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革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核心原理

发布时间:2010-01-31 文章来源:投稿文章作者:郭锐

摘要:历经30余年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学逐渐成为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国际政治经济学把国际政治关系与国际经济关系及其互动结果和衍生现象衔接起来,从全球化角度剖析了国家与市场的现实场景、互动关系和作用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延展,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化与国际经济政治化的日益明显和相互渗透,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与其核心原理日臻完善和成熟。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学仍然受限于理性主义的分析框架,其面临着诸如分析方法和分析语言的继续充实与更新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自由主义;现实主义;激进主义;核心原理

随着全球体系的加速形成,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美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IPE),日渐成为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而言,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形成了三大流派以及若干核心原理,包括自由主义与相互依存理论、现实主义与霸权稳定理论以及激进主义与世界体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化与国际经济政治化的日益明显和相互渗透,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研究素材和新颖的思维视角,也昭示着其已经步入新的变革时期。

一、自由主义与相互依存论

自由主义强调市场对国家的决定性和强制性,其观点承袭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理想主义传统。自由主义把国际关系的发展看做是一部市场进化的历史,当今世界体系是由全球性的现代化所塑造,并有赖于三种力量的推进:一是经济力量,即开发市场、利用新资源的能力;二是技术力量,如通讯、运输、制造手段的革新;三是组织力量,即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灵活应对主要由上述三种力量推动的市场化构成了国家生活的主要内容。[①]国家间稳定的贸易与经济交流、深化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由此凝结的互惠纽带,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国家间的合作关系,从而成为培植国际和平的源泉之一。

对此,相互依存理论(interdependence theory)从民族国家与全球市场的权能关系角度,给出了学理推断和说明,其也成为自由主义中最重要的分支理论之一。

相互依存理论认为国家间的经济依赖状态是一种客观情形,各类国际行为主体(国家、国际组织与跨国公司等)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全球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和效用最大化,实现全球福利的普世化,从而为国际和平提供一种功能性的保障。为此,必须限制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从而强化国际经济关系的正向博弈功能,使各类国际行为主体通过合作关系的不断推进而共享利益,以推动国际经济体向均衡化发展。经由相互依存的组织网络形成的技术上合作、行为上共处的国际体系,为更多的使用非政治方式和非军事手段来解决国际冲突提供了必要条件。

很多学者的研究证实,相互依存状态并不必然的意味着国际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一定就是平等互利和非零和的关系。由此,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S. Nye)提出了复合相互依存理论(complex interdependence theory)。该理论的创新之处是引入了成本—收益分析法,指出相互依存关系包含着代价,而事先指明某种关系的收益会大于代价不太可能。这取决于国际行为主体对自身价值和依存性质的判定。[②]很多学者注意到,相互依存关系的达成及其程度受到交往单元的数量与损失程度两大变量的迭加作用和影响,致使依存关系中权力的来源更加复杂,形成所谓的敏感性(sensitivity)和脆弱性(vulnerability),依存的双方或多方只有相对受益(relative gains)和相对受损(relative loses)。换言之,国际社会中的相互依存关系大多是非对称的,从而造就了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相互依存关系的递进与发展,非但没有弱化国家的政治权威,反而是相互依存的非对称性所特有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为国家新的政治权力提供了来源与动力。为此,国家间必须保持适度交流(以不引起对方感到威胁为底限),以减少相互依存中的对立因素并使之趋近于对称,从而强化由此派生的国际协调与国际合作的基础,即国际制度(international regimes),使之成为调节和控制国家间关系的一般性制度安排。[③]

二、现实主义与霸权稳定论

现实主义源于重商主义和德国历史学派。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是政治经济问题的中心,市场依赖于国家的存在。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认为重商主义意味着现代国家的形成以及资本主义的赢利经营转移到政治上。[④]弗雷德里克·李斯特(Friedrich List)的“生产力理论”认为,权力较之财富更重要,并决定着国家的主权独立和财富保持。[⑤]国家应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贸易,并倚赖保护主义手段确保本国的工业竞争力。

现实主义从国家中心论出发,对内强调干预主义,对外主张保护主义,并认为政治权力框架决定经济利益分配。民族经济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增长依赖于国家“为寻求权力而斗争”的能力。本质上,国际经济关系是相互冲突的,世界经济竞争的零和博弈特性,突显国家安全和军事力量对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竞争作为国际交往的一种常态,意味着增强自身优势和削弱竞争对手。霸权稳定理论(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尤为明显的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诉求和预期。

霸权稳定论主张由单一的霸权国家主导国际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创立结构和秩序,以便规避无政府状态(anarchy)下国际体系的失序风险。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从基本力量模式(crude basic force model)角度,给出了霸权国家确立的三大标识:一是形成以霸权国家为中心的经济势力范围;二是建立以霸权国家为核心的金融货币权势;三是霸权国家具有适应全球经济变化的超凡能力。从公共产品(public goods)角度而言,霸权国家所提供的诸如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制度、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国际政治和安全机制等,虽然体现了霸权国家的意志和夙愿,成为巩固霸权国家权力和地位的重要工具,但也有益于体系内的成员国。因此,霸权也被认为是维持无政府状态下国际体系稳定与和平的一项条件。

霸权稳定论突出了政治结构变动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它尤为关注国家体系以及国际政治关系在组织和管理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并视国家安全和政治利益为首要目标。基于对霸权战争尤其是世界政治变革的系统研究,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从因果机制(causal mechanism)角度阐明了霸权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并指出了统治或控制国际体系的三种途径:一是国际体系中政治联盟间的权力分配,从形式上有单一结构的帝国主义或霸权主义、二元结构的冷战体系,以及多元结构的均势体系;二是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