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传统名居及文化
(完整版)陕西民居解析

建筑1204班 耿蓝天、柏思宇、南明玥、杨子依、 惠子祯、郭境钰、杨英
陕西位于中国中部中心 位置。是13朝历史古都,中 华文化的发祥地。多年的文 化积累草成了很厚的建筑文 化底蕴,形成了富有特色的 传统民居。
秦岭山脉和北山将陕西划 分为三个不变通的文化区域, 北部为陕北高原,中部为关 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区。 三种区别分明的地理环境和 气候因素,造就了陕西各个 地区不同的建筑风格。
为了解决窑院,尤其是地坑院的排水问题,窑 院内部挖有渗池或渗井。但渗池不卫生,又使 院内地面不平,所以多数地坑院做渗井。渗井 位于窑院内最低的位置,下挖1—2米深的地窖, 直径一米多,上盖一块石板,板中央留一个小 口,雨水都能及时排到窖内,渗入地下。
陕南民居
陕南在行政区划上,包括 汉中、安康以及商洛地 区。两地同处于秦岭与 巴山之间河谷地带,汉中 盆地受到蜀文化、秦文 化影响较大,安康地区相 对受到楚文化的影响较 大,使得这一地区的文化 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这 一点也同样反映在民居 的具体形态上。
紫阳石板房
安康市紫阳县特有的石板 房,屋顶墙面均用石板砌 筑。采用当地特产的板岩, 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板岩在天然石材在建
筑领域里有丰富的使 用范围。板岩石材优 于一般的人工覆盖材 料,防潮,抗风,具 有保温性。板岩屋顶 可以持续数百年。但 大量使用石板可能会 导致过度开山,对环 境有很大破坏。
青木川
关中民居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中 部在秦岭北麓、北山 以南的渭河平原一带。 自古以来土地肥沃, 自西周以来先后有13 个王朝在此建都,从 秦汉迄隋唐,逐步发 展成中国古代黄河文 化的中心。
关中民居各地区分布类型
关中地区地势平坦,村 落巷道较为笔直、宽 阔,主、次街巷形成的 路网通往每家宅院,户 户毗连、密密匝匝、 夹道布置、成片而居, 形成居住群落、聚落, 主要形态为集村。
(完整版)陕西民俗文化

略谈陕西民俗文化论文摘要:陕西具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因此它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期待陕西民俗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民俗开发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一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
”《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
”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
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
”《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
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
陕西民居--土窑洞

陕西民居--土窑洞走近窑洞博宝艺术网来源:榆林日报2012-11-21 14:21:09进入陕北,放眼远望,山峁沟壑间的绿树丛中,隐显着一排排窑洞,这就是陕北人世代居住的家。
窑洞,古老而朴实的民居建筑,最真实、最完整地保留了人类建筑文化渊源的本真。
陕北人从远古走到了现在,还走不出窑洞这种居息模式,可见窑洞在这块土地上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窑洞的学问人类的祖先——猿人最早的居所是自然洞穴,用以抗风雨,御寒暑。
到了石器时代,人们用石片等简单的工具在土崖上掘些洞穴,铺上软草,用树枝遮挡洞口,成为舒适的居息处,且又能较好的防备猛兽的侵扰。
到了先秦时代石窑才逐渐出现,但石窑是达官贵族,豪门富商才有能力修建的,一般人还是以土窑洞为居所。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人类社会达到了高度文明,窑洞在陕北的居所地位还是名列魁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是没有摆脱洞穴系列,只不过由原始洞穴演变成土窑,再由低级进化成高级的石窑洞。
现在有的人家把窑洞装修的十分现代化,那也不过是高级洞穴罢了!陕北人从远古走到了现在,还走不出窑洞这种居息模式,可见窑洞在这块土地上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窑洞最大的优越性是冬暖夏凉,冬季北风呼啸,滴水成冰,窑内暖和如春。
夏季烈日似火,热浪翻滚,窑内却凉爽似秋。
火炕特别适宜老年或风湿病人居住,它有保暖和热灸作用。
窑洞的形制有土窑、接口窑、石窑几种。
土窑在人工洞穴上发展而来,属窑洞的初级型。
