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四章全等三角形判定二(提高)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4章 三角形 4.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课件 (新版)北师大版

例2 (2017四川宜宾中考)如图4-3-2,已知点B、E、C、F在同一条直线 上,AB=DE,∠A=∠D,AC∥DF.试说明:BE=CF.
图4-3-2 分析 由AC∥DF可得∠ACB=∠F,又∠A=∠D,AB=DE,可以利用AAS 得到△ABC≌△DEF,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可得BC=EF,都减 去EC即可得BE=CF.
AD BC,
因为DAB CBA,所以△ABD≌△BAC(SAS).
AB AB,
知识点一 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边边 1.如图4-3-1,在△ABC和△FED中,AC=FD,BC=ED,要利用“SSS”来判 定△ABC和△FED全等,下面的4个条件中:①AE=FB;②AB=FE;③AE= BE;④BF=BE,可利用的是 ( )
AB=DE,BC=EF (2)已知两角
思路一(找第三边)
思路二(找角)
首先找出AC=DF,然后应用“SSS”判定全等
①找夹角:首先找出∠B=∠E,然后应用 “SAS”判定全等;②找直角用“HL”判定 全等(后面会学到)
思路一(找夹边)
思路二(找角的对边)
首先找出AB=DE,然后应用“ASA”判定全 等
A.①或②
B.②或③
图4-3-1 C.①或③ D.①或④
答案 A 由题意可得,要用“SSS”进行△ABC和△FED全等的判定, 只需AB=FE,若添加①AE=FB,则可得AE+BE=FB+BE,即AB=FE,故①可 以;显然②可以;若添加③AE=BE或④BF=BE,均不能得出AB=FE,故③④ 不可以,故选A.
架不变形,他至少要再钉上
根木条.
()
图4-3-5
A.0 解析 答案
B.1 C.2 D.3 连接AC或BD,构成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B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 三角形2 图形的全等

对应角:∠A 与∠D ; ∠B 与∠E ;∠C 与∠F .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全等的表示方法
A
F
B
C
D
E
“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
△ABC 与 △DEF 全等,记作 △ABC≌△FDE
注意: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 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几何语言
2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A
D
B
CE
F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例如,在图中,△ABC 与 △DEF 能够完全重合, 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A
D
B
C
E
F
你能找出其他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吗?
对应点:点 A,点 D; 点 B,点 E;点 C,点 F;
对应边:AB 与 DE; AC 与 DF;BC 与 EF;
探究新知
1 全等图形的定义及性质
全等图形的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议一议
(1) 你能说出生活中全等图形的例子吗?
(2) 观察下面三组图形,它们是不是全等图形? 为什么?与同伴进行交流.
大小不同
形状不同
√
(3) 如果两个图形全等,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一定都相同 吗?
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A
F
B
C
D
E
因为△ABC≌△FDE,
所以 AB = FD,AC = FE,BC = D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相等),
∠A =∠F,∠B =∠D,∠C =∠E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典例精析 例1 如图,若△BOD≌△COE,指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 的对应边;若△ADO≌△AEO,指出这两个三角形的对 应角. 解:△BOD 与△COE 的对应边为: BO 与 CO,OD 与 OE,BD 与 CE; △ADO 与△AEO 的对应角为: ∠DAO 与∠EAO,∠ADO 与∠AEO, ∠AOD 与∠AOE.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全等三角形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教师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合作完成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在全等三角形的复习中,教师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全等三角形的知识。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能够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新版七年级下册《第4章 三角形》2含解析版答案

北师大新版七年级下册《第4章三角形》一、选择题(共11小题)1.如图,一副分别含有30°和45°角的两个直角三角板,拼成如下图形,其中∠C=90°,∠B=45°,∠E=30°,则∠BFD的度数是()A.15°B.25°C.30°D.10°2.如图,点C在AB的延长线上,∠A=35°,∠DBC=110°,则∠D的度数是()A.65°B.70°C.75°D.95°3.如图,▱ABCD中,E,F是对角线BD上的两点,如果添加一个条件,使△ABE≌△CDF,则添加的条件不能为()A.BE=DF B.BF=DE C.AE=CF D.∠1=∠24.如图,在方格纸中,以AB为一边作△ABP,使之与△ABC全等,从P1,P2,P3,P4四个点中找出符合条件的点P,则点P有()A.1个B.2个C.3个D.4个5.如图,已知∠ABC=∠DCB,下列所给条件不能证明△ABC≌△DCB的是()A.∠A=∠D B.AB=DC C.∠ACB=∠DBC D.AC=BD6.如图,在△ABC中,AB>AC,点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点F在BC边上,连接DE、DF、EF,则添加下列哪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断△FCE与△EDF全等()A.∠A=∠DFE B.BF=CF C.DF∥AC D.∠C=∠EDF7.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C≌△DCB的是()A.AB=DC,AC=DB B.AB=DC,∠ABC=∠DCBC.BO=CO,∠A=∠D D.AB=DC,∠DBC=∠ACB8.如图,△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C、AD、AB于点E、O、F,则图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是()A.1对B.2对C.3对D.4对9.