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疮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湿疮相当于现代医学中得湿疹,就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得表皮与真皮浅层炎症得皮肤病。
本病病因复杂,可能与免疫、遗传、神经调节、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
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多形性与复发性等特点。
根据临床表现与发病过程分为急性、亚急性与慢性湿疹。
1 诊断本病种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1 诊断依据1、1、1 急性湿疮1、1、1、1 皮损呈多形性,如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
1、1、1、2 起病急,自觉灼热,剧烈瘙痒。
1、1、1、3 皮损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
可泛发全身。
1、1、1、4 可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疮,时轻时重,反复不愈。
1、1、2 亚急性湿疮: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
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
亦可见轻度浸润,剧烈瘙痒。
1、1、3 慢性湿疮:多限局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显得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癣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
倾向湿润变化,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
1、2 证候分类1、2、1 湿热浸淫: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
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1、2、2 脾虚湿蕴: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
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
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1、2、3 血虚风燥: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
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
舌淡,苔自,脉细弦。
1、3 疗效评定1、3、1 治愈:皮损消退。
1、3、2 好转:皮损消退30%以上。
1、3、3 未愈:皮损消退不足30%。
2 中医治疗2、1 内治法2、1、1 湿热浸淫证:常见于急性湿疹。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连翘20g,梔子10g,黄芩15g,柴胡10g,生地黄30g,车前子10g,泽泻10g,生甘草10g,牡丹皮10g,钩藤30g。
湿疮的护理查房

03
治疗:根据病情,可采用外用药物、 口服药物、物理治疗等方法进行治 疗。
04
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刺激、 注意饮食等,有助于缓解症状和加 速康复。
既往史和家族史
患者曾患有湿疹,反复发作
家族中有湿疹病史,可能存在 遗传因素
患者曾使用过激素类药物治疗, 效果不佳
患者近期压力较大,可能与湿 疮复发有关
质
病理检查
01
02
03
04
05
06
影像学检查
01
X线检查:了解骨骼和关 节病变情况
02
CT检查:了解软组织病 变情况
03
MRI检查:了解软组织病 变情况,特别是关节和肌 肉病变
04
超声检查:了解皮下组织 和血管病变情况
05
核医学检查:了解病变部 位代谢情况
06
内镜检查:了解病变部位 内部情况
护理诊断
加深
皮肤疤痕: 湿疮患者可 能因皮肤损 伤而留下疤 痕,影响美
观
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情况
01
02
03
04
年龄:35岁
性别:男
病史:患有湿 疹多年,近期 病情加重
治疗方案:正 在接受药物治 疗和皮肤护理
诊断及病程
01
诊断: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 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脱屑等。
02
病程:病程长短不一,急性湿疹通 常在几周内痊愈,慢性湿疹可能持 续数月甚至数年。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了解炎 症反应和感染情况
尿常规检查:了解肾 脏功能和尿液成分
皮肤活检:了解皮肤 组织结构和病变情况
微生物检查:了解病 原体种类和感染程度
中医外科学---湿疹

钱币状湿疮
(nummular eczema) 皮损好发于手足背、
四肢伸侧、肩、臀、乳 房等处。
皮损为红色小丘疹或 丘疱疹,密集而成钱币 状,滋水较多。
慢性者,皮肤肥厚, 表面有结痂及鳞屑,皮 损的周围散发丘疹、水 疱。自觉瘙痒剧烈。冬 季多发。
发病部位不同分类
发于耳部者,称为旋耳疮 发于手部者,称为瘑疮 发于阴囊部者,称为肾囊风或绣球风 发于脐部者,称为脐疮 发于肘、膝弯曲部者,称为四弯风 发于乳头者,称为乳头风
皮损形态分类
以丘疹为主者,称为血风疮或粟疮 浸淫全身,滋水较多者,称为浸淫疮
病因病机
禀赋不耐 饮食不节 伤及脾胃 湿热内生 风湿热浸淫
急性发病 对称分布,弥漫 性,无边界 皮损多形:基底潮 红的丘疹、丘疱疹 水疱、流滋、糜烂、 结痂,边界不清 自觉剧烈瘙痒 肥皂、热水烫洗、 饮酒、食辛辣发物 可使皮损加重
亚急性湿疮(Subacute eczema)
由急性湿疮迁延而来 皮损较轻:以丘疹、结 痂、鳞屑为主 可有少量丘疱疹、轻度 糜烂浸润。 可因新的刺激或处理不 当呈急性发作或经久不 愈成慢性。
面部湿疮(facial eczema):常见于额部、眉部、耳 前等处,皮损为淡色或微红的红斑,其上有或 多或少的鳞屑,常对称,自觉瘙痒。病情易反 复发作。
乳房湿疮(Breast eczema):主要见于女性,损害 局限于乳头,表现为潮湿、糜烂、流滋、上覆 以鳞屑,或结黄色痂皮,反复发作,可出现皲 裂、疼痛,自觉瘙痒,一般不化脓。
湿疮 eczema
目的与要求
掌握:湿疮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 理解:湿疮的定义、分类、不同部位的不同名 称、病因病机。 了解:预防与调摄。
脚底长了很疼的硬疙瘩怎么办?【医学养生常识】

脚底长了很疼的硬疙瘩怎么办?
