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风情与陕西方言

合集下载

听陕西方言有什么感受?

听陕西方言有什么感受?

听陕西方言有什么感受?陕西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的一支,属于官话的一种变体。

它以其独特的音韵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对于非陕西人来说,听陕西方言可能会有一些特殊的感受。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听陕西方言的感受,并与读者分享一些我个人的观察和体验。

听陕西方言会让人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

方言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体现,它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当我们听到陕西方言时,会感觉到一种家的味道,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方言中的词汇、语调和语气都能让人感受到陕西人民的热情和豪爽,让人觉得他们是真实、朴实的人。

听陕西方言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陕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陕西方言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传统文化元素,使其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听陕西方言,不仅可以感受到方言的独特韵味,还能了解到陕西的历史、人文和民俗,有助于拓宽我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听陕西方言会让人感受到一种语言的乐趣和变化。

陕西方言有着独特的音韵特点,如舌尖音、儿化音等,使其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和节奏感。

听陕西方言,会发现其中的音调起伏、音节变化等,让人感到非常有趣。

陕西方言中还有许多有趣的俚语、口头禅和幽默词语,听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增添了交流的乐趣和趣味性。

听陕西方言还会让人感受到一种语言的力量和沟通的能力。

方言是当地人民交流的工具,它能够传递更多的信息和情感。

听陕西方言,会发现其中的语气、语态和表达方式都非常丰富多样,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

方言也是一种身份认同的象征,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促进交流和理解。

听陕西方言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能够让人感受到亲切感、文化魅力、语言乐趣和沟通能力。

通过听陕西方言,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陕西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增进与他们的交流和了解。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的形式,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传承。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保护方言,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听陕西方言让人感受到亲切感、文化魅力、语言乐趣和沟通能力。

陕西的方言民俗

陕西的方言民俗

有一种语言,世代相传有一种感情,永生相随汉语言文学0804班xiyilu 20080001447 没有江南水乡的温婉宜人,没有塞北大漠的辽远广阔,没有沿海城市的繁华富裕,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然而我却对这个地方恋恋不舍,念念不忘,这就是我出生的地方,生我养我的沃土,陕西省铜川市!一座典型的山城,有着关中地区最具特色的方言民俗!在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用我们那得话说,就是“碎娃”,就把自己的家乡话说的麻儿溜!地地道道的原汁原味,总觉得用家乡话交流感觉忒亲切,不岔生!现如今虽然在外上学,大家都应教育制度要求说起了标准的普通话,一时半会儿还听不出到底是哪儿的人,渐渐熟识才知道原来谝的情致高涨,唾液横飞的侃友,竟然是自己的“乡党”!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自此之后,情感更上一层,就时常两三一伙,四五一群的去吃个油泼辣子蘸水面。

说到吃面,那最有讲究的还得数我们关中人了!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

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

就是对油泼面的辣椒,那也是有讲究的,将辣椒收获后晾干,吃时,用剪刀将其剪为一节一节,把籽与辣椒分开。

放在锅中炕干,之后,凉风吹过,再用碾子碾成辣面,食用时,用热油一泼。

这就是著名的陕西油泼辣子。

是不是行家,一吃便知!油泼辣子与面条,就如陕西方言,平实温和中给人一种强烈的刺激。

好比秦腔,表演似民间社戏,却配以苍凉凄婉的曲调。

哪里是在唱戏啊,完全如远古的祭祀仪式。

吼时如雷,惊天地;怨时如诉,泣鬼神。

没有听过秦腔的人,可能觉着好玩,但听过之后,很难爱上它,就像陕西方言,不是陕西人,或不是在陕西长期生活,是难以体味出其中真味的。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我们陕西的锅盔馍,家家户户的主妇几乎都会烙。

做正宗的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粗粗的擀面杖来压揉,然后放在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内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