如图,AE∥DF,AE=DF,要使△EAC≌△FDB,需要添加下列选项中的()A.AB=CD B.EC=BF C.∠A=∠D D.AB=BC10.如图,已知AB=AD,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ADC的是()A.CB=CD B.∠BAC=∠DAC C.∠BCA=∠DCA D.∠B=∠D=90°11.如图,△ABC和△DEF中,AB=DE、∠B=∠DEF,添加下列哪一个条件无法证明△ABC ≌△DEF()A.AC∥DF B.∠A=∠D C.AC=DF D.∠ACB=∠F二、填空题(共12小题)12.如图,OP平分∠MON,PE⊥OM于E,PF⊥ON于F,OA=OB,则图中有对全等三角形.13.如图,在▱ABCD中,E、F为对角线AC上两点,且BE∥DF,请从图中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14.如图,点B、A、D、E在同一直线上,BD=AE,BC∥EF,要使△ABC≌△DEF,则只需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是.(只填一个即可)15.如图,在△ABC与△ADC中,已知AD=AB,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线的前提下,要使△ABC ≌△ADC,只需再添加的一个条件可以是.16.如图,已知AB=BC,要使△ABD≌△CBD,还需添加一个条件,你添加的条件是.(只需写一个,不添加辅助线)17.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连接BD.请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ABD ≌△CDB.(只需写一个)18.如图,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E,BE=CF,请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EF.19.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摆放,点C在EF上,AC经过点D.已知∠A=∠EDF=90°,AB =AC.∠E=30°,∠BCE=40°,则∠CDF=.20.如图,已知△ABC中,AB=AC,点D、E在BC上,要使△ABD≌ACE,则只需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是.(只填一个即可)21.如图,AC、BD相交于点O,∠A=∠D,请补充一个条件,使△AOB≌△DOC,你补充的条件是(填出一个即可).22.如图,点B,F,C,E在同一直线上,BF=CE,AB∥DE,请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EF,这个添加的条件可以是(只需写一个,不添加辅助线).23.如图,AC与BD相交于点O,且AB=CD,请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BO≌△CDO.三、解答题(共7小题)24.如图,四边形ABCD中,E点在AD上,其中∠BAE=∠BCE=∠ACD=90°,且BC=CE,求证:△ABC与△DEC全等.25.如图,∠B=∠D,请添加一个条件(不得添加辅助线),使得△ABC≌△ADC,并说明理由.26.已知:如图,点C为AB中点,CD=BE,CD∥BE.求证:△ACD≌△CBE.27.如图,点C,F在线段BE上,BF=EC,∠1=∠2,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EF,并加以证明.(不再添加辅助线和字母)28.如图,在△ABC中,AB=AC,BD=CD,DE⊥AB,DF⊥AC,垂足分别为点E、F.求证:△BED≌△CFD.29.如图,△ABC和△DAE中,∠BAC=∠DAE,AB=AE,AC=AD,连接BD,CE,求证:△ABD ≌△AEC.30.如图,四边形ABCD中,E点在AD上,其中∠BAE=∠BCE=∠ACD=90°,且BC=CE.请完整说明为何△ABC与△DEC全等的理由.北师大新版七年级下册《第4章三角形》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1小题)1.如图,一副分别含有30°和45°角的两个直角三角板,拼成如下图形,其中∠C=90°,∠B=45°,∠E=30°,则∠BFD的度数是()A.15°B.25°C.30°D.10°【分析】先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出∠BDF的度数,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Rt△CDE中,∠C=90°,∠E=30°,∴∠BDF=∠C+∠E=90°+30°=120°,∵△BDF中,∠B=45°,∠BDF=120°,∴∠BFD=180°﹣45°﹣120°=15°.故选:A.2.如图,点C在AB的延长线上,∠A=35°,∠DBC=110°,则∠D的度数是()A.65°B.70°C.75°D.95°【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D=∠DBC﹣∠A=110°﹣35=75°.故选:C.3.如图,▱ABCD中,E,F是对角线BD上的两点,如果添加一个条件,使△ABE≌△CDF,则添加的条件不能为()A.BE=DF B.BF=DE C.AE=CF D.∠1=∠2【分析】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分别得出三角形全等,再进行选择即可.【解答】解:A、当BE=FD,∵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D,∠ABE=∠CDF,在△ABE和△CDF中,∴△ABE≌△CDF(SAS),故此选项错误;C、当AE=CF无法得出△ABE≌△CDF,故此选项符合题意;B、当BF=ED,∴BE=DF,∵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D,∠ABE=∠CDF,在△ABE和△CDF中,∴△ABE≌△CDF(SAS),故此选项错误;D、当∠1=∠2,∵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D,∠ABE=∠CDF,在△ABE和△CDF中,∴△ABE≌△CDF(ASA),故此选项错误;故选:C.4.如图,在方格纸中,以AB为一边作△ABP,使之与△ABC全等,从P1,P2,P3,P4四个点中找出符合条件的点P,则点P有()A.1个B.2个C.3个D.4个【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得出点P的位置即可.【解答】解:要使△ABP与△ABC全等,点P到AB的距离应该等于点C到AB的距离,即3个单位长度,故点P的位置可以是P1,P3,P4三个,故选:C.5.如图,已知∠ABC=∠DCB,下列所给条件不能证明△ABC≌△DCB的是()A.∠A=∠D B.AB=DC C.∠ACB=∠DBC D.AC=BD【分析】本题要判定△ABC≌△DCB,已知∠ABC=∠DCB,BC是公共边,具备了一组边对应相等,一组角对应相等,故添加AB=CD、∠ACB=∠DBC、∠A=∠D后可分别根据SAS、ASA、AAS能判定△ABC≌△DCB,而添加AC=BD后则不能.【解答】解:A、可利用AAS定理判定△ABC≌△DCB,故此选项不合题意;B、可利用SAS定理判定△ABC≌△DCB,故此选项不合题意;C、利用ASA判定△ABC≌△DCB,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SSA不能判定△ABC≌△DCB,故此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6.