ s a o t ta ii u t e c o u re t d t r o s p o u t x l i in i S a n i a n
p vi o r nce .
Ke r s S a n d: c t r y wo d : h a 】 l u u e—o i n e u im ; t u im e e o me t re t d t r o s o rs d v l p n
陕西 是中华文 明的发 源地 之一 ,有 大量 民俗文 化遗 产仍 以其 特有 的方式存 在 和延 续着 ,可 以说 民俗文 化旅
关 键 词 :陕 西 ;民俗 文化 旅 游 ;旅 游 开发
中图分类号 :F9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 04 (0 8 4— 0 9— 4 5 27 0 9— 2 X 20 )0 02 0
An l ss o he Siu ton fRe i n lCu t r ・ i n e To im n a y i n t t a i s o g o a lu e— Or e t d urs i S a iPr v nc nd Co nt r—M e ur s ha nx o i e a u e . as e
Z HANG i C imig Ja , UIXao n 2 n
( . eat etfCe sy一 1Dp r n o hmir m t
Si c ; c ne e
2 Dp r etfEoo i n ng m n ,A k n n e i ,A k n7 5 0 ,Sa n i h a . eat n cnm c a dMaa e et na gU i rt na g 2 00 h az ,C i ) m o s r sy n
略谈陕西民俗文化的特点及发展

角余料做成 的娃娃 、 老虎、 、 猫 、 猴 鸡、 狗及虎头等玩 具, 形象夸张, 生动可爱, 乡情浓郁色彩鲜艳。流行于 关 中地 区的香包, 用棉织品和丝绣扎成各种人物 、 动 物、 花鸟虫鱼 、 瓜果蔬菜等形状内 装雄黄、 香草等药
作者简 介 : 张桂荣 , , 女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 、 副院长 ; 周静 , , 女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办公 室主任 。
4 2
陕西社会 主义学 院学报
21 02年 1 月
寄托情思的一种信物。 4 历史的古老性。 、 陕西历经周秦汉唐, 是十三朝 古都所在地 。 语言的繁衍变化, 总逃脱不 了旧有的基 础。陕西方言是中国古文字的活化石 。现在陕西方 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古香古色的腔调和文字 。如“ 乡 党” 一词, 与古代 的民户编制有关。据《 汉书》 “ 载:五 家为邻, 五邻为里, 四里为族, 五族为党, 五党为州, 五
一
生活习俗, 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 。 信天游的节 奏大都 十分 自由, 旋律奔放高亢, 韵律 和谐 , 扣人心
弦, 回肠荡气, 不假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 。信天游 的 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 自然景观 、 社会 风貌 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极具地域的原发性特点。
2 制作 的原始性。 、 陕西民俗都是“ 得掉渣的 土” 东西, 极具原始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些手工制作
陕西 民俗文化是 中国文化和 “ 东方文化 ” 不可 缺少的一部分。 一位 日 本大学的教授说过: 陕西民俗 文化的价值。 绝不亚于周 、 、 、 秦 汉 唐文物的价值。它 象征的贴切, 的生动, 鲜活 故事的情趣, 表现 出其超 乎大多数人想象的神韵 。总括起来具有以下特点:
陕西农村传承文化调研报告

陕西农村传承文化调研报告陕西农村传承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为了解陕西农村传承文化的现状、问题和影响,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陕西农村文化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采取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
选择了陕西省内的几个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并对农民、乡村干部等进行问卷调查。
三、调研结果1. 陕西农村传承文化的现状:陕西农村传承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较高的知名度。
包括传统民俗、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形式。
2. 陕西农村传承文化存在的问题:传承方式单一化;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兴趣不高;传承人口老龄化;少数传统文化受到商业化和现代化的冲击等。
3. 陕西农村传承文化的影响:传承文化是农村特色的重要标志,对于增强农村集体记忆、促进乡村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传承文化还能够带动旅游业发展,提高陕西农村形象和知名度。
四、调研建议1. 多样化传承方式:应鼓励探索多种传承方式,包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记录和传播,如通过视频、音频等媒介进行传承。
2. 激发年轻一代兴趣:应通过教育和宣传等手段,增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培养他们成为传承的接班人。
3. 加强传承人培养:应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改善传承人口老龄化问题,防止传统文化技艺的中断。
4. 平衡商业化与保护传统文化的关系:在商业化发展中保护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注重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避免商业化削弱其纯粹性。