农民选择一向阳的胶土崖,用镢头刨齐崖面,开个长方形口子,称窑口,挖进一两米后,向顶部及左右拓展,修成拱形洞。
窑口安装简易方形小门;窑内用麦鱼、黄土和泥粉刷;用石板、黄土垒灶盘炕,即可居住。
这种窑在古代是贫富人家共同的居所模式,接口窑、石窑出现后,仍是贫民安身立命的居息之地。
这种窑采光不好,空气流通差。
建国后这种土窑基本淘汰,作为牛羊圈使用。
接口窑,是为了加固土窑窑面和窑口,防止雨水冲刷和塌陷发展而来的一种模式。
浅议陕西民居的建筑装饰特点

浅议陕西民居的建筑装饰特点【摘要】我国各个地方民居建筑装饰特色不一,他们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全部,通过对地方民居建筑装饰的研究既可以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也可以吸取传统艺术的文化精髓。
本文主要通过对陕西的部分地区典型建筑装饰艺术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并作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陕西装饰艺术的形成过程来阐述陕西民居的建筑装饰特点。
【关键词】民居;建筑装饰;民俗文化前言:民居建筑是人类生产中最早出现的,也是数量最为庞大的建筑类别,这类建筑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各地的民居带上了明显的民俗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各地民居,也使得当地的经济、文化、生产生活以及伦理风俗、宗教信仰、哲学和当地传统美学观念融入到了其中,形成了明显的建筑装饰特点,本文将从实例出发,以实地调查为依据去阐述陕西民居的典型建筑装饰特点。
一、陕西传统民居概况本土文化对当地的民居建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地理位置特殊的陕西兼具了秦文化的古朴粗狂,也包含了荆楚文化的柔媚清丽。
受本土文化精神的遗传和自然人文景观、文化习俗的影响,使得陕西以南的民居建筑装饰既带上了南方人温文尔雅的特点,也带上了北方人豪放刚毅的气质,形成了陕南人独有的勤劳朴实和淳朴善良。
同时影响着陕南民居发展的不但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元素,也包含了毗邻汉水,背靠终南、南倚巴山的地理元素,同时作为我国较早萌芽资本主义小商品经济的经济元素也不可小觑。
陕南民居呈现出的多样性也和这个地方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有关,鉴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古老的陕南文化在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三秦文化以及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下形成。
所以其民族民俗风味独特,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也种类繁多,精彩纷呈。
二、陕西以南的民居类型陕南秦巴山区的民居建筑有着典型的陕西民居特点但又区别于关中地区和陕北地区。
其主要区别于衍生的方式,例如:关中平原的院落最后形成了村庄,陕北的凿土成洞则形成了窑洞民居,但是秦巴居民人数较少但建材却种类繁多,所以在建筑样式上会有所差异。
中华文化概说论文-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分校(工作站) 开放学院大众科培教学点专业会计学(本科)学号学生姓名2015年1月陕西民俗文化摘要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有着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乡土文化、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表现形式措施保护产业一、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
《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
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
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
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
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
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
“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陕西民居分析报告

陕西民居分析报告1. 引言陕西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民居建筑遗产。
