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陕西方言
陕西方言十大经典语录

陕西方言十大经典语录
1. “额滴神呀!”——你看那事儿把人惊讶的,就跟看见外星人一样,不得来一句“额滴神呀”!
2. “撩咋咧!”——这饭做得撩咋咧,好吃得很么!
3. “么麻达!”——“你能帮我个忙不?”“么麻达!”
4. “克里马擦!”——赶紧克里马擦收拾,咱一会儿就出发!
5. “咥美咧!”——这一碗面咥美咧,太过瘾咧!
6. “言传!”——你赶紧言传,别磨叽!
7. “日塌咧!”——哎呀,这事儿办日塌咧!
8. “瓷马二楞!”——你看他那瓷马二楞的样子,真搞笑!
9. “毕咧!”——这下可毕咧,全搞砸咧!
10. “木乱滴很!”——这娃把人能木乱死,太调皮咧!
我觉得陕西方言特别有意思,这些经典语录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让人一听就感觉特别亲切。
经典陕西话盘点

经典陕西话盘点
陕西话是中国普通话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于陕西省及其周边地区,其中包含宝鸡话、汉中话、陕南话、关中话等。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陕西话,供大家参考。
1. “麻烦你走开一会儿,我要把你看的东西给收拾了。
”——意思是“请您暂时离开,我要整理一下您的物品。
”
2. “咱们派个使劲儿的吧。
”——意思是“我们派个厉害的人去试试。
”
3. “你瞅啥呢,瞅你咋地?”——意思是“你在看什么?有什么事吗?”
4. “咋了,不爽就揍我啊?”——意思是“有什么不爽的说出来,不用憋在心里。
”
5. “咳了好久了,不知道哪儿不对劲。
”——意思是“咳嗽很久了,不知道是哪儿出了问题。
”
6. “你在忙啥啊,有空儿咱俩能不能趁着这个紧到压缩不出空气的时间聊会儿天?”——意思是“你在忙什么?有时间咱们能不能借机聊一下天?”
7. “你别装了,你那是普通话的发音。
”——意思是“别假装说陕西话了,你说的是普通话。
”
8. “赶紧给我滚!踩着七彩云朵走!”——意思是“快点离开!走得迅速如同踩着七彩云朵飞行一般!”。
经典陕西话盘点

经典陕西话盘点
陕西话是中国方言中的一支,也是中国五大方言之一。
陕西话的特点是发音粗犷,声调平坦,语言直白幽默,讲究朴实,给人以亲切的感觉。
以下是经典陕西话的盘点:
1. 老天爷闭着眼睛,蒜蓉拌豆腐,不放辣椒也不放盐,两下子就把你蒸熟了。
2. 赶集的时候,卖糖葫芦的老板娘气喘吁吁地跟你说:“一块钱一个,两块钱两个,三块钱三个,再多不卖!”
3. 陕西人喜欢用“闹哄哄”来形容人多热闹的场合,如“昨天杨家村集市上人那么多,真是闹哄哄的。
”
4. 陕西人用“咧”来表示动作的进行,如“吃咧”、“喝咧”、“学咧”。
5. 陕西人讲话时,喜欢用一些口语和俚语,如“撩乱子”(调戏女孩子)、“搁着那儿嗲”(摆着一副娇媚的样子)等。
6. 陕西人的饮食文化很有特色,有“肉夹馍”、“凉皮”、“葫芦头”、“羊肉泡馍”等美食,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味道。
7. 陕西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华清池、兴庆宫等许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8. 陕西人的音乐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有“陕北秧歌”、“洛阳夜曲”、“秦腔”、“梆子”等多种表现形式。
9. 陕西人的民俗文化也十分丰富,有“闹元宵”、“过年坐庄”、“七月半”等多种传统节日和习俗。
10. 陕西人的性格比较豁达,讲究实事求是,重视人情味,让人感觉亲切和融洽。
陕西方言经典句子

陕西方言经典句子陕西方言经典句子,也可以说是陕西的地方方言,因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和独特的发音而备受喜爱。
