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一、原文呈现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字词解释1. 内集:家庭聚会。
就像是一家人都凑到一块儿啦。
2. 儿女:这里指子侄辈,可不是光说儿子和女儿哦。
3. 文义:文章的义理,就是讲那些学问知识呢。
4. 俄而:不久,一会儿的功夫。
5. 骤:急,就是雪下得很急很大。
6. 欣然:高兴的样子。
7.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差不多;拟,相比。
8. 未若:不如。
三、句子翻译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们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
2. 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 撒盐空中差可拟。
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4.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四、阅读理解1. 这篇短文里,谢太傅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白雪纷纷何所似?”这就像是我们在雪天的时候,突然突发奇想,看着雪就想问个究竟。
2. 兄子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他的想法很直接,觉得盐撒在空中那种颗粒感和雪有点像。
但是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就更妙啦,柳絮在空中飘飘扬扬的,很轻柔,和雪花那种轻盈飞舞的姿态更接近,而且更有美感。
谢太傅大笑乐,说明他对兄女的回答很满意,觉得这个比喻更有诗意。
3.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古代文人家庭的文化氛围很浓厚,下雪天不只是看雪玩雪,还能一起讨论学问,玩这种文字游戏呢。
一、原文呈现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二、字词解释1. 期行:相约同行。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乙】范文正公守邠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③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④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
公怃⑤然,即彻⑥宴席,厚赒⑦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范仲淹罢宴》)【注】①邠(bī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
②缞绖(cuīdié):丧服,这里指穿着丧服。
③亟(jí):急迫地。
④赗(fènɡ)敛:下葬入殓的衣服。
⑤怃(wǔ)然:形容失望的样子。
⑥彻:通“撤”,撤去。
⑦赒(zhōu)同“周”救济。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②是进亦忧________③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④使毕其事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3)【甲】文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
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4)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答案】(1)探求;这,这样;在……之前;完成(2)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3)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
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
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
(4)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是”:这。
初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①,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注】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________②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③心窃乐之________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3)【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4)【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答案】(1)靠近;情趣;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确实(果真;实在)(2)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3)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4)【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
凡吾因此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因此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
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
③弃市:死刑。
④案堵:即“安堵”,安居别变、安顿别动的意思。
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别同的一项是()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咨询其故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降而石出者(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概括【甲】文的要紧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如此做各有啥目的?【答案】(1)B(2)①几个月往后,还间或有人来进谏。
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个地方的王。
(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
B原来;缘故。
C好似。
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别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终再依照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初中文言文专项训练十篇(含答案)

初中文言文专项训练文言文专项训练一曹彬二事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1,不可伤其生。
”【注释】1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下列加点字(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的品德。
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二道生毁宅道生廉约1,身为三司2,而衣不华饰,食不兼味3,一熊皮障泥4,数十年不易,时人比之晏婴。
第宅卑陋,出镇5后,其子弟颇更修缮,起堂庑。
道生还,叹曰:“昔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今强寇尚游魂漠北,吾岂可安坐华美也!”乃切责子弟,令毁宅。
【注释】1道生:指北魏名臣长孙道生。
廉约:清廉节俭。
2三司:当时的一种高级官位。
3兼味:同时吃多种菜肴。
4障泥:即马鞯,因垫在马鞍下,两边下垂有遮挡泥土的作用,故名。
5出镇:指出任做官。
1 .解释加点字(1)数十年不易.()(2)食.不兼味()2.以下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是A从前霍去病因为匈奴尚未消灭,没法成家。
B当年霍去病因为匈奴还未消灭,没有办法考虑自家的事。
C从前霍去病认为匈奴尚未消灭,没有必要考虑自家之事。
D当年霍去病认为匈奴还未消灭,没法成家。
3.长孙道生的子弟“颇更修缮,起堂庑”是因为(用自己的话表述)4.长孙道生“令毁宅”的言行中所体现的品德是。
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三晏子之御1晏子为齐相,出。
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2深矣,常有以自下3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4。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初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昔者齐景公游于海而乐之。
号令诸大夫曰:“言归者死。
〃颜涿聚曰:“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 〃齐景公曰:”寡人布令曰,言归者死’,今子犯寡人之令。
〃援戈将击之。
颜涿聚曰:"昔桀杀关龙逢而纣杀王子比干,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可也。
臣言为国,非为身也。
〃延颈而前曰:"君击之矣!〃君乃释戈趣驾而归。
至三日,而闻国人有谋不内齐景公者矣。
齐景公所以遂有齐国者,颜涿聚之力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言归者死/男有分,女有归B.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可也/非同小可C.君乃释戈趣驾而归/爱不释手D.而闻国人有谋不内齐景公者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3)结合选文,说说齐景公为什么先要杀死颜涿聚,后来为什么又放过了他。
【答案】(1)C(2)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3)齐景公因颜涿聚触犯了自己“说要回去的处死〃的禁令而要杀死他。
后来得知颜涿聚进谏是为了防止有臣子趁机谋反,是出自忠心;且杀死他成就了对方,却使自己与史上臭名昭著的昏君为伍。
所以,最终放过了他。
【解析】【分析】(1)A项,回去/归宿,出嫁。
B项,可以/寻常,一般。
C项,放下。
D 项,国都/国家。
故选C。
(2)技巧:句意;关联词;句子成分;虚词。
君游海而乐之(您来海上游玩得开心)/奈臣有图国者何(然而臣子中有图谋篡国的人该怎么办?)/君虽乐之(您现在虽然快乐)/ 将安得(您现在虽然快乐)。
(3)①“杀死〃原因。
“齐景公曰:’寡人布令曰'言归者死',今子犯寡人之令。
’援戈将击之。
〃从这句话中看出,要杀死颜涿聚的原因是齐景公认为颜涿聚触犯了自己“说要回去的处死〃的禁令。
②放过原因。
“颜涿聚曰:‘昔桀杀关龙逢而纣杀王子比干,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可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含答案文言文训练1.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各题。
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6.我们已学的“记”这种文体下面分类正确的一项是()“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①《岳阳楼记》②《核舟记》③《醉翁亭记》④《小石潭记》A.①③/②/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①/②③/④17.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隔篁竹,闻.水声不求闻.达于诸侯B.日.光下澈主人日.再食C.皆若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D.不可知其源.林尽水源.18.下面链接材料也写到了水,试与本文对水的描写作比较,二者有什么异同之处?【链接材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答案】16.A17.D18.相同:两者都写了水的清澈。
不同:《小石潭记》中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写水的清澈;链接材料中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水的清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写水的迅猛。
【解析】1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岳阳楼记》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
