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性广告分析

合集下载

中外品牌广告失败案例分析(平面广告)

中外品牌广告失败案例分析(平面广告)

中外品牌广告失败案例分析(平面广告)广告是塑造品牌价值和品牌利益的重要武器,为转换一个组织形象、激发内在潜能和深化品牌与消费者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历史角度看,广告伴随着经济转型、生活形态和消费行为的变化而发展,始终为商品社会服务,让人们了解商品或品牌的同时也反映了社会风貌。

所以,一个成功的广告对品牌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一个失败的广告对品牌的打击也是不可小觑的。

不良形象广告国内·丰田霸道行销败笔案例背景崎岖的山路上,一辆丰田“陆地巡洋舰”迎坡而上,后面的铁链上拉着一辆看起来笨重的“东风”大卡车;一辆行驶在路上的丰田“霸道”引来路旁一只石狮的垂首侧目,另一只石狮还抬起右爪敬礼。

该广告的文案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

刊载于《汽车之友》和美国《商业周刊》中文版2003年第12期的这两则丰田新车广告刚一露面,就在读者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是明显的辱华广告!”很多看到过这两幅广告的读者认为石狮子有象征中国的意味,丰田霸道广告却让它们向一辆日本品牌的汽车“敬礼”、“鞠躬”。

“考虑到卢沟桥、石狮子、抗日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让人愤恨”。

对于拖拽卡车的“丰田陆地巡洋舰”广告,很多人则认为,广告图中的卡车系国产东风汽车,绿色的东风卡车与我国的军车非常相像,有污辱中国军车之嫌。

选择这样的画面为其做广告,极不严肃。

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丰田公司和负责制作此广告的盛世长城广告公司先后在2003年12月4日公开向中国读者致歉。

市场结局丰田车乃至日系车的销售将受负面影响几乎是难以避免。

失败关键1.错误运用争议广告——一些被争议的广告在短期内可能对企业知名度或产品销售等方面产生效果,但长期看可能对企业的品牌有破坏性。

2.广告设计放大负面情绪——丰田霸道广告的设计者忽略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愤怒与疼痛的“语境”,在运用狮子符号时过于轻率,导致了尴尬局面的出现。

3.忽视中国人特有的品牌情感联系——中国消费者忠于国际品牌的基础主要是建立在情感联系,而非其是否处于市场领导地位。

电梯广告争议分析报告模板

电梯广告争议分析报告模板

电梯广告争议分析报告模板简介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电梯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

同时,电梯广告也成为了很多企业和广告主的重要选择之一,因为其能够覆盖到大量的消费者,并且具有时效性。

然而,电梯广告也引来了一些争议,包括对消费者的侵犯和对电梯空间的占用等问题。

研究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通过对电梯广告的研究和分析,探索电梯广告存在的争议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推动电梯广告的发展和规范化。

研究结果电梯广告的优点和问题通过对电梯广告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电梯广告存在以下优点和问题:优点:1.覆盖面广:电梯广告可以同时覆盖到乘坐电梯的消费者,尤其是住宅和商业电梯,能够达到很高的曝光率。

2.时效性强:电梯广告的存在时间较长,尤其是一些较为繁忙的电梯,每天都会吸引大量的乘客,并保持较高的曝光率。

3.成本低:相比于其他广告媒体,电梯广告的成本较低,可以为广告主节约大量的广告投入。

问题:1.信息过载:随着电梯广告数量的增加,乘坐电梯的人往往会受到大量的广告信息干扰,使得广告效果变得不明显。

2.乘客反感:由于电梯问题已经被普遍认为是公共场所,因此过多的广告投放不仅影响了乘客体验,也可能引起恶感,甚至干扰电梯正常运行。

3.未规范化:由于电梯广告投放没有统一的规范,许多电梯广告可能会占用电梯本身的空间,影响了电梯的安全性和维修情况。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电梯广告存在的问题和争议,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1.加强广告规范:制定一系列电梯广告规范,包括广告数量、尺寸、内容等方面的标准,从根本上规范电梯广告投放。

2.提高广告质量:更加注重广告内容的质量和广告主的品牌形象,减少无意义广告和广告数量,确保广告更加精准地覆盖受众。

3.增加广告种类:尝试在电梯广告中加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城市公共服务信息、健康咨询等,同时深入了解受众需求,合理引导消费。