如图,在△ABC中,AB>AC,点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点F在BC边上,连接DE、DF、EF,则添加下列哪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断△FCE与△EDF全等()A.∠A=∠DFE B.BF=CF C.DF∥AC D.∠C=∠EDF 【分析】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可得∠CEF=∠DFE,∠CFE=∠DEF,根据SAS,可判断B、C;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可得∠CFE=∠DEF,根据AAS,可判断D.【解答】解:A、∠A与∠DEF没关系,故A错误;B、BF=CF,F是BC中点,点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DF∥AC,DE∥BC,∴∠CEF=∠DFE,∠CFE=∠DEF,在△CEF和△DFE中,∴△CEF≌△DFE(ASA),故B正确;C、点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DE∥BC,∴∠CFE=∠DEF,∵DF∥AC,∴∠CEF=∠DFE在△CEF和△DFE中,∴△CEF≌△DFE(ASA),故C正确;D、点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DE∥BC,∴∠CFE=∠DEF,,∴△CEF≌△DFE(AAS),故D正确;故选:A.7.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C≌△DCB的是()A.AB=DC,AC=DB B.AB=DC,∠ABC=∠DCBC.BO=CO,∠A=∠D D.AB=DC,∠DBC=∠ACB【分析】本题要判定△ABC≌△DCB,已知BC是公共边,具备了一组边对应相等.所以由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作出正确的判断即可.【解答】解:根据题意知,BC边为公共边.A、由“SSS”可以判定△ABC≌△DCB,故本选项错误;B、由“SAS”可以判定△ABC≌△DCB,故本选项错误;C、由BO=CO可以推知∠ACB=∠DBC,则由“AAS”可以判定△ABC≌△DCB,故本选项错误;D、由“SSA”不能判定△ABC≌△DCB,故本选项正确.故选:D.8.如图,△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C、AD、AB于点E、O、F,则图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是()A.1对B.2对C.3对D.4对【分析】根据已知条件“AB=AC,D为BC中点”,得出△ABD≌△ACD,然后再由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C、AD、AB于点E、O、F,推出△AOE≌△EOC,从而根据“SSS”或“SAS”找到更多的全等三角形,要由易到难,不重不漏.【解答】解:∵AB=AC,D为BC中点,∴CD=BD,∠BDO=∠CDO=90°,在△ABD和△ACD中,,∴△ABD≌△ACD;∵EF垂直平分AC,∴OA=OC,AE=CE,在△AOE和△COE中,,∴△AOE≌△COE;在△BOD和△COD中,,∴△BOD≌△COD;在△AOC和△AOB中,,∴△AOC≌△AOB;故选:D.9.如图,AE∥DF,AE=DF,要使△EAC≌△FDB,需要添加下列选项中的()A.AB=CD B.EC=BF C.∠A=∠D D.AB=BC【分析】由条件可得∠A=∠D,结合AE=DF,则还需要一边或一角,再结合选项可求得答案.【解答】解:∵AE∥DF,∴∠A=∠D,∵AE=DF,∴要使△EAC≌△FDB,还需要AC=BD,∴当AB=CD时,可得AB+BC=BC+CD,即AC=BD,故选:A.10.如图,已知AB=AD,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ADC的是()A.CB=CD B.∠BAC=∠DAC C.∠BCA=∠DCA D.∠B=∠D=90°【分析】要判定△ABC≌△ADC,已知AB=AD,AC是公共边,具备了两组边对应相等,故添加CB=CD、∠BAC=∠DAC、∠B=∠D=90°后可分别根据SSS、SAS、HL能判定△ABC ≌△ADC,而添加∠BCA=∠DCA后则不能.【解答】解:A、添加CB=CD,根据SSS,能判定△ABC≌△ADC,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添加∠BAC=∠DAC,根据SAS,能判定△ABC≌△ADC,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添加∠BCA=∠DCA时,不能判定△ABC≌△ADC,故C选项符合题意;D、添加∠B=∠D=90°,根据HL,能判定△ABC≌△ADC,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11.如图,△ABC和△DEF中,AB=DE、∠B=∠DEF,添加下列哪一个条件无法证明△ABC ≌△DEF()A.AC∥DF B.∠A=∠D C.AC=DF D.∠ACB=∠F【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出答.【解答】解:∵AB=DE,∠B=∠DEF,∴添加AC∥DF,得出∠ACB=∠F,即可证明△ABC≌△DEF,故A、D都正确;当添加∠A=∠D时,根据ASA,也可证明△ABC≌△DEF,故B正确;但添加AC=DF时,没有SSA定理,不能证明△ABC≌△DEF,故C不正确;故选:C.二、填空题(共12小题)12.如图,OP平分∠MON,PE⊥OM于E,PF⊥ON于F,OA=OB,则图中有 3 对全等三角形.【分析】由OP平分∠MON,PE⊥OM于E,PF⊥ON于F,得到PE=PF,∠1=∠2,证得△AOP≌△BOP,再根据△AOP≌△BOP,得出AP=BP,于是证得△AOP≌△BOP,和R t△AOP ≌R t△BOP.【解答】解:OP平分∠MON,PE⊥OM于E,PF⊥ON于F,∴PE=PF,∠1=∠2,在△AOP与△BOP中,,∴△AOP≌△BOP,∴AP=BP,在△EOP与△FOP中,,∴△EOP≌△FOP,在R t△AEP与R t△BFP中,,∴R t△AEP≌R t△BFP,∴图中有3对全等三角形,故答案为:3.13.如图,在▱ABCD中,E、F为对角线AC上两点,且BE∥DF,请从图中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ADF≌△CBE.【分析】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到等边或等角,从而判定全等的三角形.【解答】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DAC=∠BCA,∵BE∥DF,∴∠DFC=∠BEA,∴∠AFD=∠BEC,在△ADF与CBE中,,∴△ADF≌△CBE(AAS),故答案为:△ADF≌△CBE.14.如图,点B、A、D、E在同一直线上,BD=AE,BC∥EF,要使△ABC≌△DEF,则只需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是BC=EF或∠BAC=∠EDF.(只填一个即可)【分析】BC=EF或∠BAC=∠EDF,若BC=EF,根据条件利用SAS即可得证;若∠BAC=∠EDF,根据条件利用ASA即可得证.【解答】解:若添加BC=EF,∵BC∥EF,∴∠B=∠E,∵BD=AE,∴BD﹣AD=AE﹣AD,即BA=ED,在△ABC和△DEF中,,∴△ABC≌△DEF(SAS);若添加∠BAC=∠EDF,∵BC∥EF,∴∠B=∠E,∵BD=AE,∴BD﹣AD=AE﹣AD,即BA=ED,在△ABC和△DEF中,,∴△ABC≌△DEF(ASA),故答案为:BC=EF或∠BAC=∠EDF15.如图,在△ABC与△ADC中,已知AD=AB,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线的前提下,要使△ABC ≌△ADC,只需再添加的一个条件可以是DC=BC或∠DAC=∠BAC.