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乐队》拓展阅读

合集下载

北京教师考试及答案 《林中乐队》

北京教师考试及答案 《林中乐队》
(3)、此时置身于林中乐队里的你有什么感受?
真是太热闹啦!来,让我们想象着这种热闹的情景再共同分享林中乐队的热闹而美妙的声音吧。来,齐读第一句;指名第二句;其余女生一句,男生一句,女生先读。
4、作者围绕“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有各的奏法。”这个中心句,具体描写了林中动物们是如何唱歌奏乐的,你能用这样方法说一段话吗?
(1)、啄木鸟:朗读。这是多么有趣的演奏呀?
(2、)天牛:读出问句的语气。
(3)、火红色水鸟:你能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吗?假如你们就是一只只火红的水鸟,请你们学一学他们奏出的声音。这就是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低沉)
(4)、多么奇特的演奏方式啊!还有更异想天开的呢?沙雉
这种演奏方式真让人意想不到啊!看谁能读出其中的趣味。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熟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作者聆听林中乐队的愉悦心情。并让学生联系自己这方面的生活体验,讨论交流,在此过程中,注意分层指导,适时点拨,积极鼓励。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
2、能说出作者是用哪些具体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并体会这种写法。
教学难点:在体会写法的过程中,感受作者酷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流程示意
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尝试感悟,谈出见解
想象模拟,拓展延伸
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4.教学过程
本课是为四年级学生所设计,森林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音乐又是同学们所喜欢的。因此,要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情怀,教师需要通过模拟音乐以及引导学生充分认真地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使学生领悟到大自然的神奇。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林中乐队》课文理解

《林中乐队》课文理解

奇妙的音乐
读了《林中乐队》,有的同学觉得森林里各种喧闹的声音,怎么在作者的耳边却成了美妙的音乐呢?带着疑问,他们就去请教孔老师,咱们也去听听吧!
王斌:老师,森林里各种嘈杂的声音,作者怎么会当成音乐呢?
孔老师:这就看你的心情了。

森林里有各种声音,如果你心情好,你就会觉得这些声音非常好听,就像美妙的交响乐。

如果你还特别喜欢它们,你就能分辨出它们各自的声音,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这里我们也能深深地体会到作者非常爱森林,爱动物,爱大自然。

刘歆:作者为什么能听到这么多的声音呢?
孔老师:只有热爱才会去观察,会去聆听。

他之所以能听到这么多的声音,我们就能想象出,他会早早地来到森林,很晚了还流连在树林草丛。

他每次来到森林,就像是来听自己喜欢的乐队演奏。

他还会拨开草丛,去寻觅;他也会躲在树后,注视着远处的动物。

他是全身心感受着动物们生命的脉搏。

张娜:听老师这么一说,我明白了。

作者之所以能把喧闹的声音当成美妙的音乐,是因为他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

孔老师:看来大家理解了,面对这样神奇的乐队,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也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有机会大家可要去欣赏一下这奇妙的音乐哟!。

2021年多文本阅读教学案例 [《林中乐队》教学案例——文本生活巧联系,,方式转变精彩现]

2021年多文本阅读教学案例 [《林中乐队》教学案例——文本生活巧联系,,方式转变精彩现]

多文本阅读教学案例 [《林中乐队》教学案例——文本生活巧联系,,方式转变精彩现]文本生活巧 ___ 方式转变精彩现——《林中乐队》教学案例一、背景分析随着新课程 ___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

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与生活 ___,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同时,教师要 ___转变观念,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变得精彩。

在北师大版第七册《林中乐队》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 ___实际,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林中乐队》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第九组的一篇课文,课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渗透了 ___ ___贴近大自然,细心观察,潜心研究积累起来的成果,课文条理性强,围绕中心句“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

”具体介绍了森林里各种声音的演唱者以及演奏者和乐器。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___酷爱森林,酷爱动物,酷爱大自然的情怀。

我们这儿的孩子对于森林是比较陌生的,但他们从小就对野外、对鸟儿有着一种自然的亲近,因此,这些又会使孩子们在学习课文时感觉亲切、熟悉,也就比较容易调动起他们参与课文学习的积极性。

有人曾说,语文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框架来框定学生的思想。

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大自然中的动物们演奏的如此起劲,音乐美妙动听。

___围绕“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演奏,……各有各的奏法。

”这个中心句,具体描写了森林中动物们是如何唱歌奏乐的,下面大家试着用这种方法再写一段话,写出动物们的兴奋。

(出示课件:《动物狂欢节》相关片段,配以轻松愉悦的音乐。

)(生思维活跃,纷纷动笔。

)教师巡视指导,五分钟后:生:喜鹊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鸽子咕噜咕噜的唱出心中的兴奋。

