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第四章第一节
思修 第四章 讲稿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大分工,社会分工的出现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形成的主观条件。
因为当人们意识到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时,就产生了调节利益关系的自觉要求和意识,这就产生了道德观念。
所以道德的起源并不是上帝的启示,也不是先天固有的良知和自然本能,而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在人类生产劳动和相互交往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这里有一个关于道德起源的趣闻,同学们欣赏一下,看一看这个故事讲得有没有道理呢?【资料】猴子版的道德起源把5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5只猴子都会一身湿。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
之后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成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
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
结果,被其他4只猴子打了一顿。
因为其他4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
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
当然,这5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
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
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4只猴子又打了B一顿。
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得特别用力(这叫老兵欺负新兵)。
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得很惨,只好作罢。
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
但是它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
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资料点评】原先被关在笼子里的4只猴子和新放进来的猴子结成的社会关系,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猴子有了偷香蕉被打的经历之后,形成了偷香蕉违背规范的意识,才产生了道德观念,所以自我意识的产生就是道德起源的主观条件。
思修第四章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1.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是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道德,也是权 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道德。 2.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市场经济要求每个市场经营主体更自觉、更积极、更 主动、更规范地在自主的基础上为人民和社会服务。
道德的特征
1.规范性 道德的规范性,就是道德的约束性。 2.阶级性 道德是维护一定的社会和集团利益的行为准则。 3.共同性 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的道 德具有相同或相似性。 4.层次性 道德要求总是多层次的,既有最高要求又有最低要求。 5.相对独立性 道德概念和习惯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立即改 变,而需要经过一个社会实践的斗争和思想教育的过程。 6.社会性 道德是和人类社会同始终、共存亡的。 7.美好的理想性 道德是对善的向往与追求。
庄子
庄子( 约 公 元 前 3 6 9 ~ 前 2 8 6 年 ) , 战 国 时 期 道 家着名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 早年作过漆园吏,后一直隐居。他学识渊博,交 游很广。他生活贫困,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 为务,楚王闻其贤德,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 作宰相,被他拒绝。遂终身不复仕,隐居于抱犊 山中。后得仙而去。所着书五十二篇名曰庄子。 唐玄宗时追号南华真人,宋徽宗封微妙元通真君。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马克思 2.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列宁 3.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主要内容
1、热爱人民,关心人民,时刻为人民谋利益 2 、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3、关心同志、帮助同志 4、见义勇为、助人为乐 5、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

第二节 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一)先进性
它的先进性,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制度是人 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社会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实际的创造性结合,至今仍在不断地改 革、完善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渗透于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作为人类社 会最为先进社会制度的本质规定在价值层面的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当今时代 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
第一节 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扩大中华文化影 响力,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逐步打破西方的话 语垄断、舆论垄断,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不断提高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第一节 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 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 品德等各个方面,是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有了这样的价值追求,人们才 能更好地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他人的关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 共识,有效引领整合社会思想意识,有效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形成团 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思修第四章讲义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本章教学目的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内容,完整把握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现代社会的去道德化特征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追求自由与财富的过程中,在陌生人社会为我们提供了“隐身衣”的条件下,我们是否还需要道德,我们应当如何对待我们的道德传统,或者更精确地讲,我们应当建设怎样的道德。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道德的定义及本质1.“道德”的词源学考察2.关于“道德”的马克思主义定义3.道德的本质2.关于“道德”的马克思主义定义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3.道德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对“道德”本质的界定: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反映经济关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这是从道德社会学的角度对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道德的一种界定。
具体可从四个方面理解: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的阶级关系使得阶级社会的道德具有阶级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的功能和作用(一)道德的功能指的是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和能力,它集中表现为是一种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1.道德的认识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2.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思修第四章--课件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必须加强社会主义 道德建设。 ●切实把握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提 出的新要求。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 核心
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
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为什
么人服务”的问题。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 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 康发展的要求; 3、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 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要求的统一 。
请看两个案
例,想想中西方
的文化差异,对
其中优劣,我们
应如何取舍?
