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与防治》复习题答案.pptx

合集下载

土壤污染与防治期末资料

土壤污染与防治期末资料

土壤污染与防治期末资料土壤污染:指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发生改变,破坏其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其自然功能失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

(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土壤自净: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其自身作用,使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

毒性降低的过程。

物理净化作用:指土壤通过挥发、下渗、水土流失等物理过程使污染物排出土壤的过程。

物理化学净化:指污染物离子被土壤吸附,从而减弱其有效性和毒性的过程。

化学净化:指通过化学作用使土壤污染物浓度降低,甚至分解为无毒物质的过程。

生物净化作用:指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及其酶作用下,通过生物降解分解为无机物质而消散的过程。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值土壤污染物:指输入土壤环境中的足以影响土壤环境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生物学质量,有害于人体健康的那些物质,统称为土壤环境污染物质。

土壤生物污染物: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进入土壤大量繁衍,破坏土壤原来的动态平衡,对人类健康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固体废物: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生活中产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被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物。

挥发:以土壤扩散形式从土壤散失到大气中的现象;降解:有机物受各种因素的作用(化学、生物、光照、酸碱等)而逐渐分解转变为无毒物质的过程。

生物降解:通过生物作用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

移动性:指有机污染物随水分移动的可迁移特征肥料:以提供植物养分为植物功能并部分兼有改善土壤性质的材料成为肥料;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土壤环境质量:指土壤环境质量环境(或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以及所处状态的综合体现与定性定量的表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应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土壤环境管理、污染源的控制、环境规划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1、土壤污染有何特点?隐蔽性:不易察觉;污染物的危害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表现(数十年)不可逆性: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在土壤中形成过程,是不可逆过程;多数重金属最终被固定在土壤中;难降解有机物需较长的时间;后果严重性:土壤中污染物被喻为化学定时炸弹。

土壤污染防治法考试试卷带答案版

土壤污染防治法考试试卷带答案版

XXXX公司土壤污染防治法考试试卷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对的打√,错的打×)1、土壤是“生命之基,万物之母”。

土壤与水和空气一样,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

(√)2、干净的土壤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的重要前提。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所称土壤污染,是指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 √ )4、任何组织都有保护土壤、防止土壤污染的义务,而个人没有。

(×)5、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土壤污染,对所造成的土壤污染依法承担责任。

(√)6、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是非强制性标准。

( × )7、含有重金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可以用于土地复垦。

( × )8、企业事业单位拆除设施、设备或者建筑物、构筑物的,应当采取相应的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9、允许在居民区和学校、医院、疗养院、养老院等单位周边新建、改建、扩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

( × )10、土地使用权已经被地方人民政府收回,土壤污染责任人为原土地使用权人的,由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

( √ )二、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1、2018年8月3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于( B )实施。

A、2018年8月31日B、2019年1月1日C、2019年8月31日D、2020年1月1日2、各类涉及土地利用的规划和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 B )。

A、土壤修复B、环境影响评价C、土壤治理D、报告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每( C )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普查。

A、三B、五C、十D、二十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 A )制定土壤环境监测规范。

川农《土壤污染与防治(本科)》20年6月作业考核(答案)

川农《土壤污染与防治(本科)》20年6月作业考核(答案)

(单选题)1:集中在一点或当作一点的小范围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指的是()A:点污染源B:面污染源C:线污染源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单选题)2:对挖掘后的土壤进行原地处理和异地处理的过程是指()A:异位修复技术B:物理修复技术C:化学修复技术D:生物修复技术正确答案:A(单选题)3:通过混入土壤的氧化剂与污染物发生氧化反应,使污染物降解成为低浓度、低移动性产物的技术指的是()A:溶剂提取技术B:土壤淋洗技术C:原位化学技术D:化学脱卤技术正确答案:C(单选题)4:农药残留期是指土壤中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所需要的时间A:75%-100%B:50%-75%C:0.5D: 1正确答案:A(单选题)5: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大量繁衍,破坏原来的动态平衡,对人类健康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是指()A:土壤生物污染B:土壤物理污染C:土壤化学污染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单选题)6:对未挖掘的土壤进行治理的过程,对土壤没有太大的扰动是下列哪种修复方式? A:原位修复技术B:化学修复技术C:物理修复技术D:生物修复技术正确答案:A(单选题)7:半衰期较短,生物蓄积能力较小的有机污染物被称为()?A: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B:持久性有机污染物C: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单选题)8:危险性固体废弃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浸出毒性和()等危险特性的废物A:疾病传染性B:病毒扩散性C:危险性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单选题)9:一个大面积范围内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指的是A:点污染源B:面污染源C:线污染源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单选题)10:有机污染物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化学、生物、光照、酸碱等)而逐渐分解,转变为无毒物质的过程。