本报告旨在对陕西民居的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2. 陕西民居的特点陕西的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建筑结构陕西民居大多采用木质结构,以及传统的斗拱和斗栱的建筑形式。
这种结构在地震等灾害中能够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也展现了陕西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2.2 建筑样式陕西民居的建筑样式多种多样,有庭院式、四合院式、楼阁式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庭院式建筑,以其独特的格局和布局方式,展现了陕西人民注重家庭和谐、重视社交交往的传统价值观。
2.3 装饰艺术陕西民居的装饰艺术丰富多样,其中以壁画、雕刻和彩绘瓦片最为常见。
这些装饰元素融入到建筑中,不仅增添了美感,还反映了陕西人民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3. 陕西民居的历史背景陕西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
陕西民居的建设与发展与陕西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历史影响陕西曾是中国古代多个朝代的首都,这些朝代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对陕西民居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和唐宋时期的庭院建筑,都对后来的陕西民居产生了重要影响。
3.2 地理环境陕西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对于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结构都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陕西地处地震带,因此民居建筑采用木质结构可以更好地抵御地震的影响。
3.3 社会经济因素陕西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因素也对民居建筑产生了影响。
例如,农业文明的兴起导致了农村社区的发展,而城市化进程则促进了城市居民楼的兴起。
4. 陕西民居的保护与挑战陕西民居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保护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4.1 保护措施为了保护陕西民居的独特价值,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并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工作。
陕西民俗文化

民俗事象1、生活民俗①宗亲,村落,民间组织关中地区城镇及规模较大的村落,其道路多呈棋盘状,并设有连通住户的小巷。
关中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都比较严谨,多数为传统的四合院和三合院,但院落层次较多,一般为两进院或三进院。
房屋多呈对称布置,中轴明确。
②饮食在陕西关中,可见一种独特的生活景观和风俗习惯,就是无论乡人或市井,人们饮食行为中喜欢并习惯使用瓷制的大碗。
岐山臊子面岐山臊子面即大肉浇汤面,在陕西以其经济可口而深受顾客的青睐,在关中农村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待客主食。
羊肉泡馍饺子对于饺子产生的年代,据我国二十世纪的两次考古发掘,可以证明饺子在我国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少应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③服饰服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独有的特殊技巧。
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保护身体,二是装饰。
服饰有其自身的古老传承,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不同时代的革新与创造。
汉服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
唐装④民居陕北窑洞肉夹馍肉夹馍是在西北地区民间广受欢迎的一种小吃,以陕西地区的“腊汁肉夹馍”(猪肉)和宁夏地区的“羊肉肉夹馍”为主。
腊汁肉夹馍是陕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
宁夏的肉夹馍为羊肉菜馅。
核桃馍核桃馍是北依秦岭,南枕巴山的宁强地区美食中历史最悠久、身份最特殊的小吃。
清光绪26年慈禧避难时作为贡品,后流传于民间,代代兴旺。