文章导读
有些时候,有的人发现自己的脚底莫名的长了一个硬疙瘩,按压的时候还非常疼,甚至导致有时走起路来也是一拐一拐的。
脚底长硬疙瘩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鞋子不
合脚,走了太多的路,或者脚底感染了病毒。
那么脚底长了很疼的硬疙瘩我们应该怎么处
理呢?
1脚上长了个硬疙瘩的原因
长疙瘩的原因有很多种,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根治,脚上的是湿疮西医叫异位性皮眼他以生长在人的特定部位对称发生特别易发于膝肘踝腕关节皮损一般不会有明显的滋水但是特
别瘙痒患处久了会变的肥厚有色素沉着结痂干燥皲裂疼痛季节性加剧.夜间瘙痒最明显白
天到很少瘙痒熬夜紧张劳累后都会加剧的.不要自己购买外用的任何药物搽不合适吃西药
的抗过敏药物还是吃中药好好调理主要是你的脾胃虚弱学习紧张导致的中药还可以用来湿
敷患处不要频繁洗澡防止皮肤干燥2周或一个月一次最好不要用沐浴露肥皂香皂热水洗澡哦。
建议要保持脚的清洁干燥,汗脚要治疗。
勤换鞋袜,趾缝紧密的人可用草纸夹在中间,以吸水通气。
鞋子要通气良好.不要用别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
2脚上长了个硬疙瘩治疗方法
1.糜烂型:先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1%雷佛奴尔溶液浸泡,然后外涂龙胆紫或
脚气粉,每日2次,待收干后再外搽脚气灵或癣敌药膏,每日2次.
2.水疱型:每日用热水泡脚后外搽克霉唑癣药水或复方水杨酸酊剂一次。
皮干后再搽
脚气灵或癣敌膏.。
湿疮中医

湿疮一、概述湿疮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相当于西医的湿疹。
其特点是: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性损害,剧烈搔痒有湿润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
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急性湿疮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湿疮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
本病男女老幼皆可发病,但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无明显季节性,但冬季常复发。
根据皮损形态不同,名称各异,如浸淫全身,滋水较多者,称为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为血风疮或栗疮。
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其名称也不同,如发于耳部者,称为旋耳疮;发于手足部者称为涡疮;发于阴囊部者,称为肾囊风;发于脐部者,称为脐疮;发于手足部者,称为四弯风;发于乳头风。
二、病因病机由于禀赋不耐,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脾胃受损,失其健运,湿热内生,又兼外受风邪,内外两邪相博,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所致。
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湿恋有关;慢性者则多病久耗伤阴血,血虚风燥,乃至肌肤甲错。
发于小腿者则常由经脉迟缓、青筋暴露,气血运行不畅,湿热蕴阻,肤失濡养所致。
三、诊断1.急性湿疮:本病起病较快,。
皮损常为对称性(常有红斑、潮红、丘疹、丘疱疹、糜烂、脓疱)。
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亦可泛发全身,但常发于头面、耳后、手足、阴囊、外阴、肛门等,多呈对称分布。
病变常为片状或弥漫性,无明显边界。
皮损为多数密集的栗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基底潮红,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抓破后流滋、糜烂及结痂,皮损中心较重,外周有散在丘疹、丘疱疹、红斑,故边界不清。
如不转化为慢性,1-2个月脱去痂皮而愈。
2.亚急性湿疮:常由急性湿疮未能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病程迁延所致。
亦可初发即呈急性湿疮。
皮损较急性湿疮轻,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仅有少量水疱及轻度糜烂。
自觉剧烈瘙痒,夜间尤甚。
3.慢性湿疹:常由急性和亚急性湿疮处理不当,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而成。
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如小腿、手足、肘窩、外阴、肛门等处。
第十节 湿疮

第十节湿疮湿疮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以多形性皮损,对称分布,易于渗出,自觉瘙痒,反复发作和慢性化为临床特征。
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罹患,而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
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湿疹。