经典陕西话盘点

经典陕西话盘点

经典陕西话盘点
陕西话是中国方言中的一支,也是中国五大方言之一。

陕西话的特点是发音粗犷,声调平坦,语言直白幽默,讲究朴实,给人以亲切的感觉。

以下是经典陕西话的盘点:
1. 老天爷闭着眼睛,蒜蓉拌豆腐,不放辣椒也不放盐,两下子就把你蒸熟了。

2. 赶集的时候,卖糖葫芦的老板娘气喘吁吁地跟你说:“一块钱一个,两块钱两个,三块钱三个,再多不卖!”
3. 陕西人喜欢用“闹哄哄”来形容人多热闹的场合,如“昨天杨家村集市上人那么多,真是闹哄哄的。


4. 陕西人用“咧”来表示动作的进行,如“吃咧”、“喝咧”、“学咧”。

5. 陕西人讲话时,喜欢用一些口语和俚语,如“撩乱子”(调戏女孩子)、“搁着那儿嗲”(摆着一副娇媚的样子)等。

6. 陕西人的饮食文化很有特色,有“肉夹馍”、“凉皮”、“葫芦头”、“羊肉泡馍”等美食,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味道。

7. 陕西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华清池、兴庆宫等许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8. 陕西人的音乐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有“陕北秧歌”、“洛阳夜曲”、“秦腔”、“梆子”等多种表现形式。

9. 陕西人的民俗文化也十分丰富,有“闹元宵”、“过年坐庄”、“七月半”等多种传统节日和习俗。

10. 陕西人的性格比较豁达,讲究实事求是,重视人情味,让人感觉亲切和融洽。

陕西风情

陕西风情

—出版单位:西航一中编辑:高一三班房楠楠4331陕西,简称秦,分为陕南、陕北和关中三个部分,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在这片黄土地上,由于气候、地貌、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陕西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特别是陕西的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古老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以领略今人溢于言表的真实情感。

而陕西的民歌和民谣长久以来广泛地流传于老百姓中间,有诙谐幽默的、有劝人为善的、有针贬时弊的,有传情达意的,这些民歌民谣以陕西方言为载体,是陕西民风、民俗的集中体现。

本文主要谈谈陕西关中和陕北地区的民歌民谣。

陕西,简称秦,分为陕南、陕北和关中三个部分,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在这片黄土地上,由于气候、地貌、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陕西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特别是陕西的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古老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以领略今人溢于言表的真实情感。

而陕西的民歌和民谣长久以来广泛地流传于老百姓中间,有诙谐幽默的、有劝人为善的、有针贬时弊的,有传情达意的,这些民歌民谣以陕西方言为载体,是陕西民风、民俗的集中体现关中地区位于平民歌民谣也异彩纷呈,摇曳多姿。

在内容上,主要有稚趣盎然的儿歌、反映时代特色和人物的民谣、反映现实生活、针贬时弊的民谣、反映婆媳关系的民谣、反映婚姻爱情的民谣、反映地方风光和物产的民谣等等,在形式上,有的简明扼要、诙谐幽默,有的针贬时弊,语言辛辣,有的充满感念,热情讴歌,有的娓娓道来,荡气回肠,有的一问一答,有的低声倾诉。

在表现手法上,多采用身边的人或事、动物或植物来深刻的时代变迁的内容,这些儿歌主要以自然景物或者动物为主体,诙谐幽默,朗朗上口,含义简明,便于传颂。

例如,以动物为主体的:猴娃搬砖头猴娃猴娃搬砖头,砸了猴娃脚趾头。

猴娃猴娃你不哭,给你娶个花媳妇。

娶下媳妇阿达睡?牛槽里睡。

介绍陕西方言的短文

介绍陕西方言的短文

介绍陕西方言的短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陕西是一个充满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方言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

陕西方言又称秦腔,是一种独特的方言系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韵特点,是陕西人民的精神财富。

