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小说的现代思想与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性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性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恩格斯针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说过:“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同样,我国的“五四”运动时期也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也产生了巨人的时期。

鲁迅就是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巨人之一。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作品数量丰富,影响深远,在诗歌、小说、杂文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

本文试从语言、结构、人物形象、题材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简笔传神的语言风格“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固然是一个奇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

鲁迅是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个用白话写小说的。

他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他的小说的语言具有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风格。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特色。

(一)锤炼字句,准确、精炼。

例如《药》中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这一段话用了“掏”、“掏出”、“交给”、“抖抖的”、“装入”、“按了两下”等动词和形容词,形象地描写勤劳俭朴的华老栓夫妇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要拿去买人血馒头治儿子的痨病时小心谨慎地沉重心情。

(二)联辞结采,出神入化。

鲁迅运用比喻、借代、对比、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出神入化,耐人寻味。

1.比喻:如《药》中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用提着颈子的鸭来比喻人们踮着脚伸着头,拥挤在刑场周围看斩首的情形,反映了他们愚昧、麻木。

鲁迅作品赏析 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鲁迅作品赏析 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鲁迅作品赏析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是中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者。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鲁迅的作品进行赏析,以期能更好地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首先,鲁迅的作品在揭示社会现实中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深入社会底层,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言行,形象地表达出了当时封建社会对人的束缚和压抑,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腐败。

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鲁迅成功地让读者直面现实,思考社会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其次,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展示了他的创作特点。

他的作品语言简洁有力,篇幅短小,但却能通过精准的用词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抓住读者的眼球。

例如,在他的散文集《呐喊》中,他用现代白话文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愤懑和对人性的悲哀。

他的文字直指内心,鞭挞时弊,令人心潮澎湃。

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鲁迅的作品都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最后,鲁迅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设置是他独特创作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阿Q正传》中的阿Q、《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却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独特的个性。

从这些形象中,读者可以看到鲁迅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关注和同情,也能感受到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同时,鲁迅的小说情节紧凑,扣人心弦,通过各种冲突和起伏的情节设计,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正。

总而言之,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他通过揭示社会现实、运用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塑造鲜明的角色形象和情节设置,成功地展现了他的创作风格。

鲁迅的作品既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又是对人性的反思,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正是这些独特之处,让鲁迅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也是让我们欣赏他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写作特点和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倾向
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社会的弊病。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都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

二、独特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他的语言简练、精炼,富有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深刻的思想内涵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关注人性、社会、历史等问题,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四、独特的艺术风格
鲁迅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善于运用象征、意象等手法,
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蕴。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鲁迅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等特点,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了解《鲁迅文集》中的思想与艺术

了解《鲁迅文集》中的思想与艺术

了解《鲁迅文集》中的思想与艺术《鲁迅文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思想与艺术风格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批判精神、现实关照和文学表达为主线,探讨《鲁迅文集》中的思想与艺术。

一、批判精神的体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评论家之一,他对封建传统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鲁迅文集》中,他通过小说、杂文等多种文学形式表达了他的批判精神。

首先,《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祥子对封建道德和社会伦理的反叛,展现了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祥子的疯狂和愤怒代表了鲁迅对社会的不满,他通过讽刺和冷嘲热讽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残酷。

其次,《阿Q正传》是鲁迅对中国人性弱点的深刻揭示,通过对阿Q的个人命运和社会境遇的描写,鲁迅批判了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软弱和无能。

他通过讽刺和黑色幽默的手法,让读者触动内心,思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二、现实关照的呈现《鲁迅文集》中的作品几乎都从现实生活出发,关注社会问题,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的关切。

鲁迅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呈现出残酷的社会现实和个体命运。

《孔乙己》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流氓孔乙己的塑造,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道德沦丧。

孔乙己在社会中备受歧视和辱骂,他的悲惨命运代表了社会的冷漠与无情。

鲁迅通过对孔乙己的羞辱和死亡的描写,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三、文学表达的特点《鲁迅文集》中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体现了鲁迅的文学才华和独立思考能力。

首先,《故乡》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作品,描写了他对乡村环境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失望。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的美丽和迷人之处,同时也透露出对乡村社会的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其次,《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录,通过对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回忆,展现了他的家庭背景和个人命运。

