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品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思想政治③必修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思想政治③必修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理解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相互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明白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基本特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分析讲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文化有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上节课,我们跨越千年,体味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新课教学中华文化内容极为丰富,既体现在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特别提示:源远流长是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说的,博大精深是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

前者侧重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上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后者侧重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下面我们从三个主要方面来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课堂探究:参考上述事例,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可否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作出描述?探究提示:(1)中华文化的特色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内容既反映上层人们生活,也贴近百姓;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荣显贵;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实现了科技划时代的发展。

(2)对世界的贡献: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传播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宋元时期中国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课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建的;呈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持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教材分析】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围围着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作用、地位和特点讲解并描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其次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通过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讲解并描述形成这些不同特征的缘由以及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三目:中华之珍宝,民族之傲慢。

通过了解各民族的文化,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建了绚丽的中华文化。

分析中华文化包涵性的特点及其作用。

说明中华文化的作用。

【学情分析】中华文化虽是学生特别熟识的问题,但是他们对此却很少做一些深层次的思索。

从深层次上讲,本课涉及区域文化关系、民族关系以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缘由—包涵性。

所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思索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理性思索和辨析实力,最终使学生的感性相识上升为理性相识。

教学目标分析【学问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记。

(2)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缘由、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涵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实力目标】培育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实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气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建力和凝合力之中。

【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增加学生在文化心理、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上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自尊心和自信念以及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活动过程一首意境美丽的青花瓷,让我们再次观赏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已经悠悠度过了5000多年的岁月,而在这五千多年中,我们的中华文化也如同一条绚丽的长河始终奔腾不息……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们文化的这一特点的话,可以说我们的文化是——源远流长(留出时间,让学生思索和回答)。

必修3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品教案

必修3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品教案

必修3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品教案第一篇:必修3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品教案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知识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原为: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重点、难点:(一)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二)难点:(1)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三、设计思想:①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②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把维扬文化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契入点,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学设计:【引入新课】(引言)在外国人心中她是茶叶,她是瓷器,她是泰山,她是长城,她是北京太和殿,她是西安兵马俑在中国人心中她是盘古,她是女娲,她是大禹,他是皇帝,她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她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同学们,她到底是谁?是啊,是我们的祖国,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这节课我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引导过渡]提到中华文化你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课件展示]看到这些图片告诉我你的感受是什么?[引导过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外国人称我们中国为china,因为只有我们有china,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优质教学设计.doc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优质教学设计.doc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

本框题分为三个目。

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各地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即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342019-08-15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

本框题分为三个目。

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各地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即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342019-08-15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

本框题分为三个目。

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各地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即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342019-08-15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7: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7: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2.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

3.分析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待续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2.以我国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

3.结合我国四大名著、四大发明及古代农业科技成就,说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特征。

4.结合我国不同民族的灿烂文化遗产,说明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难点: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教学过程『复习巩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视频导入』中华文化之瓷器(学生讨论)『总结』中华瓷器丰富多样、造型精美、技术精湛,世界之最,体现中华文化的精深。

『过渡』中华文化内容极为丰富: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

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又一基本特征。

『板书』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课件』精美文学图片问题:同学们一定了解不少中国文学名著和表演艺术,你能说出对它们的印象吗?(师生互动)『总结』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等特征。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的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过渡』不仅如此,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也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中独树一帜『课件』精美科技图片问题:同学们一定了解不少中国著名的科学技术,你能说出对它们的印象吗?(师生互动)『总结』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长达两千多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5: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5: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地位和特点;知道我国文化区域性的原因;明确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2、能力目标: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感悟中华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团队精神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教学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教学设计『知识要点』(一)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文学艺术:作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特点:悠久历史、丰富内涵、独特风格。

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我国科技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特点:实用性和整体性意义: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二)中华文化的区域性1、原因:受经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

2、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拥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1、含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四、本课使用的资源1、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1: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1: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教材分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要记住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2、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

