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

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
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
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
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如,《西游记》
第一回:“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
定也就是人静
二、刻: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 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 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 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 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 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
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中天,而未则西磋;申时哺而日
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其中的“鸡鸣”、“日出”、“食
后”、“挨排”、“西磋”、“哺”、“日落”、“黄昏”、“人
定”等,就是各个时辰的具体说法。再如,白居易的《琵琶
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
往取酒还独倾……”“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候,也就是清晨和
晚上的意思。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
二十四,称“小时”。
古今时间对照表
子时
23:00
–
01:00
子初 子正
23:00 00:00
夜半
又名子夜、中夜,十二 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丑时
中国古代的时间记录

-中国古代的时间记录制度-现代“一刻钟”时间概念的由来一袋烟的工夫,一顿饭的时间,一个时辰……这些都是描述时间长短的词句,那么在古代中国,时间到底是怎么被记录计算的呢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到底存在着怎样的时间制度呢--古代中国的时间制度,与对时间的认识过程和定时器的使用有关。
古中国的计时单位是年、月、日、时、刻,时和刻是一日中的基本单位,时是指时辰,刻是漏壶的箭尺上的分度。
古代中国早期对一日时段的划分并不统一,即使在西汉之后,仍并行着3种时制,即十时制的更点制度、十二时制及漏刻制,且各朝代的时刻划分也有所不同,其中,更点制只用在夜间的记时。
下面就十二时制、漏刻制与其变迁做一探究与考证。
---唐代以前,十二时制的最小单位就已经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0分钟-十二时制(唐代时辰制已经细分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0分钟)-古人很早就发现日月星辰等天象的运动和时间有某种联系,掌握天象运行的规律,观测日月的方位,了解星辰的摆阵,便可向天问时。
十二时制源自古人观察太阳所在的方位来决定时刻。
--所谓“方位”,就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天文历算学家为了研究的需要,把天穹以北极为中心划分的十二方位,分别以十二辰表示,认为太阳每昼夜绕北极旋转一周,依次经过天穹上的十二个方位,因而这十二辰便成为划分一日时段的单位,以太阳所经天穹的方位来计时。
--这十二辰也等同于后来浑天论者把天球沿天赤道划分的十二等分的天区,称为十二星次,其计时方式从原先称日加某方位或时加某方位(例如日加卯或时加卯),最后简称某时(卯时),这种计时方式最早出现在西汉时的文献,如《周髀算经》言日加酉之时、日加卯之时;《汉书·翼奉传》言日加申,又言时加卯;而《吴越春秋》亦云“今日甲子,时加于巳”,至《南齐书·天文志》始有子时、丑时、亥时等十二时辰的时称。
-为了提高测量精确性,后来更精细的二十四方位制也用来表示时间,尤其是在南北朝时经常使用。
如《晋书·律历志》记载黄初“二年七月十五日癸未,日加壬、月加丙食”,乃描述月食时间在二十三点左右,且日、月所在方位相对。
古代时间计量审批稿

古代时间计量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中国古代时间计量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鼓、点。
时:是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
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尊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子时也(晚上 11 时正至凌晨 1 时正),鸡鸣者丑也(凌晨 1 时正至凌晨 3 时正),平旦者寅也(凌晨 3 时正至早上 5 时正),日出者卯也(早上 5 时正至早上 7 时正),食时者辰也(早上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隅中者巳也(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日中者午也(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中午12点就是午时了),日昳者未也(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哺时者申也(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日入者酉也(下午 5 时正至晚上 7 时正),黄昏者戌也(晚上 7 时正至晚上 9 时正),人定者亥也(晚上 9 时正至晚上 11 时正)。
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刻:古代的人们在用陶器取水、储水的时候,因陶器质地疏松,难免出现漏水现象,人们通过长期观察,注意到漏水容器水面下降的高低和时间有一定对应关系,从而制成了专门用于计时的漏水壶。
我国的历史文献中曾说:“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
”若据此说,则是产生在黄帝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时已普遍使用,然目前尚缺少实物证据。
另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已有专门掌管漏壶计时的官员——擎壶氏,这说明至迟在距今3000年的时候,已正式使用和管理漏壶了。
沉箭式漏壶浮箭式漏壶漏壶有沉箭式和浮箭式两种。
汉语时间表述 正、过、差、刻