中医古代文献无湿疮之名,一般依据其发病部位、皮损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若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血风疮或栗疮;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乳头者,称乳头风;发于手部者,称瘸疮;发于脐部者,称脐疮;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或绣球风;发于四肢弯曲部者,称四弯风;发于婴儿者,称奶癣或胎症疮。
[病因病机]总因禀赋不耐,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
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鱼腥动风之品,或嗜酒,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生,又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两相搏结,浸淫肌肤发为本病;或因素体虚弱,脾为湿困,肌肤失养或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而致血虚风燥,肌肤甲错,发为本病。
[诊断]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一、急性湿疮起病较快,常对称发生,可发于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亦可泛发于全身,但以面部的前额、眼皮、颊部、耳部、口唇周围等处多见。
初起皮肤潮红、肿胀、瘙痒,继而在潮红、肿胀或其周围的皮肤上,出现丘疹、丘疱疹、水疱。
皮损群集或密集成片,形态大小不一,边界不清。
常因搔抓而水疱破裂,形成糜烂、流滋、结痂。
自觉瘙痒,轻者微痒,重者剧烈瘙痒呈间隙性或阵发性发作,常在夜间增剧,影响睡眠。
皮损广泛者,可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全身症状。
二、亚急性湿疮多由急性湿疮迁延而来,急性期的红肿、水疱减轻,流滋减少,但仍有红斑、丘疹、脱屑。
自觉瘙痒,或轻或重,一般无全身不适。
三、慢性湿疮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疮反复发作而来,也可起病即为慢性湿疮,其表现为患部皮肤增厚,表面粗糙,皮纹显著或有苔藓样变,触之较硬,暗红或紫褐色,常伴有少量抓痕、血痂、鳞屑及色素沉着,间有糜烂、流滋。
湿疹诊疗指南

《湿疹诊疗指南》湿疹(Eczema)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其特点为反复发作、剧烈瘙痒、皮疹多型性、对称分布。
为规范湿疹的诊治,专家组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指南,随着学科的发展其内容将会不断予以修订,以满足集团皮肤科医师的需求。
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药的研发,痤疮的治疗也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本《指南》只是帮助医生对湿疹诊疗和预防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湿疹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一、定义是病因不确定的过敏性炎症,在急性阶段中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等皮疹,在亚急性阶段时渗液较少。
在慢性阶段时,患处皮肤干燥,有色素沉着、鳞屑及苔藓样化等。
湿疹容易复发,有时加重或减轻。
病人一般觉痒。
二、症状1、皮损特点: 皮疹多形性、对称分布、瘙痒剧烈、界限不清、易见渗出、反复发作可将湿疹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
1.1急性湿疹: 为原发性、多形性皮疹;在红斑基础上有密集的针头至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经搔抓可形成糜烂面、渗出及结痂;皮损边缘弥漫境界不清;若伴有感染可形成脓疱;常对称发生。
1.2亚急性湿疹: 介于急性和慢性湿疹之间,红肿及渗出减轻,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轻度糜烂、鳞屑、结痂,瘙痒可减轻;若再次接触致敏原、处理不当或刺激可再次转为急性湿疹,若经久不愈可转为慢性湿疹。
1.3慢性湿疹: 常由急性及亚急性期迁延而成,皮损为散在红斑及丘疹、抓痕,皮肤肥厚,呈苔藓样变,伴色素沉着或减退,瘙痒明显;时轻时重,可延续数月、数年之久;若饮食不当、搔抓、刺激、用药不当可引发急性或亚急性湿疹。
2、好发部位:任何部位;以屈侧多见。
3、自觉症状:剧烈瘙痒4、病程:反复发作、缠绵难愈5、特殊类型:5.1婴儿湿疹:婴儿湿疹中医称奶癣。
皮肤科内科护理学习题

《中医皮肤科》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急性湿疮使用解毒搽剂湿敷浓度为〔〕A 、1:30或1:50 B、 1:10 C、1:20 D、1:12.蛇串疮常见证型不正确的选项是〔〕A、肝经郁热证B、脾虚湿蕴证C、气滞血虚证D、血热内蕴证3. 白疕治法正确的选项是〔〕A、气血瘀滞证--当归饮子加减B、血热内蕴证--犀角地黄汤加减C、血虚风燥证--桃红四物汤加减D、湿毒蕴阻证--清瘟败毒饮加减4. 是将单味药或复方加水煎熬至肯定浓度,滤药渣所得的药液称为〔〕A、粉剂B、酊剂C、溶液 D洗剂5. 皮肤炎症在慢性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A、用洗剂为主B、用软膏为主C、用粉剂为主D、用酊剂为主6、酊剂是将药物浸泡于〔〕乙醇中,密封7~30天后滤过即成的酒浸剂,具有收敛散风、止痒的作用A 、 35%乙醇 B、 50%乙醇 C、75 % 乙醇 D、 95%乙醇7.皮肤科常见病因特点,以下不正确的选项是〔〕A.风、湿、热B毒、虫、肝肾缺乏C血瘀、血虚风燥D肝阳上亢8. 湿邪引起的皮肤病常见的有〔〕A 湿疮〔湿疹〕,天疱疮B 牛皮癣C 紫癜D 红皮病9. 