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三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小兴安岭》习作、语文园地优秀教案

部编三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小兴安岭》习作、语文园地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优秀教案单元概述【单元教材解析】本单元以“祖国河山”为主题,安排了四篇精读课文,一篇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古诗三首》中的《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分别赞颂了长江的雄伟气势、西湖的迷人风采和烟波浩渺的洞庭湖。

《富饶的西沙群岛》反映了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海滨小城》描绘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

《美丽的小兴安岭》不仅描绘了小兴安岭各个季节的美丽景色,而且还介绍了那里丰富的物产。

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身边的美景,话题和要求与本单元课文紧密联系。

语文园地共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话介绍文中的景物或场景。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能结合注释,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色。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能说出由“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想象到的画面,并能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

5.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6.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7.能通过看图片,写几句话。

能用一段话写自己的家乡。

能围绕一个意思写一篇习作。

8.摘抄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

【单元重难点】重点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3.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难点1.习作时能围绕一个意思写。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写作的方法,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丰富语言的积累。

【单元课时分配】《古诗三首》3课时《富饶的西沙群岛》2课时《海滨小城》2课时《美丽的小兴安岭》2课时习作:这儿真美2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17 古诗三首【教材解析】本课由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组成。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望洞庭》从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语文教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古诗词

语文教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古诗词

语文教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古诗词。

一、情境导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老师设计了一系列情境导入。

老师会放一首古诗词的诵读音频,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音韵美。

接着,老师会给学生播放这首古诗词的动画视频,让学生了解诗词的背景和意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感悟体验在了解了古诗词的情境和意境之后,老师会让学生通过互动体验,进一步感悟诗词的美学魅力。

例如,老师可以给学生一幅画面,让学生用诗词来述这个画面,从而增强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同时,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合唱古诗词,让学生亲身体验诗词的音乐性和和谐美。

三、文化拓展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词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为了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老师会介绍古诗词的历史背景、流派特点和代表作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在文化传承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四、创作实践学习古诗词不仅是欣赏和鉴赏,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组织学生创作古诗词,让学生亲身体验古诗词的抒情性和艺术性。

同时,老师也会通过多种方式,如课堂演讲、表演等,展示学生的创意诗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五、巩固提高学习完整个单元的内容之后,老师会设计课后作业和考试,巩固学生所学的古诗词知识和技能。

例如,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背诵一首古诗词,或者写一篇关于古诗词的心得体会,或者参加古诗词朗诵比赛等等。

通过这些巩固和提高的措施,学生可以进一步夯实所学知识,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通过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感悟诗词的艺术魅力,了解文化传承和文学历史,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也可以用所学的古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丰富生活,提高个人素质。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单元备课+课时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单元备课+课时教案

第六单元单元备课+课时教案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主题,安排了四篇精读课文,一篇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本单元课文,有的介绍奔腾的江河,有的描绘茂密的森林,还有的展示海滨小城的独有风光……每一篇课文都是在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现祖国的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单元教学目标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巧妙。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望天门山》,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5.能用一段话写自己的家乡。

能围绕一个意思写一篇习作。

三、单元重难点:重点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单元课时安排:《古诗三首》3课时《富饶的西沙群岛》2课时《海滨小城》2课时《美丽的小兴安岭》2课时《习作:这儿真美》2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17古诗三首一、教材分析:本文三首诗,都描绘了祖国的山川景色。

但第一首诗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第二首诗重在写景,抓住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西湖的风采神韵,借景抒情。

第三首诗选择了不同于前两首诗的时间,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写景物。

二、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会写13个生字。

2.背诵三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理解诗句的意思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会认5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会写13个生字。

2.背诵三首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难点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四、教学准备:教师:古诗的课件。

学生: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五、课时安排:3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三首诗,学习《望天门山》中的生字、词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案学科语文单元六执教者课型学时课课题古诗三首上课时间学习要点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探究问题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应用作业默写古诗文化阅读《同步拓展》相应部分学习重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3.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望天门山》活动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活动二:再次朗读、表出问题。

1.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提出疑问写在诗句旁活动三:完成作业1.指导书写“断、楚”。

2.全班交流: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

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饮湖上初晴后雨》活动一: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学习《望天门山》活动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教学计划和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教学计划和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自然风光”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和《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学会课文围绕一个意思去写的方法,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本次习作主题是《这儿真美》,引导学生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用上最近学过的词语,按一定的顺序描写下来。

本次园地主要内容是交流学习围绕一个意思的写作方法,学习带有相同偏旁的字,积累ABB式词语和古诗《早发白帝城》,重点是掌握围绕一个意思的写法,积累字词和古诗。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1.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描写了美丽的景色,很多片段都有关键句,根据这个句子可以理解课文大致内容。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全文的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是一个段的关键句。

《海滨小城》中“小城的公园更美”“小城的街道更美”都是段落的关键句。

《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就是全文的关键句。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关键句去把握文章的内容。