四年级语文《林中乐队》教案

四年级语文《林中乐队》教案

四年级语文《林中乐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林中乐队成员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学会尊重和欣赏各种生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林中乐队成员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通过课文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林中乐队》。

2. 图片素材:树林、小鸟、松鼠、小鱼、青蛙等。

3. 教学卡片:生字词。

4. 教学音频:课文朗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树林、小鸟、松鼠、小鱼、青蛙等。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图片的观察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情感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林中乐队氛围。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记忆。

(2)学生进行生字词接龙游戏,巩固记忆。

4. 理解课文(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林中乐队是由哪些成员组成的?它们有什么特点?(2)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情景模拟(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林中乐队成员进行角色扮演。

(2)各组展示,其他学生担任评委,评选出最佳表演奖。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 拓展作业:观察身边的大自然,写一篇关于自然中小朋友的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

2. 生字词掌握评估:通过生字词接龙游戏,检验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林中乐队》评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林中乐队》评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林中乐队》评课稿一、教材分析《林中乐队》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

该课文以林中的动物们组成乐队为主线,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故事中的主旨,完成对课文主要情节和细节的正确归纳;2.学会通过语音语调表达人物情感,并模仿动物的声音;3.掌握描述性词语、造句和拼写相关词汇。

过程与方法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实物,引发学生对课文中动物形象和音乐的联想;2.通过朗读和听写,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音感;3.结合组织小组讨论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兴趣,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教育学生通过音乐与自然互动的理念;2.指导学生运用语音语调表达人物情感;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难点1.引导学生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2.帮助学生复述和总结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出示课文中动物形象的插图或使用相关实物,引发学生对课文中动物形象和音乐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预习 (8分钟)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标题和插图。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猜测课文的内容和故事情节,并引导学生打开对自然和音乐的思考。

阅读课文 (15分钟)学生跟随教师的朗读,全班齐读,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

教师帮助学生解读生字词和生词词组的意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文的阅读中。

复述课文 (10分钟)利用问题导向,帮助学生回顾、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细节,帮助学生整理归纳课文的主旨,并指导学生模仿动物声音,加强课文理解。

给课文起名 (8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商讨为课文起一个恰当有趣的名字,并准备自己对课文的总结。

小组展示 (12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呈现他们的课文标题和对课文的总结。

其他组的学生要认真倾听和观察,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林中乐队》

《林中乐队》
描绘了森林中的音乐会,以音乐为媒介,将读者 带入一个充满诗意和想象的世界。
音乐价值
01
运用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包括各种乐器、乐章和曲式,使作品 具有高度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02
通过音乐表达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使读者在享受文学之美的
同时,也能领略到音乐的魅力。
音乐与文学完美融合,为读者带来全方位的艺术享受。
音乐影响
作品中的音乐元素为后来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 富的素材和灵感,许多作曲家都曾引用其中的 旋律和曲调进行创作
社会影响
作品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推动了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与探索。
02Βιβλιοθήκη 故事情节分析故事线索开始
描述了森林中各种动物组成了一个乐队,通过音乐吸引其他动物加入。
发展
描述了各种动物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通过林中乐队的表演,作者表达了对人类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尊重的呼吁。
对人生的影响与启示
珍惜自然环境
阅读本书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大自然,认 识到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音乐的治愈力量
书中描述的音乐会场景让我感受到了音乐 的治愈力量,让我认识到音乐可以跨越物 种和语言,成为人类共同的情感纽带。
感谢您的观看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9世纪初的德国,人们对音乐的热情逐渐高涨,音乐会和歌剧院的演出成为 人们热衷的娱乐活动
个人背景
格林兄弟在年轻时曾学习小提琴和音乐理论,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一定 的造诣
作品影响
1 2 3
文学价值
《林中乐队》作为格林兄弟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 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THANKS

新课标小学语文《林中乐队》教案

新课标小学语文《林中乐队》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林中乐队的组成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懂得感恩,珍惜身边的一切。

(3)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3)了解林中乐队的组成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环境的感知和欣赏。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图片或视频素材。

4.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5. 小组合作所需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林中鸟鸣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展示林中乐队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错误。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辅导。

(2)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林中乐队的组成及其特点。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强调林中乐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我心中的林中乐队”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

2. 拓展作业:(1)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了解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进行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播放音频、展示图片和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林中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北师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林中乐队

北师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林中乐队

北师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林中乐队-四年级"target="_blan">注册Vw15461当前位置:北师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林中乐队03-15字体大小:分享到: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

今天能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北师版上册语文第20课林中乐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林中乐队》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第九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长期贴近大自然,细心观察,潜心研究积累起来的成果,课文条理性强,围绕中心句“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