以下不属于皮肤病自觉病症的有〔〕A瘙痒;疼痛B斑疹;丘疹C蚁走感D麻木感10. 皮肤病急性期临床表现不正确的选项是〔〕A丘疹、脓疱B红、热、C糜烂、渗液D脱屑、皲裂二、多项选择题1.蛇串疮又称:〔〕A.缠腰火丹B.火带疮C.蛇丹D.蜘蛛疮E.西医称带状疮疹2、蛇串疮的临床特征表现为〔〕A.皮肤出现红斑、水疮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B.皮损好发于腰肋部、胸部或头面部C.多发于身体一侧,常单侧性沿皮神经分布,一般不过正中线D.发于眼部及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伴臖核肿痛E. 局部中老年患者皮损消退可遗有神经痛3、湿疮根据皮损形态不同、部位不同、名称各异〔〕A.浸淫全身,滋水较多者,称为浸淫疮B.以丘者为主者,称为血风疮或粟疮C.发于耳部者,称为旋耳疮;发于脐部者称脐疮D. 发于手足部者称为瘑疮;发于肘膝弯曲部称四弯风E. 发于阴囊部,称肾囊风;发于乳头者称乳头风4、湿疮的护理〔〕A.急性湿疮可用热水烫洗B.忌用肥皂等刺激物洗患处C.湿疮患者应修剪指甲预防搔抓,预防感染D.饮食忌辛辣,鱼虾、鸡、牛羊肉等发物,还应忌香菜、韭菜等E.急性湿疮或慢性湿疮急性发作期,应暂缓注射各种疫苗5、白疕是指( )A “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而得名B. 是一种常见的易于复发的炎症性皮肤病C. 其特点是在红斑上有松散的银白色鳞屑D. 抓之有薄膜及露水珠样出血点E. 病程长,不易根治,男多于女,有遗传倾向6、根据白疕的临床特征可分为( )A.平常型B.脓疱型C. 关节型D. 红皮病型E. 一般型7、湿疮其特点是( )A.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湿润倾向B.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C 急性湿疮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D.慢性湿疮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E.亚急性湿疮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剧烈瘙痒,夜间尤甚8、皮肤病外用药使用原则( )A.根据病情阶段用药B.用药先和气后强烈C.用药浓度先低后浓D.注意操纵感染E.注意药敏反响9、外用药剂型选择正确的有( )A.斑、丘疹——洗剂B.渗出糜烂——溶液湿敷C.苔藓样变——软膏D.风团、抓痕——油剂E.水疱、脓疱——粉剂10.湿敷方法正确的选项是( )A、湿敷用于慢性皮肤病B、用5—6层消毒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C、稍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患处D、温度操纵在50-60度E、一般每1—2小时换1次;三、简答题1、何谓湿疮?2、简述湿疮的病因3、何谓蛇串疮?4、简述白疕的临证护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 D3.B4.C5.B6.C7.D8. A9.B 10. D二、多项选择题1、ABCDE2、ABCDE3、ABCDE4、BCDE5、ABCDE6、ABCD7、ABCDE8、ABCDE9、ABCE 10、BCE三、简答题1、何谓湿疮?答:湿疮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疮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湿疹,以多形性皮疹、渗出倾向、对称分布、易于复发和慢性化、自觉剧烈瘙痒为特点。
中医学文献对本病早有记载,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浸淫疮记载:“此证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搔津黄水,浸淫成片。
”
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无湿疮之名,一般依据其发病部位、皮损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
若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血风疮”或“粟疮”;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乳头者,称“乳头风”;发于手部者,称“瘸疮”;发于脐部者,称“脐疮”;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或“绣球风”;发于四肢弯曲部者,称“四弯风”;发于婴儿者,称“奶癣”或“胎疱疮”等。
总因禀赋不耐,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
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鱼腥动风之品或嗜酒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生,又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两相搏结,浸淫肌肤发为本病;或因素体虚弱,脾为湿困,肌肤失养或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而致血虚风燥,肌肤甲错,发为本病。
一、辨证要点
本病常因饮食失节或过食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造成脾为湿热所困,复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本病。
湿性重浊黏腻,易耗血伤阴,化燥生风,故病史长,多缠绵不已,反复发作。
湿疹最佳治疗方法!中医去疹有妙计!
