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的横断面布置型式
道路勘测设计 第5章 横断面设计

路幅分隔的方式:
分隔带分隔(整体式断面) 将上、下行车道放在不同的平面上加以分隔(分离式断面)
昌九高速公路 沪蓉西高速公路
行车道
右路肩
路幅布置类型 ⑴. 单幅双车道
⑵.双幅多车道
⑶.单车道
( 四 级 公 路 )
双幅多车道(高速、一级公路) 部分四级公路)
单幅双车道( 二、三级公路及
单 车 道
公路横断面小结
• 最大超高坡度:结合路面类型,自然条件等 ,《规范》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超高横 坡度不应大于10%,其他各级公路不应大于8 %,积雪冰冻地区不宜大于6%。 • 超高坡度的确定:根据圆曲线半径,自然条 件和公路等级按《规范》确定。
超高坡度=路拱横坡
无中间带公路
三、超高过渡方式
有中间带公路
超高坡度>路拱横坡
一、加宽值
1. 几何加宽值
-几何关系
b
NA 2R
2
2. 摆动加宽值
-速度
b
0 . 05 V R
3. 标准规定的加宽值(内侧全加宽)
b N( A
2
0 . 05 V R
)
2R
• 4. 加宽值的运用 • 平曲线半径≤250m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表3.15 、3.16 • 四级公路和设计速度为30km/h的三级公路采用第1类加
1 .路肩的构成 路肩是位于行车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 铺设硬路肩 结构部分。
进行了铺装的路 肩,可以承受汽 车荷载的作用力 又称“加固路肩 ” 路 缘 带 路肩的构成
路肩
硬路肩 土 路 肩 又称“保护路肩 ”
• 2 .路肩的作用 (1)保护行车道等主要结构的稳定; (2)供发生故障的车辆临时停放; (3)提供侧向余宽,有利于安全,增加舒适感; (4)可供行人、自行车通行; (5)为设置路上设施提供位置; (6)作为养护操作的工作场地; (7)在不损坏公路的前提下,也可作为埋设地下设施的 位置; (8)挖方路段,可以增加弯道视距,减小行车事故; (9)精心养护的路肩,能增加公路的美观。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实施日期:1991年8月1日第四章道路横断面设计第二节横断面布置第4.2.1条道路的横断面型式有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及四幅路。
第五节路侧带宽度及人行道铺装结构第4.5.3条人行道铺装结构设计应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材料及工业废渣的原则,并考虑施工最小厚度。
人行道铺装面层应平整、抗滑、耐磨、美观。
基层材料应具有适当强度。
处于潮湿地带及冰冻地区时,应采用水稳定性好的材料。
大型商店、大型公共文化机构、名胜古迹、公园、广场等附近和游览区道路的人行道面层应与周围环境协调并注意美观。
车辆出入口处人行道铺装的结构和厚度应根据车辆荷载确定。
第六节分车带第4.6.1条分车带按其在横断面中的不同位置与功能分为中间分车带(简称中间带)及两侧分车带(简称两侧带)。
分车带由分隔带及两侧路缘带组成。
分车带形式见图4.6.1。
分车带最小宽度及侧向净宽等见表4.6.1。
第五章平面与纵断面设计第一节平面设计第5.1.11条视距的规定如下:一、道路平面、纵断面上的停车视距应大于或等于表5.1.11-1规定值。
寒冷积雪地区应另行计算。
二、车行道上对向行驶的车辆有会车可能时,应采用会车视距。
其值为表5.1.11-1中停车视距的两倍。
三、对于凸形竖曲线和立交桥下凹形竖曲线等可能影响行车视距,危及行车安全的地方,均需验算行车视距。
验算时,物高为0.1m;目高在凸形竖曲线时为1.2m,在桥下凹形竖曲线时为1.9m。
四、平曲线内侧的边坡、建筑物、树木等均不应妨碍视线应按横净距绘制包络线,包络线与路面边缘之间的障碍物应予清除。
视距横净距计算公式见表5.1.11-2。
第三节平面线形与纵断面线形的组合第5.3.1条道路线形组合应满足行车安全、舒适以及与沿线环境、景观协调的要求,并保持平面、纵断面两种线形的均衡,保证路面排水通畅。
第5.3.2条线形组合应满足以下要求:一、在视觉上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知识分享