【分析】添加DC=BC,利用SSS即可得到两三角形全等;添加∠DAC=∠BAC,利用SAS 即可得到两三角形全等.【解答】解:添加条件为DC=BC,在△ABC和△ADC中,,∴△ABC≌△ADC(SSS);若添加条件为∠DAC=∠BAC,在△ABC和△ADC中,,∴△ABC≌△ADC(SAS).故答案为:DC=BC或∠DAC=∠BAC16.如图,已知AB=BC,要使△ABD≌△CBD,还需添加一个条件,你添加的条件是∠ABD =∠CBD或AD=CD..(只需写一个,不添加辅助线)【分析】由已知AB=BC,及公共边BD=BD,可知要使△ABD≌△CBD,已经具备了两个S 了,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应该有两种判定方法①SAS,②SSS.所以可添∠ABD=∠CBD或AD=CD.【解答】解:答案不唯一.①∠ABD=∠CBD.在△ABD和△CBD中,∵,∴△ABD≌△CBD(SAS);②AD=CD.在△ABD和△CBD中,∵,∴△ABD≌△CBD(SSS).故答案为:∠ABD=∠CBD或AD=CD.17.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连接BD.请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AB=CD,使△ABD≌△CDB.(只需写一个)【分析】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ABD=∠CDB,加上公共边BD,所以根据“SAS”判断△ABD≌△CDB时,可添加AB=CD.【解答】解:∵AB∥CD,∴∠ABD=∠CDB,而BD=DB,∴当添加AB=CD时,可根据“SAS”判断△ABD≌△CDB.故答案为AB=CD.18.如图,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E,BE=CF,请添加一个条件AC=DF(或∠B=∠DEF或AB∥DE),使△ABC≌△DEF.【分析】可选择利用SSS或SAS进行全等的判定,答案不唯一,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即可.【解答】解:①添加AC=DF.∵BE=CF,∴BC=EF,∵在△ABC和△DEF中,,∴△ABC≌△DEF(SSS).②添加∠B=∠DEF.∵BE=CF,∴BC=EF,∵在△ABC和△DEF中,,∴△ABC≌△DEF(SAS).③添加AB∥DE.∵BE=CF,∴BC=EF,∵AB∥DE,∴∠B=∠DEF,∵在△ABC和△DEF中,,∴△ABC≌△DEF(SAS).故答案为:AC=DF(或∠B=∠DEF或AB∥DE).19.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摆放,点C在EF上,AC经过点D.已知∠A=∠EDF=90°,AB =AC.∠E=30°,∠BCE=40°,则∠CDF=25°.【分析】由∠A=∠EDF=90°,AB=AC.∠E=30°,∠BCE=40°,可求得∠ACE的度数,又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CDF=∠ACE﹣∠F=∠BCE+∠ACB﹣∠F,继而求得答案.【解答】解:∵AB=AC,∠A=90°,∴∠ACB=∠B=45°,∵∠EDF=90°,∠E=30°,∴∠F=90°﹣∠E=60°,∵∠ACE=∠CDF+∠F,∠BCE=40°,∴∠CDF=∠ACE﹣∠F=∠BCE+∠ACB﹣∠F=45°+40°﹣60°=25°.故答案为:25°.20.如图,已知△ABC中,AB=AC,点D、E在BC上,要使△ABD≌ACE,则只需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是BD=CE.(只填一个即可)【分析】此题是一道开放型的题目,答案不唯一,如BD=CE,根据SAS推出即可;也可以∠BAD=∠CAE等.【解答】解:BD=CE,理由是:∵AB=AC,∴∠B=∠C,在△ABD和△ACE中,,∴△ABD≌△ACE(SAS),故答案为:BD=CE.21.如图,AC、BD相交于点O,∠A=∠D,请补充一个条件,使△AOB≌△DOC,你补充的条件是AB=CD(答案不唯一)(填出一个即可).【分析】添加条件是AB=CD,根据AAS推出两三角形全等即可.【解答】解:AB=CD,理由是:∵在△AOB和△DOC中∴△AOB≌△DOC(AAS),故答案为:AB=CD(答案不唯一).22.如图,点B,F,C,E在同一直线上,BF=CE,AB∥DE,请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EF,这个添加的条件可以是AB=DE(只需写一个,不添加辅助线).【分析】求出BC=EF,∠ABC=∠DEF,根据SAS推出两三角形全等即可.【解答】解:AB=DE,理由是:∵BF=CE,∴BF+FC=CE+FC,∴BC=EF,∵AB∥DE,∴∠ABC=∠DEF,在△ABC和△DEF中,∴△ABC≌△DEF(SAS),故答案为:AB=DE.23.如图,AC与BD相交于点O,且AB=CD,请添加一个条件∠A=∠C,使得△ABO≌△CDO.【分析】首先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AOB=∠COD;然后根据两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要使得△ABO≌△CDO,则只需∠A=∠C即可.【解答】解:∵∠AOB、∠COD是对顶角,∴∠AOB=∠COD,又∵AB=CD,∴要使得△ABO≌△CDO,则只需添加条件:∠A=∠C.(答案不唯一)故答案为:∠A=∠C.(答案不唯一)三、解答题(共7小题)24.如图,四边形ABCD中,E点在AD上,其中∠BAE=∠BCE=∠ACD=90°,且BC=CE,求证:△ABC与△DEC全等.【分析】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到∠3=∠5,结合条件可得到∠1=∠D,再加上BC=CE,可证得结论.【解答】解:∵∠BCE=∠ACD=90°,∴∠3+∠4=∠4+∠5,∴∠3=∠5,在△ACD中,∠ACD=90°,∴∠2+∠D=90°,∵∠BAE=∠1+∠2=90°,∴∠1=∠D,在△ABC和△DEC中,,∴△ABC≌△DEC(AAS).25.如图,∠B=∠D,请添加一个条件(不得添加辅助线),使得△ABC≌△ADC,并说明理由.【分析】已知这两个三角形的一个边与一个角相等,所以再添加一个对应角相等即可.【解答】解:添加∠BAC=∠DAC.理由如下:在△ABC与△ADC中,,∴△ABC≌△ADC(AAS).26.已知:如图,点C为AB中点,CD=BE,CD∥BE.求证:△ACD≌△CBE.【分析】根据中点定义求出AC=CB,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求出∠ACD=∠B,然后利用SAS即可证明△ACD≌△CBE.【解答】证明:∵C是AB的中点(已知),∴AC=CB(线段中点的定义).∵CD∥BE(已知),∴∠ACD=∠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在△ACD和△CBE中,,∴△ACD≌△CBE(SAS).27.如图,点C,F在线段BE上,BF=EC,∠1=∠2,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EF,并加以证明.(不再添加辅助线和字母)【分析】先求出BC=EF,添加条件AC=DF,根据SAS推出两三角形全等即可.【解答】AC=DF.证明:∵BF=EC,∴BF﹣CF=EC﹣CF,∴BC=EF,在△ABC和△DEF中∴△ABC≌△DEF(SAS).28.如图,在△ABC中,AB=AC,BD=CD,DE⊥AB,DF⊥AC,垂足分别为点E、F.求证:△BED≌△CFD.【分析】首先根据AB=AC可得∠B=∠C,再由DE⊥AB,DF⊥AC,可得∠BED=∠CFD=90°,然后再利用AAS定理可判定△BED≌△CFD.