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成长:给情绪命名

合集下载

2023年《终身成长》读书笔记

2023年《终身成长》读书笔记

2023年《终身成长》读书笔记2023年《终身成长》读书笔记1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学习走路、说话,跌倒了、说错了,不会害怕和丢脸。

后来,我们懂得了更多,反而怕这怕那,止步不前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转变了思维模式。

《终身成长》从思维模式的角度,让我们找到自己恐惧、苦恼和失败的原因。

同时,它将帮助我们突破这些阻碍,获得成长,达成目标。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龄。

无论何时,停止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人的两种思维模式:1、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

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

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做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1)对自己能力的评估非好即坏,所以难免失真。

他们的评估结果,有些被夸大,有些很模糊。

2)希望确保自己的成功,他们认为聪明人应该永远是成功的。

这让他们极力掩饰不足,最后变成不爱学习的人。

3)如果某件事中失败了,他就成了失败者。

在这里,他们的失败,从一种行为转变成了一种身份。

4)只有无能的人才需要努力。

如果你需要为某件事付出努力,说明你不擅长做这件事。

2、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

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1)相信能力可以培养,所以对自己的现有水平,他们能以开放的心态评估。

同时,由于以学习为目标,他们也需要对自己的现有水平有一个准确的评估。

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2)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

而这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实现。

3)即便失败是痛苦的,但她不能对你下定义。

它只是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而且,我们还能从中学习和受益。

从失败和挫折里受益,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4)天才也需要努力才能成功。

他们欣赏天赋,更崇尚努力。

能力和成就的真相:1、固定型思维模式限制人的成就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不屑于努力,不注重学习方法,把他人当成审判者而不是同伴。

这将阻碍他们取得成就和获得成长。

2、成长型思维模式帮助人们发展能力、取得成就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能明确目标,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并乐于向同伴学习。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舒伯(1953)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型态研究”的结果,参照布勒(bueller)的分类,也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有三个阶段与金斯伯格的分类相近,只是年龄与内容稍有不同舒伯增加了就业以及退休阶段的生涯发展,具体分述如下。

成长阶段:由出生至14岁,该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尝试,修饰他自己的角色。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

这个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幻想期(4岁至10岁),它以“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个时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很重要;二是兴趣期(11岁至12岁),它以“15岁至1718岁至21期(22优良。

展新的角色,寻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满足需求。

舒伯的循环式发展任务在上述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中,每一阶段都有一些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需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

在以后的研究岁月中,舒伯对发展任务的看法又向前跨了一步。

他认为在人一生的生涯发展中,各个阶段同样要面对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的问题,因而形成“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的循环(见表3-3)。

①(①金树人:《生计发展与辅导》,(台湾)天马文化事业发展有限公司,1988年3月,第49页表3一3循环式发展任务(舒伯,1984)举例来说,如一个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必须适应新的角色与学习环境,经过“成长”和“探索”,一旦“建立”了较固定的适应模式,同时“维持”了大学学习生活之后,又要开始面对另一个阶段——准备求职。

原有的已经适应了的习惯会逐渐衰退,继而对新阶段的任务又要进行“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与“衰退”,如此周而复始。

一生生涯的彩虹图1976到1979年间,舒伯在英国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跨文化研究,之后他提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Life-span,Life-spacecareerdevelopment).(1981)这个生涯发展观,除了原有的发展阶段理论之外,较为特殊的是舒伯加入了角色理论,并将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间交互影响的状况,描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

幼儿教师心理培训心得体会

幼儿教师心理培训心得体会

幼儿教师心理培训心得体会幼儿教师心理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幼儿教师心理培训心得体会1这次的讲座让我有了很深的感触,让我了解到我们不仅仅要重视幼儿的身心健康更要重视我们自己的身体、心理健康。

幼儿因为年龄小不懂得怎么照顾自己所以学完。

需要老师们时刻关注正因为老师们把精力全部放在小朋友身上从而忽略了自己的健康。

老师这份职业高尚、不为己平时如果不是很严重的话都是丢在一边置之不理,老师自身要以身作则因为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小朋友模仿,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如何去奋斗,如何去实现你的梦想,又如何做一个让孩子们崇拜、尊敬的老师呢。

身体健康固然重要,心理健康更是不可缺少,每个人都要有良好的心态面对社会,从容的面对你的工作,社会不免有些不公平的待遇、让你无法忍受的言论,遇到这些种种问题时就要看你如何很好的调整心态,让这些问题在你的生活中平淡让你可以随时准备迎接下一个挑战。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好的方式让你心情愉快、轻松,更好的对待工作有干劲的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困难调理自身的身心健康,不好的方式让你心情烦躁、心理负担沉重。

