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练习(含答案)
《不懂就要问》同步练习(含答案)

《不懂就要问》同步练习(含答案)人教版三上语文第1单元3 不懂就要问选择填空读一读,选择正确的汉字,画上“√"。
一天,先生照(列例)让孙中山背一(断段)书。
孙中山觉得糊里糊(图涂)地背(通诵)没什么用,就(壮状)着胆子问先生这段书的意思。
先生做了详细的讲解,大家都听得很认真。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结合课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写对“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体会。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薛谭学歌从前,有一个叫薛谭的年轻人,他想学习唱歌,便找到了当时最有名的秦国歌唱家秦青,想拜他为师。
秦青看他热情奔放,很有天赋,便答应了他的请求,想将自己唱歌的全部本领教给他。
谁知,薛谭骄傲自大,才学了一首简单的乐曲,就认为自己已经学得八九不离十了,便要告别老师回家去。
秦青对他非常失望,也为他感到可惜,可不论怎么挽留,都留不住这个学生,只好到城外为他送行。
当时,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江水刚刚变暖,鸭子在水面上自在地嬉戏;春花烂漫,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花香;树木郁郁葱葱,展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秦青深深地陶醉在美景中,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
那歌声时而婉转动听,;时而悠扬高亢,飘上云霄,。
美妙的歌声震动了林间的树木,连天空中飘动的云彩似乎也停住不动了。
薛谭从来没有听过老师的歌声,不知不觉地被这美妙的声音吸引了,痴痴的,都要醉了。
一曲终了,过了好久,薛谭才反应过来。
他深深地意识到自己和老师的差距,马上请求秦青原谅,要求回去继续学习,再也不说辞别的事了。
从此,薛谭孜孜不倦地学习唱歌,终于也成了有名的歌唱家。
(有删改)(1) 联系上下文,将下列语句填到文中的横线上。
(填序号)①仿佛天籁之音②和林间小鸟的歌声混成一片(2) 用“_____"画出文中你觉得有新鲜感的句子。
(3) 这篇短文主要写了()。
(填序号)①从前有一个叫薛谭的年轻人很有唱歌的天赋,是有名的歌唱家。
②薛谭拜秦青为师学唱歌,不久便认为自己学会了,告辞回乡。
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基础知识练习(含答案)

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基础知识练习(含答案)基础知识练习一、组词背()( )( )诵()( )( )例()( )( )圈()( )( )段()( )( )练()( )( )糊()( )( )涂()( )( )呆()( )( )戒()( )( )厉()( )( )挨()( )( )楚()( )( )二、多音字挨d ( )a ()背bd ( )ba ( )圈qu3()ju <n ( )三、近义词照例一一()流利(霎时一一()清楚一一()糊里糊涂一一()四、反义词流利一一()详细一一()五、根据意思写词语1、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2、极短时间。
()3、依照惯例或常情。
()4、旧时教师对学生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5、认识模糊,不明事理,形容对事物一点儿也不明白。
()6、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
()7、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参考答案一、组词背(背诵、背书、背课文)诵(朗诵、诵读、吟诵)例(例子、例如、举例)圈(圆圈、圈数、一圈)段(段落、分段、自然段)练(练习、练笔、熟练)糊(糊涂、糊口、含糊)涂(涂料、涂写、涂抹)呆(发呆、呆住、吓呆)戒(戒备、戒烟、戒掉)厉(厉害、严厉、厉声)挨(挨骂、挨打、挨饿)楚(楚国、清楚、苦楚)二、多音字挨日(挨着)di (挨打)背b谷(背诵)bd (背包)圈qum (圆圈)ju m (圈养)三、近义词照例一一照常流利一一流畅霎时一一瞬间清楚一一明白糊里糊涂一一稀里糊涂四、反义词流利一一结巴详细一一简略五、根据意思写词语1、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私塾)2、极短时间。
(霎时)3、依照惯例或常情。
(照例)4、旧时教师对学生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戒尺)5、认识模糊,不明事理,形容对事物一点儿也不明白。
(稀里糊涂)6、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
(摇头晃脑)7、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试题-3不懂就要问练习题(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不懂就要问》练习题★请认真答题,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一、基础再现1.选择括号里正确的字,打“√”。
背(涌 诵) 照(例 列) (胡 糊)涂 (厉 历)声(攻 功)课 (即 既)然 (道 到)理 (断 段)落2. 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 (1)“糊里糊涂”的反义词是( )。
A.清清楚楚 B.一知半解(2)联系加点词语我们可以知道,孙中山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3. 问往往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
下列名言没有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B. B.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
——郑燮C.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D.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
——巴尔扎克二、阅读提高4.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孔子 孔子年轻的时候,对周礼的知识已经很熟悉了,可是他仍旧不断地努力钻研。
有一回,他去参加太庙里的祭(j ì)祀(s ì)典礼,由于是第一次碰上,什么都觉得新奇有趣,见到每一项礼节、每一件祭物,都虚心地向内行人打听。
有人嘲笑他:“谁说这个陬(z ōu )邑(y ì)大夫(孔子的父亲做过的官职)的后代懂得礼呢?瞧他这没完没了地问,大概什么也不懂。
”孔子听了却很坦然:“不懂就问,这正是礼呀!”祭祀结束后,人们要回家了,可他还抓住人家的袖子不放,非要问个明白才行,弄得人家都有些不耐烦了,便称他是“每事问”。
孔子听见了心里还挺高兴哩。
“每事问”怎么不好?难道不学不问还能从天上掉下知识来不成?就这样,执着的孔子很快对周礼达到了精通的地步,在他30岁的时候便有人专门向他学习周礼了。