2.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学会文章中关键句的作用,学会在关键句的引领下写作。

这样的关键句可以是整个文章的中心句,也可以是一个段落的中心句。

3.指导学生用合作探究法来学习中心句、字词。

三、单元课时安排17.古诗三首……………………………………………………………2课时18.富饶的西沙群岛……………………………………………………2课时19.海滨小城……………………………………………………………2课时20.美丽的小兴安岭……………………………………………………2课时习作:记一次游戏……………………………………………………1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抹、磨”。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教案合集五篇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教案合集五篇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教案合集五篇语文园地六教学要求:1.在交流平台上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

2.了解本课新学生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3.在词句段运用中扩大见识、开阔视野。

4.在背诵中积累,增长知识。

教学重难点:1.学会围绕一句话,写一段话。

2.加深对偏旁相同的生字的理解。

3.学习ABB式词语,根据词语写句子。

学会围绕一句话写一段话。

4.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挂图、照片。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1.出示几个偏旁相同的生字词语:蝌蚪、飞蛾、螃蟹……2.生自由轻声读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二、引导学生。

1.请几个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

2.老师点评。

3.揭示发现: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偏旁相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三、导入。

1.课件播放ABB式词语。

2.生自由轻声读词语,让学生思考。

3.让学生自由朗读课件上面的词语。

4.指名读。

四、引导学生。

1.生自由选择两个词语造句。

2.师指名讲述。

3.老师点评。

4.齐读巩固。

五、扩展知识。

1.课件展示句子开头,让学生自由发挥说一段话。

2.老师点名,根据开头说一段话。

3.老师点评。

六、日积月累1.师范读古诗。

2.师引导。

3.生模仿读。

4.比赛读。

5.师生合作、表演。

6.竞赛背诵。

教学重难点:本次在教学识字加油站时我特地把带有“虫”和“鱼”的生字的动物图片放出来给同学们看,让他们自己说说这些图片都有哪些动物,同桌间互相交流,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自己体会学习的快乐。

语文园地六教学目标:1.通过单元学习回顾与交流,进一步明确关键句子的重要作用2.自主探究,进一步体会汉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提升自主学习汉字的能力。

3.能够围绕一个意思有效进行说话练习,培养准确感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4.朗读并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形成古诗文化积累,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进一步明确关键句子的重要作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通过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学过李白的哪些古诗?(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2.简介诗人李白。

3.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理解课题。

二、初读全诗,学习字词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圈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自学情况,给予评价。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读生字新词。

3.教师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孤”字中“瓜”的竖提;“楚”字上边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

)4.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归纳)(1)中断:指天门山被江水隔断。

至:到。

回:回旋。

相对:互相面对着。

出:挺立,一种呼之欲出的动态。

孤:单独。

日边来:从太阳旁边驶来。

(2)诗意: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由东流到这儿回旋汹涌。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出现在眼前,一叶孤舟从太阳那边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划分节奏,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让学生自由举手朗读→学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3.讨论:(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天门山、江水、青山、船、太阳)(2)如果让你提笔画下这幅美景,你觉得应该体现天门山和江水的什么特点?(天门山夹江对峙,险峻巍峨;江水碧绿,浩荡的江流被东西两面的天门山夹住,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大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大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概述本单元主要教授学生关于动物的知识,包括动物的分类、特征、栖息地等内容。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

通过学习相关的语言知识和阅读资料,拓展学生的动物识字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各类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栖息地等基本知识,能够简单分类动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比较等认知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增强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了解并简单分类动物。

2. 难点: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语言,对观察到的动物特征进行描述和总结。

四、教学策略1. 活动设计: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实地参观动物园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语言输入:通过多媒体、课文、故事等形式,向学生输入相关的动物知识和语言表达。

3. 互动交流:组织课堂互动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表达意见。

五、教学过程安排1. 活动一:观察动物图片内容:教师出示多种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动作习性等。

目的: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培养观察力。

2. 活动二:动物分类游戏内容: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认识动物的分类。

目的: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初步了解动物的分类规律。

3. 活动三:参观动物园内容:组织学生到动物园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目的:增强学生对动物的感知,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4. 活动四:语言表达训练内容:通过课文、儿歌、故事等形式,训练学生对动物特征的语言表达。

目的:拓展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观察记录、小组讨论、作品展示等形式。

2. 评价内容:学生的观察记录、动物分类作品、语言表达情况等。

3. 评价标准:准确观察记录、合理分类作品、流畅语言表达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教案23 世纪宝鼎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鼎、铸、铭、湛、冒、熔、构”等7个生字。

2.能结合课文理解“铭文、古朴、精湛、宝鼎、钟鸣鼎食、一言九鼎,等词语。

3.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我国人民向联合国赠送宝鼎的意义。

4.学习本课介绍宝鼎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和中国人民赠送宝鼎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第三自然段语句的理解。

解决办法采取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老师介绍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解决疑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1.青铜器的投影片、世纪宝鼎的投影片。

2.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板书课题23、世纪宝鼎),齐读。

思考: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步感知(检查预习)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2.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宝鼎样子,宝鼎的寓意。

