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人物分析

合集下载

用辩证唯物史观评价武则天

用辩证唯物史观评价武则天

用辩证唯物史观评价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很有影响力。

然而,在辩证唯物史观的角度下,武则天的人物形象和贡献需要进行更全面的评价。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分析武则天。

首先,辩证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连绵不断的,是由各种矛盾和斗争构成的。

武则天的时代,正是唐朝的衰落时期,民间不断出现叛亂,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武则天能够登上政治舞台,成为唐朝的权力中心,与当时贵族权贵和官僚进行了恶战,展示了她勇敢、智慧和毅力。

这说明她是与时代的矛盾相联系的产物,同时她也是解决这些矛盾的产物。

其次,辩证唯物史观认为个人的命运和历史的发展大有关联,武则天的身世和经历给了她成为女皇帝的机会。

据历史记载,武则天的父亲是一个寻常的士兵,被谋杀后,她随母亲迁居外地。

在那个年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但武则天仍然通过努力,成为了宫廷官员。

随着她的地位不断上升,武则天扶持和接纳了一些幕僚,高效地组织和推行政策,让唐朝政治走上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轨道。

这些经历成为了她走向权力之路的“资本”,这说明个人的命运和历史的发展具有较大关联。

第三,辩证唯物史观意味着尊重历史客观事实和真相。

然而,历史上对于武则天的评价颇多争议,一些史学家认为她是极具争议的女性,通过手段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权力。

另一些学者则指出,武则天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杰出人物,她的统治有很多可取之处,为唐朝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贡献。

要从辩证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待她,需要避免简化和片面的评价,必须全面、客观地评价她的历史贡献和价值。

最后,辩证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各自特点和局限。

因此,评价武则天的时代和人物需要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武则天在一个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时代,成为了女皇帝,对于她本人的成就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武则天的时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下,没有产生更多的符合实际情况的统治者,这也是历史中的一个事实。

总之,辩证唯物史观同样适用于对于武则天的历史评价。

武则天是好是坏

武则天是好是坏

武则天是好是坏武则天(624年-705年),原名武则金,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登基为皇帝的女性,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女性政治家之一。

她在唐朝时期统治了中国长达15年之久,被一些人称赞为杰出的统治者,而被一些人指责为暴君。

对于她是否好还是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评判。

首先,从政治和管理方面看,武则天的统治被认为是相对稳定且富有成就的。

她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国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她重用贤能,废除了丞相一职,建立了三省: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以便更好地监督官员和推动政策的实施。

她减少了贵族家族的权力,更多地依靠技术和才能选拔官员,这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公平性。

同时,她还重视修筑水利,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强国家防御力量等措施,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武则天也推动了女性地位的提升。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古代帝制时期登基为皇帝的女性。

她的登基打破了男权社会的局限,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而言,是一种鼓舞和激励。

她通过自身的例子,向整个社会传达了一个信息:女性也可以胜任重要的职位,并且可以有自己的声音和发表自己的政策。

她的统治期间,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得到了提高,也为后来的女性地位提升奠定了基础。

然而,武则天的统治也存在一些负面的评价和争议。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她通过权谋手段取得了皇位,对于一些政敌进行了残酷的镇压,这被认为是她的暴君行为的一部分。

同时,她实施的一些改革措施也存在争议,比如太平公主的废立案,被指责为个人私欲的滥用。

此外,她的统治期间,政府的官僚机构也存在腐败和贪婪的问题,这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武则天是否好还是坏,评判标准因人而异。

她的统治期间,无论是在政治管理方面、女性地位的提升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影响。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的评价和争议,这也是她作为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体现出来的。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武则天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武则天
女皇之路
作为皇后,武则天积极参与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去世后,她先后废立中宗和 睿宗,最终于690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分析其成功原因及失败教训
智慧与美貌
武则天拥有过人的智慧和美貌,这使她在政治斗争中能够占据优势。
果断与狠辣
她在政治斗争中表现出果断和狠辣的一面,能够迅速清除障碍,确保自己的权力地位。
文化教育
武则天提倡佛教文化,推 动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同 时重视教育,兴办学校, 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
历史地位及影响
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帝,打破了男性统治的传统观念