陕西方言也可以说是一种语言,它拥有自己的特点,不同于普通话,所以它的经典句子也是具有独特的风格。
下面就来看看陕西方言经典句子。
1、“你怎么啦,这么呆?”2、“你这个人,真是无聊啊!”3、“你这么神秘,害得我好奇啊!”4、“上哪去,可别忘记回来!”5、“出去玩儿了,可要小心!”6、“你怎么又迟到了?”7、“你怎么又没听话?”8、“你怎么又不说话?”9、“你怎么又没动?”10、“你这么大声,害得别人都听到了!”11、“你怎么又那么晚回来?”12、“你怎么又失去了信心?”13、“你怎么又胆小如鼠?”14、“你怎么能够这么做?”15、“你怎么又这么傻?”17、“你怎么又把童年遗忘了?”18、“你怎么又想不开?”19、“你怎么又不努力?”20、“你怎么又拿事情没辙?”21、“你怎么又不学习?”22、“你怎么又把人当傻子?”23、“你怎么又不管闲事?”24、“你怎么又瞎搞?”25、“你怎么又说大话?”26、“你怎么又放纵自己?”27、“你怎么又耍小聪明?”28、“你怎么又不守信用?”29、“你怎么又不懂事?”30、“你怎么又不知好歹?”31、“你怎么又把自己当小孩?”32、“你怎么又不认真?”33、“你怎么又把事情拖延?”34、“你怎么又这么狡辩?”35、“你怎么又这么高傲?”36、“你怎么又这么偏执?”37、“你怎么又这么拘谨?”39、“你怎么又不肯承认?”40、“你怎么又不认真对待?”这就是陕西方言中的经典句子,它们不仅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意义深刻,句式精彩,能够表达出深入的内涵。
希望这些句子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让大家在使用陕西方言时,能够更加熟练,更加精彩。
陕西方言

陕西常用方言嫁女叫打发,呐喊叫滋哇,话多叫皮干,贪吃叫桑眼,害怕叫怯火,修理叫拾掇,讨厌叫日眼,讨好叫骚轻,可爱叫心疼,坏蛋叫哈耸。
表示时间:1.爷个—昨天2.前个—前天3.后个—后天4.明个—明天5.年四—去年6.都八时列-都什么时间了?表示动作:1.碟—吃饭、打人2.扎式—摆架子,显摆3.片—聊天,说话4.日塌-打人至伤5.七-去6.糟蹋-浪费7.欣-找,寻找卖菜的:饿给他交锤子税。
车站协管员:朝上站,小心把你对死咧狼人虎剧:姑娘小伙包片咧,狼人虎剧开演咧老西安厕所门口遇见朋友:吃咧么?刚吃...... ..... 网管:么机子咧,你坐着等一哈。
游戏厅老板:一块四个,两块9个,包机3块。
闲人:你球势子,你能CHUA 大学生:你好好帝.球迷:边裁边裁,你妈做台父母社自己娃:饿捣咧八辈子霉咧,要哈你个万货..西羊市买凉粽子的大妈:你买不买,不买赶紧咧远,日你达捏,把饿买主耽搁咧。
出租车司机:"伙计,我交车腻你从挡一辆。
"中巴售票员:"伙计,刚哈去地窝人,想割你地包腻。
" 餐馆老板:"伙计,发票完了,你明天来取。
" 交通协管员:"急着弄松,拦都拦不住。
" 出租车司机:"pol.ice,湿你碑。
" pol.ice:"少皮干,200块,交咧赶紧滚。
" 清洁工:"脏的跟松一样!"烤肉老板:"还洗松手腻,赶紧穿夜店美女:不桥咧,不桥咧。
一桥一身费(水),热HIN年长语文老师:你把你先人亏滴在坟头胡别(蹦)捏。
去书包一收拾叫你达把你领回去。
老医生:小伙子,你这病马达滴很。
百汇卖衣服:来,先穿上试,再社小学生放学路上:贼你妈,贼你妈夜店看场子的:伙计,得是想寻事,想乃打?公交车售票员:上来滴都朝里走,挤到门口闹怂,里头空成怂咧 321司机:钱一投,从后门上。
K600买票:上车二块,少胡然。
陕西话大全

陕西话大全1. 制达-这里2. 雾达-那里3. 啊达-哪里?一般回答用:Wer4. 啊四-哪?哪个是?一般回答用:握四5. 野个-昨天6. 前个-前天7. 后个-后天8. 明个-明天9. 年四个-去年10. 蹭-厉害11. 碟-吃饭、打人12. 四火--试一试,13. 南常--困难,不容易办的14. 谝--聊天,说话15. 扎式--摆架子,打肿脸充胖子16. 花搅--开玩笑、恶作剧、取笑17. 产活--好,舒服18. 骚青--热情过分,讨好献媚之嫌19. 木乱--不舒服、不适,思绪烦乱20. 罢列-一般,还行、过得去21. 马卡--差劲22. 幕囊--行动迟缓、浪费时间的行为23. 细香、戏法--细致、仔细。