他以真实的感受和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人物形象的鲜活与个性,使读者产生共鸣。

总之,《鲁迅文集》中的作品不仅是对封建与旧社会的深刻批判,也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思考。

多角度赏析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

多角度赏析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

多角度赏析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第一篇:多角度赏析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多角度赏析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摘要:鲁迅是卓越的艺术大师,伟大的文学巨匠。

他的小说,字字珠玑,篇篇精品,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鲁迅小说,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珍品。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具体、真切地刻画出人的灵魂,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鲁迅小说;艺术风格;叙述;白描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其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它们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打破了古典小说以叙述情节为主的模式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法,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小说形式。

一、多姿多彩的叙述手法鲁迅的小说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

他的《呐喊》和《彷徨》就是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著称的,这些作品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格式。

从叙述的角度而言,鲁迅小说中有第三人称的小说,如《药》、《明天》、《离婚》等,也有第一人称的小说,如《狂人日记》、《故乡》、《伤逝》等,同时也有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小说,如《祝福》。

从时序上的安排上看,鲁迅小说中有以时间先后组织情节的顺序,如《药》、《阿Q正传》、《离婚》等,但也常用倒叙的方式改变固有的时序关系,如《祝福》、《伤逝》等。

从时空关系而言,横断面切割方式在鲁迅小说中已成为经常运用的主要方式。

《示众》只是一个场景的描写,展示的是现实生活的一个横断面。

《药》则是先后几个场景的组合,像戏剧中的几幕……鲁迅小说虽然数量不多,但其文体形式却万象纷呈,各自不同,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多样化发展的基础。

二、精细老练的白描手法在表现手法上,鲁迅喜欢运用精细而又老练的白描手法。

他认为白描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造作,勿卖弄而已,仰仗的是观察精到,语言贴切,表现节俭。

浅析鲁迅小说的现代思想与艺术特色

浅析鲁迅小说的现代思想与艺术特色

浅析鲁迅小说的反封建思想与艺术特色文章摘要: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多篇小说、杂文、散文及散文诗。

《呐喊》《彷徨》是他的两本著名的小说集,收录多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祝福》等,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

关键词:鲁迅小说反封建思想艺术特色鲁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作为五四文化文学的先驱,他向封建主义发动猛烈的攻击,先后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多篇小说,后收录进《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

鲁迅小说的反封建思想《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也是现代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现代中国小说伟大奠基工程的第一块基石。

同时,《狂人日记》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以文艺形式出现的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

《狂人日记》描写的是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过程,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心理,他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而他自己正处于即将被吃掉的危险之中,半夜起来查看历史,却看见满纸都写着吃人。

小说通过对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对人的迫害。

《狂人日记》深切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它对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的彻底揭露。

小说将“吃人”与“仁义道德”并提,有其深刻的含义:“吃人”是指对人肉体的蚕食和精神的虐杀,体现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凶残;“仁义道德”则是对封建专制及其礼教道德的美化,体现着封建蒙昧主义的虚伪。

而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交相使用,就构成了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

因此,《狂人日记》对封建主义的揭露,并非局部或枝节性的,而是具有总体的或根本的性质。

从对封建主义的彻底揭露与否定中,升华其对新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是《狂人日记》的又一重要思想内涵。

鲁迅文学风格与语言艺术

鲁迅文学风格与语言艺术

鲁迅文学风格与语言艺术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文学风格与语言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现实主义写作风格:鲁迅的文学作品总体上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

他以饱满真实的笔触刻画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个体的困境,直面社会问题、人性弱点和阶级矛盾。

他的笔触细腻而生动,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2. 激烈批判意识:鲁迅以犀利而批判性的态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陈腐和残酷,批判了旧文化的虚伪和愚昧。

他厌恶虚伪的礼教、伪君子和伪民主,坚持表达真实的想法和观点,在作品中坚守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

3. 口语化的语言风格:鲁迅的语言风格以平实、口语化为主,充满了对百姓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注重使用常见民间语言并融入地方方言,使作品具有亲近和易于理解的特点,也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接受度。