陕西方言主要分为关中方言和陕南方言两大类。

关中方言是陕西省西部的主要方言,包括西安市、咸阳市等地,陕南方言则是陕西省南部的主要方言,包括汉中市、安康市等地。

陕西方言具有以下特点:一、音韵规律严谨。

陕西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都有着明显的规律,严格遵循着特定的音韵体系。

二、语音浊化特点明显。

陕西方言有着明显的语音浊化特点,即部分清辅音在发音时会转化为浊辅音,使得方言听起来更加地道。

三、语言节奏独特。

陕西方言在语言节奏上有着独特的特点,讲话时语速较快,音调跌宕起伏,富有动感和生气。

四、词汇丰富多样。

陕西方言的词汇多样丰富,包括独特的口头禅、谚语和民间俗语等,丰富了方言的表达方式。

在陕西方言中,有着很多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比如“饭团”在陕西方言中称为“梆子”,“家伙”称为“准棍”,“爬山”称为“上山”等等,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反映了陕西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陕西方言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同时也在文学、戏曲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陕西戏曲中,方言更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使得戏曲更加地饱含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

陕西方言是陕西人民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是陕西人民的精神财富。

通过学习和传承陕西方言,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陕西地区的文化内涵,增进地方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了解和研究陕西方言,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

第二篇示例:陕西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陕西省的各个地区。

陕西方言不仅在口语交流中广泛使用,而且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陕西方言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陕西方言的发音有着独特的特点,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声调的变化。

从陕西作家文学方言透视陕西地域民俗文化

从陕西作家文学方言透视陕西地域民俗文化

从陕西作家文学方言透视陕西地域民俗文化每一个作家都是生长在一个文化场之中的。

所谓文化场,就是指在特定的时空里汇聚着多种形态的文化,而且这些文化相互碰撞、交汇与融合,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围,从而引导、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

对于作家来说,文化场中多种形态的文化形成一股文化的合力,综合地作用并影响着他的创作。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作家所生长的那个文化场虽然可能汇聚着多种形态的文化,但必然有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而它往往决定着作家创作时所持的基本立场与态度,正是这种文化立场与态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作家对具体语言形态的选择。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中国的文化保存在语言中。

”一、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地域文化整体的一部分。

对于绝大多数作家来说,地域文化就是他的精神母乳。

几乎每一个作家,在创作时往往是下意识地站在某种地域文化的立场上书写与言说,那么他的小说语言也就不由自主地浸染着地域文化,从而显示出它的鲜明的个性。

在新时期我国作家群中,陕西作家群以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在文坛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的作品大多都具有秦文化的风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西人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的独特感悟,陕西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陕西人的乡情乡俗、经验教训、喜怒哀乐等等,都沉淀在方言里,构成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其中绝大部分至今仍鲜活如故。

在被称为“陕军”的陕西作家中,陈忠实对关中方言的运用,贾平凹对商州方言的运用,史铁生、高建群、赵熙、路遥对陕北方言的运用,也已经达到娴熟自如的地步了。

二、方言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民俗在人类社会群体心理中,呈现为风俗习性的共同的文化意识。

有的习俗在人们的心底和行为的默契认同中也具有法约力量,制约和束缚人们的活动,这种制约和束缚,是通过语言来发挥威力的。

1、以《白鹿原》方言词汇为代表的关中民俗文化在《白鹿原》这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陕西关中方言词汇,原汁原味地向我们展现了陕西关中地区的乡土民俗,地域风俗,以及当地人们的感觉、观点、意图和思维方式等。

关于吃的陕西方言

关于吃的陕西方言

关于吃的陕西方言一、陕西方言的概述陕西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的一支,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及周边地区。

陕西方言丰富多样,因地域不同而略有差异,但都具备独特的特点。

在陕西方言中,关于吃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更是丰富多样,反映了陕西人对美食的热爱和独特的饮食文化。

二、陕西方言中的食物名称陕西方言中的食物名称常常与普通话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陕西方言食物名称:1. 肉夹馍(rou jia mo)肉夹馍是陕西的传统小吃,陕西方言中称为“扣馍”(kou mo)或“夹馍”(jia mo)。