24. 聊砸列--很好,很美25. 扑西来海--邋遢、不整洁、不干净26. 打圆--周围、附近27. 麻达--麻烦、问题28. 麻米儿-不讲理、不明事理。
29. 瓷马二楞--不机灵,迟钝。
30. 克里马擦--快点,英文:hurry up31. 逼列--完蛋了,指事态无可挽回。
32. 噶达马西一和滩一--乱七八糟一大堆33. 列远-一边去34. 都成送列--都成什么样了啊?35. ….成马列--程度形容词,例如快成马列,漂亮成马列36. 饿贼--不太文明的用语,表示很惊讶的感叹。
37. 忒--很好,很棒38. 饿--人称代词我39. nia--人家40. 再--咱们41. 伙计-一一般指朋友、哥们、女孩子的男朋友42. ...咧--…...了43. 寺--是44. 社--说45. 包--不,例如:“你包社列”就“是你别说了”46. 活试--合适,满意47. 建议在西安女孩子不要说“锤子”二字,西安人都明白48. 一案子起-一一边去49. 糟怪--撒谎50. 能CHUA--CHUA在西安话中是不文明用语,但加上“能”意思就是“能干什么”形容某人无能办事不力。
51.残货的很--历害的很52.白白的馍---白馒头,可不是白白的摸一下53.巧儿--麻雀,鸟54.达--爸爸55.洒(二声)--头原版陕西方言秀卖菜的:饿给他交锤子税 .车站协管员:朝上站,小心把你对死咧狼人虎剧:姑娘小伙包片咧,狼人虎剧开演咧老西安厕所门口遇见朋友:吃咧么?刚吃 ...... .....网管:么机子咧,你坐着等一哈 .游戏厅老板:一块四个,两块9 个,包机 3 块 .闲人:你球势子,你能CHU&大学生:你好好帝 .球迷:边裁边裁,你妈做台父母社自己娃:饿捣咧八辈子霉咧,要哈你个万货 ..西羊市买凉粽子的大妈:你买不买,不买赶紧咧远,日你达捏,把饿买主耽搁咧 .出租车司机:" 伙计,我交车腻你从挡一辆 ."中巴售票员:" 伙计,刚哈去地窝人,想割你地包腻 ."餐馆老板:" 伙计,发票完了,你明天来取 ."交通协管员:" 急着弄松,拦都拦不住 ."出租车司机:" jc,湿你碑 ." jc:" 少皮干,200 块,交咧赶紧滚 ."清洁工:" 脏的跟松一样!"烤肉老板:" 还洗松手腻,赶紧穿肉,一会儿买买奏来咧 ."糊辣汤老板:" 买松捏腻,赶紧干活,鼻都留到锅里咧 ." 夜店美女:不桥咧,不桥咧 . 一桥一身费(水),热HIN 年长语文老师:你把你先人亏滴在坟头胡别(蹦)捏 . 去书包一收拾叫你达把你领回去 .老医生:小伙子,你这病马达滴很 .百汇卖衣服:来,先穿上试,再社小学生放学路上:贼你妈,贼你妈夜店看场子的:伙计,得是想寻事,想乃打?公交车售票员:上来滴都朝里走,挤到门口闹怂,里头空成怂咧321 司机:钱一投,从后门上 .K600 买票:上车二块,少胡然 .案板街:来伙计,手机看一哈北院门:来 .. 里头坐来,小李,来给买主把还(鞋)一舔 . 网管:&I 伙计,这机子十他咧,、坐一岸子去 .劫岁娃钱的:岁P ,有钱么?大学女生:饿贼,握(那人)就是个散片老婆子议论一个骑摩托的:狗日开问(那么)快,对(撞)死就不杖(嚣张)咧吉祥村发廊:帅哥,来进来给你社个话 .钓鱼老汉:背成马咧,一桥都么滴男孩对女孩:对咧对咧,再包拧次咧!给你买俩女孩议论男的:饿JU ,握都长扯咧宿舍舍友:给老丝社一哈,社饿窜希捏,不七上课咧 .街头闲人:你蛤(眼睛瞎了)着呢得是?把饿踏咧!东大街卖鞋的:伙计,运动鞋,美包包!南门韦曲中巴司机:来,嫂子上车,有座位 . (女的摇摇头),司机:瓜P初中生:走,打电电走,饿有五毛!打CS :下局一块冲,不行拿枪杆子朝死抡 .停车场收费:倒,倒,朝右抡一把,好,对咧,掏钱 3 块 . 宿舍打牌:先打后接,接个香香,先打南不输钱,先打北输到黑,么到你接牌,汗手包胡挖 .打麻将:7 对驴,到你咧 .挖坑:瓜马,你个奶站 .说别人RP 不行:握怂是个日把CHU&西大学生:你太差咧陕西版还珠格格,乾隆对小燕子说:娃呀,你醒咧?饿不?朕叫人给你桥一碗活络一喋,你看咋像?陕西版还珠格格,紫薇对尔康说:尔康,尔康,你包走些,丢哈饿一个人咧 . 老头说自己孙子:你个岁子弹,瓜弥十捻的奏知道个哭东大街:哥们,耐克鞋要不?省体育场:裁判,贼你妈。