”具体介绍了森林里各种声音的演唱者以及演奏者和乐器。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酷爱森林,酷爱动物,酷爱大自然的情怀。

课标依据:1、对于本学段的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对四年级的学生的自学要求不断加强,学会提问题是本学段的学生学习的重点之一。

3、《语文课程标准》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生动活泼,充满童真童趣,为学生带来了一个“语言盛宴”,应引导学生多朗读,多积累。

学情分析:1、一般特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学习的自主性更强。

2四年级学生的自制力有所增强,但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仍较为分散,因此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的课堂情况。

2、初始能力:1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对课文的理解力一般,具备简单的交流能力。

2随机指名回答时所凸显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相对比较薄弱,这是本课乃至本学期需要加强的。

3、信息素养:本班学生大部分为外地生,大部分学生家中无电脑,对信息技术的了解较少。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字八个,写字六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阅读
倾听鸟语
吴喜华
我爱鸟。

过去在乡下,到处是树,有树就有鸟,树多鸟也多。

大麦泛黄时,黄鹂天不亮便亮开了嗓子,“大麦大麦黄黄,大麦大麦黄黄啦!”夏日里,布谷鸟不紧不慢地叫着“布谷——布谷——”,还有一种叫不出名字的鸟儿,在天空欲雨未雨时,急促地叫着“滴水,滴水”。

云雀、白头翁、灰喜鹊、燕子……最多的是麻雀,田野里、草堆上、树丛中,成百上千的一哄而起,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刚进城那几年,宿舍围墙外有许多高大的梧桐。

清晨和傍晚,成群的鸟儿,聚集在树上,准时举办着欢快热闹的“森林音乐会”。

鸟声里,我们迎来朝霞,送走夕晖。

我仿佛又找到了在乡下的那种感觉。

后来城建改造,梧桐被砍了,那清脆的鸟声,成了记忆里一个遥远的梦。

偶尔看到两三只鸟儿惊恐地从城市的上空飞过,常觉怅(chàng)然。

噪音的嘈杂,环境的污染,生态资源的破坏,哪里还有鸟儿栖(qī)息的家园。

鸟语是世间最美的语言。

节假日,我更爱到山里去倾听鸟儿的鸣唱。

找一片幽深的林子,静静地躺在铺满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近了山的心灵。

看小鸟在树与树之间跳荡,听绿阴深处的鸟声,忽断忽续,忽远忽近。

顽皮的山雀,呼啦啦如夏日的骤雨,漫天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

鸟是世上尽善尽美的灵异之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了:长长的尾巴,尖尖的喙(huì),鲜艳光洁的羽毛,优美无比的流线型体态,婉转流丽的鸣唱。

常念江南青青的水稻田里,一只两只的白鹭(1ù),蜷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或者低飞于黄昏的空中,背衬以黛(dài)青的山和油绿的梯田,多美的一幅画,赋(fù)予了生活多少诗意。

假如天空里不见了鸟影,生活里听不到鸟声,人类将会多么寂寞。

多给鸟类朋友一点爱吧,让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

翠绿色的歌(节选)
高洪波
在我的故乡,小孩子夏天的主要乐趣是逮蝈蝈。

大肚子蝈蝈在郊外草丛间整日欢叫,诱惑着我们。

而与蝈蝈竞争的,另有一种鸣虫,俗称“山叫驴”。

一看这名字,便可知道它们的叫声是何等嘹亮!“山叫驴”的模样儿、长相和蝈蝈差不多,所不同者,蝈蝈身上穿的是“短袖”,“山叫驴”着的是“长衫”。

也就是说,“山叫驴”有一副长长的翅膀。

这翅膀使它们颇为自豪,常常在树丛间作短距离飞翔,以逃避我们的追捕。

而蝈蝈由于肚子大、翅膀短,只能靠弹跳的敏捷和绿的保护色来逃命,比起它的竞争对手,显得有些可怜。

但蝈蝈的叫声好听,有一种悠悠的韵味、秋野的节奏,同时翠绿可爱,较之“山叫驴”来,尤为我们所珍重。

常常三只“山叫驴”也顶不住一只蝈蝈。

而“山叫驴”由于仗着会飞,不大把小孩子放在眼里,这种傲慢无礼使它们极易被捕捉(或者是一种笨拙)。

总之,在我们这群小猎人中间,能捉到蝈蝈的人是不太多的,“山叫驴”却每每能够一捉好几只。

蝈蝈喜欢在两种植物上生活栖(qī)身:一种是豆叶儿,一种是麻秆。

豆叶儿上的蝈蝈长得清秀,浑身碧绿油亮,大肚子也显得不那么突出;麻秆上的蝈蝈则色调浓绿,更为肥壮。

也许是因为麻秆儿高大,蝈蝈也跟着沾了光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