有了正确的心态,面对风雨时才会选择坚强;有了正确的心态,心情不好时才能重新找回快乐;有了正确的心态,才会发奋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积累成功的资本。

幼儿教师心理培训心得体会2为期三天的“幼儿心理行为分析与辅导技能培训班”的培训已经告已段落了,静下来想想这三天,我的收获也是多多!这三天分别有三位宁波大学心理系老师给我们培训――讲座,三人各有自己的特长所在。

第一天,李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幼儿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

通过李老师的讲述让我们了解到孩子的需要:安全感和信任感,最重要的是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事实。

舒伯的生涯彩虹图

舒伯的生涯彩虹图

彩虹图——我们看到的不一样人生规划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1953)依照年龄将每个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配合,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成成长、试探、建立、保持和衰退五个阶段,之后踢出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

这就是彩虹图。

在生涯彩虹图中,纵向层面代表的是纵观上下的生活空间,是有一组职位和角色所组成。

分成: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家长六个不同的角色,他们交互影响交织出个人独特的生涯类型。

舒伯(1953)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型态研究”的结果,参照布勒(bueller)的分类,也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有三个阶段与金斯伯格的分类相近,只是年龄与内容稍有不同舒伯增加了就业以及退休阶段的生涯发展,具体分述如下。

成长阶段:由出生至14岁,该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尝试,修饰他自己的角色。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

这个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幻想期(4岁至10岁),它以“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个时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很重要;二是兴趣期(11岁至12岁),它以“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喜好是个体抱负与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三是能力期(13岁至14岁):它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能力逐渐具有重要作用。

探索阶段:由15岁至24岁,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了一番探索,因此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

这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试探期(15岁至17岁),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作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尝试;二是过度期(18岁至21岁),进入就业市场或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三是试验并稍作承诺期(22岁至24岁),生涯初步确定井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舒伯的生涯彩虹理论

舒伯的生涯彩虹理论

舒伯的生涯彩虹理论从1957年到1990年,着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萨柏(Donald E.Super)拓宽和修改了他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这期间他最主要的贡献是“生涯彩虹图”。

1976到1979 年间,舒伯在英国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Life-span,Life-space career development).(1981),舒伯加入了角色理论,并将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间交互影响的状况,描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

这个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图形,舒伯将它命名为“一生生涯的彩虹图”(Life-career rainbow),形象地展现了生涯发展的时空关系,更好地诠释了生涯的定义。

(1,(21式,就个人的潜能与问题,进行综合而积极的分析。

舒伯提出的评估模式:前期的了解:包括收集资料、初步接触及初步评估。

深度的探究:探究工作的重要性、各种角色的分量及对各种角色的价值观,并对生涯成熟(诸如计划、试探的态度、决策技巧、职业资料、适切性)、自我观念(诸如自尊、明确性、和谐性、认知复杂度、切实性)、能力与潜能的发展水准、兴趣范围与活动等进行深入评估。

全部资料的整体评估:检验核实全部资料,并作评估与预测。

咨询:共同讨论、修正评估结果,包括了解个体目前与下一阶段的自我观念,职业的重组,了解生涯角色的意义,为成熟而再探索,探索具体的范围、深入探索以求专精化、职业准备、训练或工作、寻求自我实现的途径等一系列过程与途径。

讨论行动计划:将计划、执行、追踪评介结合起来,深入讨论如何具体实施。

由以上模式可以看出,生涯发展论特别强调必须深入地了解每个人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对工作观念、生涯成熟程度以及自我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包括有关能力倾向与兴趣的资料,必须经过辅导人员与个体共同讨论后,才能作为辅导与咨询措施的依据。

辅导措施通过以上的评估,咨询员可针对性地采取下列辅导措施。

《终身成长》读后感

《终身成长》读后感

《终身成长》读后感《终身成长》读后感 1而作者认为成长型思维相信根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

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觉得就算天才,他们都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让自己成长和提升。

那我们来看看成长型思维的人在面对成功和失败、成绩和挑战的时候他们的心态是怎么样的?面对成功,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畴,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就是一种成功。

这时候他们会不断去尝试,不断去提升自己,他们会认为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而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他们同样会觉得失败是一个很痛苦的经历。

但是它们会认为失败不能对他们下定义,他们认为失败能够让他们从中学到东西。

在面对自己取得好成绩的时候,他们会认为自己付出了努力才能够得到这个结果。

当他们成绩不佳的时候,虽然也会难过,但是他们会觉得是自己还不够努力,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再努力,再勤奋一些,自己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成绩。

他们是不会让不佳的成绩固定自己的。

在面对挑战,他们会感到很兴奋,因为他们认为每一次挑战都能够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

上面我们对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进行分析,分析他们对于成功和失败、成绩和挑战时候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态,我们就可以看到自己到底是属于哪一种思维的。