陕西方言经典句子

陕西方言经典句子陕西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的一个分支,它在陕西省和周边地区广泛使用。
陕西方言具有独特的韵味,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下面我们来盘点一些陕西方言中的经典句子,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种独特的语言魅力。
1. "咋回事儿?"(什么事情?)。
这是陕西方言中常见的问候方式,用来询问对方发生了什么事情。
"咋"是陕西方言中的口语化表达,代表"怎么"的意思,"回事儿"则是陕西方言中常用的词组,表示"事情"。
2. "嘎巴儿"(好吃)。
陕西人对美食有着特别的热爱,他们喜欢用"嘎巴儿"来形容美味可口的食物。
这个词在陕西方言中是非常常见的,也是陕西人对美食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
3. "嘞个去"(真的)。
这是陕西方言中的一种感叹词,用来表示强调的语气。
当陕西人说"嘞个去"的时候,通常是在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情绪。
4. "咧个嘴"(笑)。
"咧"在陕西方言中是"露出"的意思,"嘴"则是指嘴巴。
所以"咧个嘴"就是指露出笑容,表示笑的意思。
5. "咋地了"(怎么了)。
这是陕西方言中常用的一句问候语,用来询问对方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情况。
"咋地"是"怎么"的意思,"了"则是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
6. "瞅啥呢"(看什么呢)。
陕西方言中的"瞅"是"看"的意思,"啥"是"什么"的意思,"呢"是疑问语气。
这句话常常用来询问对方在看什么,也是陕西方言中的常用口头禅之一。
陕西话

小:碎。
头发:毛盖;
头:夺脑,挲;
脖子:脯浪股
太阳:儿头爷(有时也说阳光)
去世:倒舍;
东西坏了:日踏了;
二流子:二朵毛,半吊子。
说人胆小:屁唬胆;
说人脆弱:弟弟屁;
吃:叠,日憋,追;
漂亮:心疼;
快些:仓仓;
非常:冷怂。
笨蛋:梦怂,冷娃,二球;
表惊讶:nia(不好意思不会写,读二声)
轻浮:骚轻;
活泼:天凡;
不好不行:日把岔;
玉米:棒棒;
不用心:日鬼;
挑食:捡餐;
没有:木得;
额头:矮楼;
下颚:牙岔骨;
腋窝:各子娃;给窝;
脚后跟:脚把骨;
后脑勺:后脑把;
肘:克迟迟;
膝盖:可膝盖;
腿肚子:腿猪娃;
泡桐树:桐泡树
泡桐花:桐泡花
昨天:野个
前天:前个
后天:后个
明天:明个
去年:年四个
蹭的很:厉害很
合适:欠火
厉害:残货;
事情办好了:就义了;
意料之外:好米时念;
非常早:干早;
中午:晌午;
下午:后晌;
傍晚:黑的哈,才黑哈;
懒人:懒帮;
严实:严窝;
藏猫猫:墙妈妈后;
藏:墙;
站起来:立怯;
蹲下:就哈;
想打你:操蛋很;练你;
点子多:念念稠;点点稠;
咸:含;
苦:涝人;
大喊大叫:子哇嗨怪;
扔掉:撇;尔;
使劲:吃劲,鼓劲;
吵架:骂仗;
打架:打锤;
惹事:惹天
一起:一达;
耐用:皮实;
蛮不讲理:胡搅蛮缠;
打扮的很烦琐:须里索罗;串串不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土话才不土——没想到陕西话这么内涵!(转来的,有意见的劳烦您绕道) 2010-01-12 03:48 | (分类:默认分类好多不知道的的,陕西人来学习一下吧古汉语中的“陕西话”陕西人把“小”称为“蕞”(sui)。
如陕西关中人常说:蕞马、蕞个子、蕞娃.... 王充《论衡》:“蕞残满车,不成为道。
” "蕞残"指小而残缺的文章。
《左传》:“抑语曰:"蕞尔国。
" 杜预注:蕞,小陕西人把脑袋称为:“颡”,本意为额,引伸为头。