可分为非生物降解和生物降解的过程是()。

A:代谢B:降解C:吸收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B(单选题)11:水俣病是由()污染所引起A:HgB:CdC:AsD:Cr正确答案:A(单选题)12:污染物转移进入有机溶剂或超临界液(SCF),而后溶剂被分离以进一步处理或弃置的过程是指()A:溶剂提取技术B:土壤淋洗技术C:原位化学技术D:化学脱卤技术正确答案:A(单选题)13:对已产生又无法或暂时尚不能资源化利用的固体废物,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对环境无害或低危害的安全处理、处置,达到废物的消毒、解毒或稳定化,以防止并减少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是指()A:无害化B:资源化C:经济化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单选题)14:原位化学氧化技术是通过混入土壤的()与污染物发生氧化反应,使污染物降解成为低浓度、低移动性产物的技术A:氧化剂B:还原剂C:沉淀剂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单选题)15:利用土壤多相,疏松多孔的特点,通过吸附、稀释、扩散、淋溶、挥发、机械阻留等物理作用过程使土壤污染物趋于稳定,毒性或活性减小甚至排出土壤的过程是指()A:物理净化B:化学净化C:生物净化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多选题)16: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A:自然因素B:人为因素C:社会因素D:地理因素正确答案:A,B(多选题)17:土壤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主要包括()A:吸附B:解吸C:挥发D:淋滤正确答案:A,B,C,D(多选题)18:农药在土壤中的生物降解机制有哪些?()A:脱卤作用和脱烷基作用B:氧化作用和还原作用C:水解作用D:环破裂作用正确答案:A,B,C,D(多选题)19:环境是对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广义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可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各种()的总和A:自然因素B:社会因素C:人文因素D:地理因素正确答案:A,B(多选题)20:土壤中重金属难溶化合物的主要类型有()A:硫化物B:重金属氢氧化物C:金属磷酸盐D:金属碳酸盐正确答案:A,B,C,D(多选题)21: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有()A:植物提取B:根际降解C:植物稳定化作用D:植物挥发正确答案:A,B,C,D(多选题)22: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有()A:投加活菌法B:培养法C:微生物淋滤堆浸法D:根际过滤正确答案:A,B,C(多选题)23:土壤污染的特点()A:隐蔽性和潜伏性B:不可逆性C:长期性D:后果严重性正确答案:A,B,C,D(多选题)24: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有()A:土壤蒸汽提取技术B:玻璃化技术C:覆土D:电动力学修复技术正确答案:A,B,C,D(多选题)25: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优势有哪些?()A:可使有机污染物分解为CO2和H20,永久消除污染物B:处理形式多样,可以就地处理C:对土壤的性质破坏小D:降解过程迅速,费用较低正确答案:A,B,C,D(单选题)1:集中在一点或当作一点的小范围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指的是()A:点污染源B:面污染源C:线污染源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单选题)2:对挖掘后的土壤进行原地处理和异地处理的过程是指()A:异位修复技术B:物理修复技术C:化学修复技术D:生物修复技术正确答案:A(单选题)3:通过混入土壤的氧化剂与污染物发生氧化反应,使污染物降解成为低浓度、低移动性产物的技术指的是()A:溶剂提取技术B:土壤淋洗技术C:原位化学技术D:化学脱卤技术正确答案:C(单选题)4:农药残留期是指土壤中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所需要的时间A:75%-100%B:50%-75%C:0.5D: 1正确答案:A(单选题)5: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大量繁衍,破坏原来的动态平衡,对人类健康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是指()A:土壤生物污染B:土壤物理污染C:土壤化学污染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单选题)6:对未挖掘的土壤进行治理的过程,对土壤没有太大的扰动是下列哪种修复方式?A:原位修复技术B:化学修复技术C:物理修复技术D:生物修复技术正确答案:A(单选题)7:半衰期较短,生物蓄积能力较小的有机污染物被称为()?A: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B:持久性有机污染物C: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单选题)8:危险性固体废弃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浸出毒性和()等危险特性的废物A:疾病传染性B:病毒扩散性C:危险性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单选题)9:一个大面积范围内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指的是A:点污染源B:面污染源C:线污染源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单选题)10:有机污染物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化学、生物、光照、酸碱等)而逐渐分解,转变为无毒物质的过程。