同时学生在收集与筛选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五、教学方法问题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完成预习目标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多媒体教室分配好学习小组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内容上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这节课学习第二框。

现在很多中国人崇尚西方文化,但是有个历史事实很少有人知道,从13世纪一直到18世纪,西方人都在崇拜中国文化,在欧洲大陆形成的“中国热”持续了6个世纪。

当时的欧洲人看中国,就像现在的中国人看美国一样。

中国的瓷器、建筑、服饰、文学、科技、园林艺术都受到崇拜,中国几乎成为他们向往的乌托邦。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0: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0: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

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内容。

(2)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现(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原因、作用。

(3)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和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2)、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四、教学策略1、学法指导:夯实基础,熟记知识点,认真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理清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实际联系理论,总结答题规律,积累答题经验。

2、过程与方法:本课以问题导学法为主要教学手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产生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处于高二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关于提前预习这个环节大部分学生都做的不到位,所以,由教师生成主要的重难点问题,随堂解决,达到考点细化记牢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教案目标:知识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原为: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重点、难点:(一)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二)难点:(1)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三、设计思想:①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②教法:多媒体辅助教案法、引导启发教案法(通过设计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案情境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案方法,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把维扬文化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契入点,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案设计:【引入新课】(引言)在外国人心中她是茶叶,她是瓷器,她是泰山,她是长城,她是北京太和殿,她是西安兵马俑在中国人心中她是盘古,她是女娲,她是大禹,他是皇帝,她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她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同学们,她到底是谁?是啊,是我们的祖国,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这节课我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引导过渡]提到中华文化你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课件展示]看到这些图片告诉我你的感受是什么?[引导过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外国人称我们中国为china ,因为只有我们有china,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

首先体现在他的独特性,即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板书: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主要方面。

板书: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课件展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1988年1月,世界各地75位诺贝尔得奖者在巴黎集会通过的《巴黎宣言》开宗明义地呼吁: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 年前,去吸收孔子思想。

据说日本企业成功靠的是《论语》加算盘。

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的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书、五经”。

问:从外国人的眼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什么位置呢?中华文学艺术有何魅力让外国为之倾倒呢?接下来我们看看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课件展示]你知道吗?(中国文学常识测试)[问题探究]分成四小组,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分析文学艺术的特点[老师总结]从瑰丽奇特的远古神话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此起彼伏,高潮迭起,连绵数千年。

中国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而且有独特的魅力,我们一起来品位一下(幻灯片)黄巢:《不第后赋菊花》[问题探究]这首诗美吗?美在哪里?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为什么?试着将这首诗翻译成英语。

看看能否有诗中的意境?试比较这首诗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的感情有何不同?[老师总结]同样是写菊,在不同文人的笔下,在不同的文章里,所渲染的色彩不同,情感的厚重不同,内涵的分量也不同。

正是这品味,成就了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

中国文学是中华文化中最有活力、最辉煌灿烂的部分之一。

是其中的一朵异葩。

[问题探究]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概括文学艺术的地位作用特点吗?[课件展示]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引导过渡]刚才我们品味中华文学艺术的味道,如果说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堪称独树一帜,那么我们的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更是当之无愧的“独领风骚‘板书: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问题探究]:科学技术知多少?(1)列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2)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有那些?(3)对世界的影响如何?[合作学习]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的地位。

播放视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都江堰[合作学习]请总结归纳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

(幻灯片)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引导过渡](展示地图)在华夏大地上诞生的中华文化受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方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板书: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情景设置]谁不说俺家乡好[交流讨论]说说扬州的饮食文化。