以面粉、核桃焙制而成,小如瓷盖,色金黄,入口香酥,放置累日逾旬色味如初。
宁强王婆麻辣鸡相传最早出自王婆夫家前辈所雇一成都厨师之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宁强城内悄然兴起,八十年代末开始在宁强城乡普及。
五十年代初,宁强逐渐知名的小吃——王婆麻辣鸡。
特色方言年轻,奏是骚青,有时,也是木乱,噶达马西的爱,冲向瓷马二楞的我,木囊着时间;扑稀赖亥的小草,向泥土里格丢,每个尔子,好像都是马达;有时,生活并不日踏,不仅仅,充满着皮干和扎式,只是,我们没有像香蕉一样,在成长中学会转弯;窝耶的人生,需要克里马擦,再宝瓷到雾达,谝闲传,额站在制达,看着雾达,额的心到底在阿达?。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我的家乡在陕西咸阳位于陕西的关中平原,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下面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我从关中的节日与社火”、“关中的庙会”、“关中的饮食”、“关中的民间工艺美术”方面来介绍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一)关中的社火古朴大方,丰富多彩,门类繁多,气魄博大。
社火表演白天、晚上各异,平原、山区不同。
总体上讲,有高台社火与地社火两大门类。
高台社火中有高跷、芯子、马社火(包括牛社火)、车社火、山社火、血社火等,地社火中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地游子、背社火、走社火、大头和尚戏柳翠、推车车、拉犟驴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异的艺术门类,如“耍歪官”、“贺春官”、“牛老爷”、“赛板对”、“古战船”、“青瓷船”、“牛虎斗”等。
社火离不开锣鼓,有的地方单敲锣鼓也是一种表演,如合阳的“上锣鼓”、民间庙会上的锣鼓大赛。
(二)关中的庙会关中的庙会形成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的遗留。
如山神、土地、牛王、马王、水神、龙王、太岁、树神、虎爷、狐仙等。
2.祖先崇拜的发展。
如女娲、黄帝、炎帝、姜原、后稷、文王、周公、召公等。
3.历史人物的神化。
如子牙庙、武侯祠、关帝庙、张爷庙、子胥庙、扶苏庙、城隍庙等。
各府县城隍多为历史人物转化,户县就有“三城隍闹户县”的说法,其中之一的大城隍就是汉将纪信。
连凤翔府城隍庙里速报司苏爷这样的小神,也是一位有名有姓清廉公正的衙役死后的神化。
在该地苏爷影响之大,甚至超过了城隍。
4.行业祖师的信仰。
如字圣仓颉、仙师鲁班、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酒仙杜康、梨园鼻祖唐玄宗等。
5.道教神灵。
陕西是民间早期道教五斗道的发祥地之一。
关中有老子讲经的楼观台,长春真人邱处机养性的龙门洞,张三丰活动的金台观,八仙圣地八仙庵。
全真教的开山祖师王重阳就是咸阳人,他的弟子全真七子在关中活动布教的除邱长春外,其中另一位郝大通就是全真道华山派的创立者。
楼观台在北魏时道士达万名,形成赫赫一时的楼观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管理学院班级:市场营销11302 姓名:付琛陕南民居建筑及其文化特征我国民居建筑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已从住屋形式本身的研究,发展到了对聚落的研究,试图从更大的范围和角度,来把握和研究民居所产生的背景和包含的价值。
同时,对于研究的方法,已不局限于建筑学本身,而是综合其他学科,如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进行综合研究。
由此可以、看出,民居建筑研究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由个体到整体的过程。
但对于民居研究的区域来说,还缺少完整性。
人们对于那些地域文化显著、建筑特征明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地区的研究相对比较多和深入,而对于像陕南这样的小流域文化圈的民居建筑的研究,还处于相对空白阶段。
1.陕南的地理区位特征陕南是一个统称的概念,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汉中、安康以及商洛地区,因为它位于陕西的南部,所以被称为陕南。
但从心理认可度来说,陕南更多的是指汉中和安康两地(图1)。
这里面既有地理区位上的原因,同时又与两地之间的渊源有关。
首先,两地同处于秦岭与巴山之间河谷地带,汉江发源于汉中,流经安康,最后,在武汉汇入长江。
因此,在汉中、安康一带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典型地势结构。
其中秦岭、巴山的西部为汉中盆地,东部则为安康盆地。
这样,就造就了两地极为相近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同为汉江所润泽的渊源关系。
其次,两地在地缘上,也有很强的相似性,南边紧靠同源的。