)3.质疑。

自己有什么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师生梳理问题)(三)学习一、二自然段1.自读一、二自然段,思考:读了这两段,你知道了什么?你对世纪宝鼎的印象如何?2.检查自读情况。

(宝鼎是巨型青铜器;高度、重量都有象征意义;鼎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鼎内外刻有文字。

)知道什么是“纹饰”,什么是“浮雕”和“铭文”吗?(纹饰——花纹装饰。

浮雕——在鼎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

)铭文——器物及石碑上铸的或刻的文字。

)对宝鼎的印象?(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

)出示世纪宝鼎投影片,学生观察领略宝鼎的造型和工艺。

3.指导感情朗读学到这儿,你想用什么词句来形容一下世纪宝鼎?让我们怀着喜爱宝鼎的心情,来读这两个自然段。

(试读,指读。

)4.小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二)学习第三自然段1.自读第三自然段。

这段话讲了什么内容。

2.讨论交流。

(鼎是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代表着和平、发展和昌盛;它融合了古代技艺和现代科技,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①“钟鸣鼎食”、“一言九鼎”什么意思?(学生回答)(钟鸣鼎食——敲着钟,排列着鼎吃饭。

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

一言九鼎:比喻说出话来至高无尚。

)②为什么说“它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纹饰配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学生讨论。

结合上文谈。

)3.学到这儿,你对世纪宝鼎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心中会激起怎样的感情?(自豪)4.感情朗读课文第三段。

(学生试读;范读;练读。

带着赞美、自豪之感读)(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1.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思考:你体会到什么?2.检查自读情况。

(感受到中国人民对联合国的美好祝愿,对创造美好新世纪的愿望。

)你了解“联合国”的情况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在纽约,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

我国是联合国的一员。

)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民族自豪感和欣喜之情。

)(四)总结、扩展1.作者介绍世纪宝鼎,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数字说明法、引用成语说明法等。

好处:使读者能很清楚地想到宝鼎的样子和寓意。

)2.能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把设计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说明一下吗?(学生讨论、交流。

)(五)指导学生书写生字“鼎”的笔顺及笔画数。

(12笔“湛”的最后一笔是竖折。

) (六)布置作业写自己设计的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的说明文,用上学到的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世纪宝鼎样子造型古朴工艺精湛象征团结和平发展昌盛(美好祝愿)24* 清明上河图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理解“阡陌、风俗世情、参差、茶肆、车水马龙、鳞次栉比、摩肩接踵、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市井”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1)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2)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教学重点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1.了解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

2.对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的理解。

解决办法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解决重难点。

教学准备1.《清明上河图》投影片(或挂图):2.重点句子投影片。

教学步骤(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

(板书课题)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字词投影片,指读。

汴梁萌动阡陌纵横古柳参差吆喝握篙盘索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2.指读课文思考:课文都描绘了哪些地方的景象?(正音)(板书:市郊、田野、汴河、两岸、街市)3.学生质疑。

(师生梳理问题。

有些问题可当场解决。

如:“宅第”、“市招”等)(三)自读课文,领悟特点1.提出要求,布置自学。

出示投影: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形式读全文,思考:自学生字词,这幅画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1)理解生字词意。

(2)画了什么:(①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

景物清新,富有活力。

②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

一派繁忙喧闹景象。

③街市: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

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重点句:(出示投影)“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春日中,各种各样的巧手造出产品在出售,从很远很远地方赶来的农人、商贩日夜在这里交易。

表现了汴梁城市场繁荣、人民丰衣足食;)充分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赞美之意。

4.朗读练习。

读2、3、4自然段。

(读出各自特点,饱含作者赞美之情。

)5.图画中画了这么多内容,它究竟是什么样呢?读第5自然段,了解图的整体特点。

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习巨;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交流: (以鸟瞰方式构图,图长且窄;人和物众) 多;笔笔精到,惟妙惟肖。

)朗读本段。

(四)领悟画的重要地位自读首尾两自然段,谈《清明上河图》的地位。

(绘画史上的价值,历史]价值;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1.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到自豪。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片段。

板书设计24清明上河图郊外田野清新优美非凡才能汴河两岸繁忙喧闹高超技艺街道市井繁荣昌盛 (赞美)25 古代寓言两则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寓”等7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解两则寓言各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弄懂两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使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4.教育学生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通过对短文的品读,体味文章机智幽默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短文中词意、句意,领悟寓意。

解决办法1.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

2.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

3.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课时2课时。

写有重点句子的投影片,绘有课文插图的投影片。

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出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5课《古代寓言·两则》。

齐读课题。

2.解题: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寓言二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二则。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

(板书:矛与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解题: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2.交流。

(学生说,师生评议)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①“楚人有鬻盾与矛盾”“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

②“誉之曰”中“之”指盾。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

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

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

”“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

④“其人弗能应也”。

“其人”,那个人。

“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

(学生练说)4.交流。

(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

(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扩展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五)布置作业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二)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

(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他是怎样买鞋的呢?(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

(要读通句子)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③质疑。

(师生归纳问题。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

“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

“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

“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有人说”。

“何’’是“为什么”译成白话文。

(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

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

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