它是一种用面粉制作的饼类食品,中间夹着烤肉或炖肉等肉类食材,口感香脆可口。

2. 酥皮糖(su pi tang)酥皮糖是陕西方言中对饼干的称呼,与普通话中的“饼干”意思相同。

制作酥皮糖的原料包括面粉、糖和油等,外观酥脆,口感甜美。

3. 包子(bao zi)包子也是陕西人喜爱的传统食品之一,陕西方言中多称为“包儿”(bao er)。

包子是一种用发酵的面粉制作的圆形食品,里面夹有各种馅料,如肉馅、菜馅等。

煮熟后口感软糯,香气四溢。

4. 蔬菜(shu cai)陕西方言中对蔬菜的称呼相对统一,多称为“菜儿”(cai er)。

陕西的农田肥沃,各种蔬菜品种繁多,如黄瓜、茄子、辣椒等。

陕西人喜欢炒菜的烹调方式,使蔬菜保持鲜嫩的口感。

三、陕西方言中的用餐礼仪陕西方言中的用餐礼仪也有其独特之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陕西方言用餐礼仪:1. 酒不离口(jiu bu li kou)陕西方言中有一句常用的话,“酒不离口”,意思是用餐期间要时刻保持喝酒,尤其是在宴请客人时,主人要不断向客人敬酒。

这体现了陕西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2. 餐前祈福(can qian qi fu)在陕西方言中,用餐前要进行祈福仪式,以祈求食物的美味和健康。

主人会在餐桌前点燃一支香,向神佛祈祷,并唱歌祈福,场面热闹而庄重。

3. 忌讳夹菜(ji hui jia cai)在陕西方言中,用餐时要避免用筷子将菜夹给对方。

陕西话简介

陕西话简介

陕西话简介
陕西话,又称关中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陕西省
及周边地区。

陕西话是中原官话的一支,与西南官话、粤语、闽南语
等方言有着一定的差异。

陕西话音韵特点鲜明,声调清晰,发音粘稠沉闷。

另外,陕西话
有一些特别语法结构和固定搭配,使其表达方式独具特色。

例如,陕
西话中的“搭放”、“拿好”等词汇,在普通话中并不使用。

陕西话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之一。

陕西话表现出了浓郁的地域
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陕西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中心之一,许多
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都与陕西有关。

陕西话中流传着许多有趣、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故事、谚语和俚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陕西风情与陕西方言——附:陕西方言常用词秦士陕西地域辽阔,陕西方言种类繁多。

但一般所说的陕西方言,指的是关中话,地域上则包括陕西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延安、铜川、商洛、安康八个地区,属北方方言,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普通话相比,咬字重,声调低沉,短促有力。

陕西方言也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语法结构简练,幽默风趣,有兴趣的朋友不妨随我去听听。

——因为用的是陕西方言,所以有些字是按方言的音写的,不是普通话用的“字”,诸位乡党可不要求全责备啊!1陕西农村人一赶早在巷子口一见面,大都有如下对话:“吃咧么?”“吃咧。