总结本报告通过对电梯广告的研究和分析,指明了电梯广告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解决方案。

反思广告性别歧视现象

反思广告性别歧视现象
刘伯红、卜卫在《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中提到,我国6 6 . 3 %的广告是不存在性别歧视的,反映了我国 社会男女平等的一面。广告中女性形象的运用大多出于广告创 意表现的需要,而非性别歧视。
3 . 走向未来的广告性别观 美国著名文化思想家伊安·艾斯勒在其文化学名著《圣杯 与剑》一书中指出,在史前时代,原始人崇拜的图腾雕像是雌 雄同体的“伟大女神”。在中国古代,也有女娲伏羲连体交尾 图,同样说明了人类原初的完美状态是集男女双性于一体。这 些考古学的成就说明在远古时代,“人”是男性气质和女性气 质的综合体,两性是和谐统一的。 中国哲学在性别上反映出的基本精神亦为和谐,大同理 想,尊母尚柔。《易经》中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可见阴 和阳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阴阳相互配合由此推动万物生 生不息的发展变化,广告也必须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们不 能偏激地对待广告中女性符号的合理运用,两性和谐的性别观 才是大势所趋。 两性和谐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作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意识形态。和谐平等的性别观有利于产生新的家庭观念,对家 庭成员的和睦相处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两性和谐发展亦符 合先进文化建设的需要。它将一种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融入到 受众的认识机制中去,从而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道 德规范,带动整个社会的先进文化建设。 广告中性别观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人类思想的进 步。这一趋势不仅是促进两性平等、家庭和睦、社会进步的积 极因素,同时也为广告创意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广告 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作为广告人,在创意制作过程中,必 须规避性别歧视问题;作为广告监管机构,要对涉嫌性别歧视 的广告作品严格审查,严惩含有性别歧视内容的广告;作为受 众,也要对广告传达的信息进行准确的辨识,不能妄下结论。 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谐发展的 广告环境。

在伦理层面存在争议的新媒体广告案例

在伦理层面存在争议的新媒体广告案例

在伦理层面存在争议的新媒体广告案例最近,妇炎洁广告被指侮辱女性的事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此后,妇炎洁在官方微博致歉:“我们为妇炎洁官方旗舰店产品展示页面的不当内容对女性不尊重,郑重道歉。

大家对妇炎洁的所有批评,我们都虚心接受。

目前公司已成立专项小组,全面下架相关产品,开展自查自纠,深刻反省,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同时也正积极配合主管部门的调查。

”妇炎洁广告事件发生后,不少媒体和网民都对此进行解读和评论。

大多数声音都在批评相关广告内容的荒谬和丑陋,也有一些人直接“开怼”,认为广告里所谓的“数据”是对女性的严重侮辱,对男性也不尊重。

当然,也有一些声音并未止步于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对此事进行了多角度、较为深入的分析。

荔枝新闻在时评中认为,妇炎洁这个广告属于“软色情”,而且根本没有考虑用户的感受:“品牌经营者如果连广告受众是谁都不知道,把消费者当成消费品,道德和智商一定有一个突破了下限……如果广告不尊重消费者,这个品牌也绝不可能重视消费者体验。

”还有媒体从性别歧视的角度,对广告的“擦边球”和“调侃伎俩”进行分析。

比如,在光明网的评论文章中,就特别讲到:“随着社会文明水位的不断抬升和人们性别观念的进化,尤其是女性话语权的不断强化,涉及性别偏见与歧视的广告招致更猛烈的抨击和批评,也越来越难有市场。

”这样的分析是有一定深度的,而且也没有将此事作为孤立事件。

这再次提醒人们,如果不能克服两性观念上的偏见,就有可能再次出现这样可笑的事情。

光明网还评论道:“涉事广告中对女性身体的侮辱与贬低,本质上都是对女性的物化,其对‘好女人’该是何样的定义,不过是对男性凝视下的社会逻辑的迎合。

”不论是男性凝视还是女性凝视,本质上都是一种偏见,是戴着有色眼镜来审视客观的事物,提出偏激的看法。

学会理性思考,尊重事实,而不是随意贬低他者,不仅是广告商的基本素养,也是每位现代公民都应该拥有的素质。

红星新闻的评论文章,则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分析妇炎洁广告事件暴露的问题:“尊重人的身体,就是尊重人类本身。

