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合集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峡江县实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一是发展性原则,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而不仅仅限于心理健康的一般要求;
二是坚持主体性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学性和积极性;
三是相容性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氛围,形成师生间最佳的“心理场”,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四是活动性原则,要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五是成功性原则,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六是协同性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懂得心理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协同发展。

另一方面,要重视心理教育中对学生心理的各种要素要协同发展,以收到协调、同步、互补的功效。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当在心理发展水平上达到正确与充分的程度,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上表现出全面与和谐的特征,在发挥潜能和适应环境方面有高效和成功的表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12年修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12年修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纲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

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
而出生后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心理发展是按预先形成 了的生物学形式,即按遗传程序进行的 。
以弗洛伊德(S.Freud)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存在于个体的潜 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发展的永恒力 量。
以马斯洛(A.H.Maslow)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的心 理发展是人固有潜能的自我实现的结果。人不是被浇铸、塑造或教育成 人的,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容许或帮助他,使他自己的潜能现实化。
情绪情感 教育目标
意志教育目标
个性倾向性 教育目标
个性心理特征 教育目标
培养良好的 心理素质
开发心理潜能
预防心理疾病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P14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 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 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 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
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差异性原则:尊重差异,因人而异。
主体性原则:学生主体,积极主动。 整体性原则:心理整体和谐发展,各种途径协调一致。
个人观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放眼人的整体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心 理属性的整体协调。
保密性原则:保护隐私。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以激扬生命、播撒阳光雨露为主的原则; 2.以分享欢乐、传播幸福为主的原则; 3.以开发潜能、增强心理免疫力为主的原则; 4.以学会应对、提高生活学习效能为主的原则; 5.以扬长避短、发挥多元智力优势为主的原则; 6.以全员参与、突出自主发展为主的原则; 7.以团体训练为主的原则; 8.以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为主的原则。
具体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 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 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 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 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是指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参考依据,它结合当前国情、时代特征和学生需要,从而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指导方法,为校内外各种心理健康服务和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一、目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学生的心理素养,培养健康的心理发展,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校和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二、原则 (1) 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身心特点、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 积极引导原则: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培养自身的心理素养,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响应心理健康教育。

(3) 课堂教学原则: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外活动,使之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内容 (1) 教育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2)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培养自身的心理素养。

(3) 教育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4) 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5) 教育学生
负责任、宽容、自尊、自信的精神素质。

(6) 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完整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12年修订)

(完整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12年修订)

(完整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2012年修订)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

同时,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

其中,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研究、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应该循序渐进地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例如,小学低年级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惯、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以及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包括课堂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测试等多种形式。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和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

10、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

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第三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第四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责和任务,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二、组织机构第五条学校应当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和监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六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应当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

第七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八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当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工作。

三、师资队伍第九条学校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第十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取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

第十一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四、课程设置第十二条学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第十三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需求,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

第十四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注重实践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五、心理咨询与辅导第十五条学校应当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第十六条心理咨询室应当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负责为学生提供个体和团体心理咨询服务。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12年修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12年修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12年修订)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2012年第12期编者按为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在认真总结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下简称《纲要》)进行了修订完善。

2012年12月7日,教育部将修订后的《纲要》印发各地。

本刊现将此《纲要》予以转摘,以助学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纲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有:一,教育性的原则教育性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全体性原则全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差差异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是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平四,主体性原则主体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工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教师的科学教育与指导和学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正有机结合起来五,整体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学生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片面性六,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发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要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点和规律,一发展为重点,,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程度发展。

七,活动性原原则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活活动的主体重视通过活动来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八,保保密性原则保密性原则是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
要实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是指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教育性原则、全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参与性原则、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等。

一、教育性原则的概念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的分析意见,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青少年学生心理正处在急剧动荡,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此时老师如能对学生正面的启发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发展过程中的危机是尤为重要的。

例如我班常有不少学生迷恋于网络导致自我迷失,荒废学业。

在心理教育工作中我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充分发挥网络电视的积极作用,并向学生推荐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节目,组织学生针对性地开展讨论从而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全体性原则的概念
教育部在2002年8月5日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这就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明确了方向。

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确定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共同的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开展活动要充分发挥团队和小组的作用。

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乐意融入群体之中。

三、差异性原则
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发展。

这里所说的学生差异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年龄差异,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内容和方式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二是性别差异;三是学生表现差异;四是学生的个性差异。

前面提到的面向全体的原则是针对心理服务的对象范围而言,而差异性原则是就辅导的具体方法而言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既要使全体同学有共同的发展,又要使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最充分地显示出来;既要面对全体学生辅导、讲座,又要有针对个别学生的特点咨询、帮助。

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个别化地对待每个学生,才能给更多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

四、主体性原则的概念
主体性原则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是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融为一体。

这一原则集中而直接地体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特征。

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这就规定了学生处在辅导活动的中心地位,是活动的主人。

因此,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准备到组织,都可让学生自主参与,并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唱主角”。

五、预防、发展重于矫治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分三个层次:预防、矫治和发展。

预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功能是让学生通过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掌握有关知识和社会技能,克服困难,改善人际关系;学会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紧张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减轻痛苦,做到防患于未燃,并为他们个性的发展打下长久而健康的基础。

其次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主动调节自己,使自己“长大”、“成熟”;
帮助学生提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充满自信,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并以良好的心理状况去面对学习与生活;第三,针对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齐心协力帮助他们改善和调节异常行为,消除或缓解不良的情绪,如紧张,焦虑,恐怖和自卑等。

人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人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可供开发,且中小学生的心理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教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观念,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老眼光”看待学生。

对待优等生要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而不可以一俊遮百丑;对待落后的学生要特别关注,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闪光点,对他们的未来持乐观态度,而不能认为差生什么都差。

这些落后学生多数处境不利,缺乏自信,有过多次失败的体验或生活发生较大变故。

这些学生的心理本来就很痛苦、烦恼,如果再受到老师的冷落,同学的歧视和家长经常的唠叨或惩罚,长此下去就易形成一些不健康的心理。

因此,教师更要关爱他们,尊重他们,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才会形成自信、自尊和自制,才会情绪高昂,朝气蓬勃,拥有健康的心理生活。

著名教育家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了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的春风,即使是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