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课件 ppt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课件

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课件
向往。
词句解析
《牧童》
通过“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等句,运用拟人和对 偶的手法,生动描绘了牧童晚归的情景。
《舟过安仁》
通过“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等句,细腻描绘了儿童 的天真和机智。
《清平乐·村居》
通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等句,形象地描绘了乡村的景色和 人物的生活状态。
意象分析
视野。
作者其他作品
推荐同一作者的其他优秀作品 ,以全面了解其创作风格和特 点。
相关评论
提供一些古诗词的评论或赏析 文章,帮助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
创作练习
鼓励尝试自己创作简单的古诗 词,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欣
赏能力。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6
古诗词的应用与价值
艺术价值
语言优美
01
古诗词的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
意境深远
02
古诗词的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能够引
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表现形式多样
03
古诗词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抒情、叙事、写景、议论等,具
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诗词风格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语言精练,内容深刻 ,多反映社会矛盾和 人民疾苦。
苏轼词风豪放,语言 独特,不拘一格,具 有强烈的个性和创新 精神。
李清照词风婉约,语 言优美,善于运用比 兴手法,表达个人情 感。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诗词内容解析
诗词大意
拟人

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课件

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课件

二、诗中描绘的儿童生活是怎样 的?诗人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
拓展延伸
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 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绚 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 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 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同学们请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 的古诗词,用简短的几句话描述出 诗中的画面。
学习目标
1.自由度三首古诗借助拼音读准 诗句。 2.认读生字。 3.边读边想从整体上感知诗词大意思 考(1)每首诗写了几个孩子?是哪 句提到的?(2)诗词中的孩子分别 在干什么?你从哪句知道的?
一、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每首诗 词的意思 1、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三首诗词的意思。 2、在小组交流后,针对理解的 难点,在全班交流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共32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共32张PPT)
想到孩子们提着银钲似的冰块在树林里边敲边跑, 忽然冰钲落到地上,碎裂一地。孩子们虽然有点失望, 但多么自由、多么快乐呀!
《稚子弄冰》中的稚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诗中的稚子不惧严寒,清晨脱冰,可见 他天真幼稚;他把冰块当做银钲来敲击玩耍, 可见他非常的调皮可爱。
悟诗情
《稚子弄冰》的后两句诗表现了儿童怎样的情感变化 ?
解诗意
不懂。解,理
解,懂得。
从事
小孩子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靠近
树荫
“学”字写出了儿童的天真、 可爱。这两句诗写的是农村 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 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 的天真乐趣,显露出诗人对 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却在茂盛的桑树荫下学着大人 的样子种瓜。
悟诗情
诗的最后一句写儿童“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 显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儿童“学种瓜”的细节,一是表明农村儿童从小便 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是用儿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 的辛苦和繁忙。显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
脉络梳理
读完这两句诗后,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 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课后第2题)
解诗题
幼小的孩子
提着冰块玩耍
稚子弄冰
幼稚、天真的孩子以冰做玩具玩耍。
解诗意
金属盆
天刚亮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穿过,穿透 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有长柄。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取出,用彩丝 穿过冰块,提在手中玉磬穿林响,
不同之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
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

古诗三首-五年级ppt课件

古诗三首-五年级ppt课件
古诗三首—五年级
• 1.山居秋暝
目录
• 2.枫桥夜泊
• 3.长相思
1.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课文主题:《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清新、秀丽的景色和山居村民 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鉴 赏:“残月”和“霜天”是冷色,“江枫”和“渔火”是暖色,冷暖交织, 与 诗人的心境互为映衬,真切地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惆怅之情。在静夜中忽然 听到远处传来悠悠的钟声,每一下都敲在诗人心上,让诗人感觉更加孤寂。
3.长相思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交流。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心乡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意: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 篷里都点起了灯。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 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课文主题:《长相思》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 中辗转反侧,因怀念故园不能入眠的情景,表达了浓烈、深切的思乡之情。
注解:①长相思:词牌名。②程:里程。③榆关:山海关。④那畔:那边,指 关外。⑤千帐:形容帐篷很多。⑥更:旧时一夜分五更。⑦聒:声音嘈杂, 这里指风雪声。⑧故园:故乡。
鉴 赏:“山一程,水一程”说明将士们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千帐灯” 点明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风一更,雪一更”,以气候引出对将士 们的心理描写:睡梦被风雪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 外的风声雪声,更加怀念故乡的温暖和宁静。