争议类广告案例分析

争议类广告案例分析

争议类广告案例分析争议类广告案例分析:Dove"真实美丽"广告Dove品牌的"真实美丽"广告系列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

这个系列广告的目标是宣传积极的身体形象和女性的多样性。

然而,一些观众认为这些广告对于营销手法和道德标准存在争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广告。

首先,我们来看看观众的反馈。

有些人认为这些广告打破了传统的美丽标准和身体困境的束缚。

广告中的女性多样性展示了各种不同的形体和肤色,呼吁观众接受真实的自己。

这种积极的形象传播鼓励女性追求内在美而非外在形象。

广告中的主题是多样性和真实,受到许多女性观众的喜爱,她们觉得这种表现方式是有力量的。

然而,这些广告也引发了批评。

有些人认为这种营销手法只是为了产生话题和吸引目光,而忽视了对真正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还有人质疑广告的道德标准,指出Dove之前曾在其他广告中美化过程,使广告中的模特看起来更加完美。

这种矛盾的行为可能破坏了广告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另外,一些人认为,这些广告还是在传递着对女性形象的评估和判断,只是将这种评估标准转变成了“真实美丽”的口号。

这种广告在试图传达女性对于身体自信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可能对她们施加额外的压力和期望。

综上所述,Dove"真实美丽"广告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虽然有一些观众认为这种广告是积极的、多样性的和真实的,但也有人质疑其营销手法和道德标准。

尽管广告的目的是鼓励女性接受自己的真实形象,但对于女性形象的评估和判断依然存在,可能对女性施加额外的压力。

这个广告案例在展示了争议类广告的两面性和在观众中不同反应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传媒道德和形象塑造的重要讨论。

继续写:除了上述提到的观点,Dove"真实美丽"广告的争议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有人认为这些广告只是Dove的一种营销策略,旨在利用社会问题来推销产品。

这些人认为,Dove并非真正关注多样性和身体形象问题,而只是把这些问题作为促销手段。

国内经典的失败的广告案例

国内经典的失败的广告案例

国内经典的失败的广告案例广告在商业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帮助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推广产品和服务,引导消费者购买决策。

然而,不是每个广告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时候一些广告案例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制作不当、目标受众错误或者信息传递不清晰。

本文将介绍国内经典的一些失败的广告案例,并分析其失败原因。

1. 红牛-“顺风顺水,翱翔天空”红牛是一款广为人知的能量饮料品牌,它在世界范围内非常受欢迎。

然而,在中国市场推出的红牛广告却引起了争议。

广告中,一位跳伞运动员从飞机上高空跳伞,在落地的一瞬间成功成为了一条鱼。

这个广告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许多人质疑广告是否具有欺骗性,甚至有人指责广告违背了现实和科学常识。

最终,红牛不得不撤下广告并向公众道歉。

失败原因分析:这则广告没有能够清晰地传递产品信息和品牌理念,反而让观众感到困惑和被欺骗。

广告在追求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忽视了与目标受众的共鸣和连贯性,导致了严重的反效果。

2. 乐视-“乐视手机,值得拥有”乐视手机曾是国内市场上备受瞩目的品牌之一,然而,由于一系列的管理和财务问题,该品牌陷入了困境。

在它面临困境时,乐视推出了一款广告,力图挽回消费者的信心。

广告中,一位年轻人通过使用乐视手机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支付、导航等。

然而,此广告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乐视手机在市场上的销量继续下滑。

失败原因分析:这则广告虽然试图恢复品牌形象和吸引消费者,但没有直接回应市场对于品质问题的质疑,反而给人一种漠视和回避的印象。

乐视在此广告中没有真诚地向消费者承认并解决问题,导致广告失去了信服力。

3. 雪佛兰-“爸爸去哪儿”在中国市场,许多汽车品牌会选择与综艺节目合作以提升品牌曝光度。

然而,雪佛兰与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合作却被人们广为诟病。

广告中,参与节目的爸爸们开着雪佛兰汽车带着孩子去玩耍。

然而,这个广告被批评为过度商业化,丧失了家庭和亲子关系的真实性。

失败原因分析:这则广告过于强调产品的功能和形象,忽视了目标受众的真实需求和价值观。

广告反面分析报告范文

广告反面分析报告范文

广告反面分析报告范文在进行广告反面分析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广告的目的是为了推销产品或服务,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促使他们采取行动。