第五节 道路绿化与分隔带
4.绿化要与其它街景元素相协调 街景是由多种景观元素所组成的。各种景观元素的作用、
五、机动车道宽度的确定
机动车道宽度(双向)
单向高峰小时交通量 一条车道的平均通行能
力
2 一条车道宽度
机动车道宽度(双向) (某该类车型种车一辆条的车单道向的高平峰均小通时行交能通力量 2一条车道宽度)
第二节 机动车道及其组成宽度的确定
六、设计机动车道时应注意的问题
1、双向车道一般不宜超过4-6条 2、一般车行道两个方向车道数相等,为偶数,根据
第四节 人行道设计
第四节 人行道设计
第四节 人行道设计
(二)在人行道上植树、立杆和埋设地下管线等需 要的宽度。
二、人行道的布置 1、通常人行道要高出车行道8-20厘米 2、受地形、地物影响,可不等宽布置或仅在 一边布置
第四节 人行道设计
3、建筑与步行道之间的距离 4、缘石的布置 三、人行道的基本形式
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地道)
第四节 人行道设计
a.组成及作用 人行道的首要功能是供行人步行交通之用,其次是供植树、
立杆等,地下空间还可用来埋设地下管线。 b.宽度
人行道的总宽度应由行人步行道宽度和种植绿化、布设地面 杆柱、设置橱窗报栏、沿街房基散水宽等用地宽度所组成,此外 还应考虑在人行道底下埋设地下管线所需要的宽度。
(2)两侧带 1)、分隔机动车、非机动车流 2)、北方地区,堆放积雪
略论城市道路中的横断面设计

略论城市道路中的横断面设计摘要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内车辆越来越多,致使交通拥挤,在城市道路设计上我们必须考虑到多方面因素,重点在横断面设计上。
为了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道路设计的主要内容,本文对城市道路中的横断面设计作出简要介绍。
关键词交通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所体现出来的意义越来越重大,一个城市的进步,往往是伴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而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途径,更能体现出其重中之重。
城市道路设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道路横断面设计、道路平面设计和道路纵断面设计。
由于城市道路的设计是在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道路的平面位置和道路的主要控制点高程均受到规划的制约,变化或重新选择的余地不是很大。
一、横断面设计原则1.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规划的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
横断面形式、布置、各组成部分尺寸及比例应按道路类别、级别、计算行车速度f即设计车速)、设计年限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量和行人流量、交通特性、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绿化、地形等因素统一安排,以保障车辆和行人交通的安全、通畅。
横断面设计应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为远期工程所利用,并预留管线位置。
路面宽度及标高等也应留有发展余地。
2.对现有道路改建应采取工程措施与交通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办法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保证交通安全。
道路改建除采取工程措施如增辟车行道、展宽道路外,还可以采取交通管理措施,如采取分隔措施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减少相互干扰。
又如若两条道路相互平行且距离较近时,可改为单向行驶以减少拥挤,提高车速。
在商业性街道上除通行公共交通外,限制其他机动车及非机动车的通行,以保障行人安全。
二、横断面布置类型及其使用条件1.四种基本类型。
城市道路交通由机动车辆交通、非机动车辆交通和行人交通三部分组成。
通常是利用立式缘石把行人部分和车行道布置在不同的位置和高程上,以分隔行人和车辆交通,保证交通安全。
城市规划师辅导:街道的断面布置形式

街道绿化的断⾯形式与街道的断⾯布置形式密切相关,完整的街道是由机动车道(快车道)、⾮机动车道(慢车道)、分隔带(分车带)、⼈⾏道及街旁绿地这⼏部分组成。
⽬前我国街道的横断⾯形式常见的有以下⼏种:
1.⼀板⼆带式(⼀块板)
它是由⼀条车⾏道、⼆条绿化带组成,这种形式最为常见。
它的优点是⽤地经济、管理⽅便,较整齐。
缺点是景观⽐较单调、容易发⽣交通事故。
2.⼆板三带式(⼆块板)
这种形式可将车辆的上下⾏分开,中间、两边共三条绿化带,中间8m宽以上可布置成林荫路。
它的优点是⽤地较经济,可避免机动车间事故的发⽣,缺点是不能避免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的事故发⽣。
3.三板四带式(三块板)
这种形式在宽街道上应⽤较多,是较完整的道路形式。
共有四条绿化带。
它的优点是使街道美观、卫⽣防护效果好、组织交通⽅便。
缺点是⽤地⾯积⼤,不经济。
4.⼀板⼀带式
在道路窄、⼭坡旁、河旁、建筑阴影⼤的地⽅多⽤此式。
路面断面型式