”“吃的啥?”“米汤馍。

”“咥(dié吃)咧几个?”“九个。

”“饿的达呀,你咋奏跟个猪一样些!”2陕西人老朋友见面,为了表示亲热关系美,先是一顿嬉笑怒骂,拳打脚踢。

“你狗日的咋好长光景莫见咧?”给上一拳。

“羞你先人哩,还好意思说,也不给我用电话吱哇一声。

”踢一脚。

“去你娘个脚!”“去你达奈腿!”然后奏握手,正儿八经地说话。

说的不过是夜个弄咧些啥丢人现眼的事,今儿个有啥马眼事,明儿个预备挨些啥错等。

3两个寒人在巷子口或大街道上闹纠纷咧,互相逗火,话说多咧,声高咧,就这样。

“你皮干啥哩?”“你皮干啥哩?”后一句声音一定高于前一句。

“我给你娃说,少胡皮干!”“咋咧?”“你说咋咧?”“把你个碎猴!”“你才碎猴!”“咋家?”“你咋家?”要是莫人劝,可能奏摞到一担尼咧。

4农村人且的早,鸡叫三遍后,天麻麻明就起来咧,先上茅子倒尿盆,然后婆娘用笤除扫院子,男人一赶早奏到地里气奏活,晌午回来吃一哈饭,再干一后晌,天麻茬儿黑就收工。

早饭一般是米汤馍,一碟红萝卜丝或者寒菜。

晌乎饭通常是捞髯面,碗底搁几片葱叶,一勺荤油。

吃饭时,都蹴在自家门口的台台子上,端个老碗,把面挑的有三尺高,往嘴里刨的呼噜呼噜,奏是想炫耀一哈老婆的面擀的好。

黑咧的饭十分简单,一碗煎水,一个辣子夹馍就打发咧。

陕西人莫事咧就谝寒传,七八个男的女的圪蹴在墙底哈,胡吹冒撂。

谁要说一句不踏犁沟的话或者瓤人的话,大伙奏都成咧二杆子咧,一拥而上,揪他的耳朵,甚至扒他的裤子,闹得他吱哩哇啦乱叫唤。

农村人的日子,见天都是这个样子。

5春天要种地,要给地里头上粪。

得把锄、犁、耱、耙等嘎达马西从旮旯拐角倒腾出来,把牛马驴骡育得饱饱的,等地开咧,就忙活咧。

热天收麦,挣人得很,乏的人在地里光丢盹儿。

吃几个油泼辣子夹软馍,一哈子就有劲咧,乃馍比啥啥都香。

秋天爱哈霖雨,哈多咧奏把房能泡失塌。

碰上哈冰溜子,能把恩颅砸几个豁豁。

冬里冻的要死,莫事咧就窜到被儿窝里,和婆娘说些屁不顶的话,给娃们胡谝城里的洋楼,门面房里的洋货东西。

6农村人的红白喜事,无非就是埋人、打发娃、娶媳妇、牙牙子满月等等,一律叫过事。

过事要寻门户,埋人要送献餮,打发女子、娶媳妇要送料子布,娃满月要送挈子。

过事奏要吃席,奏要割肉买菜,请厨子,叫隔壁邻伸的人帮忙。

掌柜的负责料理好各种嘎西马达的事,招呼好头前人、舅家爷、舅家母;屋里人管理锅碗瓢盆,安排妇女择菜洗碗倒恶水。

过事咧,大事碎事总得有个丈夫,丈夫不是老婆的老汉,是主事人。

席桌要用展布抹得净净的,要摆酒盅盅,菜碟碟。

吃席时不要太丧眼,吃一筷子,停一筷子;夹一口菜,咬一口馍。