4. 象征与寓言手法:鲁迅的作品中经常运用象征与寓言手法,通过对人物、动物和物象的塑造和运用,来深刻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特点。

他通过寓言的手法间接传递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读者深思和反思。

总而言之,鲁迅的文学风格和语言艺术以批判现实、真实生动和亲民化为主要特点,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观点,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作品的赏析

鲁迅作品的赏析

鲁迅作品的赏析摘要:1.鲁迅作品的概述2.鲁迅作品的主题与思想内涵3.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4.鲁迅作品的影响与价值正文:一、鲁迅作品的概述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分。

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通过小说、散文、杂文等形式,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呼唤民众觉醒,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鲁迅作品的主题与思想内涵1.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鲁迅在作品中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如《阿Q 正传》中的“阿Q 精神”就是封建礼教毒害下人们的精神面貌。

鲁迅通过揭示这种精神状态,呼吁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2.对人性的探讨鲁迅在作品中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如《孔乙己》中揭示了人们的冷漠与虚伪。

这些作品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绘,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启发人们思考人性的善恶。

3.对民众觉醒的呼唤鲁迅在许多作品中都呼唤民众觉醒,如《呐喊》中的许多短篇小说。

他希望民众能够摆脱愚昧和麻木,积极投身社会改革,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三、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1.现实主义手法鲁迅在作品中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人物和事件,深入揭示社会现实。

他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使得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矛盾冲突鲁迅在作品中设置矛盾冲突,以展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例如《阿Q 正传》中的阿Q 与周围人的矛盾,突显了阿Q 精神的悲剧性。

3.语言风格鲁迅的语言简练、独特,具有鲜明的个性。

他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

四、鲁迅作品的影响与价值鲁迅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家都受到他的启发和影响。

他的作品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部分,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总之,鲁迅作品的赏析,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鲁迅的伟大,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还启发了我们思考人性、民族与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鲁迅小说的反封建思想与艺术特色
文章摘要: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多篇小说、杂文、散文及散文诗。

《呐喊》《彷徨》是他的两本著名的小说集,收录多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祝福》等,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

关键词:
鲁迅小说反封建思想艺术特色
鲁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作为五四文化文学的先驱,他向封建主义发动猛烈的攻击,先后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多篇小说,后收录进《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

鲁迅小说的反封建思想
《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也是现代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现代中国小说伟大奠基工程的第一块基石。

同时,《狂人日记》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以文艺形式出现的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

《狂人日记》描写的是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过程,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心理,他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而他自己正处于即将被吃掉的危险之中,半夜起来查看历史,却看见满纸都写着吃人。

小说通过对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对人的迫害。

《狂人日记》深切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它对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的彻底揭露。

小说将“吃人”与“仁义道德”并提,有其深刻的含义:“吃人”是指对人肉体的蚕食和精神的虐杀,体现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凶残;“仁义道德”则是对封建专制及其礼教道德的美化,体现着封建蒙昧主义的虚伪。

而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交相使用,就构成了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

因此,《狂人日记》对封建主义的揭露,并非局部或枝节性的,而是具有总体的或根本的性质。

从对封建主义的彻底揭露与否定中,升华其对新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是《狂人日记》的又一重要思想内涵。

当狂人洞察一切后,就开始规劝、警告吃人者们不得继续“吃人”,预言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孔乙己》是鲁迅又一篇具有反封建思想的小说。

它写的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被吃的悲剧。

《孔乙己》讲述了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惨道路,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

穷困潦倒却自命不凡的孔乙己,成了人们的笑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行为,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

孔乙己是一个被吃者,是被一套制度,被一套游戏规则给吃掉了,具体地说是被走到穷途末路的科举制度给吃掉了。

孔乙己的悲惨命运造就了他的愚蠢、可怜、可悲,所以说孔乙己的生与死是科举制度决定的,那么这个制度的本质已经深入孔乙己的灵魂深处,孔乙己在潜移默化中成了旧时代的殉葬品。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描写,揭露了没落的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的毒害。

孔乙己一次次的参加科举考试,却连秀才都未曾考上,浪费了自己一生的宝贝光阴;而愚昧的人民大众因孔乙己是读书人却碍于贫困只能和
他们一样站着喝酒而不断地嘲笑他、讽刺他,毫不同情地践踏他那已所剩无几的自尊。