然而,有些广告可能存在一些扭曲事实、误导消费者或者使用虚假夸张的手法来吸引目标受众。

因此,我们将在这篇报告中分析一些常见的广告反面案例,并探讨它们的负面影响。

其中一个常见的广告反面案例是夸大产品功能。

有些广告制造商可能会过度夸大产品的性能、效果或者质量,以便吸引消费者购买。

然而,一旦消费者购买了这些夸大其词的产品,他们很可能会失望,产生不满并且质疑广告的真实性。

这样的负面体验会导致消费者对广告商失去信任,从而影响品牌形象和长期销售。

另一个常见的广告反面案例是误导消费者。

有些广告商可能会使用虚假的陈述、过度修改的图片或者剪辑来误导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产生错误的认知。

例如,在美容行业中,一些广告可能会使用修图软件让模特的皮肤看起来非常完美,而实际产品的效果可能远远达不到广告中所宣称的那样。

这种误导不仅会让消费者感到失望,更会损害品牌信誉。

此外,一些广告可能使用引人注目的图像或文案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与产品本身无关。

这种广告往往会忽略产品的真实特点和功能,而只关注消费者对外貌或者虚荣心的追求。

这种虚假的广告宣传可能会让消费者误解产品的实际价值,导致他们购买不符合他们实际需求的产品。

综上所述,广告的反面效果可能包括夸大产品功能、误导消费者以及注重外观而忽视产品本身。

这些负面影响不仅会损害消费者对广告商的信任,更会对品牌形象和销售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因此,广告商应本着诚信宣传的原则,避免使用虚假或夸大的手法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只有通过真实而准确地传达产品的优势和价值,才能够建立稳固的消费者关系和品牌声誉。

分析极富争议的香港雪碧广告

分析极富争议的香港雪碧广告

然而广告活动是一种对象性的实践活动,当这一活动中的各种行为有道的
意义的时候,广告行为主体同时也就是道德行为的主体。从这个角度说,即 使广告主的本意不是提倡早恋、师生恋等等,但是受众却可从中读出这些信 息,那么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广告行为主体,其得到的道德评价肯定是负面 的。
而我作为可乐的消费者,首先我要承认其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意,但我确实没 有因为此广告而为百事买单的意愿至少它是在挑战我的尺度。
全系列广告的画面简洁,文案略有出位,统一的主题是“渴就喝”。结 合雪碧的主题定位——“我就是我”,该系列广告的整体信息向公众含蓄 而又鲜明地传达了“我就是我”的品牌核心定位。
MY EYES
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雪碧本身的特性确实很有创意,也又让人过目不忘的效 果。但是,也许广告人在做此广告的同时,忘了一个叫广告道德的东西,这 些充斥着早恋、师生恋、同性恋、平胸的广告。无疑在挑战着公众的道德底 线,此系列广告在发布那一刻就没有与“争议”扯开关系,禁播自然就在意 料 之中。
从这个角度说即使广告主的本意不是提倡早恋师生恋等等但是受众却可从中读出这些信息那么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广告行为主体其得到的道德评价肯定是负面而我作为可乐的消费者首先我要承认其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意但我确实没有因为此广告而为百事买单的意愿至少它是在挑战我的尺度
极富争议的香港雪碧广告
有 个 性 , 有 个 人 是 如 何 的 看 法 ! 岁 不 用 管 别 人 ! 感 性 很 ” 漂 亮 , “型 样 很 是 照 就 不 采 们 风 她 ──YVOUNE YVOUNE 十 七 ! 啦 胸 平 是
平 胸 又 怎 么 样 了 , 谁 在 乎 ? 很 多 超 级 模 特 都
陈 老 师 说 我 , 但 是 我 没 有 后 岁 悔 ! 她 大 没 有 接 气 受 和 勇 的 然 最 虽 鼓 起 我 ! 她 欢 , ──ERIC 十 七 喜 天 我 那 成 绩 公 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0 —20 11 学年第1 学期)
课号:076R20AGX 课程名称: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改卷教师:
学号:084770718 姓名:刘尧得分:
争议广告该何去何从
——由一则楼盘广告引发的思考首先,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这则案例,去年,南京一家楼盘的房产广告语出惊人,引起广泛争议。

