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兰亭集序》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兰亭集序》导学案 (3)

《兰亭集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行文思路及感情脉络。
2、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体悟情感。
【学习过程】一、检查复习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丝竹管弦之盛/ 俯察品类之盛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映带左右/ 一觞一咏人之相与/ 感慨系之矣/ 信可乐也/ 列坐其次/ 不能喻之于怀2、解释下列句子引以为流觞曲水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二、、赏帖知人,了解作者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人。
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
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与其第七子王献之并称“二王”。
他本人被世人尊为“书圣” 。
其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
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
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
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
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
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王羲之为人率真,不拘礼节,从小就具有比较旷达的性格。
很少为一些小事戚戚于心。
又因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他都坚辞不受。
他不喜当官,更喜欢清静。
《晋书·王羲之传》说:“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
虽然不喜当官、喜欢清静。
但是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也是不慕荣利且为人正直。
任职期间,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表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
他还对饥民开仓赈济。
这些都说明他的品格。
三、理清文章行文思路和情感脉络。
四、探寻作者情感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五、千古名序“名”在何处。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兰亭集序》 (5)

景美
乐 人和
事雅
信可乐也
为何而痛?(从原文中找出相
关语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事迁
痛 景陈 岂不痛哉
寿短
为谁而悲? 为何而悲?(从
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自己的 理解)
古人
悲 今人
千古同悲
后人
1、语调、语速 第一二两段,以 清新明快语调读出,第三、四段要 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2、重读 朗读时注意“乐、犹、 大、矣、痛、悲”等词。
❖ 二、解释下列句子 ❖ 引以为流觞曲水 ❖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概括文章要点,理清行 文思路。
2、从文章中找出能表现作 者的感情变化的字。
记会—修禊之乐 慨叹—死生之痛 明意—今昔之悲
为何而乐?
(请从原文中找出相关 语句,谈一谈自己的理 解)
,
你是
,
你是
,
作为后之览者,我想对你说:
。
第路 及感情脉络。
2、在朗读的基础上品 味语言、体悟情感。
字如其人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 ►“天下第一行书”
基础闯关
一、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1、所以游目骋怀 /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丝竹管弦之盛/俯察品类之盛 2、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当其欣于所遇 3、 人之相与/感慨系之矣/信可乐也
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 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兰亭集序》公开课课件一等奖35页PPT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Biblioteka 《兰亭集序》公开课课件一等奖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全国语文优质课一等奖《兰亭集序》PPT课件

◆曲水流觞,畅叙幽情
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风物之美
人物之盛 吟咏之雅 视听之娱
视
一群乘兴而游的诗人们分坐 在水流的两侧,清风徐来,温 柔拂面,四周是崇山峻岭,身 旁是茂林修竹;酒杯从上游顺 流而下……
听
轻微的风声:“惠风和畅”。 流水叮咚之声:“清流激湍”。 鸟鸣之声:“茂林修竹”。 吟诗咏唱之声:“一觞一咏”。 谈笑之声:“畅叙幽情” 。 …………
海伦凯勒的故事
幼时她因疾病变得又聋又哑又盲,然而在这黑暗又 寂寞的世界里,她并没有放弃,在老师帮助下,以顽强 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热爱生活, 会骑马、滑雪、下棋,还喜欢戏剧演出,学会了读书和 说话。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 一个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 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 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 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她虽然无法左右命运,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她最大 限度地拓展了生命的宽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白活等于早死。
——歌 德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 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小结:
序文结构
作诗缘由: 群贤毕至,曲水流觞 作诗情形: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成书经过: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结集目的: 后之览者#34; 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 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 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 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 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 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兰亭集序》 (1)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用法。
了解序文的特点。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
2.诵读、品味文章,体会文章精炼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
3.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悲感情的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品味文章,体会文章精炼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掌握修禊、癸丑等重点字词及文章大意;难点:通过诵读,感受和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悲感情的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2课时。
【预习要求】1.利用平板电脑在网上搜集王羲之的资料;2.听电子书包中“互动讨论”里链接的名家诵读,然后朗读《兰亭集序》并以声音形式上传。
欣赏同学的朗读作品,为好的作品送上鲜花;3.自由诵读文章,完成“互动讨论”:兰亭集会有哪些可乐的因素。
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中国的书法史上,有一件迷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万百计搜觅真迹,得到以后日夜赏玩临摹,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关于这幅绝世珍品的下落,传说很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他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
我们责怪这位皇帝自私的同时,还是能感受到一丝安慰,因为有许多唐朝的书法家的临摹本,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可忘了欣赏文中描写的兰亭胜景,品味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千古名篇《兰亭集序》吧!二、作者介绍:要读懂作品,就需要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
在预习环节中,请同学们搜集了王羲之的相关资料,下面请同学来介绍一下。
【明确】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兰亭集序》的一等奖说课稿

