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话原来这么有文化
陕北方言的文化底蕴与魅力

陕北方言的文化底蕴与魅力陕北方言,是西北地区古老的原生态语言形式,也是陕北文化重要的载体。
本文通过对陕北方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六(王建领)的深度访谈,以对话录风格,考述研究了古老陕北方言的历史形成过程和发展格局,深刻揭示了陕北方言成为民族历史文化“活化石”的深层基因密码,展示了独特的陕北文化底蕴与魅力。
一、陕北方言民谚:文化的培育与情结徐良(以下简称徐):首先请谈谈您关于陕北语言文化的学习与积累经历。
王六(以下简称王):我的积淀与收获主要从社会生活中来。
我先是在村里当干部,兼乡团干,当民兵;后来当了兵,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后来在黄陵煤矿、家乡桃镇粮站和县、市、省各级不同行政岗位工作,丰富的人生阅历,凝聚了丰厚的陕北文化情结。
徐:请举几个例子。
王:陕北方言有大量运用叠词的习惯,朗朗上口,入木三分。
有些词如红彤彤、平展展、毛眼眼、绵手手,亮格闪闪、圆格楚楚、端格铮铮、软格溜溜等,可以鲜活、形象传神地表达出陕北特有的民俗、民情及生活特征。
比如,“眉眼”一词的不同组合,就非常生动传神。
我与老乡们打交道时,形容那些行为不端的人,就说“鬼眉溜眼”;指责那些心怀鬼胎的人,就说“贼眉鼠眼”;评论那些好打扮而不务实的人,就说“光眉合眼”;对那些工作拖拉、节奏慢的人,就说“呆眉痴眼”;对那些精力不集中、抓不住要领的人,就用“瓷眉二眼”;对那些因慌乱而不知所措的人,我就用“慌眉土眼”;对那些聪颖秀气而机灵的人,就用“灵眉秀眼”;对美丽而可爱的姑娘,就用“柳眉杏眼”。
我搜集整理过,陕北谚语中通过“眉”和“眼”搭配形成的词,足足有100多个,完全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形态、相貌、行为、举止等众多内容,非常丰富,也非常精彩。
二、陕北方言民谚:文明的基因与密码徐:到目前为止,您出版了《把根留住——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陕北回眸》《陕北话中话》《信天游说》等多部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我注意到,您把陕北方言概括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方言俚语|陕西话很土?其实,陕西话大有来头

方言俚语|陕西话很土?其实,陕西话大有来头近年来,众多陕西方言电影异常火爆越来越多的影视剧运用陕西方言来展现原生态诸如《高兴》《白鹿原》……陕西方言在影视剧中能如此火爆与陕西鲜明的地域文化以及陕西方言本身有着深刻的联系所谓陕西话其实只是一种概括的说话陕西方言包括:陕北话、关中话、陕南话三者差别还是很大陕北话多属于西北官话与晋方言部分地区受晋方言影响较大。
陕南话多属于巴蜀方言(西南官话)通常所说的陕西方言指的是关中话正是这些好玩的方言,交流起来才会有一种亲切感。
让你无论在地球上哪个地方,听到乡音,就热泪盈眶。
https:///x/page/x132857ffdw.html 陕西秦歌第一人十三狼的《陕西方言》就唱到“陕西地方倭也(wo ye)的很,陕西方言有忒色,陕西人把说叫社(she),说还叫言传。
把快叫麻利克利马擦,把头叫sa 把钱叫ga,把闲转叫闲转胡浪哩……”关中方言的确很有意思。
把“吃”叫「咥」(die),“喝”叫huo(音同豁)。
“什么”叫「啥」(sa),“怎么了”叫「咋咧」,“是的”叫「奏是滴」,“美得很”叫「嘹咂咧」“不知道”叫「知不道」,于是外地人常常会反复确认“你到底是知道还是不知道?”很多人以为陕西话很土气,觉着难登大雅之堂,其实这些人是不知道,咱说的陕西话可是大有来头|仓颉庙|仓颉在陕西创造的汉字,自西周在建都开始秦音就被称为“雅言”并被当做国语使用由于西安曾是汉唐强盛王朝的首都一些古文、史记以及唐诗都要用陕西话来读才能读出原来的韵味很多看似平常的陕西话都可以从古文献中找出源头。
宝鸡一带将“猪”读作“只”,人们总是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这是很古老的语言!01陕西话中国最早的官方语言《封神榜》大家都看过,封神榜中的西岐,就是今天的岐山县,在这段历史中,更为出彩的人其实是周公,也就是《周公解梦》里的周公,他可以说是西周早期的治理者,更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奠基者。
他不仅说的是陕西话,还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
介绍陕西方言的短文

介绍陕西方言的短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陕西是一个充满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方言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
陕西方言又称秦腔,是一种独特的方言系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韵特点,是陕西人民的精神财富。
陕西方言主要分为关中方言和陕南方言两大类。
关中方言是陕西省西部的主要方言,包括西安市、咸阳市等地,陕南方言则是陕西省南部的主要方言,包括汉中市、安康市等地。
陕西方言具有以下特点:一、音韵规律严谨。
陕西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都有着明显的规律,严格遵循着特定的音韵体系。
二、语音浊化特点明显。
陕西方言有着明显的语音浊化特点,即部分清辅音在发音时会转化为浊辅音,使得方言听起来更加地道。
三、语言节奏独特。