推动社会进步
她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措施,为 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促进文化交流
武则天提倡佛教文化,推动了中外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她也重 视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分析其成功原因及失败教训
• 善于用人:武则天善于发掘和任用人才,如狄仁杰、张柬 之等名臣都是她提拔起来的。
分析其成功原因及失败教训
家族干政
武则天重用武氏家族成员,导致外戚干政现象严重,最终引发政变。
晚年昏聩
武则天晚年沉迷于享乐和迷信活动,导致朝政混乱,加速了她的失败。
思考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安抚周边少数民族,维护稳定
民族政策
武则天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的习俗和信仰,促进民 族融合。
安抚措施
她采取多种措施安抚周边少数民族,如减免赋税、提供生活必需 品等,改善了民族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
设立安北都护府
武则天设立安北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和 管理,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减轻徭役

武则天人物个性分析

武则天人物个性分析

武则天人物个性分析提要: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仅此一人空前绝后,她的成功与她的性格不无关系,那就是残忍、创新、犹豫、多疑、明智。

正是这种超越的个性才成就了她那叱咤政坛的一生。

关键字:武则天;性格;残忍;创新;犹豫;多疑;明智武则天一提起这个响铛铛的名字许多人便会想到她杀害自己的子女,谋害情敌,残害忠良,大兴酷吏之风等。

她对凡夫俗子来说是恶魔般的非凡人物;同时她又泰山封禅、中岳崇祀、营造明堂、制订新字、改称改元、控鹤奉宸等,这些前所未有的新事业,使她的王朝迥别于其他王朝,显得新鲜多彩;她公然从帘内走到帘外,废掉皇帝、改变国号,堂而皇之地自己当上大周开国皇帝,在政治舞台上活动将近半个世纪,她堪称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奇迹;回顾一切的一切,我们不免被她那波澜壮阔的生涯所折服。

武则天究竟有那些超乎常人的性格特征呢?翻阅大量资料,本人认为:她残忍,她富于创新,她多疑,她犹豫,当然,她也不失明智。

正是这些超越的个性也才铸就了她那非凡的一生。

一、武则天性格很残忍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提拔姚崇、宋景、狄仁杰等。

掌政期间,保持和发展了唐之强盛。

但同时她也“残忍的滥杀无辜”。

她的残忍性格在少女时已经表现出来:贞观十一年(武氏14岁)武则天进宫后的某一天,她用铁鞭、铁挝、匕首帮助太宗,制服了吐蕃烈马狮子聪①。

一个少女为何如此残忍?发展心理学认为:个体心理发展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

我们已无从考证武则天的先天因素,而后天因素中的自然环境又较为次要。

因此,下面仅就影响武则天个性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作些分析。

首先,家庭因素及生活经历的影响,早年武则天的心理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归属感,从而逐渐变得孤独、冷漠。

早年武则天的家族因受政治影响几经沉浮。

其父武士彟原是木材商人,后因支持李渊起兵而成为唐朝新贵②;武则天出生时,(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18年),其父在朝廷作官;武德八年,被调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武德九年又被“玄武门政变”后的李世民调回长安;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再次被调出长安出任利州(四川广元)都督。

武曌读后感

武曌读后感

武曌读后感(原创实用版3篇)篇1 目录一、引言:介绍武曌其人及其历史地位二、武曌的政治才能:分析其在政治上的贡献和影响三、武曌的文化影响:探讨其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四、武曌的人格魅力:讨论其个性特点和魅力所在五、总结:评价武曌的一生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篇1正文一、引言武曌,即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在唐朝时期崛起,有着非凡的政治才能和领导力,对唐朝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女性,她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还在文化领域推动了繁荣发展。

本文将对武曌的政治才能、文化影响和人格魅力进行探讨,以评价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二、武曌的政治才能武曌在政治上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她担任唐朝皇帝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发展。

首先,她善于选拔和使用人才,让有能力的人才在政府中发挥作用。

其次,她推行法制,强化了国家的法制建设。

此外,她还注重农业生产,关心民生,使得国家经济得到了持续发展。

在她的统治下,唐朝的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武曌的文化影响武曌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她的统治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她本人就是一个热爱文学的人,曾写过大量的诗歌,对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她还大力支持佛教,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大量的寺庙,推动了佛教文化的繁荣。