土壤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土壤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土壤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土壤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题)一、填空题1、收集污染土壤样品,首先必须对调查地区的、、以及等展开调查研究。

答: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情况土壤性状污染历史与现状《环境监测分析方法》p.2752、通常介绍土壤污染情况时,取样深度只需挑和土样。

例如必须介绍土壤污染深度,则应按分层取样。

请问:25厘米左右耕层土壤耕层以下的15―30厘米土壤剖面层次《环境监测分析方法》p.2763、土壤的蛇形采样法适用于。

请问:面积很大,地势不太平缓,土壤比较光滑的田块。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p.2764、土壤的棋盘式采样法适用于。

请问:中等面积,地势平缓,地形宽广,但土壤较不光滑的田块。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p.2765、土壤的梅花形采样法适用于。

答:面积小,地势平坦,土壤较均匀的田块。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p.2766、土壤的对角线采样法适用于。

答:污水灌溉或受污染的水灌溉的田块。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p.2767、土壤是由组成的疏松多孔体,固体物质包括、和。

答:固相液相气相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p.18、土壤有机质主要源于和。

经生物水解构成各种。

请问:动植物微生物的残体有机化合物《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p.29、土壤的主体元素就是、、、、、、、、等九种元素,平均约占土壤总重量的。

请问:osialfecamgknati97%《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p.310、土壤有三个重要功能即、、。

答:土壤肥力土壤净化力土壤自动调节能力1《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p.511、土壤铜污染主要源自、及的杀灭。

请问:①铜矿渣②有色金属炼钢废水灌溉③铜污泥《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p.9912、土壤有机质就是的关键指数,就是植物和的来源,而且也就是土壤微生物的。

请问:①土壤肥力②矿质营养③有机营养④能源物质《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p.18013、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和,此外耕作土壤还来源于。

2023年土壤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3年土壤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考试试题及答案

土壤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试题一、选择题1.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污染担责、全员参与的原则[单选题] *A、风险管控√B、风险预防C、风险治理D、风险防治答案解析: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全员参与的原则。

2.厂区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土壤污染,对造成土壤污染的承担相应责任[判断题] *对√错答案解析:厂区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土壤污染,对造成土壤污染的承担相应责任。

3.新、改、扩建项目不需要开展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时[判断题] *对错√答案解析:新、改、扩建项目开展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时,发现监测数据异常的,应根据相关规范要求立即开展调查处理。

4.厂区内各车间/部门可以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等方式向土壤排放污染物[判断题] *对错√答案解析:严禁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等方式向土壤排放污染物。

5.生产、使用、贮存、处置、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UM单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渗漏、流失、扬散,避免土壤受到污染[判断题] *对√错答案解析:生产、使用、贮存、处置、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UM单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渗漏、流失、扬散,避免土壤受到污染。

6.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可以不包括防止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相关内容[判断题] *对错√答案解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应包括防止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相关内容。

7.厂区环境管理部门应对组织实施自行监测方案结果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单选题] *A、时效性B、完整性√C、全面性D、理论性答案解析:厂区环境管理部门组织实施自行监测方案,每年对土壤、地下水环境至少开展一次监测,及时上报、公开监测数据。

对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负责。

严禁篡改、伪造监测数据。

8.产生危险废物的UM单元,必须按照规范要求贮存、利用和处置危险废物,不得擅自倾倒、堆放、填埋,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判断题] *对√错答案解析:产生危险废物的UM单元,必须按照规范要求贮存、利用和处置危险废物,不得擅自倾倒、堆放、填埋,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土壤污染与防治》资料

《土壤污染与防治》资料

《土壤污染与防治》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土壤污染危害的特点特点:①隐蔽性和滞后性②累积性和地域性③不可逆性和长期性(重金属及一些有机物)④治理难和周期长2.土壤污染危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土壤污染对水质的影响土壤受到污染后,重金属以及可溶性污染物等容易在水力作用下,被淋洗进水体中,引起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另一些悬浮物及其他所吸持的污染物,可随地表径流迁移,造成地表水的污染。

②土壤污染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土壤环境受到污染后,含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大气环境中,随风吹扬到远离污染源的地方,扩大了污染面,导致大气污染生态问题。

第二章土壤污染1.土壤自净作用土壤的自净作用:是指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从而消除污染物毒性的现象。

类型:①物理净化作用②物理化学净化作用③化学净化作用④生物净化作用2.土壤基本理化性状与土壤污染物转化的关系(重点:土壤组成与污染物毒性,土壤酸碱性与污染物转化,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与污染物转化和毒性)⑴土壤组成与污染物毒性污染物毒性和形态的一般关系:土壤中某污染物的水溶态或交换态有效浓度越大,其对生物的毒性较大,而专性吸附态、氧化物态或矿物固定态含量越高,则其毒性越小。