五、结论陕西农村传承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但在传承方式、年轻一代兴趣、传承人培养、商业化与保护之间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多样化的传承方式,激发年轻人兴趣,加强传承人培养,平衡商业化和保护之间的关系,以保护和传承陕西农村文化。
同时,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为陕西农村传承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陕西乡土文化研究

序言陕西的乡土文化包括:戏剧、曲艺等。
是勤劳智慧的陕西人民在漫长的劳动和生活中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沫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做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原因的影响,使陕西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
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
它反映了陕西当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也反映了该地区百姓的审美观念、艺术情趣、生活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从古至今,它在陕西人的精神生活中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为陕西当地群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它是陕西群众文化的根。
近年来,随着我们对乡土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对乡土文化的发掘、认识、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正在持续升温。
本文就以极具代表性的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为例来浅谈陕西乡土文化,介绍宣传丰富多彩的陕西民间文化。
保护和传承我们当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所在的区域、地理环境及历史渊源(一)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所在的区域、地理环境侯官寨,位于终南山脚下的西安市长安区杨庄乡,东径109°,北纬34°,东邻蓝田,北接历史名镇引镇,西康铁路绕村而过。
目前,全村约有600户人家,3700多人口。
其中,上堡子约有100多户人家,500多人口。
这里交通便利,一年四季稻麦飘香,六畜兴旺,多年前开挖的渔塘波光粼粼,风景秀丽,是人们前往旅游胜地终南第一峰太兴山的必经之地。
静静的浐河和清水河从村子东西两侧不远处自南向北缓缓流过,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风淳厚,生活悠然。
(二)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的历史渊源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
它来源于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
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谈陕西民俗文化现状
【摘要】陕西具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因此它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期待陕西民俗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民俗开发
民俗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忽略民俗文化的存在,忽视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创新,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作为当前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结果,民俗文化在此程度上出现了程度不同,内容复杂的变迁;作为被开发的对象,民俗文化尽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但受到的破坏远远大于保护,作为被保护的对象,民俗文化受到的关注还处在人造声势的阶段,保护口号远远多于实际的措施,但已经表现出充满希望的前景。
一.陕西民俗文化现状
(一)陕西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特色
1.原生态文化保存完整,原真性强,具有极高的旅游体验价值来过陕西的人都知道,陕西的地理环境特点之一是山地较多,这使得陕西的两大区域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从而使一些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得以较完整的保护下来,以至于产生到这里旅游活动的动机。
(1)资源类型丰富,文化兼容性浓烈,风俗的古老性明显
陕西民俗文化囊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划分的所有类型。
有口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五个方面。
同时又是13个古代王朝的所在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文化兼容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历史悠久性和风俗古老性。
①陕西民俗文化在“知”和“娱”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陕西民俗文化常常与历史文化交叉并举,这使得民俗民俗展现的地区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较好的融合。
特点总结: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其中某些例如陕北民歌集中体现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极具原发性特点;其中还可以听到“陕西十八怪”,一些手工艺制作等等形象夸张,生动可爱,乡情浓郁,色彩鲜艳;古老性也不能忘记,