在她的倡导下,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尊重文化、热爱艺术的良好风气,为唐朝的文化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武曌的人格魅力武曌作为一个女性,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崛起,成为一国之君,其人格魅力是不可忽视的。

她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目标始终保持着执着的追求。

她富有同情心,关心民生,为人民谋福祉。

此外,她敢于改革,勇于担当,具备出色的领导力。

这些品质使她在当时备受尊敬,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五、总结武曌,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政治才能、文化影响和人格魅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关于对武则天的评价

关于对武则天的评价

关于对武则天的评价武则天(624年-705年),本名武曌,唐朝第二位女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她在位的时间长达15年,堪称唐朝的女性统治者。

对于武则天的评价自古有诸多争议,人们对她的看法多种多样。

一方面,武则天被视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她的登上皇位对于唐朝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武则天智慧聪明、勤政爱民,她推行了一系列的举措。

首先,她在位期间积极推进了科举制度,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更加顺畅,人才选拔更加公正。

其次,她强调民生政策,加强了农田水利建设,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

同时,她大力提倡文化教育,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她统治时期,政务高效有序,社会治安稳定,国家边疆安宁,政权威信得以巩固,唐朝的疆域版图也扩展了许多。

武则天作为唐朝的女皇帝,她以其非凡的才智和睿智的决策,实现了对国家的有效治理,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扎实而有突破性的贡献。

另一方面,也有人对武则天持有消极的评价。

一些人认为她是通过不正当手段登上皇位,以权谋私,残害政敌。

他们认为她篡夺了唐高宗和唐中宗的政权,将自己推上了皇位。

在位期间,她通过残忍地镇压政治敌手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种种不稳定因素。

同时,武则天也以她的放纵、妖艳、深情狡黠形象出现在后世人们眼中,被一些史书和文学作品渲染成一个权力欲望旺盛、贪婪奸诈的女性形象,这让人们对她的评价更加复杂。

综上所述,对于武则天的评价是多元化的。

她的历史地位与她的建树和功过是分不开的。

尽管她在登上皇位的过程中使用了一些不道德的手段,但她的统治促进了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对唐朝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同样,她也在一定程度上滥用权力,打压异己,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武则天的评价应该是一个相对客观和全面的角度,充分认识她的建树和过错,并将其放置在历史的背景和文化环境中进行审视。

无论如何评价,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存在和所带来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她的故事值得被铭记和研究。

武则天人物性格分析

武则天人物性格分析

己,为有勾出智
深择
有任女资心尼商
刻手
自贤性源斗,高
明段
知用,获角可,
白,
之能治取,以心
亲为
明。国利可等机
情达
。四尚益以待深
与目
、可。利,沉
政的
敢,
用可,
治可
谢谢
岁 的 武 则 天 以 长 相 俊 美 入 选 宫 中
, 对 各 种 环 境 的 适 应 能 力 强 。 十
血 质 的 特 点 是 外 向 好 动 , 思 维 灵

第二章 武则天人物性格
性格
作很三自以性二的以一
敢有、己为坚、对抛、
为雄大身后忍城立弃冷
,主气上,,府关一酷
对风,的可可深系切,
自范作所以以,。,不
则 天 协 助 高 宗 处 理 军 国 大 事 , 三
了 见 识 , 而 且 通 晓 官 场 的 权 术 。
政 务 , 这 样 使 她 大 开 眼 界 , 不 仅
号 “ 媚 娘 ” 。 后 在 御 书 记 协 助 处
, 善 解 人 意 , 颇 受 宗 欢 心 , 遂
封 “ 才 人 ” 。 入 宫 后 , 她 聪 明 过
武则天
人物性格分析
目录
第人 一物

章质
第人 二物

章格
第一章 武则天人物气质
多 血 质 ( 活 泼 型 )
而仅明十武长理赐人授四活多
且 登 上 权 利 的 顶 峰 。
使 她 多 次 逢 凶 化 杰 、 死 里 逃 生 ,
, 能 屈 能 伸 和 顺 势 而 有 的 性 格 不
年 后 登 帝 位 , 她 具 有 的 天 资 聪