陕西方言在语言节奏上有着独特的特点,讲话时语速较快,音调跌宕起伏,富有动感和生气。
四、词汇丰富多样。
陕西方言的词汇多样丰富,包括独特的口头禅、谚语和民间俗语等,丰富了方言的表达方式。
在陕西方言中,有着很多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比如“饭团”在陕西方言中称为“梆子”,“家伙”称为“准棍”,“爬山”称为“上山”等等,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反映了陕西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陕西方言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同时也在文学、戏曲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陕西戏曲中,方言更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使得戏曲更加地饱含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
陕西方言是陕西人民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是陕西人民的精神财富。
通过学习和传承陕西方言,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陕西地区的文化内涵,增进地方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了解和研究陕西方言,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
第二篇示例:陕西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陕西省的各个地区。
陕西方言不仅在口语交流中广泛使用,而且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陕西方言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陕西方言的发音有着独特的特点,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声调的变化。
两千年陕西话与现代陕西话不同

两千年陕西话与现代陕西话不同两千年陕西话与现代陕西话不同导语:陕西话是我国少数民族汉族中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陕西省和周边地区。
陕西话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显示,早在两千年前,陕西话已经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
然而,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现代陕西话与两千年前的陕西话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两千年陕西话与现代陕西话的不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话语演变的过程。
一、语音差异1.声母与韵母变化:与两千年前相比,现代陕西话中的某些声母和韵母发生了变化。
古代陕西话中的“q”音,现代陕西话中很多地方发音为“xi”或者“sh”。
另外,韵母变化也比较明显,如古代的“i”、“ü”韵母在现代陕西话中大多变为“e”、“u”的发音。
2.语音调调:在陕西话中,语音调调对于区分词义非常重要。
然而,两千年前的陕西话与现代陕西话在语音调调上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古代陕西话中的语音调调较多,而现代陕西话中的语音调调相对简化,常常通过语气和语境来表达。
二、词汇差异1.古代词汇的保留:虽然两千年过去了,但在现代陕西话中,还保留着一些古代的词汇。
“蛤蟆”在现代汉语中常用“青蛙”来表示,但在陕西话中,人们仍然使用“蛤蟆”这个词。
这些保留的古代词汇使得现代陕西话具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感。
2.现代词汇的引入:与此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陕西话中也引入了许多新的词汇。
现代科技和网络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词汇,如“手机”、“微信”等。
这些新引入的词汇丰富了现代陕西话的表达能力。
三、语法差异1.句法结构:两千年前的古陕西话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常以主谓宾的方式进行表达。
而现代陕西话的语法结构更加灵活多样。
除了主谓宾结构外,还有主谓宾补、主谓双宾等多种句法结构。
2.动词变化:在古代陕西话中,动词的变化比较规律,一般只有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
而现代陕西话中,动词变化更加复杂,涵盖了现在进行时、将来时等多种时态和语态。
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

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
还以为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乊堂。
而实际上,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
伍永尚是一位研究陕西方言的专家。