汉语时间表述正、过、差、刻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一、时: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
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
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
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
如,《西游记》第一回:“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中天,而未则西磋;申时哺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
”其中的“鸡鸣”、“日出”、“食后”、“挨排”、“西磋”、“哺”、“日落”、“黄昏”、“人定”等,就是各个时辰的具体说法。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古今时间对照表二、刻:古代使用漏壶计时。
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
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
古代时间是怎么计算的

古代时间是怎么计算的或许你看古装电视剧,总是会听到他们说一些有别于现在所说的时间,那么如果你不知道古代时间是怎么计算,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吧。
古代时间是怎么计算的看明清小说时,总有类似这样的对白。
“也就一盏茶的时间,我就回来了”,“一刻钟过了,夫人还没回来”。
那么,“一盏茶”“一刻钟”到底是多久呢?想知道这些,还要先了解我国古代的计时方法。
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时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
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
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
”“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古今时间对照刻古代使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
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
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
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
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中国古典小说常有“午时三刻开斩”的说法,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魏征丞相在府,夜观乾象,正萟宝香,只闻得九霄鹤唳,却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着他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
”午时三刻,按照现在的计时方法,是差十五分钟到正午12点。
午时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斩刑的时辰,此时开刀问斩,阳气最盛,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罪大恶极的犯人,被斩后“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科普小知识——常用的几种古代计时法

科普小知识——常用的几种古代计时法1、干支计时法: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
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每一时刻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
这十二时辰与现今计时法的关系是: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以下依此类推,亥时是现时的21点至23点。
[例]《智取生辰纲》:“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时”,古时报时时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时。
辰时就是上午的7点至9点钟;申时是下午的3点至5点(15时至17时)。
2、十二时段计时法:这种方法是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鸡鸣”就是1点至3点;“平旦”就是3点至5点;“日出”就是5点至7点……依次类推。
[例]《孔雀东南飞》有这样两句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黄昏”就是19点至21点;“人定”就是21点至23点。
3、更点计时法: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它是专用计夜间时间的。
“更”与“点”是两种计时单位。
(1)先说“更”。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
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
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例]《祝福》结尾段写道:“我被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炸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候。
”这“五更将近的时候”,就是将近早上5点钟的时候。
(2)再说“点”。
“点”是比“更”小的夜计时单位。
“点”本来是古代的一种乐器。
形状颇似小铜钟。
中间突起,两边有孔,孔可以穿上绳把“点”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
古时习惯是报更时敲钟鼓,报点时则击打“点”,“点”便成为计时单位了。
中国古代的时间记录制度