(1)在文前横线上加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最恰当的是( )。
A. 努力钻研B.虚心打听C.勤学好问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3《不懂就问》练习题(附答案)

3.不懂就问一、标准化试题:(提醒:第1~4题,根据拼音或积累,在相应位置书写相关内容.)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背.诵(B ēi B èi)背诵.(sòng shòng)照例.(lìliè)圆圈.(quān juàn)分段.(D uàn D ùn)练.习(liàn liè)糊.涂(húhu)糊.涂(tútu)吓呆.(D āi D ēi)戒.尺(jièjiàn)厉.声(lìwàn)挨.打(āi ái)清楚.(C ǔC hu)霎.时(sàshà)私塾.(súshú)2.用“√”画出恰当的字组词.3.背(涌诵) 照(列例) (练炼)习(糊湖)涂 (戒成)尺 (厉历)声3. ,不懂就要问.4.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5.《本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为了 ,大胆向先生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的精神.启发我们养成“”的习惯. 6.圈出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一个错误读音,把正确读音写在题后括号里.(1)A .照例.(lìliè) B .练.习(liè) C .背.诵(B èi sòng )()(2)A .霎.时(sà) B .圆圈.(quān ) C .分段.(D uàn)()(3)A .吓呆.(D āi) B .厉.声(lì) C .糊.涂(hútú)()(4)A .戒.尺(jièjiàn) B . 挨.打(āi ) C .清楚.(C ǔC hu)()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都一样的一项是().A .背.诵背.负后背.B .羊圈.圆圈.圈.养C .挨.打难.挨挨.着D .感觉.觉.得觉醒.8.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读音.A .quānB . juànC . B ēiD .B èi(1)牧羊人在羊圈()旁画了个圆圈()做记号.(2)我背完()课文后,就背()着书包回家了.9.下面都是近义词的一项是().A .照例——照常清楚——模糊B .流利——流畅流利——结巴C .霎时——瞬间清楚——明白D .立刻——马上详细——简略10. 根据句子意思选择合适的词语.A .摇头晃脑B .糊里糊涂C .鸦雀无声D .一字不漏(1)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形容非常寂静.( )(2)脑袋摇来摇去.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 )(3)认识模糊,不明事理.形容思想处于模糊或不清的状态.( )(4)一字也没有漏掉,没有偏差.()11.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他背书总喜欢摇头摆尾.....B .你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C .老师刚走进教室,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D .我把今天的作业一字不漏....的检查了一遍.1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虽然孙中山是诚实的,所以先生什么也没有责罚他.B 、学了《不懂就问》这篇课文,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C 、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同学们总是热心地帮助我.D 、我们班的师生和班主任都很佩服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13.对下列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例句: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A .疑问B .设问C .反问D .夸张14.下列朗读语气有误的是( )一项.A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要读出肯定的语气.B .“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要读出疑问的语气;C .“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D .“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哀求、难过的语气.15.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一项.A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先生让学生背诵,却从来不讲书里的意思.B .孙中山不怕挨打勇敢提问,先生还是没给学生讲书中的道理的故事.C .从课文中我明白了不懂就要问的道理,以后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了不懂的问题,我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D .课文中同学们的表现可与孙中山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出孙中山不懂就问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二、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孙中山背出了功课.(把句子写具体). .2.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3.不认真听老师讲,怎么能明白呢?. .4.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1)“鸦雀无声”的意思是: .(2)同学们的表情是“”,教室里变得“” .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提问这一举动在当时是多么的不可思议.5.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1)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孙中山的学习态度是 .(2)读完孙中山的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三、课文片段阅读理解.《不懂就问》节选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1.孙中山背会了先生圈的内容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文中画线句子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认为孙中山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1.B èi sòng lìquān D uàn liàn hútu D āi jièlìái C hu shàshú2.