案例之一
两个饥饿的中国人从主持那里得到 一个面包的恩赐,二话不说, 两人
对半分着吃。
两个饥饿的美国人从主持那里得到 一个面包的恩赐,其中一个对另一
个说:“反正两个人分着吃都吃不
饱,不如我们打个赌,谁赢了谁就 享用这个面包”。
案例之二
积极吸收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
• 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冲突和融 合,是道德保持其生命力,实现自 我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 西方历代思想家对道德的起源和本 质、道德的原则和规范、道德品质 、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修养等进 行的有益探讨,其中不乏超越时代 、国家、民族乃至阶级界限的真知 灼见,为我国今天的道德建设和道 德修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
2
3
注重整体利益、 国家利益和民族 利益,强调对社 会、民族、国家 的责任意识和奉 献精神 4
倡导言行一 致,强调恪 守诚信
推崇“仁爱原 则,追求人际 和谐” 5
追求精神境界, 把道德理想的实 现看做是一种高 层次的需要。
讲求谦敬礼 让,强调克 骄防矜
思修课第四章第一节

神启论
天赋论
(3) (4)
感觉欲望论
动物本能论
神启论
宗教神学
• 道德是上帝赋予的。
天赋论
• 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 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孟子认为人有四种善端: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
孟 子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感觉欲望论
旧唯物主义
达 尔 文
(二)道德的起源
2、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1) 客观条件:社会关系的形成
(2)
主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3)
历史前提:人的劳动
(二)道德的本质
• 伯尔尼市民与广州市民道德行为差异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997年,广州。 一家公司进行公益活动,在全市的交 通岗亭投放了三万把雨伞,供市民在遭遇 大雨时无偿使用。条件只有一个,即市民 用完之后将雨伞在方便的时候交还给市内 的任何一个岗亭。一个月以后,这家公司 重新清点雨伞,发现全市岗亭回收的雨伞 仅有六把。
• 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感觉欲望和自然情 感之中。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是 有感觉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趋 乐避苦,就是自利、自爱,就是 追求个人的利益与幸福,这是一 切道德的根源。
旧唯物主义
爱 尔 维 修
动物本能论
道德起源于人的“合群性” 本能。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 化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 于群居性动物的社会性本能。 道德不是人类所特有的,道 德是一切群居性动物都有的。
1996年,瑞士伯尔尼。 市政府为了方便市民,在大街上投放了 八百辆自行车。这些自行车没有上锁,任 何人都可以骑,骑到目的地就地摆放。一 年以后,市政府重新清点自行车,发现八 百辆自行车一辆不少,有的还被翻修一新。
思修第四章课件

目的要求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道德意识形成、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 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本章学习, 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 通过本章学习,帮助大学生 认识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认识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 良道德传统;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良道德传统;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知荣辱、求发展,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知荣辱、求发展,努力养成良 好的道德品质。 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内容
2 、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 , 道德作为社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
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 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 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 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首先,道德萌发于人类早期的劳动和简单交往。 首先,道德萌发于人类早期的劳动和简单交往。 其次,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主观条件) 其次,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主观条件)。
教学内容
(二)道德的本质
1、道德的内涵 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 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 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 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来维系的, 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来维系的,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 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道德也是人们发展 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教学内容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思修与法基》第4章

“非由外铄我也,我固 非由外铄我也, 有之也。 有之也。”
康德(Immanuel Kant) Kant) 的纯粹理性
康德认为道德源于 与人类固有的纯粹 理性” “理性”,理性发 端于人的善良意志, 端于人的善良意志, 道德就是善良意志 发出的“ 发出的“绝对命 令”。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 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 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 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康德 ——康德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倡导言行一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以诚为本,取信于人。 以诚为本,取信于人。 诚是信的内在思想基础, 诚是信的内在思想基础, 信是诚的外在表现。 信是诚的外在表现。
案例1 案例1:诚信之殇
这是发生在广州市一家电脑城的真实故 事。 他是电脑城开业第二年夏天来到这里 的,做的业务是组装兼容机。由于他报的 做的业务是组装兼容机。 价格便宜、服务诚恳、装机技术好, 价格便宜、服务诚恳、装机技术好,生意 很不错。他档口的装机量越来越大, 很不错。他档口的装机量越来越大,他就 成了配件商的大客户,CPU、硬盘、主 成了配件商的大客户,CPU、硬盘、 ,CPU、硬盘 机箱、显示器、键盘……哪个档口一 板、机箱、显示器、键盘……哪个档口一 接到他的电话都会马上把货送上门。 接到他的电话都会马上把货送上门。而他 的口碑也确实好, 的口碑也确实好,说一个星期结账从不会 拖欠。半年时间里他建立了良好的信用。 拖欠。半年时间里他建立了良好的信用。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 ——孔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正如我们现在的很多人一样,都知道 这是不道德的,不应该做的,但是为 什么不能做这个深层的原因大家都不 甚了解,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 以然。所以今天,我们必须先来了解 一下道德起源和历史发展。
第四章
科学的道德起源论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 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 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 起……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 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 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第四章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主要体现在: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 决定的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 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 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第四章
•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 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 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 道德的变化。
第四章 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 客观条件都统一于人的生 产实践:劳动创造了人和 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 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人们在劳动中结成生产关系,并产生 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 人们的道德需要,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 动力,也形成了道德产生的主客体统一的 重要条件。
第四章
道德的产生和发 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 史过程,一开始表现为 各种风俗、习惯、禁忌, 到后来逐渐获得了自己 的独立表现形式,并获 得了发挥自身功能和作 用的途径。
第四章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如何产生 的?