老公一夜要做三次用怪招折磨我欲罢不能(图)
湿邪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湿邪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湿气,四季中以长夏湿气最盛,所以长夏多湿病。
外湿伤人,除与季节有关外,还与生活环境、工作性质等有关,如居处潮湿、水上作业、涉水淋雨等都可能成为感受湿邪的条件。
内湿多由脾失健运,水谷津液运化转输的功能受到阻碍,蓄积停滞而成。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其性重浊黏滞,致病常伴见肢体沉重、酸困以及分泌物秽浊不清、小便混浊、大便溏泄等表现;其黏滞之性多体现在病程长,多缠绵难愈。
陈彤云教授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湿致病可以人为地加以改善,而内湿致病日渐增多,这与物质的丰富,人们饮食结构、习惯等的改变关系密切。
且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的精神压力加大,情志不畅,势必造成人体气机的紊乱,从而进一步影响脾胃消化功能,使“湿自内生”。
二、论治要点
陈彤云教授在临证中善于抓住主证,精准辨证,注意顾护正气,扶正以驱邪,总以清利湿热为主,但也会注意利湿不留邪,以及运用理气药以调畅气机,使湿邪得以从体内排出。
湿邪是湿疮主要的致病因素,根据病机的演变和临床证候的特点,陈彤云教授治疗湿疮主要分为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脾虚血燥三种证型。
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各个证型之间会出现相互转化的情况,临证需加以注意。
湿邪引发疾病常出现兼夹证,常夹风邪、热邪,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可出现湿从热化、湿从寒化等许多变证,因此,湿疮的治疗必须以辨证为指导,灵活运用中药加减治疗。
1、湿热浸淫证
症状: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数。
常见于急性发作期。
治则:清利湿热,佐以凉血。
方药:清热除湿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白茅根、生地、大青叶、车前草、生石膏、六一散等。
加减:如瘙痒重者,可加白鲜皮、苦参;渗出重者,可加猪苓、茵陈;继发感染者,可加金银花、蒲公英;大便秘结者,可加熟大黄。
湿疹最佳治疗方法!中医去疹有妙计!
权威揭秘:睡眠不好如何调理?
2、脾虚湿蕴证
症状:发病较缓,皮损淡红,瘙痒,搔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纳少,神疲,腹胀便溏。
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常见于亚急性期。
治则:健脾除湿,佐以清热。
方药:除湿止痒汤加减。
常用药:茯苓皮、生白术、黄芩、栀子、泽泻、茵陈、枳壳、生地、竹叶、灯心、生甘草等。
加减:若余热未清者,可加丹皮、黄柏;痒甚者,可加苦参、地肤子;继发感染者,可加蒲公英、连翘。
3、血虚风燥症
症状:病程日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痒剧,或皮损粗糙肥厚;伴面色无华,眩晕,心悸,失眠,爪甲色淡。
舌质淡,苔白,脉细弦。
常见于慢性期。
治则:养血润肤,散风止痒。
方药:养血润肤饮加减。
常用药:当归、丹参、鸡血藤、赤白芍、白鲜皮、防风、生地、熟地、桃仁、红花等。
加减:如瘙痒明显者,可加白蒺藜、地肤子;皮损肥厚者,可加首乌藤、连翘、夏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