如果你是固定型思维,并且不希望自己改变,那当然没有问题,你可以继续维持。

但如果你希望自己可以用成长型思维去思考问题,让自己的能力能够不断得到提升去取得一个更高的成就,那你可以看下面的这一局部,就是怎么样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作者在书中提到了5个步骤:1、接受我们每个人的脑袋里面都存在了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我们要去接受这个事实,但是我们接受固定型思维的存在,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让它高频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代表我们要接受它出现的时候带给我们的危害。

2、观察这一步的意思是我们要看看,到底是什么事情会引发固定型思维的出现,比方是不是在你接受挑战的时候,你告诉自己你做不到,放弃吧。

我们要去观察它们是什么时候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它对我们说了什么?我们感觉怎么样?还有我们要去观察我们的这种固定型思维是怎么对待别人的?比方,我们对待我们的朋友做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一味地去评判他们,而不是通过这件事情教会他成长?3、命名当我们已经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固定型思维被引发出来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去给他们进行命名。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心得体会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心得体会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心得体会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心得体会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心得体会篇1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必须坚守,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本次寒假在家,我认真仔细的将《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这本书翻阅了一遍,深觉这本书中所著内容对一线的幼儿教师来说大有裨益,通过这段时间段的学习,受益匪浅。

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大是业内普遍的共识,因为幼儿园的工作作息与中小学的不同,教师在白天的工作几乎不能有任何的中断,需要全天对幼儿进行照顾。

读过《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之后,我感觉自己在教育与教研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其实,教育与教研本位一体,真正的教研正是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并且服务于教学。

教学教研应该一把抓,首先,我们要学会的就是:用眼、用心,学会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

幼儿行为的观察,观察什么?书中有详细完整的记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幼儿在常规活动中的行为幼儿在园的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常规活动:进餐、午睡、洗手、如厕、午休等等。

这些活动看似平凡、枯燥,但却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值得我们注意。

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如何观察幼儿进餐行为、如厕行为、午休行为和过渡时间的行为,虽然很琐碎,但是却不能轻易的忽视。

2、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与常规活动一样,游戏材料是幼儿学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它们两个在幼儿个性方面发展的功能是不同的。

游戏材料的一种重要作用就是有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符号表征能力。

阅读和书写的确是符号表征过程,但是只能反映我们一半的表征能力,它们是语言符号的一部分;而非语言符号表征要借助艺术形式呈现——绘画、雕塑、舞蹈、哑剧、音乐及戏剧。

个人情绪发展经历

个人情绪发展经历

个人情绪发展经历
每个人的情绪发展经历都是独特的,受到个体基因、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情绪发展经历描述,但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示例,每个人的情绪发展都有所不同。

在个体的婴儿和幼儿时期,情绪主要是基于生理需求的满足与否,如饥饿、疼痛、舒适等。

婴儿通过哭声表达不同的需求,而父母的及时响应和安抚则有助于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随着个体的成长,他们开始发展出更多复杂的情绪,如喜悦、愤怒、悲伤和恐惧等。

在儿童时期,个体开始学习理解和表达这些情绪,同时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学习到情绪管理的基本技能,如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等。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情绪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强烈。

青少年可能经历身份认同危机、同伴压力、学业压力等挑战,同时也在探索自我和独立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情绪波动。

进入成年后,个体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情绪管理也变得更加成熟。

成年人可能经历职业发展、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挑战,同时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学会适应和调整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可能经历更多的生活事件,如生老病死、退休等,这些都可能对情绪产生影响。

在老年阶段,个体可能更加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与家人和朋友的情感联系。

总之,个人情绪发展经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实践情绪管理技能,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的成长:给情绪命名-教育心理学论文
完整的成长:给情绪命名
孙瑞雪/文
儿童认知情绪本身就是在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在O—6岁的阶段,情绪认知是最重要的认知,它甚至比认知外在世界更为重要。

因为这是早期儿童建构自己生命的一个重要途径和首要任务。

认知情绪,首先需要给情绪命名
出生后的第一个6年里,发展情绪比发展认知更重要。

因为它会帮助儿童建立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帮助儿童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儿童也需要借此得出他内在世界对外在世界的反应。

我们拥有两个世界。

一个外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需要认识星星、月亮、太阳,需要认识树木、海洋、江河、湖泊、森林和高山,需要认识桌子、电灯、汽车、房子,需要认识书、地图、学校、图书馆。

我们还有一个内在的世界,情绪即是我们内在世界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认识高兴、愤怒、恐惧、悲伤,需要认识嫉妒、恼火、难过、兴奋,需要认识喜悦、爱、快乐和孤独,需要认识感受、体验和觉察。