第四章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
态,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 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 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 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第四章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起源
(二)本质
道德
道德的起源的“另类”解释
第四章 •
[趣谈]道德的起源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 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 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 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首先有一只猴子想 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 之后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 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 避免被水喷到。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 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这只猴子A看到 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它四只猴子 打了一顿。
第四章
•
在幼儿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1987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 人问其中的一位老人:“您在哪所大学里学到您 所认为的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老人平静地回答: “是在幼儿园里。”“在幼儿园里学到什 么?”“我在幼儿园里学到:要乐于同别人分享 你的一切东西;要公平正直、光明正大地与别人 争;永远不要打人;把你找到的东西放回原处; 你弄乱的一切要由你来负责整理得井井有条;不 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在你伤害别人的时候要 道歉;要知害羞,要有廉耻之心;在踏入社会的 时候,有随时注意交通安全;要相互团结,彼此 互助。 思考:上述故事对我们有何启发?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 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 能力。
第四章
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 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 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 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 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 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 和调节功能。
第四章
道德的主要功能
认识功能
调节功能 导向功能 激励功能 辩护功能
第四章 3.人类道德的进步性表现
第一,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作用越来越 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 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四章
第二.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 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 丰富、更加科学合理;
第三. 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 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 要尺度。
第四章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是人
思考:偷车人为什么脸红?
第四章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 1.影响经济基础的 形成、巩固和发 展。 • 2.道德是影响社会 生产力发展的一 种重要的精神力 量。 • 3.道德对其他社会 意识形态的存在 和发展有着重大 的影响。
第四章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 4.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 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 稳定。 • 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 神境界、促进人的自 我完善、推动人的全 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 6.在阶级社会中,道 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 工具。
第四章
为什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经济落后,人们的道德水 平高,而现在经济发展了 道德反而下降了? 讨 论
第四章
提示
• 今天的道德水平真的降低了吗?
• -------注意道德现象与道德本质的差异
结论
• 经济决定道德是从终极意义而言。 • 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具有不同步性。
第四章
二、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一) 道德的主要功能
加强道德修养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一节 继承和弘扬 弘扬 道德及其 中华民族 社会主义 历史发展 优良道德传统 道德
第四节 恪守公民 基本道德 规范
第四章
课程导入
人生问题的核心也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 而“如何做人”的关键是做一个具有怎样的 道德品质的人。
假如社会没有 了道德?
本章就从理论到实际阐述我们应如何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第四章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1.道德的历史形态:
原始社会的道德 奴隶社会的道德 封建社会的道德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第四章 2.道德发展的规律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 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虽然在一定时
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
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 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四章
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道德是社会关 系的产物。只有 形成了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间的 相互关系,才会 产生道德。
第四章
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 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当人们意识到自 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 物的根本区别,意识 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 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 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 的迫切要求时,道德 才得以产生。
类道德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
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类
型的道德,是对人类道德传统的批
判继承,并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 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第四章
案例故事:他脸红了
一个年轻人发现自行车丢失,一怒之下偷了别 人的新车,跑回家,却发现装有1000多元钱的钱包 忘在那里,于是又着急骑车跑回去找。 只见一位20正是这个女孩的高尚行为,挽救了一 多岁的女孩正拿着自己的钱包等在 个险些变坏的灵魂。可见,道义的教育 车棚,问了几句,还了钱包,那女孩说“我的车被 威力巨大。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表 人偷了,我身上没带钱,你先借我 2元,我坐车回 明:道义的力量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 去,留个地址,我明天还给你。” 是法律所不能替代的。 偷车人脸一红,用他自己的话说:“真希望天 上响个炸雷,将自己肮脏的灵魂炸个彻底。”他发 誓:今生绝不再做亏心事。
复习提问:
1、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 2、什么是人生环境? 3、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4、协调个人关系与他人的关系应坚持哪 些原则?
第四章
道德箴言录
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令 我敬畏: 在我头上的灿烂星空和 在我心中的道德律令。
康德
第四章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第四章
第四章 锤炼道德品质
第四章
• 因为其它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 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 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当然,这五只猴 子就没有被水喷到。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 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这猴子B看 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当然,一如刚 才所发生的情形,其它四只猴子打了B一顿。特 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B猴子试了 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后来慢慢的 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 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 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子们打。这就是 道德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