鲁迅的其他小说皆或多或少的透露出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憎恶,对人民大众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深刻批判,反封建思想极其浓厚。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鲁迅小说创作所受的外来影响主要是来自俄罗斯文学、东欧弱小民族文学与日本文学。

鲁迅以“拿来主义”态度融合了这些外来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现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

《呐喊》、《彷徨》在艺术表现上做出了多方面成功的创造。

首先,在创作方法上,鲁迅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作品多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汲取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心理分析等现代主义的长处。

例如,《狂人日记》里,作者以高远立意和精妙构思,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创作方法有机融合,使狂人这个既有高度真实性品格又具强烈象征性意义的人物形象,成为一个奇特的文学典型。

一方面,作者采用现实主义方法,刻画了一个真实的狂人形象——他以病态的敏感所感知的人们要从肉体上吃他,以及由此而生的联想、幻觉与荒唐言行,都符合迫害狂患者的病理特征;另一方面,作者又以象征主义方法及双关、隐喻、暗示等手法,从整体上赋予狂人病态感知、联想、幻觉及疯言疯语以鲜明的象征意义——狂人所感知的“吃人”幻象,实际上是封建专制及其礼教道德从肉体上摧残人,更从精神上奴役人,使人异化成“非人”的象征。

而作者关于封建主义的“仁义道德”就是“吃人”的结论,对“吃人”现象发出的“从来如此,便对么?”的怀疑与质问,对没有“吃人”的社会的憧憬和“救救孩子”的呼声等等思想、情感与愿望,都是通过狂人之口呼喊出来的,这显然又表明着小说的浪漫主义因素。

《狂人日记》的这种冲破传统手法,大胆采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作品独特的艺术效果。

可以说,现实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的骨架和血肉,象征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的灵魂,二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缺少前者,所谓礼教“吃人”的思想会变得非常抽象,而缺少后者,则小说至多只能提出“吃人肉”的问题,小说也就失去了强烈而深刻的思想性。

其次,在美学风格上:悲剧,兼容幽默、夸张的喜剧因素,形成了悲喜剧交融的风格。

例如,《阿Q正传》就是形喜实悲。

作品展示了一出出喜剧:阿Q种种可笑的行径,未庄人的种种可笑可鄙,阿Q的衙门受审等等。

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我们在笑阿Q精神胜利法时,又不能不为中国国民由失败主义引起的变态心理而感到悲痛;我们在阿Q可笑地厉行“男女大防”和“排斥异端”的行径中看到的是封建思想对人民思想的扭曲;在阿Q滑稽的求爱场面里感到作者对30多岁孤苦伶仃的阿Q的同情;在阿Q与王胡比虱子而大逞武功中,看到了阿Q极度困窘的物质生活悲剧和极度空虚贫乏的精神生活悲剧;我们更在阿Q可笑的革命中,看到了中国辛亥革命被“咸与维新”,不被群众所理解的悲剧……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在塑造人物方面,借鉴传统戏剧和绘画艺术的白描手法,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重在“神似”、“诗意”的美学追求;也不乏对人物心理、幻想等的描写。

例如,《祝福》中前后几次对祥林嫂眼神的描画,非常传
神地写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阿Q正传》中,写了阿Q的“革命狂想曲”,借人物由幻象形成的幻觉,直接揭示了阿Q的病态心理和偏狭的“革命”目的。

同时还注重典型性。

例如,阿Q这个人物形象,“是一个所谓箭垛,好些人的事情都有堆积在他身上”,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最后,创造了与现代思维相适应的富有艺术表现力和审美张力的新文学语言,形成了“洗炼、峭拔、含蓄而又幽默”的个人风格。

人物语言简洁传神,高度个性化。

包括《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在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鲁迅小说所体现的反封建思想在如今依旧对我们有启发意义,我们仍需要解放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的各个方面值得我们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借鉴。

参考文献:孔庆东《正说鲁迅》
严家炎《论鲁迅的复调小说》
郜元宝《鲁迅精读》
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
李明《鲁迅自我小说研究》
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