①黏粒矿物吸附与污染物毒性②有机质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⑵土壤酸碱性与污染物转化和毒性⑶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与污染物转化和毒性土壤是一个复杂的氧化还原体系,存在着多种有机、无机的氧化、还原态物质。

一般土壤空气中的游离氧、高价金属离子为氧化剂,土壤中的有机质及其厌氧条件下的分解产物和低价金属等为还原剂。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Eh)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易分解有机质含量、易氧化和易还原的无机物质的含量、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及土壤pH等。

第三章无机物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1.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①形态多变②易积累③不能被降解而消除2.Tessier定义的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及提取方法①水溶态,以去离子水提②交换态,以1mol/LMgCl2溶液为提取剂(室温振荡1小时)③碳酸盐结合态,以1mol/L NaAc-HAc(pH5.0)缓冲液为浸提剂④锰铁氧化结合态,以0.04mol/LNH2OH·HCl为浸提剂⑤有机结合态,以0.02mol/LHON3+30%H2O2溶液为浸提剂⑥残留态,以HClO4-HF消化3.汞、镉、铬和砷在土壤环境中存在的主要形态及其毒性比较⑴汞土壤中的汞按其化学形态可以分为金属汞、无机化合态汞、有机化合态汞。

《土壤污染与防治》复习资料

《土壤污染与防治》复习资料

《土壤污染与防治》复习资料第一章1、概念:环境问题、环境破坏、环境干扰、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环境问题:狭义的环境问题指的是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作用下,人们周围环境结构和状态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

广义的环境问题指的是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其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方面的,也包括自然方面的。

环境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称为“环境污染”,常简称“污染”。

土壤污染:指人类活动引起的物质和能量输入土壤,并引起结构或“和谐”受到损害,人体健康受到伤害,资源和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对环境的合理使用受到干扰。

2、当前环境问题的特点。

①已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②已从局部扩展到区域甚至全球,从地表延伸到高空及地下,呈立体态;③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④具有明显的地域性;⑤已严重损害人类的健康与福利,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

3、环境问题的分类。

(1)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等;(2)次生环境问题:①环境破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物种灭绝等);②环境污染与干扰(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振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等)4、环境破坏的分类。

按对象性质可分为两类,生物环境破坏和非生物环境破坏。

5、目前主要的土壤污染问题。

(1)能源的开发利用导致的土壤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的发展出现三废超标排放,导致土壤资源的污染。

(3)农业生产的自身污染。

6、土壤污染的特点及危害。

特点:①隐蔽性和滞后性②累积性和地域性③不可逆转性(重金属及一些有机物)④治理难而周期长危害:①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土壤污染与防治》洪坚平主编 复习资料

《土壤污染与防治》洪坚平主编 复习资料

《土壤污染与防治》复习资料第一章1、概念:环境问题、环境破坏、环境干扰、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环境问题:狭义的环境问题指的是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作用下,人们周围环境结构和状态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

广义的环境问题指的是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其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方面的,也包括自然方面的。

环境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称为“环境污染”,常简称“污染”。

土壤污染:指人类活动引起的物质和能量输入土壤,并引起结构或“和谐”受到损害,人体健康受到伤害,资源和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对环境的合理使用受到干扰。

2、当前环境问题的特点。

①已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②已从局部扩展到区域甚至全球,从地表延伸到高空及地下,呈立体态;③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④具有明显的地域性;⑤已严重损害人类的健康与福利,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

3、环境问题的分类。

(1)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等;(2)次生环境问题:①环境破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物种灭绝等);②环境污染与干扰(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振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等)4、环境破坏的分类。

按对象性质可分为两类,生物环境破坏和非生物环境破坏。

5、目前主要的土壤污染问题。

(1)能源的开发利用导致的土壤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的发展出现三废超标排放,导致土壤资源的污染。