诵例练糊戒厉3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弄懂书里的意思提出问题刻苦读书、勤学好问“不懂就要问”6.(1)B .liàn (2)A .shà(3)C .tu(4)B .ái7.D 8. B A D C 9. C 10. C A B D 11. A 12. C 13. C 14. D 15.B 二1.孙中山一字不漏地背出了功课.2.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什么用3.不认真听老师讲,是不能明白的.4.(1)指人沉默不语,保持安静(2)吓呆了鸦雀无声5.(1)勤学好问(2)示例: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应该大胆地提出来.三、1.孙中山这样想的:糊里糊涂地背显然无用.他是这样做的:问老师背书的意义.2.我认为他是一个不懂就问,爱学习的人.3.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什么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不懂就要问练习题(含答案)

1. 选择括号里正确的字,打“√”。
背(涌诵)照(例列)(胡糊)涂(厉历)声(攻功)课(既即)然(道到)理(断段)落2. 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1)“糊里糊涂”的瓜义词是()。
A.清清楚楚 B.一知半解(2)联系加点词语我们可以知道,孙中山是一个的人。
3.问往往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
下列名方没有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B.读书子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
——郑燮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D.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
——巴尔扎克阅读提高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的孔子孔子年轻的时候,对周礼的知识已经很熟悉了,可是他仍旧不断地努力钻研。
有一回,他去参加太庙里的祭祀典礼,由于是第一次碰上,什么都觉得新奇有趣,见到每一项礼节、每一件祭物,都虚心地向内行人打听。
有人嘲笑他:“谁说这个陬邑大夫(孔子的父亲做过的官职)的后代懂得礼呢?瞧他这没完没了地问,大概什么也不懂。
”孔子听了却很坦然:“不懂就问,这正是礼呢!”祭祀结束后,人们要回家了,可他还抓住人家的袖子不放,非要问个明白才行,弄得大家都些不耐烦了,便称他是“每事问”。
孔子听见了心里还挺高兴哩。
“每事问”怎么不好?难道不学不问还能从天上掉下知识来不成?就这样,执着的孔子很快对周礼达到了精通的地步。
在他30岁的时候便有人专门向他学习周礼了。
(1)在文前横线上加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最恰当的是()。
A.努力钻研B.虚心打听C.勤学好问(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孔子认为“每事问”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2孔子知道“每事问”让人不耐烦的,就不再抓着别人问问题了。
()○3孔子坚持“每事问”,后来才成为一个对周礼精通的人。
()(3)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读了短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年级上册语文3《不懂就要问》课时练习(附答案)

3 不懂就要问一、用“√”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背诵.(sòng shòng)挨.打(āi ái)圈.画(juàn quān)糊.里糊涂(hú hù)二、照样子,写词语.一字不漏(一×不×):摇头晃脑(含有一组近义词):三、品析句子,完成练习.1.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改为陈述句)2.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这句话让我想到的四字词语是:、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不懂就要问》叙述了小时候在私塾读书的故事.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五、课内阅读.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1.“糊里糊涂”的反义词是________________.2.用“﹏﹏”画出描写孙中山心理活动的句子.3.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4.孙中山要求先生讲讲,是因为()A .孙中山觉得,不应该读书、背书,应该指望先生讲.B .只是读书、背书,不明白道理是没有用的.C .孙中山胆子很大.D .孙中山觉得老师讲得更有意思六、课外类文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的孔子孔子年轻的时候,对周礼的知识已经很熟悉了,可是他仍旧不断地努力钻研.有一回,他去参加太庙里的祭(jì)祀(sì)典礼,由于是第一次碰上,什么都觉得新奇有趣,见到每一项礼节、每一件祭物,都虚心地向内行人打听.有人嘲笑他:“谁说这个陬(zōu)邑(yì)大夫(孔子的父亲做过的官职)的后代懂得礼呢?瞧他这没完没了地问,大概什么也不懂.”孔子听了却很坦然:“不懂就问,这正是礼呀!”祭祀结束后,人们要回家了,可他还抓住人家的袖子不放,非要问个明白才行,弄得人家都有些不耐烦了,便称他是“每事问”.孔子听见了心里还挺高兴哩.“每事问”怎么不好?难道不学不问还能从天上掉下知识来不成?就这样,执着的孔子很快对周礼达到了精通的地步,在他30岁的时候便有人专门向他学习周礼了.1.填入文前横线上的形容词,最恰当的一项是()A .努力钻研B .虚心打听C .勤学好问D .多管闲事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孔子认为“每事问”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2)孔子知道“每事问”让人不耐烦后,就不再抓着别人问问题了.()(3)孔子坚持“每事问”,后来才成为一个对周礼精通的人.()3.把有新鲜感的词句抄写在下面.4.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参考答案一、sòng√ái√quān√hú√二、示例:一声不响一字不差接二连三欢天喜地三、1.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2.勤学好问勤奋好学四、孙中山不懂就问五、1.清清楚楚 2.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3.勤学好问4.B六、1.C 2.(1)√ (2)× (3)√ 3.示例:难道不学不问还能从天上掉下知识来不成?4.短文讲了孔子年轻的时候对周礼努力钻研,每事必问,后来达到对周礼非常精通的故事.。