【解答】证明:∵DE⊥AB,DF⊥AC,∴∠BED=∠CFD=90°,∵AB=AC,∴∠B=∠C,在△BED和△CFD中,,∴△BED≌△CFD(AAS).29.如图,△ABC和△DAE中,∠BAC=∠DAE,AB=AE,AC=AD,连接BD,CE,求证:△ABD ≌△AEC.【分析】根据∠BAC=∠DAE,可得∠BAD=∠CAE,再根据全等的条件可得出结论.【解答】证明:∵∠BAC=∠DAE,∴∠BAC﹣∠BAE=∠DAE﹣∠BAE,即∠BAD=∠CAE,在△ABD和△AEC中,,∴△ABD≌△AEC(SAS).30.如图,四边形ABCD中,E点在AD上,其中∠BAE=∠BCE=∠ACD=90°,且BC=CE.请完整说明为何△ABC与△DEC全等的理由.【分析】根据∠BCE=∠ACD=90°,可得∠3=∠5,又根据∠BAE=∠1+∠2=90°,∠2+∠D=90°,可得∠1=∠D,继而根据AAS可判定△ABC≌△DEC.【解答】解:∵∠BCE=∠ACD=90°,∴∠3+∠4=∠4+∠5,∴∠3=∠5,在△ACD中,∠ACD=90°,∴∠2+∠D=90°,∵∠BAE=∠1+∠2=90°,∴∠1=∠D,在△ABC和△DEC中,,∴△ABC≌△DEC(AAS).。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 第2课时 利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If I had not been born Napoleon, I would have liked to have been born Alexander. 如果今天我不是拿破仑的话,我想成为亚历山大。
►Never underestimate your power to change yourself! 永远不要低估你改变自我的能力!
因为AB⊥AC,
∠ADB=∠CEA=90°,
所以∠BAD+∠CAE=90°,∠ABD=∠CAE,
∠ABD=∠CAE.
AB=AC,
在△BDA和△AEC中,
所以△BDA≌△AEC(AAS).
(2)DE=BD+CE.
解:因为△BDA≌△AEC,
所以BD=AE,AD=CE, 所以DE=DA+AE=BD+CE.
所以AB=A'B'(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D′ C′
∠ABD=∠A'B'D'(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因为AD⊥BC,A'D'⊥B'C',所以∠ADB=∠A'D'B'.
在△ABD和△A'B'D'中,
∠ADB=∠A'D'B'(已证), ∠ABD=∠A'B'D'(已证),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 的高也相等.
A
不全等,因为BC虽然是
公共边,但不是对应边.
C
B
D
随堂即练
4.如图∠ACB=∠DFE,BC=EF,那么应补充一
个条件
,才能使△ABC≌△DEF
(写出一个即可). AB=DE可以吗?×
B
A AB∥DE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3第2课时利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授课典案

图4-1-29处理方式:可让学生快乐地回答.【师】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读书,那你们家里一定有漂亮的典案二导学设计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一、学习目标1、探索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 ”和“AAS ”并能应用它们来判定两个三角形 是否全等。
2、体会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3、能够有条理的思考和理解简单的推理过程,并运用数学语言说明问题。
4、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条件“ASA ”和“AAS ”,并能应用它们来判定两个三 角形是否全等。
三、学习难点 探索 “AAS ”的条件 四、学习设计: 1.温故而知新如图,在△ABC 中,AB =AC ,AD 是BC 边上的中线,△ABD 和△ACD 全等吗? 你能说明理由吗?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提问:一张三角形的纸片,被斯成三部分,究竟用那部分可 画出原图一样的三角形? 探究练习1.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将学生分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画一个△ABC 使它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组:∠A=90°, ∠B=30°,AB=10cm 第二组: ∠A=60°, ∠B=45°,AB=9cm学生动手操作,完成问题后,小组交流比较,看看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表述,老师板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_____________或者 ______________) 探究练习2.如果“两角及一边”条件中的边是其中一角的对边,比如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 和45°,一条边长为10cm ,情况会怎样呢?ABCD(1) 如果角60°所对的边为10cm ,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2) 如果角45°所对的边为10cm ,那么按这个条件画出的三角形都全等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若两个三角形具备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相等,哪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你认为对吗?能举例说明吗?3.举例应用:例1.如图,已知AO=DO ,∠AOB 与∠DOC 是对顶角,还需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根据“ASA ”说明△AOB ≌△DOC ;或者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根据“AAS ”,说明△AOB ≌△DOC 。
2023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四章三角形第7课时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

相等
·数学 的两个三角
∠A=∠A′, ቐ∠B=∠B′,
BC=B′C′,
所以△ABC≌ △A'B'C' ( AAS ).
·数学
3.如图,已知AC=EC,∠ACB=∠ECD,要利用“AAS”判 定△ABC≌△EDC,应添加的条件是 ∠B=∠D .
知识点四:AAS的应用 例:如图,已知∠B=∠DEF,AB=DE,要说明 △ABC≌△DEF.
BC=EF 所以△ABC≌△DEF(AAS).所以AC=DF.
·数学
8.【例4】如图,在△ABC中,高AD与BE相交于点H,且AD= BD,问△BHD≌△ACD吗?为什么? 解:△BHD≌△ACD. 理由如下:因为AD⊥BC,BE⊥AC, 所以∠ADC=∠BEC=90°. 所以∠DAC=∠EBC,即∠DAC=∠DBH.
几何直观 推理能力 角形全等的条件(ASA) 两角及其 夹边 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 角”或“ASA”). 几何语言:在△ABC与△A'B'C'中,
∠A=∠A′, ቐ AB=A′B′, 所以△ABC≌ △A'B'C' ( ASA ).