路面断面型式2011-06-16 14:03道路的断面布置形式道路绿化的断面形式与道路的断面布置形式密切相关,完整的道路是由机动车道(快车道)、非机动车道(慢车道)、分隔带(分车带)、人行道及街旁绿地这几部分组成。
目前我国街道的横断面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一板二带式(一块板)它是由一条车行道、二条绿化带组成,这种形式最为常见。
它的优点是用地经济、管理方便,较整齐。
缺点是景观比较单调、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2.二板三带式(二块板)这种形式可将车辆的上下行分开,中间、两边共三条绿化带,中间><?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8m宽以上可布置成林荫路,见图8—3。
它的优点是用地较经济,可避免机动车间事故的发生,缺点是不能避免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事故发生。
3.三板四带式(三块板)这种形式在宽街道上应用较多,是较完整的道路形式。
共有四条绿化带。
它的优点是使街道美观、卫生防护效果好、组织交通方便。
缺点是用地面积大,不经济。
4.四板五带式(四快板)这种形式在宽阔的街道上应用,是比较完整的道路绿化形式。
共有五条绿化带,见图8-5。
如果道路面积不宜布置五带,则可用栏杆分隔,以节约用地。
它的优点是方便各种车辆上行、下行互不干扰,利于限定车速和交通安全;绿化量大,街道美观,生态效益显著。
缺点是占地面积大,不经济。
5.其它形式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大,部分城市道路已不能适应车辆日益增多的局面,不少城市将原有的双向车道改造成单行道,这就改变了传统的道路划分方式。
在道路宅旁、山坡旁、河旁、建筑阴影大的地方多一板一带式,见图8-6。
它只有一条绿带,卫生防护作用较差。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街道的横断面形式也发展变化着,街道绿化的断面形式取决于街道的断面形式,但其平面布置形式就要依街道绿带的宽度而定了,即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绿带窄的只可种一至二行行道树,绿带宽的可布置成花园林荫道的形式。
城市快速路设计之横断面设计方法(详细)

杭州二环-西湖
型式 地面整体式+整体式高架 地面整体式+整体式高架+隧道 整体式高架 市内-整体式高架、郊区-地面整体式 隧道式
巴黎中环路
地面整体式+高路堤+整体式高架+隧道
天津快速环
分离式高架+整体式高架+地面整体式+隧 道+路堤
上海延安西高架路
沈阳内环快速路 上海南北高架路
北京三环快速路 上海内环快速路 青岛火车站~ 福州路快速路
前言-2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快速路的横断面设计布置设计原则将有别于过去传统 的四幅式断面,上世纪盛行的三、四幅断面,主要介决机、非交通矛盾,所 以以分隔机、非交通为主,对开口不作限制,進入本世纪来城市扩大交通发 展,出行距离增加,要求提高车速,减少出行时间,为此要解决快、慢速交通 矛盾,不仅要分隔,同时要减少干扰,控制出入快速主路的交通流,因此对横 断面设计要求更高了,要安全、快速、通畅,对主、辅路的车道布置与宽 度,对中间带及两侧带的布置及宽度及侧、缘石结构及高度均提出要求,这 就是本规程第5章的内容
5.2横断面布置-3
1、地面整体式(城区型)-2 ☆平面布置
主路与辅路及两侧建筑地坪基本位于同一平面 层次.辅路车辆通过主路与辅路之间分隔带的出入口 驶入或驶出主路.与横向道路相交时,主路采用高架跨 越或者隧道下穿的形式,辅路采用地面交叉口的形式.
5.2横断面布置-4
1、地面整体式(城区型)-3
5.2横断面布置(5条)
5.2横断面布置-1
横断面布置首先应根据交通量发展所需要的车道 数布置主路,并根据行车安全要求在主路双向车行道 间设中间带,在主、辅路之间设两侧带,主、辅路的布 置应根据本地段处地形、地物条件综合选择.
横断面布置类型及其适用条件

横断面布置类型及其适用条件:1、单幅路:是指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设有分隔带,车行道为机非混合行驶。
特点:机动车车行道条数不应采取奇数,一般道路上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高峰时间不会同时出现(速度不同)公共汽车停靠站附近与非机动车相互干扰。
适用条件:适用于机非混行,交通量均不太大的城市道路,对于用地紧张与拆迁较困难的旧城市道路采用的较多,适用于城市次干道和支路。
2、双幅路:是指在车行道中央设一中央分隔带,将对向行驶的车流分隔开来,机动车可在辅路上行驶。
特点:单向车行道的车道数不得少于2条。
适用条件:适用于有辅助路供非机动车行驶的大城市主干路或设计车速大于5千米每小时;横向高差较大或地形特殊的路段、城市近郊区,以及非机动车较少的区域都适宜采用双幅式路。
3、三幅路:是用分隔带把车行道分为3部分,中央部分通行机动车辆,两侧供非机动车行驶。
特点:机非分行,避免机非相互干扰,保障了交通安全,提高了机动车的行驶速度,占地较多,投资较大,公交乘客上下车时需穿越非机动车道,对非机动车有干扰。
适用条件:适用于路幅较宽,交通量较大,车速较高,非机动车多,混合行驶不能满足交通需要的主要干线道路。
另外,道路红线宽度小于40米时,不宜修建三幅路,原因是车行道与人行道不能满足基本满足要求。
红线宽度为40米时,修建三幅路时,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分隔带等均为最小宽度。
4、四幅路:是在三幅路的基础上增加中央分隔带,形成机非分行,机动车分向行驶的交通条件。
特点:机动车能以较高速度行驶,交通量大,交通安全,占地大,行人过街相对困难。
非机动车多的主干道与快速路以及过境道路,不但能避免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矛盾,并且也可以解决对向机动车行驶的矛盾,有条件的城市主干道可以逐步改建为四幅式断面。
适用条件:适用于快速路与郊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