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特点

合集下载

鲁迅的散文特点

鲁迅的散文特点

鲁迅《呐喊》与《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地位: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始及成熟。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二、《呐喊》《彷徨》的写作特点:1、表现的深切:(1)题材: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写作目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鲁迅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眼光(视觉):鲁迅始终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这使得鲁迅的小说具有内向性、现代性、独特性的特点。

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

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

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称之为“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其实是最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的。

也显示了鲁迅的独特性:他确实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但他并不以拷问自身为目的,更从不鉴赏人的精神痛苦,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的最终指向是“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更是对于人自身的反抗。

(3)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归乡)式。

2、“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

如《狂人日记》中的两重叙述角度及与此相关的反讽的结构。

《孔乙己》外在喜剧性中所蕴涵的悲剧意味,《在酒楼上》作者主体的渗入以及通过人物“对话”关系所形成的互相驳难的性质,都可以作为分析的例证,考察鲁迅小说的实验性与先锋性。

要注意体会鲁迅小说艺术是如何继承传统又冲破传统,发挥了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3、鲁迅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的突破:(1)题材的变革。

见上。

(2)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那“一切的永久的悲哀”。

这就是所谓艺术的陌生化。

作家通过他的作品的描写,让读者重新打量自己所熟悉的,甚至是因为司空见惯而已经有些麻木的生活,获得某种新的体验和想象。

朝花夕拾鲁迅的特点

朝花夕拾鲁迅的特点

朝花夕拾鲁迅的特点《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鲁迅早期的散文作品,以及对人物、事件的回忆和评论。

本文将从鲁迅的写作风格、主题内容和传达的思想观点三个方面来解释《朝花夕拾》的特点,并符合标题中心扩展。

鲁迅的写作风格是《朝花夕拾》的鲜明特点之一。

他的散文笔调犀利,语言直接,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

他善于运用夸张、讽刺和幽默的手法,以及生动的比喻和象征,让读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丑恶有更深刻的认识。

例如,在《自序》中,鲁迅用“我本楚狂人”来形容自己的文学创作态度,表达了他对旧文化的反叛和对新文化的追求。

此外,《故乡》一文中,鲁迅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一个贫穷、落后、封闭的乡村,使读者对中国传统社会的黑暗面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内容丰富多样。

他关注了社会现实、人性、历史传统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在社会现实方面,他批判了封建礼教、官僚主义、封建迷信等社会弊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探讨,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束缚和压抑。

在人性方面,他对人的丑陋和自私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以《孔乙己》和《阿Q正传》为代表的两篇小说,表达了他对平庸、懦弱和自卑的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历史传统方面,《故乡》和《记忆》等回忆文章,通过对青年时代的回忆,描绘了一个动荡、混乱而又充满希望的时代背景,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关切。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传达了一系列的思想观点。

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民生,关注农民工人和劳动人民的权益。

他批判了教育、文化和媒体的腐败现象,提出了人人平等、正义和自由的价值观。

他痛斥封建礼教的愚昧和封建社会的腐败,并呼吁人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摆脱传统束缚。

他对历史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批判,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担忧。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具有鲜明特点的散文集。

它通过犀利的写作风格、丰富多样的主题内容和传达的思想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陋,呼吁人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追求自由和正义。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 举例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 举例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举例鲁迅,中国20世纪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民主人士,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他创作的小说代表作《呐喊》、《仿徨》、《故事新编》三部。

鲁迅的风格作品具有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的语言风格,郁达夫说:“鲁迅的文体简练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

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再有就是直面现实,针针见血。

《呐喊》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作品通过写实际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手法,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的刻画了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

深刻地揭露了中国旧社会生活现状,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

《仿徨》描写细致入微,取材现实,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

大胆突破,带有急先锋的批判主义性质。

小说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人”的融合典型化手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刻广泛的社会历史内容,同时又具有个性化。

鲁迅还采用白描手法,用极精湛的笔墨写景咏物,勾勒形象,讽刺手法鲜明。

鲁迅的杂文特点,他的杂文有《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伪自由集》等,他的杂文广博深厚,对旧社会旧文明和复古更是批评的淋漓尽致。

鲁迅的杂文常常采用比喻的手法,绘声绘色的描写。

他的杂文更具有抒情性和讽刺性。

《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类抒情性杂文,都是情文并茂,情感浓烈深沉。

《友邦惊诧论》更是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的散文更具“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代表作《朝花夕拾》十分注意人物刻画,性格描写细致入微,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以浓烈真挚的感情叙事写人,以白描、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

他的文章犀利深刻,无不闪耀着对社会批判的锋芒,嘲谑讽刺,文笔朴实优美。

鲁迅的文学作品,特点

鲁迅的文学作品,特点

鲁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文学作品博大精深,风格独特。

他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杂文。

他的文学作品的特点包括:
讽刺和批判性强:鲁迅的作品经常讽刺和批判社会中的腐败、偏见和不公正,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创新性强: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艺术性,而且具有创新性。

他的小说和散文通常采用了新的表现手法,比如用第一人称叙述、写梦境和臆想,以及在文章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经历。

情感真挚:鲁迅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类的痛苦和苦难,并用他的文字表达出来。

他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动,并且能够激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小说代表作:鲁迅的小说代表作有《呐喊》、《阿Q正传》、《故事新编》、《狂人日记》、《药》等。

这些小说描写了人类社会的荒诞和愚昧,讽刺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散文代表作:鲁迅的散文代表作有《故事新编》、《狂人日记》、《祝福》、《追忆似水年华》等。