语文五年级5《古诗词三首》课件

语文五年级5《古诗词三首》课件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 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 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 关那边行。夜深了,周 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 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 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 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 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 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 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 音。)
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 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 了花苞。
**诗人简介**
纳兰性德(1654—1685),字容 若,康熙时宰相明珠之子,正黄 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不久晋 升一等侍卫,文武双全,尤长于 词,为清初词坛巨擘,被誉为“ 满清第一词人”、“宋后第一真 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 清词三大家”。词风接近李煜, 清新自然,隽永超逸。有《通志 堂集》《饮水词》。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明月:蕴涵着团圆之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夜月明人尽忘,不知秋思落谁 家。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5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停泊)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时期著名的政 治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他的诗歌、散文都 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青少年时代随 父亲在钟山(今南京)居住,视钟山为第二故乡 。 1042年王安石入朝为官,1069年调王安石 任参知政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 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法。但王安石推行的变法 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朝廷 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 他,打击他。皇帝也逐渐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 王安石万般无奈,三年后,他辞去了宰相的职务 ,回到了南京的家中,从此寄情于山水。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三首》【优质版】PPT课件(完整版)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三首》【优质版】PPT课件(完整版)

总结:《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和《村晚》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气氛上有什么 不同?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村晚》
一片繁忙的景象 悠闲的景象
再读这两首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并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童孙未解供耕织,
你能想象孩子们
也傍桑阴学种瓜。 学种瓜的样子吗?
读完这两句诗,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 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课后第2题)
小牧童( 横骑 )在牛背上,(慢悠悠) 地走着;他手里拿着一支短笛,(有模有样 ) 地吹着自己编的( 小曲 )。那头老牛似乎 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
朗读指导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伴读音乐
昼出/耘田/夜绩麻, 语速稍快些,表现出乡村 村庄/儿女/各当家。 耕种劳作的繁荣景象。
背诵指导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 敲成(玉磬 )(穿林响), 忽作(玻璃 )(碎地声)。
找出三首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通过这些词, 你发现不同诗人笔下的儿童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古诗
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学种瓜
共同点
稚子弄冰
脱晓冰
朗读指导
村晚
[宋]雷震
伴读音乐
草满/池塘/水满陂, 语速稍缓,重读“ ”的字,
山衔/落日/浸寒漪。
画线词语尾音拉长,表现出 恬静悠远的感觉。
牧童/归去/横牛背, 画线字词尾音略微拖长,表
短笛/无腔/信口吹。 现出牧童的悠闲自在。
背诵指导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 水满陂), 山衔(落日)( 浸寒漪)。 牧童( 归去)横( 牛背), 短笛(无腔)( 信口吹)。

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共61张PPT)

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共61张PPT)
诗意: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 从盆里剜出,用彩线穿起来当做锣来敲。
(2)这两句诗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 刻画出一个的什么样的儿童形象。
天真快乐 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剜冰的样子。
(3)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白天除田里的杂草,夜里把麻搓成麻绳,村里 的青年男女都各自为家庭承担一定的责任。
想一想
➢ 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 还要干些什么活? 犁地、插秧、积肥、收割……
想一想 ➢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情景?
农村里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想一想
➢ 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 说些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
理解词意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 里剜冰。 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 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 不是现在的玻璃
划分节奏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释题:
“四时田园杂兴”,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 的各种即兴作品。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 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朗读方法
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注意生字、多音字。注意节奏、平常仄短熟读、 字正腔圆、朗朗上口、有板有眼。七言绝句一般 按照2/2/3的断句方法。整首诗通常1、2、4句 押韵,韵脚要适当延长,恰当重读。要读出诗歌 的节奏感,韵律美。
稚子金盆脱晓冰,银彩丝穿取当钲。