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

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

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关于武则天的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之人物简介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四岁的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娘”,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

武则天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当时的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这一年,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感业寺出家为尼。

后来,唐高宗将她重新召回宫中,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也就是武则天重新入宫的第三年,高宗不顾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的反对,册封武氏为皇后。

之后,武则天积极为高宗出谋划策,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罢黜了褚遂良、韩瑗、来济,最后除掉了长孙无忌,至此高宗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

高宗健康状况不好,许多政事都交给皇后武则天来处理。

因此,唐朝经历了一段“双悬日月照乾坤”的时期,武则天逐渐掌握中央实权,并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

公元683年,高宗病死。

不久,武则天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

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平定了徐敬业领导的反叛后,于公元690年,武则天废睿宗称帝,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称圣神皇帝。

公元705年,许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

同年,武则天病死,享年八十二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并令人在陵前竖起一座无字碑,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

武则天足智多谋,兼涉文史。

在执政期间,她继续推行法治,开创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亲自考试贡士;修《姓氏录》,列武氏为一等;重视农业,抵抗吐蕃的攻扰。

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但由于大修庙宇,人民负担有所加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则天人物分析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很多才智过人、果敢深沉的女政治家,比如西汉的开国皇后吕后,北魏的文明太后冯氏,清初的太皇太后孝庄。

但是她们都没有改朝换代,一生都是以后妃的身份干预政治,没有踏出通往权力顶峰的最后一步。

如果说武则天与其他女政治家有什么最大的不同,在我看来,那就是心性,用专业的心理学术语来讲就是“情商”。

可以说,武则天对这个世界,对当时的政治、人物、社会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她的人生道路。

同样是遭遇情感危机,吕后为刘邦移情别恋的事自怨自艾,武则天则利用丈夫唐高宗的性格弱点和愧疚心理,谋求政治上的更高地位;同样是作为幕后的参政者,北魏文明太后采取怀柔政策,以保证皇帝不会对自己的野心产生怀疑,更不会在日后对自己进行清算,武则天则采取高压政策,让名义上的皇帝成为自己手中的傀儡,让这些傀儡失去与自己对抗的能力;同样是面对亲情与政治的冲突,孝庄太皇太后一直摇摆不定,试图在家庭关系与政治利益的平衡木上保持稳定,而武则天则毫无顾忌,使天平向政治一面倾斜,只要大权在握,丈夫、儿子、女儿都可以抛弃。

雁冀的《题乾陵无字碑》中写到:这里埋藏着一个伟大的女人,但离开男子一分钟也不能生存,爱与恨,难解分离。

武则天是一个伟大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位魅力过人的女人,她的魅力到底来自何处,她到底有着一个什么样的个性特征,本篇文章力求以真实的史料,站在心理学角度来来阐述武则天的心理世界。

后宫之地本就你虞我诈,不争也是争,“不进则退”这个词语恰到好处的形容了后宫的无奈,一个女子在这种情况下,要如何保护自己,要如何全身而退,要怎样才能在每一个深夜睡得稍微安稳,走每一步都稍微安心踏实,那就要变强。

常常不是人想争斗,而是她不得不争斗。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武则天曾经尝过许多屈辱,她骨子里拥有反抗封建皇朝的精神,她不服气也不认输,她相信自己的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靠自己,才能不再受辱,我们都扪心自问,换做是我们,我们能认输吗?无法否认武则天对历史做出的巨大贡献。

她所统治的时期,百姓安居乐业,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给予保守的贵族沉重的打击,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促进了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言十二事,劝农桑,减少赋役,社会安定繁荣。

武则天还大开志科,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她用人从不看出身,只看其才华能力,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也激发了老百姓读书求知识的热情,培养一大批后起之秀。