陕南汉中—安康区位四川与重庆,北边与关中八百里秦川也仅有一山之隔。
其东部与荆楚之地,又有汉江相连,再加上两地之间在历史上行政区划有过统一,因此,汉中与安康同处三大文化圈的环抱之中,其文化上的认同乃至心理的认同就不言而喻了。
事实上,正是陕南地处于这样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它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和辐射,其中,汉中盆地受到蜀文化、秦文化影响较大,安康地区相对受到楚文化的影响较大,再加上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使得这一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这一点也同样反映在民居的具体形态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的取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民居的基本形态,陕南民居的形成也不例外。
但具体到特定的环境之中,人们又能表现出某种现实的创造性,在陕南民居的具体营建过程中,这种创造性正是基于人们对环境和生活的现实考虑。
依据地形、运用当地的材料,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和建筑语汇,形成一定的聚落和空间形态,来表达环境的不同特征和生活的状态。
因此,在这片土地上,在历史的选择与积累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出了多样的民居形态。
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与协调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对聚居形式的认知和理解。
因此,也构建出了这一地区特有的民居2.建筑文化。
2.1陕南民居建筑研究现状目前,所能看到的有关陕南民居的文献唯有张碧田、刘振亚1993年编著的《陕西民居》一书,其中对陕南民居有过粗略的概述,并对一些相对典型的住屋形式进行了描绘,却没有进行系统的专门叙述,只是穿插在陕西民居里面做一些必要的介绍。
其研究的方法和内容还停留在个案研究的阶段,对陕南民居缺乏整体性的、系统性的把握,其深入的程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同时,对于陕南文化的研究也在进行当中,但这也只是停留在各个专业领域,与建筑领域的研究缺乏融合。
在地域文化广受重视的今天,曾经孕育过古代文明的汉水流域,其文化也应受到重视。
陕南民居正是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诠释这里的生活和历史,是文化的存在,应该被重视和研究。
陕南民居的形态特征在此之前,谈到陕南民居会感到茫然,因为无法对陕南民居形成一个清晰和明确的认识。
通常在审视民居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受到旧有模式或是经典民居形式的影响,从而造成视角的偏差。
比如说北京的四合院、徽派民居等,这种形式的民居建筑在中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可以说是中国南北文化凝聚的精品,同时也以其鲜明的特点,成为某一特定地域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居住形态。
显然,用这种模式去考量陕南民居建筑,其结果肯定是无以应对。
从产生的背景来说,并不具有同构性,也就不可能有相同的结果。
如果放下这种固有模式的影响,从现象出发,重新审视陕南民居建筑,会发现正是这种朴素、内敛、极具生活味道,且不失大方的内在性格特点以及多样化的外在表现,构成了陕南民居建筑非典型性的地域特色。
也只有这种特点,才能与这片土地上经过碰撞、沉淀下来的地域文化具有如此的一致性。
或许,这才真正是陕南民居建筑的魅力所在。
总的来说,汉中与安康同属于汉江中上游,在民居建筑的形态上表现出一定的同构性,无论是单体建筑的形态,还是聚落形态上,都渗透一种浓郁的生活味道。
它既没有北方四合院民居所显露的那种气势和深沉,也没有南方徽派民居建筑那种柔情与隽永,它是以一种平民化的语言方式,向人们诠释的一种生活的态度。
这种特点反应在建筑的各个部分,包括材料、结构、空间、对地形的照应以及聚落中的一幕幕场景。
从这一点上也可以推断出,陕南民居建筑的性格特点与巴蜀文化有着几近相同的历史渊源。
同时,由于局部地缘位置的不同,使陕南民居建筑在地区分布上,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
正如前面所说,由于文化的影响以及小区域环境的不同,陕南民居建筑形态由东至西呈现出了一定的变化和差异。
2.2安康民居的形态特征在安康一线,由于和荆楚一带比邻,民居建筑的形态特征主要受到楚文化影响较重,因此在建筑形态上,与荆楚一带的民居建筑较为相似。
就民居建筑本身的存在而言,有合院建筑,也有前店后宅的居住建筑(注:这种居住形式在陕南商业街道两侧较为普遍)以及大量农舍。
在这三者之间,要以合院建筑最具代表性,一类可分为独立式院落;一类为城镇中普通的民居院落。