《兰亭集序》的一等奖说课稿《《兰亭集序》的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兰亭集序》的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兰亭集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序文,也是叙议结合的游记散文。
它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佳作,更是享誉中国书法史的名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它的作者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
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同时要求,应学会运用工具书读浅易文言文。
根据这些理念,我确定了本文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全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分析作者状物抒情的特点。
(3)情感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4、重难点本文虽是一篇书序,却“以抒情的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
”因此我是这样确定文章的重难点的: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鉴赏。
依据:①教材中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要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兰亭集序》 (2)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品读、鉴赏、探究,体会文中蕴涵的情致、理趣。
2、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难点:通过亲近文本,体悟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而达到对生死这一问题的积极感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介绍此次集会导入。
二、赏析书法作品,介绍作者。
三、播放录音,学生听读,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学生自读并认真体悟作者情感的变化,找出表明作者心境的语句。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推选学生范读情感句。
四、读写“乐”的段落,看作者是如何写“乐”的。
请学生回答,师引导补充:(1)时间:“永和……岁在……暮春……”地点:“会于……兰亭”目的:“修禊事也”(2)人物:“群贤……少长……”(3)环境:“此地有……又有……”(4)活动:“引以为……一觞一咏…”(5)天气:“是日也……”(6)感受:“仰观……俯察……信可乐也”概括:辰雅、景雅、人雅、事雅情景交融、情趣盎然五、由乐转悲,是否突兀?体会过渡句。
1、分析由乐转痛,痛由何生。
欣于所遇所之既倦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概括:人老、事迁、景陈、寿尽理趣深沉2、补充背景,分析并体会作者深沉之悲。
悲与痛区别。
六、作为后之览者,读完此文,有何感想呢?七、课堂小结人的觉醒人生价值八、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
(2)小练笔。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周杰伦《兰亭序》读《兰亭集序》,你读出其中的哪些美?请用你的妙笔,抒写你的发现。
(点拨:不妨从它的景物美、情感美和理趣美等方面选取一个角度思考。
)九、板书设计兰亭集序乐天地痛人生俯仰悲古今。
《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

像
一个个
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
即使
情趣
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次(集会)的诗文
阅读思考
找出语段中体现作者情感线索的字词。 岂不痛哉——痛 悲夫 ——悲
情感把握 痛
论生死:为何而痛?
俯仰一世 老之将至 —— 人生苦短之痛 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 世事无常之痛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往事不再之痛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 生死难测之痛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聚会人多 天气晴朗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景色美丽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活动雅洁
阅读思考
“信可乐也”在第1部分中起到什么作用?
1、总结聚会的情景 2、突出情感——“乐”
第二课时
穷尽 乐趣
实在
阅读思考
朗读1、2自然段,按提示查找内容要点:
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此地有……,又有……”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阅读思考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1、2自然段 ): (叙事、写景)概述兰亭集会的情况 和作者心情。
第二部分( 3、4自然段 ): (抒情、议论)抒发作者乐与忧、生 与死的感慨。
课文研读
第1自然段
“于会稽山阴之兰 亭会”,状语后置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
助词,无义 会集
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往事不再之痛
生死无常之痛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
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古文观止》“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死生,齐彭殇”出自《庄子·齐物论》
“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为虚诞,为妄作”
时代背景: 东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古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古文观止》
“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 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 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 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 感叹之中,亦有无穷逸趣”。
——《古文观止》
创作
结合内容与作者情感创作一副对联。
上Hale Waihona Puke :乐下联:悲
修竹山水美美乐 兰亭生死叹叹悲
山林尤美觞咏乐 人生苦短世事悲
作业
对生命进行思考是所有 杰出人物曾有过的心路历程。 联系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 历,谈谈你对生命、人生的 感悟。形成200字左右的文 字。
……
《兰亭序》 唐 冯承素摹本
品情
诵读:
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
话题:
“信可乐也”
乐在其中
时佳 景美 事趣 情雅
话题:
“岂不痛哉”
痛的深沉
人生短暂之痛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
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
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 世事无常之痛
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轧,残杀,政治极为黑暗。儒家思 想土崩瓦解, “天下名士,少有全 者”,士大夫为保全性命,普遍崇 尚老庄,思想虚无,谈玄悟道,不 务实际,寄情山水,追求清静无为、 自由放任的生活。
话题:
“悲夫”
悲的意味深长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大可悲也。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言瞥见吾已杳无踪影, 犹如今日之古人杳无踪影 也,能不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