陕西方言是中国古文字的活化石,现在陕西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古香古色的腔调和文字;最后一个要属多样性了,文化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尤其在传统表演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多样性特点,比如说皮影艺术,不仅是表演道具也是独具风格的艺术品,正月的社火也是一种靠扮演造型获胜的艺术,通过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一个个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迭出的艺术感染力,例子数不胜数。
二.陕西民俗文化的现状
(一)戏曲文化景观
戏剧种类繁多,除了著名秦腔戏外,还有一些地方戏,比如说眉户,花鼓戏,紫阳民歌,延安秧歌剧等等。
1.工艺美术景观剪纸俗称窗花,它保留了黄河流域古老的文化传统,渗透了这里人民的纯朴与勤劳,因而形成了古朴粗犷,简明茁壮的独特艺术风格。
(1)节庆习俗景观。
节庆在我国北方大多相近,为婚丧孝敬有些特色。
自己有幸参加了一场葬礼,亲眼目睹了别具特色的一幕幕场景,有火居道士主持葬礼,并有唱孝歌,打丧鼓等等习俗。
①起居饮食风俗。
虽然陕菜不是八大菜系之一,但也有自己的特色,特有的饮食品种繁多,比如说我吃过的印象比较深的:西安羊肉泡馍,岐山哨子面。
现在想起来都直流口水,真的值得一品。
②民居建筑风格。
受西北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影响这里窑洞或房屋为主。
三.陕西民俗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不够,相应的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传承保护机制
我们都知道民俗文化属于再生资源,其存在形式是多样的,且自我保护的能力非常弱,随着它赖以生存的不论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变了,它可能会很快灭亡,在这里,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民俗文化的得不到及时保护,必然就会遭到损害和破坏。
其次虽然有一些法律法规但还是不健全,没有细化,在某些方面或者角度上还是空白,仍待完善。
最后,保护机制不是很健全。
像对一些文物的保护,条件如场所,人为管理等方面都有所缺乏。
像一些特殊技艺现在会的人并不是很多。
1.宏观投入不正确,忽略了旅游者的基本要求,造成资金浪费像民俗旅游主要是以农村生活体验为主要目的的,说体验就要真正体验起来,要劳动,要做真真实实的农民干的活,要从心底里认识到:劳动是一种快乐。
像我去过的一些农家乐,住的是平常的水泥钢筋房,还说要体验一下住窑洞的感觉,根本不给机会呀,没有让旅游者体会到农村特有的东西,农民的品质等等。
(1)脱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陋俗略有明显,要懂得取精华去糟粕
民俗文化中,有健康的元素也有一些不良的陋习,在这里我发现了有些地方还是相当信奉迷信之类的说法,这样特别不利于当地人文明意识的培养以及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①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有些滞后,缺乏创新,没有形成品牌。
像一些民间工艺品,在当地人眼中一文不值,因为他们看厌了看烦了,多少年来都是一个样,比如说刺绣,很多妇女都会,但能做到精品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几十年都不曾改变,产品质量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更无法形成品牌,这样就缺乏销售渠道,仍然是自产自销,品牌经营意识相当淡薄。
四.陕西民俗文化发展策略
(一)将民俗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促进陕西旅游业的开发
陕西的民俗旅游主要是民俗博物馆静态的观赏性设施,缺乏体验和参与性,因此在原有基础上,学会增加一些互动元素。
比如说剪纸馆教游客怎样剪纸,泥塑馆教游客动手制作,或者陕北秧歌,腰鼓等,不但能丰富游客的旅游乐趣,更能让他们深入的了解并体会这里的民俗风情。
像一些传统节日,可以安排相应的活动,既吸引游客有丰富他们的见识,何乐而不为呢!在旅游景点发放纪念品,既可以满足游客求新求特色的心理,又能创造经济效益。
1.将民俗文化与商业结合,促进陕西民俗产业的开发
这种保护方式主要适合于手工技艺类,通过对这类民俗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实现商业元素与文化元素的有机结合,加上流行元素不正适合了现在的混搭风格,紧随潮流又不失古典。
也可以尝试对开发元素进行系列开发,比如说依靠汉唐历史,对其服饰,饮食,舞蹈,戏曲等文化进行开发创造;或对民间故事传说进行加工,围绕资
产编故事,是故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对住宿饮食,建造汉唐风情的客栈,茶馆,为游客增添体验和乐趣。
为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消费体验和文化感受,实现文化与商业的完美结合。
结束语
问题总会存在,但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找解决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让陕西民俗文化广为流传,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有想法,有条件去尝试,总会有所改变,我期待着……
[参考文献]
[1]高楠.文化创意产业:民俗旅游开发的创意载体[J].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期.
[2] 高敏洁. 陕西民间文化如何走出困境.2009. [EB/OL].[2009-03-07].
[3]刘德谦.乡村旅游,产业旅游与民俗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6-01-02.
[4] 安然,齐波.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J].《史学月刊》,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