他举例说,只有用陕西话才能读通唐诗,读出韵味。
白居易著名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挃黑。
”其中的“色”如果按普通话发“se”音,没法押韵,按陕西话发sěi音,才能和陕西话“黑”押韵。
诗圣杜甫《梦李白》:“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尤疑照颜色。
水深破浪阔,天使蛟龙得。
”其中的测,黑,色,得,都必须用陕西话来读才能押韵.按陕西话,“测”读cei,“黑”读hei,“色”读sei,“得”读dei,全诗才能押韵。
诗仙李白的《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着,冠盖何辉赫。
”其中的陌、宅、赫须按陕西方言分别读作mei、zei、hei,才能押韵。
王维《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敀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这其中的白、脉用普通话来读,不能与末句的客字押韵。
但用陕西话分别读作“北”“们”“肯”,就全部押韵了。
高适著名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电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按陕西方言,“色”念sei,才押韵。
陕西方言中“咥”(音喋)字。
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
辞海:嫽--美好。
《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乊间或渭乊嫽。
”“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乊意。
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则谓乊“嫽的太太”。
可以径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中发现它的用例。
《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
陕北话里的文化遗产:“婆姨”一词源于佛教

/NewsDetails.aspx?iNewsId=53陕北话里的文化遗产:“婆姨”一词源于佛教比起普通话来,被认为土得掉渣的各地方言可能更“雅”一些,留有更多远古的印迹。
比如在我的祖籍山东潍坊地区,和全国各地一样,把筷子叫做“筷子”,但是却把放筷子的东西叫做“箸笼子”。
“箸”是秦汉时期对筷子的称呼,隋唐的时候叫做“筋”,直到宋代才有了“筷”的称呼。
“筷子”在语言上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可能是为了便于和外界交流的缘故吧,“箸”的称谓早早就被“筷子”取而代之。
而“箸笼子”,在社交语言上使用得极少,所以得以原模原样地传承下来。
山东话里沿用至今的方言古语还有很多,其它方言亦然。
但是从小说普通话的我的女儿,已经既不知道山东话里的方言古语,也不知道陕西话里的方言古语了。
普通话的普及、文明程度的提高,加速了口语中古词古语的消亡。
《陕北话里的文化遗产》一书里,原来土了吧唧的陕北话里竟有那么多的古语。
在书里,王克明先生列举了1500条找到古语出处的词语,包括一些很古老的词语,也包括了唐宋以来乃至元代以来(近代汉语)的古白话里的词语。
古代汉语保留最多的地方,一定是在闭塞偏远的乡间。
那里农民的习语,承自祖先。
像陕北,几千年来交通阻隔、闭塞,极少有外来文化的入侵,很难学会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因此许多一两千年前的,甚至更久远的生产生活日常词汇、语义,也就停滞在了这个“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的陕北,在农民的口语当中,使用至今。
/看一看陕北话里的古词古语,亲自去听一听陕北话里古老的声音——我们的老……老前辈就是这么说的。
再者,一些口语中的字词,估计很多陕北人自己也拿捏不准到底该怎么写。
看看吧,从古至今,它们是这样写的……婆姨“婆姨”一词,一个意思是“老婆、妻”,另一个意思是泛指已婚女人。
陕北民谚:婆姨管汉,金银满罐;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好菜费饭,好婆姨费汉。
据学者研究,“婆姨”一词源于佛教。
佛教称女居士为“优婆夷”。
陕西方言 PPt

陕西方言大致分为3个地区:陕北方言、 陕南方言和关中方言。我们通常所指的狭义 “陕西方言”仅指关中方言。
陕北方言
关中方言
陕南方言
陕北方言多属于西北官话与晋方言 ,也
杂入一些蒙语,至今保留入声,共有24个声 母,比普通话多了全浊声母V、Z和次浊声母
1. 制达---这里,这儿 2. 雾达---那里,哪儿 3. 骚情---热情过分,讨好献媚之嫌
4 木乱---不舒服、不适,思绪烦乱 5. 撩(比较激动的说辞)咋列---很好,很美, 非常好 6.黑嘛古洞(黑嘛老鼠)---表示在夜晚看不见 东西
7. 瓷马二楞---不机灵,迟钝。
8. 克里马擦---快点,形容人动作快。
关中方言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代 表方言是西安方言。
关中方言又分为关中方言东府话和关中方言西府话。 前者包括西安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 下属商州—洛南—丹凤—山阳、陕北的宜川—黄龙— 洛川—宜君—黄陵—富县、山西运城—临汾、河南灵 宝一带,后者包括宝鸡市、甘肃天水市、庆阳市、平 凉市和宁夏西南部。
个方言词语。它的含义很多,现列举几个大家一起研究。
(一)指人漂亮,娇美。如:”你看伢小伙娶的媳妇
多倭也!”