吃到中间时,尽量不要往后院跑,憋不住咧跑咧,回来要记着洗手。

吃毕咧临走,要给主儿家打个招呼。

事毕咧,主儿家还要谢承厨子、丈夫等劳苦功高的人。

麻达着哩。

7农村大人皮实,娃也皮实,扛得住风吹雨打,轻易不着凉不得病。

要是挨咧啥挫,踢猪尻子一脚,奏把气消咧。

心里头把做咧,窝到被儿里头闷一觉,奏啥都想开咧。

没钱人的日子总是挣挣巴巴的,就怕啥地方发麻达咧,弄失塌咧。

亲戚朋友见咧面,总要问:“最近咋个相?”如果说“嘹得太太”、“嘹得很”,自然皆大欢喜;设乎说的是“莫松相”、“难场得很着哩”,就安慰一番,说几句宽心话。

见人不要说伤脸的话,不要把脸顶得平平的。

遇事咧不要急里马慌的,扑西赖害的。

为人办事要克利马嚓,不要圪圪拧拧的。

有些鸡尻子掏蛋的急事,也要拿得稳稳的。

8现在的农村人洗脸也知道用腻子咧,洗衣裳也懂得用洋碱洗衣粉咧。

平时渴咧也很少从水瓮舀凉水喝咧,而是从电壶里倒煎水喝;也知道龙井茶香,牛奶养人。

也不再吃煎水泡馍咧,顿顿都有菜。

再不二糊糊地啥也不灵醒,也看看报纸、看看电视啥咧的,得空咧到网吧跟全国各地的婆娘碎娃谝谝闲传,怪有意思哩。

萨达姆被美国人逮住那天,我奏是在网上看到的。

冰箱不是咱农村人买不且,觉得喔狗失的蛮费电、费钱的,喔电钱要买多少洋糖啊!电视一到黑咧都看,看电视里人家的日子摩里各缝的,酣水能流一脸盆子。

9农村啥人都有。

对先生要尊重,有的先生会教书,有的先生会看病,都是好人。

当然,也有奈些儿失鬼倒棒槌失鬼掏炭的、瓜松二杆子、瓷锤楞种等等。

有人日子过得细法,有人天生就是倒财子;有人燃马缠兮乱马七糟的,有人脸上红堂瓜水的,有人身子象麻杆一样。

老人要是看见咧吊儿郎当、溜光锤子的碎卒儿,就骂:“羞你先儿哩!你看你喔松式子!真是六月的萝卜,少窖(教)的东西!”也有一些耍二杆子的、胡搅蛮缠的歪人,成天在街道上浪。

瞅见这些万货,要离得远远的,少和这些万货磨牙,也不要跟他们计较高低。

有尖尖尻子的人,到啊搭都坐不住;也有尻子大得跟磨盘一样的谝家子,爱串门子又莫眼色,不管人家愿不愿意,自己坐到喔儿光知道个谝谝谝、吹吹吹。

见咧品麻的人你不要招识,见咧稀样的姑娘你少盯几眼。

逢集遇会咧,要小心绺娃子,专意掏老汉老婆子的裤兜兜。

不过,这些万货要是叫人逮住咧,非挨打不可。

10农村人不论弄啥都离不开个畜生呀、头牯呀的。

象猪唠唠,育到年底杀咧,或者自己吃,或者卖肉换钱。

对猪唠唠来说,吃喝玩乐一生,杀咧就杀咧,活的痛快,死个干脆,够咧。

最惜惶的是那些犍牛、叫驴、草驴、马、骡子等头牯,挣其八糟劳累咧一辈辈,到终了,有的人还要杀吃,但是有良心的乡党从来不杀头牯吃,而是心里头又感激又难过地挖个坑把它们埋好。