(3)农业生产的自身污染。

6、土壤污染的特点及危害。

特点:①隐蔽性和滞后性②累积性和地域性③不可逆转性(重金属及一些有机物)④治理难而周期长危害:①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优势:①可使有机污染物分解为 CO2 和 H20,永久消除污染物;②处理形式多样,可以 就
地处理;③对土壤的性质破坏小;④降解过程迅速,费用较低。
2 局限:①只能对可以发生生物降解的污染物进行修复;②可能导致新的环境风险;③ 其它污染物可能对生物修复过程产生抑制作用;④修复过程的技术含量较高,造成修复之前 可行性评价的费用较高;⑤修复过程的监测要求较高,除了化学监测还要进行微生物监测。
《土壤污染与防治》复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土壤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
素组成及其含量。 2、农药残留期:指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 75%-100%所需的时间。 3、固体废物: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被利用 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质。 4、土壤净化能力: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 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能力。 5、稳定化技术:指通过化学物质与污染物之间的化学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为不溶态的过程。 6、POPS:指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 的 ,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的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 严重危害的有机化学污染物。) 7、土壤环境容量:指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 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污染时,土壤 环 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二、简答题
1、举出污染土壤的主要污染物质及其来源? 主要污染物质:(1)无机污染物;(2)有机污染物;(3)土壤生物污染;(4)固体废弃物; (5)放射性污染物。 来源:(1)工业污染源;(2)农业污染源;(3)生物污染源。
2、简述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 (1)物理吸附;(2)物理化学吸附;(3)氢键结合;(4)配价键结合。需要对以上问题作 简 单分析。 3、简述土壤污染的化学修复技术? (1)土壤淋洗技术;(2)原位化学氧化技术;(3)化学脱卤技术;(4)溶剂提取技术;(5) 农业改良技术。
12、简述生活垃圾直接施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状;(2)补充土壤营养元素含量;(3)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 (4)带来土壤生物污染。
三、问答题
1、论述土壤基本理化性状与土壤污染物转化的关系? 1 土壤酸碱性,可影响污染物组分和污染物的电荷特性、沉淀溶解、吸附解析和络合解 络平衡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也可通过土壤微生物活性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 2 与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关系密切的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易分解有机质含量、易氧化 和 易还原的无机物质含量、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及土壤 pH 等,对土壤中污染物毒性有显著 影响。(可举例说明,如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如 SO 2---→S2-,Cd2++S2---→CdS↓)。
6、分析化肥施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肥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土壤环境产生的污染:①重金属污染;②放射性污染;③F 污 染;④有毒有机化合物的污染;⑤有机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2 导致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 3 造成土壤硝酸盐的污染。 4 引起土壤酸化。 7、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1)发展清洁工艺;(2)严格执行污灌水质和污泥施用标准;(3)提高土壤的缓冲性和自净能
2
力;(4)加强土壤水分管理;(5)施用改良剂;(6)客土、换土法和水洗法;(7)电化法;(8)利用 植物吸收去除重金属。 8、简述污泥施用对土壤性质的改良作用。 1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增加持水能力,改善供氧条件,减少风蚀,减小容重,抗压; 2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3)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8、农药半衰期:指施药后附着于土壤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9、城市生活垃圾:指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 体废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10、土壤生物污染: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大量繁衍,破坏 原来的动态平衡,对人类健康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11、客土:指在被污染的土壤上覆盖上非污染土壤。 12、农药光解作用:土壤表面因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能而引起农药的分解过程。 13、土壤污染:指人为活动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致使某 种有害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量,而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14、异位修复技术:指对挖掘后的土壤进行原地处理和异地处理的过程。 15、面源污染:指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下 , 通过径流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湾等)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 其它 形式的污染。
4、简述粉煤灰施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 粉煤灰对土壤的改良作用:①可改良土壤的物理结构;②可提高地温和土壤保水能力
; ③可增加农作物的营养成分;④可增加农作物抗病能力。 2粉煤灰对土壤环境的污染:①堆放侵占大量土地;②污染土壤环境。 5、 土壤污染特点?土壤污染量度指标?举出污染土壤的主要污染物质? 特 点 :(1)隐蔽性和潜伏性;(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3)后果的严重性。 量 度指标:(1)土壤背景值;(2)植物中污染物质的含量;(3)生物指标。 主要污染物质:(1)无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等;(2)有机污染物-有机农药、酚、 石油等。
9、简述土壤污染的特点?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 特点:(1)隐蔽性和潜伏性;(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3)后果的严重性。 污染类型:(1)水质污染型;(2)大气污染型;(3)固体废弃物污染型;(4)农业污染型; (5)综合污染型。
10、分析农药残留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2)农药对土壤消化和氨化作用的影响;(3)农药对 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4)土壤中的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 11、简述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优势和局限?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6、污泥:指在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质以及从污水表面撇出浮沫的残渣。 17、土壤环境污染源:指土壤环境中污染物质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
和 生物污染源。 18、痛痛病:指人们长期食用镉含量超过 1mg/kg 的大米,而使镉在人体内累积所导致的一 种骨骼疼痛的病症,也称骨痛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