[引导过渡] 扬州菜系的主要特点是:选料严格、刀工精细、主料突出、注意本味、讲究火工、擅长炖焖、汤清味醇、浓而不腻、清淡鲜嫩、造型别致、咸中微甜、南北皆宜。

扬州厨师且精于瓜果食品雕刻。

扬州菜中又以扬州三头为代表:红楼宴、三头宴、全藕宴是扬州菜的三颗明珠。

我们看看不同区域文化的特色,[课件展示]你知道这是哪里吗?(民居建筑民歌类)提示:1 贵州:屯堡 2. 江苏周庄茉莉花3.。

福建土楼客家山歌4蒙古:毡房吉祥三宝5陕北窑洞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学生活动] 分成四小组,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问题探究](1)分析区域文化各具特色的原因,[老师总结]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问题探究]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课件展示]《狼图腾》探究草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从地域上说,中华文化大致由黄河领域长江流域和草原文化组成,指北方草原特定历史地理范围内的文化。

历史上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具有深远文化意义的事件。

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为了增强军事实力适应战争的需要,毅然决定仿效北方的游牧民族,改“博衣宽带”的华夏服饰为上衣下裤的“胡服”,废除传统的车战,改学骑射。

“胡服骑射”对中原民族服饰和军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随着蒙满入主中原,更将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华夏文化与胡族文化的融合,如果没有这种融合,就没有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而也正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华文化获得了更加蓬勃旺盛的生机,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学生回答](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引导过渡](背景音乐;爱我中华)在这片华夏热土上生活的是一个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板书: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板书:1、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生活动]说民族特色的舞蹈和乐器[提示]蒙古的舞蹈奔放,豪情,爽朗流畅;苗族的舞蹈,质朴,浓郁,风情再现;新疆的舞姿自由舒展,绚丽而精彩;彝族的铜鼓舞柔和而细腻;藏族的舞姿宗教色彩浓郁,长袖善舞;高山族的舞步简单而尽兴;朝鲜族跳舞是轻快,典雅,动中有静如朝鲜族的筒箫、哈萨克族的冬不拉、高山族的鼻箫、维吾尔族的手鼓、满族的八角鼓、傣族的象脚鼓、瑶族的长鼓、藏族的手抓鼓蒙古族的马头琴,哈萨克族的柯布斯等。

[老师总结]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板书:2、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合作探究]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课件展示] 以维扬文化为例材料一:明代曾置维扬府,后改为扬州府,维扬文化以扬州为中心地带。

世博“江苏周”闪亮扬州元素。

在上海世博会“江苏周”文化活动中,我市雕版印刷、剪纸两项“世遗”以及漆器、清曲、杖头木偶、高邮民歌四项国家级“非遗”工程将向海内外精彩展示。

各个工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将现场表演绝活,让游客体验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维扬文化,尽享扬州文化瑰宝的迷人魅力。

材料二:扬剧的音乐属于联曲体。

说到它唱腔刚柔并济的风韵,主要是蕴涵了花鼓戏曲调的轻绵细腻,香火戏曲调的阳刚粗犷,民歌的隽永清新以及清曲的情感多变。

扬剧的表演艺术,一方面继承本地乱弹和扬州民间的花鼓、香火、秧歌、杂耍、龙灯、麒麟唱、荡湖船等歌舞艺术传统,另方面又从弋阳腔、昆曲、徽调等戏曲声腔吸取养料。

材料三:鉴真图书馆由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发心建设,在国家宗教局和江苏省宗教局的关心及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于2008年元旦落成开馆。

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佛学图书馆,鉴真图书馆纸本馆藏与数字化馆藏并重,一期设计藏书20万册,以佛学类书籍为主。

鉴真图书馆主办的《扬州讲坛》系公益讲座,每月开讲两次,无偿面向社会大众开放,主讲者多为由星云大师直接邀请的中国文化界的名家,引导全民“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促进社会和谐。

[提示](1)我国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板书:3、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虽历经磨难,但从未中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问题探究](1)包容性的内容。

(2)包容性的意义[课件展示]材料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互相驳难,却又互相吸收,吕不韦主持编撰了《吕氏春秋》体现了总揽百家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