∠B=∠B′,
AD=AB 所以△ADE≌△ABC(AAS).
·数学 7.【例3】(北师7下P111、人教8上P44)如图,点B,F,C, E在一条直线上,BF=CE,AB∥DE,∠ACB=∠DFE.试 说明:AC=DF.
解:因为BF=CE,所以BC=EF. 又因为AB∥DE,所以∠B=∠E.
∠B=∠E 在△ABC和△DEF中,ቐ BC=EF ,
·数学
2.如图,点E在AB上,点C在AD上,AB=AD,∠B=∠D. 试说明:△ABC≌△ADE.
完整word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四章知识点汇总(全)

第四章 三角形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三条重要线段 中线高线全等图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SSS三角形 SAS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ASAAASHL (适用于Rt Δ)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作三角形一、三角形概念1、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称为三角形,可以用符号“Δ”表示。
2、顶点是A 、B 、C 的三角形,记作“ΔABC ”,读作“三角形ABC ”。
3、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即边AB 、BC 、AC ,有时也用a ,b ,c 来表示,顶点A 所对的边BC 用a 表示,边AC 、AB 分别用b ,c 来表示;4、∠A 、∠B 、∠C 为ΔABC 的三个内角。
二、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1、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用字母可表示为a+b>c,a+c>b,b+c>a ;a-b<c,a-c<b,b-c<a 。
2、判断三条线段a,b,c 能否组成三角形:当两条较短线段之和大于最长线段时,则可以组成三角形。
3、确定第三边(未知边)的取值范围时,它的取值范围为大于两边的差而小于两边的和,即.三、三角形中三角的关系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
2、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三类:(1)锐角三角形: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我们通常用“Rt Δ”表示“直角三角形”,其中直角∠C 所对的边AB 称为直角三角表的斜边,其余两边称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钝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a b c a b -<<+3、判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主要看三角形中最大角的度数。
4、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乘积的一半。
四、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1、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是指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全等三角形判定二(SAS )(提高)1. 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 4——“边角边”;2. 能把证明角相等或线段相等的问题,转化为证明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要点梳理】要点一、全等三角形判定 4——“边角边”1. 全等三角形判定 4——“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要点诠释:如图,如果 AB = A ' B ' ,∠A=∠A ' ,AC = A 'C ' ,则△ABC≌△A 'B 'C ' . 注意:这里的角,指的是两组对应边的夹角. 2. 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如图,△ABC 与△ABD 中,AB =AB ,AC =AD ,∠B=∠B,但△ABC 与△ABD 不完全重合, 故不全等,也就是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要点二、判定方法的选择1.选择哪种判定方法,要根据具体的已知条件而定,见下表:要点三、如何选择三角形证全等 1. 可以从求证出发,看求证的线段或角(用等量代换后的线段、角)在哪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中,可以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2. 可以从已知出发,看已知条件确定证哪两个三角形全等;3. 由条件和结论一起出发,看它们一同确定哪两个三角形全等,然后证它们全等; 已知条件 可选择的判定方法一边一角对应相等 SAS AAS ASA 两角对应相等 ASAAAS两边对应相等 SAS SSS4.如果以上方法都行不通,就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要点四、全等三角形证明方法全等三角形是平面几何内容的基础,这是因为全等三角形是研究特殊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图形、圆等图形性质的有力工具,是解决与线段、角相关问题的一个出发点.运用全等三角形,可以证明线段相等、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角相等、两直线位置关系等常见的几何问题.可以适当总结证明方法.1.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1)证明两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3)等式性质.2.证明角相等的方法:(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证明.(2)证明两个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进行证明.(4)同角(等角)的余角(补角)相等.(5)对顶角相等.3.证明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平行、垂直)的方法;可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到对应角相等,再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或垂直定义证明.4.辅助线的添加:(1)作公共边可构造全等三角形;(2)倍长中线法;(3)作以角平分线为对称轴的翻折变换全等三角形;(4)利用截长(或补短)法作旋转变换的全等三角形.5.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思维方法:(1)直接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和证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需要我们敏捷、快速地发现两条线段和两个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及它们全等的条件.