郭沫若评价她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武则天为其次女。

受母亲的影响,善属文公书,醉心于诗赋文学,审美观上喜欢宏大壮美的事物。

此外,武士彟曾经经商,杨氏未曾生男,传统观念少,不甚重男轻女。

因此给武则天传授文化知识也是情理中的事,这在同龄人中也是不多见的。

武士彟去世时,武则天十二岁。

杨氏因为没有生育儿子的缘故,在家族纷争中屡屡处于下风,武氏兄长不仅对杨氏母女礼薄,杨氏因此一怒而带着女儿回到了长安,此后则开始了孤儿寡母的悲凉生活。

家庭的矛盾与不和给武则天的童年生活笼上了一层阴影,使她变得有城府而又聪明多计。

童年时的早期经验,在儿童心理学上已经证实对一个人的个性有极大的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常奠定于早期经验。

在这样一个有矛盾冲突的大家庭里,一直承受来自部分亲属的压力,忍受他们的不礼和失礼,使她变得较为早熟和更有城府,甚至能权变、能忍耻,具有斗争性的人格,应该是不稀奇之事。

武则天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常遭人忽视虐待,由此滋养了暴力倾向和攻击性个性,有很强的支配欲和控制欲,要求别人的完全屈从和臣服。

并以此武则天日后的杀子杀媳,这是家庭暴力的表现,要求儿子的绝对顺从,因而反抗欲较强的李弘和李贤被杀,反抗欲较弱的李显和李旦能够保留性命。

当然,这只是后话,但一个人的行为除了周围大的环境使然,也与一个人内在的心理品性和性格肯定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心理状态、待人对事的态度必然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这种不甘居人下的性格正是她越走越远的原因,才会使她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实权在手的皇太后,而一定要登基为帝的完全掌控,而挡我者死则是实现其目标的具体手段。

武则天的女皇之路,便是从她以当朝勋贵武士彟之女的身份,入选贞观天子的后宫才人开始。

史书记载当时太宗有马名狮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

朕为宫女侍侧,言于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需三物,一铁鞭,而铁槌,三匕首。

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槌槌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壮朕之志。

狮子骢是千里马,一匹宝马价值连城,通常人不会因为它不受调训,就将它残害或是杀死。

武则天在这里表现的则大有女强人的姿态形象,呈现出主见鲜明、处事辛辣的特征,与唐太宗的处事格调完全不同。

唐太宗欣赏的是仁君爱民这样的儒家传统道德,这和武则天“得不到的便毁掉,一切事物只有为我所用才有价值”的实用主义观念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对于此,太宗只是惊讶地赞叹了她的勇气和胆量,便没了下文。

毕竟,对于一个曾经亲身上过战场、从尸山血海中一路走过来的帝王来说,勇气和胆量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

这也许是他不欣赏喜爱武则天的主因;相对的,也透露了武则天此时已有暴力倾向,起码是虐待动物倾向的讯息,表现了她有一种明显的反社会价值的个性倾向,此处可以命名其心理为“训骢心理”,这种心理,显示了武则天在贞观朝,人格上似乎已经发展成某种特质:在性情上,有暴烈、攻击及敌视不顺从她的人与物的倾向;在能力上,对自己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式,有极大的自信和果断;在动机上,喜欢表现自我,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价值观上,不重视事物是否名贵,以能满足自我为最大的价值所在。

长期的宫中学习磨练了武则天处理事情的才干和支配、自主的性格。

然而,有才学而又能干的武则天,在唐太宗生前并不得志,并于太宗死后发配到感业寺做尼姑。

人生常有危机,但也常常变成转机,端看当事者如何掌握利用罢了。

李治是长孙皇后的第三子,在贞观十年母亲死后才九岁,长年养于深宫之中,于贞观二十三年即位,时年二十二岁。

过早失去母爱而又对此有深刻印象的男孩,可能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位母亲似的女人可以照顾他、安慰他,即“恋母”。

武则天的进取个性让她不甘心在先帝死后,终其余生在寺里做尼姑。

原已有深情的新皇帝,利用国忌行香之便私下会见她,并且表现了激动,没有始乱终弃之意,对她来说是莫大的安慰,也是莫大的希望。

作为寡妇的女尼武则天,本来已经没有什么前景可言,不料此时峰回路转,若是不切实把握这次机会,则更待何时?武则天的善于创造机会和掌握机会,表现了她的聪明果断、城府甚深和反社会价值的人格特征,这与前面的分析相一致。