对于第一种类型建筑,主要以四合院为主,以一进和两进最为普遍,三进的较少。
其位置往往位于山间高敞之地,背山面水,风水极佳,如小河镇的花屋(图2) ,卡子镇的张家大院等。
若在城镇中,一般位于坡地顶部,地方相对比较宽敞,但建筑体量较小,如蜀河镇和桥儿沟几处民宅(图4)。
这一类合院建筑由于用地限制较少,院落形态严整,小河镇花屋,卡子镇,张家大院,白河桥儿沟民居持了合院建筑固有的形态。
第二类城镇中普通的民居院落,如果地处山地,用地受限,院落空间的组织往往因地而易,不一定完全严整,常有变化。
其原因在于安康沿江两岸皆为山地,因水运而兴的城镇,一般通常在靠近河道的山脚下,相对较平坦的地方建设商业街道,而住宅则位于街道之后,依山而建,中有街道穿插连接。
因此,用地紧张,建筑并没有拘泥于固有的形式,而是依照地形条件作了适当的变通。
该类建筑一般常用片石(当地的一种页岩)在各个高差之间垒筑平地,其上建房,建筑在有限的空间内鳞次栉比,上下错落,建筑形态多变,其中多以三合院的形式来组织空间。
因此,街道也是沿山而上,狭窄而曲折,空间变化丰富,同时也不难看出,内在结构的严整性和规律性(图5, 6, 7)。
若位于平坝街巷中,院落空间就显得比较狭长了,这和汉中街巷中院落空间比较一致,其商业因素影响要大于地形了。
合院建筑一般为砖木结构,围护墙体多采用空心斗砌式,而靠近踢脚的位置,一般用片石砌筑。
青瓦、白墙、硬山屋顶、马头墙产生很强的视觉效果。
建筑多为混合结构,即山墙面用穿斗式结构,内部则为抬梁式结构。
室内的采光多利用天井,并配以亮瓦来弥补光线不足。
台阶、院子地面大都以青石板铺地。
但由于地形限制,除山间高敞之地的院落空间开阔外,城镇山地中的院落空间相对比较宽短,而且院落空间随地形也有高差上的变化。
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民居建筑虽源于荆楚,但在安康很好地与地形、当地的材料结合起来了,呈现出一定的变化。
民居建筑室内少有彩绘,多以素面表现,但木雕很精致,这在小河镇的花屋体现地很彻底。
外墙很少施彩,仅在檐口位置以及马头墙处施以灰白图案,画面飘逸洒脱,略显楚风遗韵事实上,在安康地界上,以这种民居形态为主,但也有其他型制,例如在紫阳以南,随着当地口音变化,类似吊脚楼形式的民居形态时有出现,并逐渐过渡到以木构件为主,如高桥镇。
至于农舍,则主要以穿斗式的木构架和夯土墙为主,建筑显得笨重而原始。
但以汉阴农舍较为特殊,建筑形态轻盈,一般为半围合状,纤细的挑檐,淡粉色的墙面,再配以屋脊装饰,整个建筑在简洁与朴素中又不失雅致,很有味道。
另外,有一点值得特别强调,那就是,安康一线的民居建筑有很多把片石用到了屋顶上,这种做法不仅加重了民居的地域特色,而且,具有很强的质感。
在紫阳老街形成大面积的石板屋顶,站在高处,沿江错落的石板房一览无余,伴着江水,形态颇为壮2.3汉中民居形态特征随着汉江溯流而上,民居建筑也发生着变化,楚文化影响在减弱,相应蜀文化的影响在加重。
很明显,在安康石泉至西乡一带是一个过渡期,从建筑形态上看,既有楚风遗韵又有巴蜀印记。
特别是在西乡茶镇的老街上,发现了既有马头墙这种强烈的建筑语汇,也有外露穿斗式木构架中间配以木骨泥墙的处理手法。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应证了文化的交互影响和逐渐过渡的印记。
总的来说,汉中民居有四合院,也有三合院建筑,但以四合院为主。
同时,也存在一正两厢形、曲尺形以及一字形,但这些主要应用于农舍建筑中。
对于合院住宅,若按其功能来划分,也可分为独立式的合院住宅和前店后宅的住宅形式,独立式的合院住宅多为富人或是官宦大户,城镇中和乡间都有这一类建筑形式,在笔者走访的过程中,为官的要数西乡县李大人的宅子最大,但缺点是,这类建筑受官式建筑的影响较重,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地域特色。
相反倒是一些存在于乡间的或是城镇中一般的合院住宅,表达得似乎更为纯粹。
如汉中宁强青木川镇的一般来说,前店后宅的四合院建筑,由于用地的影响,比较狭长,有时往往连接了两个东西向的街区。
如汉中东关正街的民居建筑,达到了三四进,形成好几个天井院落,沿天井两侧一般有2~3层高, 2楼以上挑出阳台,天井狭长而高深。
并在院落之间形成过厅, 2楼也透空,形成良好的通风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定的共享空间。
而独立式的院落,空间要大一些,特别是位于乡间平坝上的,由于不大受周围环境和地形条件的影响,院落空间更为开阔,在当地常常被称为院坝。
这类民居建筑一般为两进,也有以中为主3个院落平行展开的,空间院落没有了深宅大院的幽深,却多了一份坦荡和舒畅。
如果单从平面来说,由于本地区地形较之安康要平坦的多,因此,汉中民居建筑,特别是乡间独立式合院建筑以及一些城镇民居建筑,平面布局大都要比安康同类民居建筑看上去更为舒缓和开阔。
汉中民居结构是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柱子直接承檩,中间以穿枋联系,保持立柱的稳定性(。
室内一般为抬梁式。
山面直接暴露穿斗。
木构架,并在立柱之间实施以竹编的泥墙,一般2层以下,以夯土砌筑,整个建筑是上部轻盈而下部略显笨重。
可以说,是在气候原因的影响下,融会了关中和巴蜀的建筑风格。
屋顶一般为悬山,挑檐深远,因而形态较为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