语文三年级上册 3 不懂就要问 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3 不懂就要问一、在下面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上画“√”。
私塾(shú shóu) 戒尺(jiè xiè) 糊涂(tù tú)例句: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 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仿写1:仿写2:“会背了。
”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
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1.先生拿着戒尺,厉声问孙中山“你会背了吗”是因为。
孙中山一字不漏地把那段书背出来说明他。
2.先生为什么不给学生讲书中的道理?3.你在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怎么办?参考答案一、在下面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上画“√”。
私塾(shú√ shóu) 戒尺(jiè√ xiè) 糊涂(tù tú√)例句: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 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仿写1:老师微笑着,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智慧是美玉,如果用谦虚镶上金边,就会更加光彩夺目。
”仿写2:“制作银器,全靠锤上功夫。
”父亲埋着头,抡着锤子,轻声叮嘱道, “咱“会背了。
”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
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1.先生拿着戒尺,厉声问孙中山“你会背了吗”是因为先生以为孙中山在捣乱,不愿意背诵课文。
孙中山一字不漏地把那段书背出来说明他聪明、勤奋好学。
2.先生为什么不给学生讲书中的道理?先生想着书中的道理学生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没有必要讲。
3.你在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怎么办?我们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同学、问书本。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不懂就要问》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不懂就要问》同步练习题(含答案)一、基础练习1.看拼音,写词语。
yuè qìzhǎng shēng huāng yě huò zhěyǒu qù shèng kāiān jìng jiāo wài2.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背(bèi)诵照例(liè)一段(duàn)B.糊涂(tu)吓呆(dāi)戒(jiē)尺C.厉(lì)声挨(ái)打清楚(chǔ)3.问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
下列名言没有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B.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4.《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讲的是_______小时候_______的故事,他不仅会_______,会_______,还知道_______。
()A.孙中山、读书、读书、背书、不懂就要问B.孙中山、读书、背书、提问、思考C.孙中山、读书、读书、背书、要思考5.下面哪种做法不是“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表现?()A.孙中山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B.神医华佗寻医问药,救死扶伤,遇到不寻常的医术总要刨根问底,学会为止。
C.学习成绩一向优异的小明,即使遇到不太理解的题目,也不愿意向别人请教,他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
6.比一比,再组词。
详( ) 堂( ) 塾( ) 厉( ) 既( )祥( ) 常( ) 熟( ) 历( ) 即( )7.近义词。
霎时——照例——清楚——糊里糊涂——流利——反义词。
清楚——流利——详细——8.根据句子意思选择对应的词语。
A.摇头晃脑 B.糊里糊涂 C.鸦雀无声(1)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
形容非常寂静。
( )(2)脑袋摇来摇去。
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练习(含答案)
练习题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背诵(bèi bēi) 背包(bèi bēi)
圆圈(quān juàn) 猪圈(quān juàn)
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糊里糊涂摇头晃脑雅雀无声
1.他背书总喜欢( )。
2.你这样( )地背,有什么用呢?
3.老师刚走进教室,教室里顿时( )。
三、写出下列加点词的近义词。
1.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 )( )
2.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 )( )
四、读句子,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1.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内阅读。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先生听了,连连点头。
接着,先生在孙中山
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
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
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
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1.孙中山背会了先生圈的内容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孙中山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bèi bēi quān juàn
二、1.摇头晃脑 2.糊里糊涂 3.鸦雀无声
三、1.细致仔细 2.照样流畅
四、1.他从来不写作业。
2.你既然知道做错了,就应当赶快纠正。
五、1.孙中山这样想的:糊里糊涂地背显然无用。
他是这样做的:问老师背书的意义。
2.我认为他是一个不懂就问,爱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