(二)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如:“那人心细, 活做的倭也,没啥弹嫌的”!
(三)指屋舍整洁入眼。如“你伢娃把屋子拾掇得多
倭也!”
外地人对这个似乎土气的词语多不理解,但考其渊
源,也较悠久。宋代人编的《广韵》中解释道:“倭,
跟人能合得来的人-----嫽人 偷摸拐骗的人-----瞎人(坏人的意思) 八面玲珑四方讨好的人-----滑人 待人冷冰脑子迟钝的人-----痴人 脾气古怪忽冷忽热的-----怪人 明知死胡同偏要硬闯的人-----犟人 一学就干啥像的人-----能人
陕西方言研究报告

陕西方言研究报告摘要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陕西方言作为全国方言中的重要一支,不仅有着丰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还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通过对陕西方言进行研究并探讨其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方言间的差异和联系,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陕西方言的特点及其在当地乃至全国的地位,进而对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提供参考。
1. 引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而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是地域文化与历史的重要载体。
陕西方言作为陕西省地方特色的代表,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本文将对陕西方言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历史渊源、语音特点、词汇特色以及与普通话的关系等方面,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陕西方言文化。
2. 方言的产生与发展方言的产生与发展与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陕西方言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秦朝时期,随着中国历史地理的演变,陕西方言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陕西方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特点,并与其他方言发生了一定的差异与接触。
3. 陕西方言的语音特点陕西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
与普通话相比,陕西方言的声母较为丰富,包括的音素范围广,而韵母则相对较少。
此外,陕西方言的声调也有其独特之处,具有多变和变调的特点。
4. 陕西方言的词汇特色陕西方言的词汇特色主要源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
陕西方言有较多的土语词汇,这些词汇与当地的农耕文化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同时,陕西方言还有许多独特的俗语和成语,反映了陕西地区的习俗和思维方式。
5. 陕西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陕西方言与普通话是中国语言文化中两个主要的语言形式。
陕西方言在与普通话的关系中既有相互影响与交融,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独立性。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沟通的便利化,普通话在陕西方言的使用中逐渐渗透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6. 方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方言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话原来这么有文化2014年春节,青曲社的一段陕西话相声让全国人民再次见识了陕西话的魅力,一句“娘娘风浪太大了”顿时风靡全国,流行程度不亚于当年武林外传热播时的那句“额滴神啊”。
而你不知道的是,陕西话其实饱含了中国人的文化!仓颉在陕西创造的汉字,秦音在西周是最高级的“雅言”,唐诗汉赋要用陕西话来读可能更押韵,很多看似平常的陕西话都可以从古文献中找出源头。
宝鸡一带将“猪”读作“只”,人们总是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这是很古老的语言!很多人其实觉得陕西话土气,难登大雅之堂,但其实并不知道,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秦统一全国后统一了很多东西,包括文字在内。
不过当时的秦话和现在的陕西话一定还是有区别的。
汉代的大一统格局和民族大融合更促使了陕西话影响全国各地的方言。
唐代达到鼎盛。
上至皇帝、妃子、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国外使节均说陕西话。
也就是说秦朝以及唐朝,陕西话是标准的“普通话”。