孔子: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陕西关中方言称父母或已经亡故的祖先为"先人"。
《诗经.小雅.小宛》:“我心忧忧,念昔先人。
”陕西关中人把"妯娌"称为"先后". 《辞海?汉书?郊祀志上》:“神君者,长陵女子以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
”颜师古注:“孟康曰:‘兄弟妻相谓先后。
宛若,字也。
陕西关中方言把“不耐烦”称为“叵烦”《说文》:“叵,不可也。
”《正字通》:“叵耐,不可耐也。
”叵烦,不可烦。
“咥”(音喋)字。
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
辞海:嫽--美好。
《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
”“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之意。
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则谓之“嫽的太太”。
可以径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中发现它的用例。
《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
”给《诗经》作注的汉代学者毛亨说:“僚,好貌。
”汉代的另一位大学者扬雄在其《方言》一书中也说:“嫽,好也。
”此后,这个词便一直保存下来——不过,大多是以复合词的形式出现的。
如唐代的白行简在其《三梦记》中记有这样的诗句:“鬟梳嫽俏学宫妆,独立闲庭纳夜凉。
”“嫽俏”,就是形容美好、俏丽的样子的。
“倭也”。
指人漂亮,娇美。
如:“你看nia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
如:“那人心细,活做得倭也,没啥弹嫌的”.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只是关中人在方言里因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
实际上仍是《文韵》所说“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喝汤(喝水)。
说到“喝汤”,这汤非土话,乃文词也。
蓝田人现在还这样说。
汤即热水也。
临潼华清池有个“九龙汤”(地热洗澡池),便是此义。
“瓤人”。
陕西话里有“让人”读(瓤人)一词,指取笑、讥笑别人的意思。
记得中学课本里《信灵君窃伏救赵》中有此一句,“魏公子让信灵君曰”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词保留的够古老吧。
“彘”字。
宝鸡一带将“猪”读作“只”,人们总是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是很古老的语言!《鸿门宴》中“……项王曰:‘赐之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乡党”。
“乡”和“党”,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
据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
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和农村行政区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了下来。
“毕了”(完了的意思)。
来自古语:六王毕,四海一。
“林檎”。
陕西农民将沙果称为“林檎”,一直以为名字很土,可是查字典,居然是文辞:高级汉语大词典,檎 qin ――“林檎”:落叶小乔木,开粉红色花,果实像苹果而小,可以吃。
国际标准汉字大词典,〔林~〕a.落叶小乔木,果实像苹果而小,是常见的水果;b.这种植物的果实。