(2)如果要证明相等的两条线段或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不充分时,则应根据图形的其它性质或先证明其他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以补足条件.(3)如果现有图形中的任何两个三角形之间不存在全等关系,此时应添置辅助线,使之出现全等三角形,通过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来研究平面图形的性质.【典型例题】类型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4——“边角边”1、如图,AD 是△ABC的中线,求证:AB+AC>2AD.【思路点拨】延长 AD 到点E,使AD=DE,连接 CE.通过证全等将 AB 转化到△CEA中,同时也构造出了 2AD.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解决问题.【答案与解析】证明:如图,延长 AD 到点 E,使 AD=DE,连接 CE.在△ABD 和△ECD 中,AD=DE,∠ADB=∠EDC,BD=CD.∴△ABD≌△ECD(SAS ).∴AB=CE .∵AC+CE >AE ,∴AC+AB >AE =2AD .即 AC +AB >2AD .【总结升华】证明边的大小关系主要有两个思路:(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三角形 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要证明 AB +AC >2AD ,如果归到一个三角形中,边的大小关系就 是显然的,因此需要转移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转化线段的重要手段.可利用旋转变换, 把△ABD 绕点 D 逆时针旋转 180°得到△CED,也就把 AB 转化到△CEA 中,同时也构造出了2AD .若题目中有中线,倍长中线,利用旋转变换构造全等三角形是一种重要方法.2、已知,如图:在△ABC 中,∠B=2∠C,AD⊥BC,求证:AB =CD -BD .【思路点拨】在 DC 上取一点 E ,使 BD =DE ,则△ABD≌△AED,所以 AB =AE ,只要再证出EC =AE 即可.【答案与解析】证明:在 DC 上取一点 E ,使 BD =DE ∵ AD⊥BC,∴∠ADB=∠ADE 在△ABD 和△AED 中, BD =DE ,AD =AD . ∴△ABD≌△AED(SAS ).∴AB=AE ,∠B=∠AED. 又∵∠B=2∠C=∠AED=∠C+∠EAC.∴∠C=∠EAC.∴AE=EC .∴AB=AE =EC =CD —DE =CD —BD .AB D EC 【总结升华】此题采用截长或补短方法.上升到解题思想,就是利用翻折变换,构造的全等三角形,把条件集中在基本图形里面,从而使问题加以解决.如图,要证明 AB =CD -BD , 把 CD -BD 转化为一条线段,可利用翻折变换,把△ABD 沿 AD 翻折,使线段 BD 运动到 DC 上,从而构造出 CD -BD ,并且也把∠B 转化为∠AEB,从而拉近了与∠C 的关系.举一反三:【变式】(2014 秋•利通区校级期末)如图,AC 和 BD 相交于 O 点,若 OA=OD ,用“SAS”证明△AOB≌△DOC 还需( )⎨ ⎩A .AB=DCB . OB=OC C . ∠C=∠D D . ∠AOB=∠DOC【答案】B . 解:A 、AB=DC ,不能根据 SAS 证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错误;B 、∵在△AOB 和△DOC 中,∴△AOB≌△DOC(SAS ),故本选项正确;C 、两三角形相等的条件只有 OA=OD 和∠AOB=∠DOC,不能证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错误;D 、根据∠AOB=∠DOC 和 OA=OD ,不能证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错误.类型二、全等三角形动态型问题3、(2015•武汉模拟)在△ABC 中,∠ACB=90°,AC =BC ,直线l 经过顶点 C ,过A ,B 两点分别作l 的垂线 AE ,BF ,垂足分别为 E ,F.(1) 如图 1 当直线l 不与底边 AB 相交时,求证:EF =AE +BF.(2) 将直线l 绕点 C 顺时针旋转,使l 与底边 AB 相交于点 D ,请你探究直线l 在如下位置时,EF 、AE 、BF 之间的关系,①AD>BD ;②AD=BD ;③AD<BD.【答案与解析】证明:(1)∵AE⊥ l ,BF⊥ l ,∴∠AEC=∠CFB=90°,∠1+∠2=90°∵∠ACB=90°,∴∠2+∠3=90°∴∠1=∠3。
∵在△ACE 和△CBF 中,⎧∠AEC = ∠CFB ⎪∠1 = ∠3⎪ AC = BC ∴△ACE≌△CBF(AAS )∴AE=CF ,CE =BF∵EF=CE +CF ,∴EF=AE +BF 。
(2)①EF=AE -BF ,理由如下:⎨ ⎩∵AE⊥ l ,BF⊥ l ,∴∠AEC=∠CFB=90°,∠1+∠2=90°∵∠ACB=90°,∴∠2+∠3=90°,∴∠1=∠3。
∵在△ACE 和△CBF 中⎧∠AEC = ∠CFB ⎪∠1 = ∠3⎪ AC = BC ∴△ACE≌△CBF(AAS )∴AE=CF ,CE =BF∵EF=CF -CE ,∴EF=AE―BF。
②EF=AE―BF③EF=BF―AE证明同①.【总结升华】解决动态几何问题时要善于抓住以下几点:(1) 变化前的结论及说理过程对变化后的结论及说理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图形在变化过程中,哪些关系发生了变化,哪些关系没有发生变化;原来的线段之间、角之间的位置与数量关系是否还存在是解题的关键;(3) 几种变化图形之间,证明思路存在内在联系,都可模仿与借鉴原有的结论与过程,其结论有时变化,有时不发生变化.举一反三:【变式】已知:在△ABC 中,∠BAC=90°,AB =AC ,点 D 为射线 BC 上一动点,连结 AD ,以 AD 为一边且在 AD 的右侧作正方形 ADEF .(1) 当点 D 在线段 BC 上时(与点 B 不重合),如图 1,求证:CF =BD(2) 当点 D 运动到线段 BC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 2,第(1)问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答案】证明:(1)∵正方形 ADEF∴AD=AF ,∠DAF=90°∴∠DAF-∠DAC=∠BAC-∠DAC,即∠BAD=∠CAF在△ABD 和△ACF 中,⎨ ⎩⎨ ⎩⎧ AB = AC ⎪∠BAD = ∠CAF⎪ AD = AF ∴△ABD≌△ACF(SAS )∴BD=CF(2)当点 D 运动到线段 BC 的延长线上时,仍有 BD =CF此时∠DAF+∠DAC=∠BAC+∠DAC,即∠BAD=∠CAF在△ABD 和△ACF 中,⎧ AB = AC ⎪∠BAD = ∠CAF⎪ AD = AF ∴△ABD≌△ACF(SAS )∴BD=CF类型三、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实际应用4、(2016 春•深圳校级期中)要测量河岸相对两点 A 、B 的距离,已知 AB 垂直于河岸BF ,先在 BF 上取两点 C 、D ,使 CD=CB ,再过点 D 作 BF 的垂线段 DE ,使点 A 、C 、E 在一条直线上,如图,测出 BD=10,ED=5,则 AB 的长是( )A.2.5 B .10 C .5 D .以上都不对【思路点拨】由 AB 、ED 均垂直于 BD ,即可得出∠ABC=∠EDC=90°,结合CD=CB 、∠ACB=∠ECD 即可证出△ABC≌△EDC(ASA ),由此即可得出 AB=ED=5,此题得解.【答案】C .