这些散文充满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观察和思考,并且常常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基础。

戏剧代表作:鲁迅的戏剧代表作有《玉蒲团》、《茶馆》等。

这些戏剧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性格,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总的来说,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鲁迅文章的特点

鲁迅文章的特点
一、基本特点:
1、选材独特
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2、视角独特
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如《在酒楼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又回到原点,在颓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
3、探索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
《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小说的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于是全篇便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
4、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
他曾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求能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也没有。”对此他在介绍写小说经验时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这也说明鲁迅在描写人物时着重人物的精神风貌,在描写中非常注重农民的艺术趣味。
5、显示浓重的民族特色。
鲁迅研究了农民喜欢的旧戏和年画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不如:《社戏》
二、鲁迅简介:
鲁迅(,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格式的特别例子(一)

鲁迅格式的特别例子(一)

鲁迅格式的特别例子(一)“鲁迅格式的特别”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批判著称。

他的写作风格也有其独特之处,常被人们称为”鲁迅格式”。

鲁迅格式的文章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简练明确:鲁迅的文章用词准确,语言简练,条理分明,展示了他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2.批判意识:鲁迅的作品常常针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包括封建社会、旧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等,鲁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

3.冷嘲热讽:鲁迅的作品常以冷嘲热讽的方式表达观点,他通过讽刺和用词的特别方式,揭示问题背后的荒谬和虚伪。

例子1. “狂人日记”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鲁迅格式的典型例子。

该作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写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疯狂世界。

作者通过这个疯狂世界的描写,暗指封建社会的愚昧和腐败。

•语言简练:作者运用简洁的语言,以清晰的笔触描述主人公的疯狂心理和周围的社会现象。

•冷嘲热讽:作者用讽刺的方式描述社会,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愚昧和虚伪。

•批判意识:作者通过主人公疯狂的心理状态,批判了社会制度对人的摧残和压迫。

2. “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鲁迅格式的典型例子。

该作以主人公阿Q为中心,通过他的遭遇和心态来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的穷困和腐败。

特点:•简练明确:作者以简洁的语言,清晰地展示了阿Q的思想和情感变化。

•批判意识:通过描述阿Q虚伪自大的形象,作者批判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和腐败。

•冷嘲热讽:作者通过描写阿Q的悲剧遭遇和愚昧行为,以讽刺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评。

《药》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作品,也展现了鲁迅格式的特别。

特点:•简练明确:作者用简洁的语言、鲜明的画面描写,表达了人的虚伪和社会的冷酷。

•批判意识:通过主人公对社会的绝望和对人性的怀疑,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个人的摧残和毁灭。

•冷嘲热讽:作者以冷嘲热讽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现象的荒谬。

鲁迅作品特点

鲁迅作品特点

这个问题无法笼统作答,因为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面涵盖比较广,每个文学体裁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其在表现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下面根据作品体裁来简单分析其在不同体裁领域所体现出的特点:1、鲁迅小说的特点鲁迅一生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

《呐喊》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反封建是其总主题,多数作品真实描写了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剥削、掠夺、虐杀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的毒害。

它的第一篇《狂人日记》,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手法揭示了一个“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吃人社会;作为中国的第一篇现代小说,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又如在《阿Q正传》中,小说塑造了一个在辛亥革命前后尚未觉悟的贫苦农民形象阿Q,描写了封建势力在革命前残酷剥削、压迫农民,在革命到来后又混进‘革命党’,镇压革命”,“从而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收写于1924至1925年间的11篇小说。

它继续描写封建主义吃人的悲剧。

和《呐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

例如在小说《祝福》里,鲁迅并没有直接描写封建政权对祥林嫂的政治压迫,鲁四老爷也很难说就是反动政权的代表人物;而有些对祥林嫂的不幸命运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则又并不完全包含在四条绳索(毛泽东说:“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之中。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正是这四条绳索的捆缚所造成的。

鲁迅的这两部小说除了阿Q和祥林嫂这两个典型的人物之外,也塑造了其它的典型人物,深入中国人性的弱点,极具代表性,这缘于《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她的文章特别就是她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

毛泽东认为:鲁迅就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就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她不但就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就是伟大的思想家与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

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

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

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就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与事物的真实面貌。

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就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

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

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

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

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与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与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

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与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在她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鲁迅小说的特点
鲁迅小说的特点可分为不同的阶段来概括。

但其总的特点可归纳为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说其小说的特色,不能不回简略地说说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鲁迅著译上千万字,1918年5月发表的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为五四吹响了号角,它标志着中国文学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从此,鲁迅的文学创作硕果累累,先后写了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阿Q正传》在内的十四篇小说。

1923年结集为《呐喊》出版,后又在北京八所学校兼课,并在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中,始终站在进步学生一边,支持他们对封建势力的正义斗争,写出小说《彷徨》及散文诗集、杂文集等。

1927年初,鲁迅到广州中山在学任教时,同共产党有了接触;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为营救被捕的革命青年到处奔走;未成,愤然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血的教训始他转变成一位共产主义战士,1930年发起成立“左联”,并为领导人之一。

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又与茅盾联名致电党中央、毛泽东,热烈祝贺长征胜利。

这时写有《故事新编》的部分小说及杂文。

鲁迅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

他用小说这种形式揭露了黑暗的社会;他撰写的二十卷本的《鲁迅全集》,已被法、俄、亚非拉等三十多个国家用五十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

不少国家还出版了他的传记和研究他的论著。

世界上重要的百科全书和文学辞典里都有关于他的条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