猫娃子狗娃子眼跟前都看不见咧,好像绝种咧。

听说怕怕和狗是亲戚,知不道是不是真的。

以前成群结队从地里过,吃碎娃咬牲口,不得人爱。

黑老哇叫唤咧,村子里就要死老人,那声音听着森人得很。

11无论谁做啥,要有足尽。

出咧门要小心招祸,走到路上要操心兜兜,单蹦人要多想媳妇,人稠咧嫑胡瞅识,碰上哈松不要怯火,遇上蔫人不要欺负。

有人活颇烦咧,就去跳河上吊,奈可是瓷锤瓜松才奏的事。

人活世上,多吃洋柿子,莫吃死气菜;多走大马路,少拐羊肠道。

哈事贵贱不要做。

贼星星再亮,得儿奏不见咧。

月牙牙奏是剩哈半拉子,也能把村子的圪里拐角都照明。

日头再阴暗,白天也能照见路。

点煤油灯要用洋火,烧锅搭灶要用柴火。

洗衣裳到涝池,屎尿尿上后院。

盖房要打胡七,抹墙要和稀泥,天冷咧把脚塞进窝窝,天热咧穿个夹夹奏成咧。

12陕西话中,有些词发音极其特别。

比如闻名于世的第一人称“我”,陕西话念ngè,发音有点像“饿”。

陕西人的称谓也不一般,父亲叫“达”,祖母叫“婆”,祖父有的叫“爷”,有的念“牙”,古老的很尼。

比自己父亲同辈而大的男人叫“伯”,女人叫“嬷”(读“麻”),小的分别叫“叔”和“娘”(读阴平声,或“婶”)。

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叫“木犊娃”、“呀呀子”。

另外,陕西话经常出现的一些词,否定的词就是“莫”,莫有,莫啥。

吸烟的“吸”应该是很贴切、很形象的动作,陕西人却非要说吃烟,动作奈么蛮势,连烟也要吃。

还有一个词“啥”,陕西人不说“什么”,奏说“啥”,吃的啥喝的啥,尻门子底下就拉的啥,难听得很。

聊天,东北人叫“唠磕”,四川人说“摆龙门阵”,陕西人最特,叫“谝寒传”。

各位乡党,各位伙计:我跟你谝咧半天寒传咧,知不道你明白不明白我都说咧些啥。

你没有听不懂不要紧,伙计我给你当翻译。

下面,我就基本上按照汉语拼音的顺序给你选上一些典型的陕西方言细细儿地解释一哈。

你再回过头气看,奏知道我上面说的是啥意思咧。

你要是寒哈来莫事咧,奏到俺陕西来转一哈,谝上几句寒传,你就对我们陕西方言更了解、更上杆子要学尼!A 1.啊(à去声)嗒:哪里。

2.啊是、啊是咧:哪是?哪个是?3.按猛子:突然。

B 1.罢咧:一般,还行。

又:不怎样。

又:算了。

2.把把儿:物品的把手。

又:把柄。

3.把做:别扭。

4.嫑(音包):不要。

5.单蹦人:独自一人。

6.单另:另外。

7.邦节儿:差不多。

8.毕咧:完蛋了。

9.不美气:不太好。

又生病。

10.不踏犁沟:不着边际。

C 1.擦擦儿:衣服口袋。

2.草驴:母驴。

3.蒇活:舒服;好。

4.……成马咧:程度副词,表示某事几乎到了某种极限,如“快成马咧”,表示快极。

又如“累成马咧”,表示几乎累到了极点。

5.稠:多。

6.瓷锤、瓷松:愚钝的人。

7.瓷马二楞:非常愚钝的样子。

8.瓷实:结实。

9.雌松:笨蛋。

10.雌逶:磨蹭。

或故意拖延不愿上前。

11.戳撑:大方;能够独当大任。

12.吃摸:估计,预想。

D 1.大(dá阳平声):父亲。

2.打捶:打架。

3.打发娃:也叫出门,指女儿出嫁。

4.打圆:周围,附近。

5.大大爷:马虎的家伙。

6.担子、挑担:亲姐妹的丈夫之间的互称,或指亲姐妹的丈夫。

7.倒财子:不会算计、胡乱花钱的家伙。

8.得空:有空。

9.得是、得是的(读děi sī di):是不是。

10.咥(dié音叠):海吃海喝。

11.叠:捶,打。

12.电壶:开水瓶。

13.兜兜:口袋。

14.逗火:挑衅。

15.煅、禁端:收拾;批评。

16.丢盹儿:打瞌睡。

E 1.恶水:洗碗洗锅后的脏水。

2.二杆子:爱打架闹事的家伙。

3.二球:差劲的莽汉。

4.佴:扔。

5.饿(ngè):我。

F 1.发麻达:出问题。

2.防顾:防范。

G 1.嘎(gá阳平声)、票子:钱。

2.嘎达马西:乱七八糟的东西。

3.赶早:清晨。

4.圪蹴:蹲。

5.圪圪拧拧:犹豫矛盾。

6.瓜:蠢,傻。

7.瓜瓜儿:傻乎乎。

8.瓜松(sóng阳平声。

以下都一样):指脑子很不灵光、做事老是吃亏上当的蠢人。

9.尻(gou音沟)子、尻蛋子:屁股。

10.尻门子:屁股眼。

11.过事:办红白喜事。

H 1.哈(hā阴平声):指人坏。

2.哈(hà去声):下。

3.哈咧:糟了,坏了。

4.哈松:坏人。

5.寒:闲。

6.寒人儿:闲人;或指没什么正经事而专以闲游为生的人,有时专指小罪不断、大罪不犯的以小骗小诈为生的人。

7.罕水:唾沫液。

8.黑老哇:乌鸦。

9.红堂瓜水:红光满面,健康滋润的样子。

10.后儿个:后天。

11.后晌:下午。

12.后院:有时特指厕所。

13.胡吹冒撂:说大话、吹牛。

14.胡七:长方形土坯。

15.胡球马嗒:草率。

16.花搅:玩耍女性;对女孩子做不庄重的行为;开……的玩笑;恶作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