【解析】解:∵AB⊥BD,ED⊥AB,∴∠ABC=∠EDC=90°,在△ABC 和△EDC 中,,∴△ABC≌△EDC(ASA ),∴AB=ED=5.故选 C .【总结升华】对于实际应用问题,首先要能将它化成数学模型,再根据数学知识去解决.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ASA ).解决该题型题目时,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关键.【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2014 秋•上海期末)已知:如图,△ABD和△ACE均为等边三角形,且∠DAB=∠CAE=60°,那么△ADC≌△AEB的根据是()A.边边边B.边角边C.角边角D.角角边2.(2016 春•深圳校级期中)如图,AD 是△ABC的中线,E,F 分别是AD 和AD 延长线上的点,且DE=DF,连接BF、CE,且∠FBD=35°,∠BDF=75°,下列说法:①△ BDF≌CDE;②ABD和△ACD面积相等;③BF∥CE;④∠DEC=70°,其中正确的有()A.1 个B.2 个C.3 个D.4 个3.AD 为△ABC中BC 边上的中线, 若AB=2, AC=4, 则AD 的范围是( )A .AD<6 B. AD>2 C. 2<AD<6 D. 1<AD<34.如图,AB=DC,AD=BC,E、F 是DB 上两点,且 BF=DE,若∠AEB=120°,∠ADB=30°,则∠BCF=().A.150°B.40°C.80°D.90°5.根据下列条件能唯一画出△ABC的是()A.AB=3,BC=4,AC=8B.AB=4,BC=3,∠A=30°C.AB=5,AC=6,∠A=45°D. ∠A=30°,∠B=60°,∠C=90° 6.如图,在△ABC中,∠A=50°,∠B=∠C,点D,E,F 分别在 AB,BC,AC 上,并且BD=CE,BE=CF,则∠DEF等于()A.50°B.60°C. 65°D. 70°二、填空题7.如图,AB=CD,AC=DB,∠ABD=25°,∠AOB=82°,则∠DCB=.8.如图,△ABC中,H 是高AD、BE 的交点,且BH=AC,则∠ABC=.9.(2014 秋•启东市校级期中)如图,已知AB=AD,∠BAE=∠DAC,要使△ABC≌△ADE,若以“SAS”为依据,补充的条件是.10.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AC、BD 互相平分,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对.11.如图所示,BE⊥AC于点D,且AD=CD,BD=ED,若∠ABC=54°,则∠E=°.12.(2015 秋•平谷区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在数学课上,老师提出如下问题:小米的作法如下:请回答:小米的作图依据是.三、解答题13.(2016 春•长清区期末)以点 A 为顶点作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C,△ADE),如图1 所示放置,使得一直角边重合,连接 BD,CE.(1)说明 BD=CE;(2)延长 BD,交CE 于点F,求∠BFC的度数;(3)若如图 2 放置,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请简单说明理由.14.(2014 秋•公安县期中)已知△ABC 中,AB=8,AC=6,AD 是中线,求 AD 的取值范围.15.已知:如图,BE、CF 是△ABC的高,且 BP=AC,CQ=AB,求证:AP⊥AQ.【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B.【解析】∵△ABD 和△ACE 均为等边三角形,∴DA=BA,AC=AE,∠DAB+∠BAC=∠CAE+∠BAC.∴△ADC≌△AEB.(SAS)2.【答案】D;【解析】解:∵AD 是△ABC 的中线,∴BD=CD,∴△ABD的面积=△ACD的面积,在△BDF和△CDE中,,∴△BDF≌△CDE(SAS),故①②正确∴∠F=∠CED,∠DEC=∠F,∴BF∥CE,故③正确,∵∠FBD=35°,∠BDF=75°,∴∠F=180°﹣35°﹣75°=70°,∴∠DEC=70°,故④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①②③④.故答案为:D.3.【答案】D;【解析】用倍长中线法;4.【答案】D;【解析】证△ABE≌△CDF,△ADE≌△BCF;5.【答案】C;【解析】A 不能构成三角形,B 没有 SSA 定理,D 没有 AAA 定理.6.【答案】C;【解析】证△DBE≌△ECF,∠DEF=180°-∠DEB-∠FEC=180°-∠DEB-∠BDE=180︒- 50︒∠B =2=65°.二.填空题7.【答案】66°;【解析】可由 SSS 证明△ABC≌△DCB,∠OBC=∠OCB=∠ABC=25°+41°=66°8.【答案】45°;【解析】Rt△BDH≌Rt△ADC,BD=AD.9.【答案】AC=AE.【解析】补充的条件是:AC=AE.理由如下:∵∠BAE=∠DAC,82︒2= 41︒,所以∠DCB=∴∠BAE+∠EAC=∠DAC+∠EAC,即∠BAC=∠DAE.∵在△ABC与△ADE中,,∴△ABC≌△ADE(SAS). 10.【答案】4;【解析】△AOD≌△COB,△AOB≌△COD,△ABD≌△CDB,△ABC≌△CDA.11.【答案】27;【解析】可证△ADB≌△CDB≌△CDE.12.【答案】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解析】解:由作图过程可得CO=C′O′,DO=D′O′,CD=C′D′,在△DOC 和△D′O′C′中,,三.解答题∴△ODC≌△O′D′C′(SSS),∴∠O=∠O′.故答案为: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13.【解析】解:(1)∵△ABC、△A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BAD=∠EAC=90°,AD=AE,∵在△ADB 和△AEC 中,,∴△ADB≌△AEC(SAS),∴BD=CE;(2)∵△ADB≌△AEC,∴∠ACE=∠ABD,而在△CDF中,∠BFC=180°﹣∠ACE﹣∠CDF又∵∠CDF=∠BDA∴∠BFC=180°﹣∠DBA﹣∠BDA=∠DAB=90°;(3)BD=CE 成立,且两线段所在直线互相垂直,即∠BFC=90°.理由如下:∵△ABC、△A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AD=AE,∠BAC=∠EAD=90°,∵∠BAC+∠CAD=∠EAD+∠CAD∴∠BAD=∠CAE,∵在△ADB和△AEC中,,∴△ADB≌△AEC(SAS)∴BD=CE,∠ACE=∠DBA,∴∠BFC=∠CAB=90°.14.【解析】解:延长 AD 至点 E,使 DE=AD,连接 EC,∵BD=CD,DE=AD,∠ADB=∠EDC,∴△ABD≌△ECD,∴CE=AB,∵AB=8,AC=6,CE=8,设 AD=x,则 AE=2x,∴2<2x<14,∴1<x<7,∴1<AD<7.15.【解析】证明:∵BE⊥AC,CF⊥AB(已知)∴∠ACF+∠BAC=90°,∠ABE+∠BAC=9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CF=∠ABE(等式性质)在△ACQ 和△PBA 中⎩⎧ CQ = AB ⎪ ∵ ⎨∠ACF = ∠ABP ⎪ AC = BP ∴△ACQ≌△PBA(SAS )∴∠Q=∠BAP(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CF⊥AB(已知)∴∠Q+∠QAF=90°,(垂直定义) ∴∠BAP+∠QAF=90°,(等量代换) ∴AP⊥AQ.(垂直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