这两个世界的不同组合演变出不同的价值系统。

当我们以物质世界的价值体系作为主要的价值观时,我们就会被物化和工具化,就远离了生命,也就等于远离了幸福,当我们以内在世界的价值体系作为主要的价值观时,爱、平等、正义、尊重、成长、创造就成为了我们的价值标准。

内在的世界和外在的世界同样丰富,同样需要孩子在漫长的成长历程中认识并体验。

和儿童拥有认识外部世界的内驱力一样,儿童同样也有对内在生命世
界认知的内驱力。

情绪是我们内在世界的景观之一,儿童自然拥有对情绪认知的内驱力。

儿童认知情绪本身就是在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在0—6岁的阶段,情绪认知是最重要的认知,它甚至比认知外在世界更为重要。

因为这是早期儿童建构自己生命的一个重要途径和首要任务。

如何帮助儿童认知情绪并使其情绪成长、成熟昵
我们需要重视和关注孩子的情绪,以便使孩子发现、熟悉、发展自己的情绪世界,而不是一生滞留和压抑在自己的情绪迷茫之中。

准许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尤其准许孩子哭,不评判好坏。

准许意味着给孩子空间与时间,让他自然地过渡。

比如准许他哭意味着让孩子把情绪流淌出去。

这是生命最早期情绪流动的自然礼物。

我们需要为孩子的情绪命名,就如同告诉孩子:”这是眼睛”“这是鼻子” “这是嘴巴” “这是书” “这是地图”。

帮助孩子说出他内在正在发生的情绪,“你生气了” “你感到愤怒”“你感到委屈” “你感到伤心” “你看上去很高兴” “你看上去很愉悦” “你看上去很兴奋” “你看上去很快乐” “你看上去有些悲伤” “你看上去有点沮丧” “你看上去有些孤独” “你很好奇” “你在表达爱” “你在关心别人” “你在表达快乐” ,这叫概念或情景配对。

尽管我们能够清晰知道的情绪范围并不像了解外在世界那样广泛,有些复杂的和更深入的情绪我们依然不知,依然无法分辨;并且每个人的生命状态也不尽相同,但我们需要自己了解的情绪告诉儿童,同时努力增加自己的了解深度与广度。

因为对内在世界了解的越深、越广,我们就会成长得越好,就会越接近成
熟。

我们需要肯定和认同孩子的情绪,使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并与自己的情绪为伴,帮助他发展出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帮助他过渡并上升到一个尽可能的靠近真实的生命世界。

用爱陪伴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绪,慰藉孩子,让孩子从情绪的状态中走出来
随着儿童的成长,当其他部分发展之后,情绪也从最基本的状态发展起来。

这些情绪儿童都必须在生活的某个特定的事件和时间里经历和体验,然后儿童可以感知到自己会再一次的重新经历。

这个过程儿童可以很自然地完成,只要成人不去阻拦。

我们要准许儿童用自己已经成长的认知能力去认识、调整不断随机出现的情绪,继而发展自己的情绪。

闲闲2岁多,妈妈和爸爸在处理他的情绪时就使用三句话,层层递进。

闲闲妈妈采纳了改变先从语言开始的建议。

第一句:“妈妈看到你非常生气(伤心、恐惧、恼火,等等)。

”给情绪命名。

第二句:“你想生气就生气吧。

”允许孩子有情绪。

第三句:“妈妈陪着你。

”表达爱,让孩子有安全感和被接纳感。

基于我们有太多的成人自己不知道的情绪,也没有面对的能力,闲闲的爸爸妈妈请阿姨也这样面对孩子的情绪,不要有其他的话语。

有趣的是,这种简单的方式非常有效,不仅对闲闲有效,对社区里的其他孩子也有效。

没几个月,当闲闲的情绪涌上来时,父母才说完第一句,闲闲就会意地笑了起来。

这种涌现出来的幼儿内在世界的景象和状态,孩子并不了解、不知道、不认识,如同孩子还不了解、不知道这个外在世界一样。

他需要在不断触摸的过程中逐渐感知、命名、了解,并知道。

情绪同样也由孩子自然形成。

这是最早的基
础,如同对植物的了解是基于一棵树、一朵花然后才发展到对各类植物的了解,才再深入。

情绪开始就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没有正向、负向之分。

对于幼小的孩子,一次只需要向他描述一种情绪的词语,由孩子建立一种概念,然后逐渐增加,像蒙特梭利在她的教学法中要求的那样,一次一个概念。

对孩子来说,词语的配对和概念的建立只面对他当下的情绪,而当时往往只有一种情绪是主导的。

经过渐渐熟悉与感觉的过程,孩子会发现并自然发展出其他更加丰富的情绪。

(编辑:唐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