另外,陕西话其实是中国古汉语的活字典!举例如下:“倭也”“wó ye”。
指人漂亮,娇美。
如:“你看nia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
如:“那人心细,活做得倭也,没啥弹嫌的”.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只是关中人在方言里因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
实际上仍是《文韵》所说“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咥”(音喋):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寻(xing):找。
:《青玉案》:“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婵(can):指人脾性、心肠、样貌好。
《说文》:“婵娟,态也。
又凡物有色态曰婵娟”、《左思·吴都赋》:“檀栾婵娟,玉润碧鲜。
”、《注》:“言竹色美盛也。
”、《孟浩然词》:“花婵娟,沃春泉。
竹婵娟,笼晓烟。
雪婵娟,不长姸。
月婵娟,眞可怜。
又婵连,亲族也。
”婵合(can huo):事情很合适,日子美满、很舒服,婵和啴分别指女子和事物。
瞀乱(mu luan):关中人表示心绪烦乱.《文选·宋玉<九辩>》:“忼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
”、张铣注:“叹与相绝而不见,使中昏乱迷惑也。
瞀,昏也。
”、《后汉书·廉范传》:“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范诃之曰:‘君困戹瞀乱邪!’”、王维《宋进马哀词》:“忽思瘗兮城南,心瞀乱兮重昏。
”、蒲松龄《聊斋志异·乐仲》:“瞀乱中觉有人抚摩之,目微启,则母也。
”、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三》:“我想,我的神经也许有些瞀乱了。
否则,那就可怕。
”、《南史·后妃传下·陈后主张贵妃》:“阉宦便佞之徒,内外交结,转相引进。
贿赂公行,赏罚无常,纲纪瞀乱矣。
”、《史通·品藻》:“斯并是非瞀乱,善恶纷拏。
”、《钱生肃润之父出示所辑方书》:“和扁日以遥,治术多瞀乱。
方书浩无涯,其言比河汉。
”、《訄书·序种姓上》:“然上世自母系废绝,诸姓会最而为父系同盟,则邦邑、种族、姓氏三者,时瞀乱弗能理。
”“嫽”字。
辞海:嫽--美好。
《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
”“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之意。
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则谓之“ 嫽滴太太”。
可以径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中发现它的用例。
《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
”给《诗经》作注的汉代学者毛亨说:“僚,好貌。
”汉代的另一位大学者扬雄在其《方言》一书中也说:“嫽,好也。
”此后,这个词便一直保存下来——不过,大多是以复合词的形式出现的。
如唐代的白行简在其《三梦记》中记有这样的诗句:“鬟梳嫽俏学宫妆,独立闲庭纳夜凉。
”“嫽俏”,就是形容美好、俏丽的样子的。
陕西人把“小”称为“蕞”(sui),现在人为了方便也写作“碎”。
如陕西关中人常说:蕞马、蕞个子、蕞娃.... 王充《论衡》:“蕞残满车,不成为道。
” "蕞残"指小而残缺的文章。
《左传》:“抑语曰:"蕞尔国。
"杜预注:蕞,小陕西人把脑袋称为:“颡”(sa二声),本意为额,引伸为头。
孔子: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陕西关中方言把“不耐烦” 称为“叵烦” 《说文》:“叵,不可也。
”《正字通》:“叵耐,不可耐也。
”叵烦,不可烦。
“瓤人”。
陕西话里有“让人”读(瓤人)一词,指取笑、讥笑别人的意思。
记得中学课本里《信灵君窃伏救赵》中有此一句,“魏公子让信灵君曰”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词保留的够古老吧。
“彘”字。
陕西关中一带将“猪”读作“只”,人们总是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是很古老的语言!《鸿门宴》中“……项王曰:‘赐之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揳(xie):钉;砸人。
《大刀记》:“要往墙上揳钉子,比往木头上揳个钉子花费的力气要大得多。
”、《集韵》《韵会》:“讫黠切,与戛同,击持也。
”、《史记·货殖传》:“赵女郑姬,设形容,揳鸣琴,又与击通。
”“乡党”。
“乡”和“党”,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
据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
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和农村行政区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了下来。
“毕了”(完了的意思)。
来自古语:六王毕,四海一。
“争”字,读(zeng),意思是相差(多少)。