均亦称“花红”、“沙果”。
“得是得”。
陕西话中疑问句的发问方式是将疑问助词“得是得”放在句末。
日语中的疑问句发问方式和助词都与陕西方言基本相同(日语中用“得斯嘎”)。
“倩蛋蛋”。
又如,我们口语中常说的“倩”,也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其源。
《卫风?硕人》篇是这样描写卫国的贵夫人庄姜的容貌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唐代的大学者孔颖达说,“倩”就是用来形容“巧笑之状”的。
尔后,“倩”也可以泛指姿容之美好。
“倩女”即指“美丽的少女”。
杜约夫《拟李商隐诗》云:“楚曲风烟悉倩女,武陵花月梦仙郎。
”与“倩”有关的“倩俊”、“倩俏”、“娇倩”等词,或用以形容人物之俊美,或用以形容人物之俏丽,或用以形容人物之娇美。
而我们陕西人则常常把可爱的小儿叫做“倩蛋蛋”,也都保留了"倩”的“美好”、“可采”之义。
“闻”字。
可以在唐诗宋词中找到其源的陕西方言词语,数量就更多了。
我们在阅读唐宋诗人的作品时,对一些普通话中所没有的词语,往往就可以利用陕西方言来加以解说——这样不但准确无误,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白居易《二月五日花下》诗云:“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
”另一位著名诗人王建的《秋日后》诗亦云:“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暴旧芳茵。
”这两句中的“闻”都是“趁”的意思,和我们陕西话中的意思相同。
像“趁热吃”,陕西话就说成“闻热吃”。
“趁凉”,陕西话说成“闻凉”。
再如,宋代的著名词人柳永的《木兰花令》中又写道:“不如闻早还却愿,免使牵人虚魂乱。
”又段成己《行香子》:“自叹劳生,枉了经营,而今一事无成,不如闻早,觅个归程。
”其中的“闻早”,也是“趁早”的意思。
可见,“闻有酒”也就是“趁有酒”之义;“闻晴”亦即“趁晴”——因为住处近山多雨,晴日难得,所以才有闻晴暴芳之举。
“他谁”。
又比如,现代人对“他谁”一词常常感到新奇,这是因为在普通话中已经没有这个词语的缘故。
但是,“他谁”却是我们陕西方言中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常用词。
王汶石《井下》:“八叔半辈子倒求过他谁吗?慢说自家侄儿!”柳青《创业史》:“他谁爱那么笑话人?”路遥《不会作诗的人》:“他谁不这样想问题,一天起来混日子,光会哄人,不干实事,他谁就没脸!他谁反对我们这样想,反对我们这样做,他谁就是我们的仇人!”其实,只要我们查找一下它的历史,就可以在宋人的笔下,常常见到这个词语。
辛弃疾《满江红》:“层楼望,青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
”又何梦桂《沁园春》:“问天道,看是他谁戏我,我戏他谁?”这些“他谁”,都是“谁”的意思,跟我们陕西话一样。
如果我们自己的方言中有某个词,那么读起古人的作品来,自然会感到十分方便。
“白雨”。
如司马光《和复古大雨》诗:“白雨四注垂万縆,坐间斗寒衣可增。
”苏轼《六月二十日望湖楼醉后书》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我们陕西人一看诗句中的“白雨”,就知道是“暴雨”的意思,而不会理解为与“绿水”、“青山”相类似的结构。
“投明”。
在古人的诗作中,还常常见到一个“投”字。
王安石《观明州图》诗:“投老心情非复昔,当时山水故依然。
”夏元鼎《水调歌头》:“顺风得路,夜里也行舟。
岂问经州过县,管取投明须到。
”我们陕西人看到“投老”、“投明”,就知道是“等到老”、“等到天明”的意思。
“争”字。
又如,唐代杜荀鹤《目遗》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宋人杨万里《舟中夜坐》诗:“与月隔一簟,去天争半蓬。
”“争几多”即“差几多”;“争半蓬”即“差半蓬”。
陕西人一看自明。