语文主题策略五年级下《5.古诗词三首》课件

语文主题策略五年级下《5.古诗词三首》课件
再读全诗,发挥想象,抓住“弄”“卧”等字 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 牧童的乐趣。 此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____________, 耳边似乎听到_________,感受到_______。
合作学习:
《舟过安仁》 《清平乐·村居》
自学提示:
1.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理解诗意。 2.通过关键词,想象画面,体会儿童生活的 乐趣。
五年级 下册 第二单元
2 多彩童年
古诗词三首
《牧童》 《舟过安仁》 《 清平乐·村居》
读一读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语/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2.画面我会说: 我仿佛看到 听到 , 。
3.感受我能谈: 我从 感受 到 。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你的观看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 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除豆溪东,中儿/正 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默读古诗 ,结合文中的注释和插图,想想 每句诗的意思。 2.小组交流讨论:这是一个( )的 牧童。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想一想,说一说
小练笔
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诗词,结合想象 的画面,改写成一则小故事,感受童年 的乐趣。
《舟过安仁》
1.诗意我会讲:
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 看到 ,哦, 原来, 。
2.画面我会说:
。 3.感受我能谈 我从画面中看到 感受到
, 。
《清平乐·村居》
1.诗意我会讲: 作者把 、 、 、 这些农村景物组合成一 个画面。写了一对翁媪 在 ,大儿在 ,中 儿在 ,小儿在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 看( ) ;( ) 是我最舒服的大 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 ( ); ( ) 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 有( ) 有( ) ; ( ) 是最温柔的手, 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 曲,你听,有 ( ) ,有 ( ) , 有 ( ) ,还有 ( ) ,它们都 在为我唱歌呢!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茅檐:茅草盖的 屋子。
译义:一所低小的茅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赏析: “茅檐”交代了地点,“溪上青青草”交代了时间在暮春初夏。 短短两句把农村景色的清新美丽给表现出来: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屋 子附近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的草儿一片青青之色。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 城(今属山东济南)人。21岁抗金义军,曾任耿京 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 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 江西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 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
读出诗歌的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句理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 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 声悠扬的笛声。

诗句理解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 后的黄昏时分。 •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 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 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 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 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 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 。 •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 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 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张、使风”表现出两个 孩子的淘气、可爱和天真。
பைடு நூலகம்
《舟过安仁》是 宋 代诗人杨万里的 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 的 所见 ,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 所悟 。 我们还学过他写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 小池 》 。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卧剥:身体伏着剥东西。
无赖:顽皮。
译义: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吃)。 赏析:这里,词人善于抓住切合人物年龄、身份的特征,用寥寥数语,活灵活现地 描绘出人物的神情意态。只是那“小儿”顽皮好玩,在两个哥哥劳动的时候,躲在一 旁,剥着莲蓬吃莲子。一个“卧”字传神地写出“小儿”活泼天真的面貌形态,情趣盎 然,读之便感到那顽皮小儿瞒人的举动,天真的心思实在逗人喜爱。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 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 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 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 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 咱们就一起来试试吧。
牧童 唐 .吕 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作者介绍
吕岩,字洞宾,一名岩客,唐代京兆人。 礼部侍郎渭之孙。 咸通举进士,曾两 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 学道,不知所终。
不是遮头是使风。
词句解析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 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 船前进啊!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 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 到了什么?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醉:带着酒意。
相媚好:表示两人很亲热的意 思。
翁媪:老年男子和老年妇女, 这里指一对老年夫妻。
译义:带着酒意操着吴语两人谈得很亲热,是哪一家的白发夫 妻二老。
赏析: 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茅屋前一对老夫妇,他们大概是喝了一些酒,脸上红 扑扑的,一副微醉的样子,正操着乡音在高兴地聊天。白发翁媪,不知谁家?这里 设一问语,便觉声情摇曳,意趣平添。 回首页
后退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锄豆:把豆地里的杂草用 锄头除掉。
译义: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赏析: 这里,词人善于抓住切合人物年龄、身份的特征,用寥寥数语,活灵活现 地描绘出人物的神情意态。“大儿”锄豆,俨然一位懂事的大哥哥;“中儿”织鸡笼, 正认真地学哥哥做事。
后退
回首页
后退
回首页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 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
(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 什么呢?
(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 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说一说这首词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图, 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 生活之趣。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 往。)
牧童 唐 .吕 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宋 杨 万 里
安 仁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他是南宋杰出的诗
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 “中
兴四大家” 之一。 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诗?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