又如,唐代杜荀鹤《目遗》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宋人杨万里《舟中夜坐》诗:“与月隔一簟,去天争半蓬。
”“争几多”即“差几多”;“争半蓬”即“差半蓬”。
“林檎”。
陕西农民将沙果称为“林檎”,一直以为名字很土,可是查字典,居然是文辞:高级汉语大词典,檎qin――“林檎”:落叶小乔木,开粉红色花,果实像苹果而小,可以吃。
国际标准汉字大词典,〔林~〕a.落叶小乔木,果实像苹果而小,是常见的水果;b.这种植物的果实。
均亦称“花红”、“沙果”。
“得是得”,读(dei si dei)。
陕西话中疑问句的发问方式是将疑问助词“得是得”放在句末。
日语中的疑问句发问方式和助词都与陕西方言基本相同(日语中用“得斯嘎”)。
“他谁”。
又比如,现代人对“他谁”一词常常感到新奇,这是因为在普通话中已经没有这个词语的缘故。
但是,“他谁”却是我们陕西方言中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常用词。
王汶石《井下》:“八叔半辈子倒求过他谁吗?慢说自家侄儿!”柳青《创业史》:“他谁爱那么笑话人?”路遥《不会作诗的人》:“他谁不这样想问题,一天起来混日子,光会哄人,不干实事,他谁就没脸!他谁反对我们这样想,反对我们这样做,他谁就是我们的仇人!”其实,只要我们查找一下它的历史,就可以在宋人的笔下,常常见到这个词语。
辛弃疾《满江红》:“层楼望,青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
”又何梦桂《沁园春》:“问天道,看是他谁戏我,我戏他谁?”这些“他谁”,都是“谁”的意思,跟我们陕西话一样。
如果我们自己的方言中有某个词,那么读起古人的作品来,自然会感到十分方便。
“霍闪”。
顾云“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金绳长。
”诗句中的“霍闪”,就是我们陕西话中的“闪电”。
饥了(ji lie):肚子饿且一般程度不深,程度深就说饿太或饿太太。
《说文》:“饥,饿也。
”“饦饦馍”。
在陕西话中,还有“饦饦馍”一词。
“饦”也是饼。
汉代扬雄的《方言》和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酒食》都说:“饼谓之饦。
”所以《齐民要术》中又称为“饼饦”。
陕西人喜欢重叠,因此,又说成“饦饦馍”,说简单点,就是饦饦”。
“馍馍”。
“炊饼”后来又叫“馍馍”(又写作“饝饝”等形体)。
方外山人的《谈徵·言部·母母叵罗》即云:“京师及河南人谓饼曰饝饝。
”又清人唐训方的《里语徵实》也说:“饼曰饝饝。
凡米面食皆谓饝饝,犹北人之谓馎馎也。
”可见,和“饼”一样,“馍馍”的概念也是比较宽的,不仅蒸的、烙的,可以称为“馍馍”,甚至于“包子”也可以叫“馍馍”。
《西游记》第55回:“又见两个总角蓬头女子,捧两盘热腾腾的面食,上亭来道:‘奶奶,一盘是人肉馅的荤馍馍,一盘是豆沙馅的素馍馍。
”在陕西话中,烙饼也可以叫“馍”。
如平常把“烙饼”说成“烙馍”。
实际上就是烧饼。
明明是“馍夹肉”,陕西人说成是“肉夹馍”。
明明是“面蘸蒜”,陕西人说成是“蒜蘸面”。
为什么,我猜想,这也是古汉语的习惯。
将肉夹于馍省略成“肉夹馍”,将蒜蘸于面省略成“蒜蘸面”。
诗词歌赋中的陕西话过去不曾知道,我们说的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
还以为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之堂。
而实际上,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
只有用陕西话才能读通唐诗,读出韵味。
白居易着名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其中的“色”如果按普通话发“se”音,没法押韵,按陕西话发sěi音,才能和陕西话“黑”押韵。
诗圣杜甫《梦李白》:“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尤疑照颜色。
水深破浪阔,天使蛟龙得。
”其中的测,黑,色,得,都必须用陕西话来读才能押韵.按陕西话,“测”读cei,“黑”读hei,“色”读sei,“得”读dei,全诗才能押韵。
诗仙李白的《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着,冠盖何辉赫。
”其中的陌、宅、赫须按陕西方言分别读作bei、zei、hei,才能押韵。
王维《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这其中的白、脉、客用普通话来读,不能与末句的客字押韵。
但用陕西话分别读作“béi”“měi”“kěi”,就全部押韵了。
高适着名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按陕西方言,“色”念sei,才押韵。
以下是一些人的考证,相信你读过之后,会为陕西方言而惊叹。
陕西自古帝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大概有两千多年历史。
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间形成和创立的。
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秦始皇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唐朝皇帝李渊、李世民是陇右人。
汉高祖刘邦虽不是陕西人,但在做皇帝之前,长期在陕西活动。
当然他的儿孙们,都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