“年时”。
谢逸《江神子》词:“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
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
”卢挚《清平乐》:“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
草草杯盘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
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
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
”“年时”即“去年”,陕西人一览便晓。
“霍闪”。
顾云“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金绳长。
”诗句中的“霍闪”,就是我们陕西话中的“闪电”。
“科”字。
这些词语在陕西人看来都是极为普通的,而语言文字学家却为考证它们的确付出了大量的劳动。
至于有些今专家学者颇费斟酌的词语,也常常可以借助我们陕西方言得到解决。
例如,唐人薛能《寄终南隐者》诗:“扫坛花入梦,科竹露沾衣。
”诗中的“科竹”,就颇令今人费解。
可是,将“砍”、“砍伐”之义说成“科”,在我们陕西广大地区却是随处可闻的。
我们用这个意思去理解诗意,不就涣然冰释了吗?“biāng biāng面”,也就是“饼饼面”。
古人把面条叫做“汤饼”。
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yuè煮)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
”为什么我们陕西不叫“饼饼面”,而叫“biāng biāng面”呢?这是因为我们陕西人说话喜欢运用重叠式的表述方式,例如“饦饦馍”、“棍棍面”、“牛牛娃”等。
“biāng biāng面”就和它们属于同样的类型。
现在的客家、江西以及闽东等地的方言,仍把“饼”读作“biāng,就是很好的证明。
“饦饦馍”。
在陕西话中,还有“饦饦馍”一词。
“饦”也是饼。
汉代扬雄的《方言》和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酒食》都说:“饼谓之饦。
”所以《齐民要术》中又称为“饼饦”。
陕西人喜欢重叠,因此,又说成“饦饦馍”,说简单点,就是饦饦”。
“馍馍”。
“炊饼”后来又叫“馍馍”(又写作“饝饝”等形体)。
方外山人的《谈徵?言部?母母叵罗》即云:“京师及河南人谓饼曰饝饝。
”又清人唐训方的《里语徵实》也说:“饼曰饝饝。
凡米面食皆谓饝饝,犹北人之谓馎馎也。
”可见,和“饼”一样,“馍馍”的概念也是比较宽的,不仅蒸的、烙的,可以称为“馍馍”,甚至于“包子”也可以叫“馍馍”。
《西游记》第55回:“又见两个总角蓬头女子,捧两盘热腾腾的面食,上亭来道:‘奶奶,一盘是人肉馅的荤馍馍,一盘是豆沙馅的素馍馍。
”在陕西话中,烙饼也可以叫“馍”。
如平常把“烙饼”说成“烙馍”。
实际上就是烧饼。
明明是“馍夹肉”,陕西人说成是“肉夹馍”。
明明是“面蘸蒜”,陕西人说成是“蒜蘸面”。
为什么,我猜想,这也是古汉语的习惯。
将肉夹于馍省略成“肉夹馍”,将蒜蘸于面省略成“蒜蘸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陕西方言跟唐宋文献诗歌一样,大量使用“些”字,用法极其复杂,用于表示量词和多种诸如命令、催促、请求、禁止、冷淡等语气词,“自家身上割些吃,有罪无罪便应知”(敦煌变文集,唐)白居易:些些贫困奈吾何《赠诸少年》情愿世尊加被我,三十二相与些些。
唐《敦煌变文集》曼声流睇,和清歌些;至阳无谖,其乐多些;旌盖飒沓,箫鼓和些;金凤玉麟,郁骈罗些;反风名香,香气遐些;琼田瑶草,寿无涯些;君著玉衣,升玉车些;欲降琼宫,玉女家些;其桃千年,始著花些。
——唐.顾况《朝上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