武则天在永徽二年(651)七月以后再度入宫,未几就获得皇帝的宠幸,怀了李弘,并于三年七月以后将他生下来,这时的武则天已经是昭仪。

武昭仪不久以后又怀孕生下一女,可惜暴卒;不过幸运之神并没有因此停止,她在永徽五年二月左右第三度怀孕,并于同年十二月陪同皇帝前往昭陵的旅途中,在昭陵的路上又为皇帝生了一个皇子,取名李贤。

一个新的嫔御,在三年半之中连为皇帝怀孕三胎,而其他嫔妃则相反的从此再无生育记录,其间显示了不寻常的意义。

更为不寻常的是,李贤生后十个月,原来拉拢收纳武昭仪的王皇后被废为庶人,而十一月一日武昭仪竟被立为新的皇后!武则天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为底蕴的懂分寸知进退的世故和智慧,让敏感而依赖性强的年轻皇帝李治找到了久违的温柔和依靠。

而她在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才华也让皇帝为之倾倒,这种身兼成熟女性的妩媚和慈母般温存的女子可算是李治皇帝一生的情劫。

在这种情况下,武昭仪的身份已经是今非昔比,早期的经历锻炼了她的个性,使她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

而且具有权威和进取人格的她,必然想要向后座迈进。

武则天在后宫培养自己的势力,建立后宫情报网,打破了先前的平衡关系,并使得废后之事渐被提上议事日程。

发生的第一件事是,武昭仪所生长女暴卒之事。

《新唐书*武后传》记载说:“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

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

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

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昭仪),使有废后意”。

丧女之痛当然会使她痛苦,但不会因此而停止前进后位的决定,武昭仪的意志强大到足以战胜她的情感。

金庸曾说过,中国成功的政治领袖,第一个条件就是“忍”,包括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对付敌人的残忍;第二个条件是“决断明快”;第三个是极强的权力欲。

小公主之死,足以表现武则天不同于常人的处事风格和权力及成就欲望,这也再次使她加大了进攻后位的砝码和速度。

第二件事发生在永徽六年中诬王皇后以厌胜,目的就是要彻底搬倒皇后。

所谓厌胜,是指因憎嫌某人而作图画形象,或刻作人身,刺心钉眼等方式,欲令此人疾苦及死者,若对象是期亲尊长、及外祖父母、父母,则一律合斩。

厌胜之罪列属十恶罪的第五罪,是不赦罪。

由此可知,诬陷王皇后以厌胜罪,就是要取王皇后的性命,并罪其全家,以彻底摧毁王皇后的力量和地位,这是非常狠毒的行为,是武则天残忍的心性的最好例证。

前有杀女案、厌胜案的铺垫,外加武则天的一再要求下,同年十月十二日王皇后被废,十一月一日武昭仪被册为皇后,并对外朝开展了拉拢与斗争的工作,这也就是她干预朝政的先声。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登上了皇后宝座,也从此开始了她的政治生涯,这一年,武则天三十二岁,她的权威个性已经完全形成。

纵观武则天的早期经历及皇后之路,不难看出,她是一个不甘受命运摆布的女强人。

早期家庭的矛盾与不和给武则天的童年生活笼上了一层阴影,她要一直忍受长兄的不礼和失礼,这些使她变得较为早熟和更有城府,能权变、能忍耻,形成了具有斗争性的人格。

另外,由于武则天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常遭人忽视虐待,由此滋养了暴力倾向和攻击性人格,有很强的支配欲和控制欲,要求别人的完全屈从和臣服。

而两次入宫的经历则使武则天的个性变得更加成熟,甚至可以说是人格变态。

但不管遭遇什么苦难,自始至终,武则天没有退缩过,而是表现出一种自强不息、坚持到底、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

一代女王武则天,证实了女子亦可称雄,给了以男权为主的皇朝狠狠的一击,她的出现,反映的是古代女子受尽压迫后的反抗,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而她最聪明的地方在于她死后为自己留下的无字墓碑,让是非功过由后人评说,比起那些刻意用浓厚的笔墨去渲染自身成就的古人而言,这为女子更具有独到的眼界和宽广的胸襟。

无字,也许就是最好的赞扬,而她的功与过,每个人心中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