中国古代的时间记录制度现代“一刻钟”时间概念的由来编辑整理/良狮益友一袋烟的工夫,一顿饭的时间,一个时辰……这些都是描述时间长短的词句,那么在古代中国,时间到底是怎么被记录计算的呢?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到底存在着怎样的时间制度呢?古代中国的时间制度,与对时间的认识过程和定时器的使用有关。
古中国的计时单位是年、月、日、时、刻,时和刻是一日中的基本单位,时是指时辰,刻是漏壶的箭尺上的分度。
古代中国早期对一日时段的划分并不统一,即使在西汉之后,仍并行着3种时制,即十时制的更点制度、十二时制及漏刻制,且各朝代的时刻划分也有所不同,其中,更点制只用在夜间的记时。
下面就十二时制、漏刻制与其变迁做一探究与考证。
唐代以前,十二时制的最小单位就已经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0分钟十二时制(唐代时辰制已经细分精确到相当于今天的10分钟)古人很早就发现日月星辰等天象的运动和时间有某种联系,掌握天象运行的规律,观测日月的方位,了解星辰的摆阵,便可向天问时。
十二时制源自古人观察太阳所在的方位来决定时刻。
所谓“方位”,就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天文历算学家为了研究的需要,把天穹以北极为中心划分的十二方位,分别以十二辰表示,认为太阳每昼夜绕北极旋转一周,依次经过天穹上的十二个方位,因而这十二辰便成为划分一日时段的单位,以太阳所经天穹的方位来计时。
这十二辰也等同于后来浑天论者把天球沿天赤道划分的十二等分的天区,称为十二星次,其计时方式从原先称日加某方位或时加某方位(例如日加卯或时加卯),最后简称某时(卯时),这种计时方式最早出现在西汉时的文献,如《周髀算经》言日加酉之时、日加卯之时;《汉书·翼奉传》言日加申,又言时加卯;而《吴越春秋》亦云“今日甲子,时加于巳”,至《南齐书·天文志》始有子时、丑时、亥时等十二时辰的时称。
为了提高测量精确性,后来更精细的二十四方位制也用来表示时间,尤其是在南北朝时经常使用。
如《晋书·律历志》记载黄初“二年七月十五日癸未,日加壬、月加丙食”,乃描述月食时间在二十三点左右,且日、月所在方位相对。
古人更点记时法

希望能帮助到您
古人更点记时法
本文是关于古人更点记时法,感谢您的阅读!
古人更点记时法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
更———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一、时: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
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
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
如,《西游记》第一回:―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中天,而未则西磋;申时哺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
‖其中的―鸡鸣‖、―日出‖、―食后‖、―挨排‖、―西磋‖、―哺‖、―日落‖、―黄昏‖、―人定‖等,就是各个时辰的具体说法。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古今时间对照表
子时23:00 –01:00 子初23:00
夜半
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
个时辰
子正00:00
丑时01:00 –03:00 丑初01:00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丑初02:00
寅时03:00 –05:00 寅初03:00
平旦
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
日的交替之际
寅正04:00
卯时05:00 –07:00 卯初05:00
日出
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
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卯正06:00
辰时07:00 –09:00 辰初07:00
食时
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
吃早饭时间
辰正08:00
巳时09:00 –11:00 巳初09:00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巳正10:00
午时11:00 –13:00 午初11:00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午正12:00
未时13:00 –15:00 未初13:00
日昳
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
跌
未正14:00
申时15:00 –17:00 申初15:00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申正16:00
酉时17:00 –19:00 酉初17:00
日入
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
落山的时候
酉正18:00
戌时19:00 –21:00 戌初19:00
黄昏
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
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
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戌正20:00
亥时21:00 –23:00 亥初21:00
人定
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
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
定也就是人静
二、刻: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
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
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
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入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
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
―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
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
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
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
―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
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
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中国古典小说常有―午时三刻开斩‖的说法,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魏征丞相在府,夜观乾象,正萟宝香,只闻得九霄鹤唳,却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着他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
‖午时三刻,按照现在的计时方法,是差十五分钟到正午12点。
按阴阳家说法,此时是阳气最盛,而现代天文学认为正午最盛,两者说法略有不同。
午时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斩刑的时辰,此时开刀问斩,阳气最盛,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罪大恶极的犯人,被斩后―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罪刑轻者,可在正午开刀行斩刑,让其有鬼做。
所以,―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以显示老龙罪行极重。
三、更: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
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19:00 –21:00
二更天:亥时21:00 –23:00
三更天:子时23:00 –01:00
四更天:丑时01:00 –03:00
五更天:寅时03:00 –05:00
由此可见,所谓―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又如《西游记》第一回:―悟空道:‗师父昨日坛前对众相允,教弟子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我道理,故此大胆径拜老爷榻下。
‘‖便是让孙悟空在半夜11时至1时前去拜会菩提祖师。
由于古代报更使用击鼓方式,故又以鼓指代更。
如杜甫《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又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其中的―鼓角‖、―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
四、点: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
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
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
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
‖―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凌晨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