这则大幅广告采用文革风,最为明显的还是图片上方的两行大字:“价格都不能承受,还谈什么生活享受?”当然,本人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十分的不舒服,这么赤裸裸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我想应该没有多少人能够承受。

但既然是广告,我们还是要用广告学的知识去解释和分析它的争议到底在什么地方。

广告在主题上一般无外乎以下几种,与心理有关的,像介绍新功能、加深消费者印象等;再者就是与企业相关的,展示企业形象等;还有就是与消费者行为相关的。

这则广告的主题明显属于第一种,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消费者的心理,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联系一下实际,房产市场居高不下,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房产商既然打出这么一个广告,想必就是告诉消费者,我们的房价是可以接受的,买了我们的房子就可以享受生活。

在这个卖方占据主动的市场里,其实这则广告也算说了句大实话。

但不得不说,这句“嚣张”的广告语很容易刺激消费者,“就是不买房,看你能撑多久”,而且还会让消费者误认为是激将法,逼迫买房。

第二点,在广告表现形式上运用了夸张和联想的方式,这幅巨大的户外广告下面用的图片是去年十分流行的“文革风”———人物紧攥拳头,志气高扬。

这也象征了整个房产市场处于膨胀的阶段,文字采用了醒目的红色。

作为一个商业广告,它的预期传播效果肯定是以本企业的利益为导向的,就本则案例来讲,房产商希望通过这则广告的传播来吸引大量的购房者。

但是传播效果的如何,归根结底取决于是否适应受众心理,满足受众需求。

显然,这则广告刺激了受众心理,引起的争议并不见得能引起消费者的消费和购买。

不得不说,目前商业广告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受众心理的承受能力。

广告大多含有情感成分,该类成分能使广告成为注意的焦点,或者直接激起受众对广告或产品产生类似的情感体验,或者影响受众的认知评价行为,案例中的广告台词应该说是一种强硬的态度和情感在里面,这也是广大消费者所不能忍受的,这相应的会引起受众的消极心态乃至抵抗状态。

另外,广告作为一种刺激作用于人,无法摆脱环境的影响,多种多样的环境因素会影响广告效果的发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广告呈现时受众的处境。

在大多数人无力买房,默默忍受啃老族的骂名,承受巨大经济压力的背景下,这则广告可谓“一石惊起千层浪”,它与受众的主观愿望是相对抗的,从而不可避免的引起了众多争议乃至骂声。

众观现代商业广告,其中不乏类似于案例的争议性广告,作为一种向大众传播信息的一种手段,从心理策略上讲应该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消费者的态度组成结构中有认知成分。

不同的消费者的认识能力是不同的。

针对知识水平较高,理解判断能力较强的消费者,采用双向式呈递策略较好。

双向式呈递策略是把商品的优劣两方面都告诉消费者,让消费者感到广告的客观公正,结论由自己推出。

因为这个层次的消费者普遍是对自己的判断能力非常确信,不喜欢别人替自己做判断。

如果广告武断地左右他们的态度,会适得其反引起逆反现象,拒绝接受广告内容。

但对判断力较差,知识狭窄,依赖性较强的消费者,采用单向式呈递信息的方式较适宜。

这个层次的消费者喜欢听信别人,自信心较差。

所以针对这些特点,广告应明确指出商品的优势,它给使用者带来什么好处。

直接劝告消费者应该购买此物,效果更明显。

除了此则案例,我还了解了不少争议性广告的案例,这其中不乏许多知名品牌,然而,这些争议性广告所带来的和他们实际所需求的效应却是不对应的。

要知道,商业广告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企业利益的长远发展,任何损害品牌声誉的事件,那么这个广告都是失败的,特别是著名品牌在运用事件营销时要更加谨慎,类似这种让消费者心理反感的广告当作事件营销来利用,其结果必定是得不偿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