作者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核舟记》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也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初中生文言文阅读练习40篇

初中生文言文阅读练习40篇作为一位初中生,研究文言文对于学生们来说可能会是一件头疼的事情。
但是通过大量的练,同学们也可以熟练地阅读文言文。
以下是40篇文言文阅读练题,希望对同学们的文言文研究有所帮助。
1. 孟子·梁惠王上2. 韩愈·师说·其一3. 柳宗元·阙题4. 陆游·闲情赋5.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二首·其一6. 元·武则天·探春词7. 元·郑光祖·半夜雷轰8. 南朝梁·萧衍·临江仙·其三9. 唐·李商隐·夜泊牛渚怀古10. 唐·杜甫·赠卫八处士11. 明·杨慎·临江仙·其一12. 明·沈从文·边城·其一13. 五代梁·贺知章·夜雨寄北14.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15. 明·张岱·天净沙·秋思16. 宋·欧阳修·蝶恋花·双调17. 清·纳兰性德·浣溪沙·七夕(其一)18.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9. 汉·刘向·列女传·孟母20.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十一出21. 元·白朴·西湖寻范参军22. 唐·杜牧·赤壁23. 宋·苏洵·赤壁赋24. 清·袁枚·论诗25. 明·文征明·题龙阳县壁26. 唐·韩愈·伶官传27.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卖油翁28. 唐·白居易·琵琶行29.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卷三·兴止节奏论30. 北魏·崔颢·黄鹤楼31. 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32. 宋·周敦颐·爱莲说33. 宋·刘过·陋室铭34. 唐·白居易·东篱乐府·其五35. 宋·杨亿·谪仙怨36. 宋·吴文英·雪梅怨37. 纳兰·临江仙·其二38. 宋·陆游·示儿童教诗书39. 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40. 宋·王安石·乡村四月以上是40篇初中生文言文阅读练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水平选择不同的难度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嘻!微斯人,吾谁与归?【乙】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②,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③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④,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
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
③敖仓:粮仓。
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或异二者之为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B. 然则何时而乐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C. 以惠贫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D. 好为佛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_______,A______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_______”和“C______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
(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答案】(1)D(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解析】【分析】(1)A或许;有时。
B快乐;以…为乐。
C用来;因为。
D喜爱,爱好。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以:应为;物:外物。
这句话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注意句式的特点。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宴然:秩序安定的样子;流徙:流亡迁徙。
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注意句式的特点。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这句话的意思是: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
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甲】文表达表达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博大的胸襟和政治抱负,这两句也是范仲淹忧国忧民情怀的体现,【乙】文最后两句总结了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的做法及取得范仲淹的功绩,从中可知范仲淹采取的措施是: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
故答案为:⑴D;⑵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⑶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
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参考译文】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
这时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
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
自到,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
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
”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
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
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
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因为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
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
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
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
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
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
2.课外文言文阅读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
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
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
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
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③隐处也。
二年,伯珍移居之。
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
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
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注释)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征召(为官)。
③龙丘苌:人名。
④窭:贫穷。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伯珍少孤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B. 究寻经史/尔辈不能究物理C. 如此者凡十二焉/凡河中失石D. 伯珍移居之/君子之行(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3)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B(2)家甚贫窭/ 兄弟四人 /皆白首相对/ 时人呼为四皓。
(3)示例: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解析】【分析】(1)A.前者“丧父”;后者“我”。
B.都是“探究”之意。
C.前者“总,共”;后者“凡是”。
D.前者代词“这里”;后者助词“的”。
故选B。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译为:家境很是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3)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如可分析“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等句,从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勤奋刻苦地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B;⑵家甚贫窭/ 兄弟四人 /皆白首相对/ 时人呼为四皓。
⑶示例: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一词多义的理解,要对选项逐项进行理解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赏析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领悟文章的内涵。
【附参考译文】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
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没有纸写字,经常在竹叶及地上写字练字。
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裹邻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留在上面,读书不止。
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他。
太守琅邪王萧昙生、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应召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共有十二次。
吴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
他家南边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称之为九岩山,足后汉龙丘苌隐居的地方。
二年后,徐伯珍移居逭里。
他家门前长着一棵梓树,一年便长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
家境很是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
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接受他教诲的人共有一千余人。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
明年春,琯罢相。
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
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时关畿①乱离,谷食踊贵②,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③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④。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乃游东蜀依高适。
既至而适卒。
是岁,蜀中大乱。
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旧唐书·杜甫传》有删减)【注释】①畿(jī):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