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特点

合集下载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写作特点和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倾向
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社会的弊病。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都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

二、独特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他的语言简练、精炼,富有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深刻的思想内涵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关注人性、社会、历史等问题,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四、独特的艺术风格
鲁迅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善于运用象征、意象等手法,
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蕴。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鲁迅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等特点,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 举例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 举例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举例鲁迅,中国20世纪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民主人士,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他创作的小说代表作《呐喊》、《仿徨》、《故事新编》三部。

鲁迅的风格作品具有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的语言风格,郁达夫说:“鲁迅的文体简练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

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再有就是直面现实,针针见血。

《呐喊》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作品通过写实际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手法,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的刻画了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

深刻地揭露了中国旧社会生活现状,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

《仿徨》描写细致入微,取材现实,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

大胆突破,带有急先锋的批判主义性质。

小说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人”的融合典型化手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刻广泛的社会历史内容,同时又具有个性化。

鲁迅还采用白描手法,用极精湛的笔墨写景咏物,勾勒形象,讽刺手法鲜明。

鲁迅的杂文特点,他的杂文有《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伪自由集》等,他的杂文广博深厚,对旧社会旧文明和复古更是批评的淋漓尽致。

鲁迅的杂文常常采用比喻的手法,绘声绘色的描写。

他的杂文更具有抒情性和讽刺性。

《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类抒情性杂文,都是情文并茂,情感浓烈深沉。

《友邦惊诧论》更是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的散文更具“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代表作《朝花夕拾》十分注意人物刻画,性格描写细致入微,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以浓烈真挚的感情叙事写人,以白描、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

他的文章犀利深刻,无不闪耀着对社会批判的锋芒,嘲谑讽刺,文笔朴实优美。

鲁迅先生作品特点

鲁迅先生作品特点

鲁迅一生创作的作品题材很多,包括小说,散文,杂文等。

其中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并开始用笔名鲁迅。

小说代表集子有《呐喊》,其中收录《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

小说集《彷徨》收录有《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

小说集《故事新编》收录有《补天》,《奔月》等。

散文诗集《野草》,主题是1自我主观感情情绪的象征性表现;2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象征性肯定;3对各种庸俗倾向的愤懑揭露和无情鞭挞;4对反动政治统治者的揭露和控诉;5对青年中某些思想倾向的批评和讽刺。

另著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个回忆性散文集。

记述了鲁迅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一些重要的生活片断。

杂文在鲁迅的全部创作中占有最大的比重,是他一生的主要文化和文学业绩。

现代杂文的这种文体形式是鲁迅创造的,是他对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一个重大贡献。

著有有《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二心集》等。

作品包括《我之节烈观》,《坟》,《记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为了忘却的记念》等。

鲁迅的文学作品,特点

鲁迅的文学作品,特点

鲁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文学作品博大精深,风格独特。

他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杂文。

他的文学作品的特点包括:
讽刺和批判性强:鲁迅的作品经常讽刺和批判社会中的腐败、偏见和不公正,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创新性强: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艺术性,而且具有创新性。

他的小说和散文通常采用了新的表现手法,比如用第一人称叙述、写梦境和臆想,以及在文章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经历。

情感真挚:鲁迅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类的痛苦和苦难,并用他的文字表达出来。

他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动,并且能够激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小说代表作:鲁迅的小说代表作有《呐喊》、《阿Q正传》、《故事新编》、《狂人日记》、《药》等。

这些小说描写了人类社会的荒诞和愚昧,讽刺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散文代表作:鲁迅的散文代表作有《故事新编》、《狂人日记》、《祝福》、《追忆似水年华》等。

这些散文充满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观察和思考,并且常常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基础。

戏剧代表作:鲁迅的戏剧代表作有《玉蒲团》、《茶馆》等。

这些戏剧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性格,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总的来说,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

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

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文笔特色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

一、描写细腻真实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之一便是描写细腻真实。

他善于通过对人物、环境、细节等方面的描写,深入挖掘人物内心,表现出人物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描写,展现出他的疯狂和变态;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贪婪、自大、无赖的形象。

二、语言简洁有力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之二是语言简洁有力。

他的作品语言简练,寥寥数语便能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深刻的反思。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现出主人公的疯狂和恐惧;在《药》中,鲁迅运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出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三、反映社会现实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之三是反映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唤起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反抗精神。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农民阶层的描写,揭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封建陋习和黑暗面;在《呐喊》中,鲁迅通过对城市贫民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城市贫富差距的问题。

四、思想深刻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之四是思想深刻。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对当时社会和人类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对现代文化的追求;在《华盖集》中,鲁迅通过对历史的追问和思考,呼吁人们珍爱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包括描写细腻真实、语言简洁有力、反映社会现实和思想深刻等方面,这些特色不仅是鲁迅先生作品的精华所在,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宝贵遗产。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的文学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鲁迅先生的写实

鲁迅先生的写实

鲁迅先生的写实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而著称。

鲁迅先生以深入现实社会,直面人性弱点和社会问题的作品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本文将从鲁迅先生的写实主义创作理念、作品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鲁迅先生的写实主义创作理念鲁迅先生的写实主义创作理念可概括为“直面现实,揭示真相”。

他坚信文学作为一种社会工具,应该具有批判性和启迪性的作用。

因此,鲁迅先生的作品着重揭示社会的黑暗面、人性的丑恶和个体的困境,表达对社会现状和人性弱点的深刻批判。

二、鲁迅先生作品的特点1.生动的现实题材鲁迅先生的作品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和生存状态。

无论是《狂人日记》中的病态现象,还是《阿Q正传》中的讽刺形象,都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思。

2.白描的艺术手法鲁迅先生采用了白描的艺术手法,即直接、生动地描述和刻画人物和环境,以使读者感受到真实的生活。

他不借助夸张的修辞或华丽的词藻来美化描述,而是力求客观地展现真实的社会风貌,给读者以更直接的冲击。

3.犀利的讽刺和批判鲁迅先生的作品对社会现象和人性进行了犀利的讽刺和批判。

他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提醒人们反思自身的行为和社会的局限,激起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改变的意识。

三、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鲁迅先生的写实主义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重要意义:1.启发了后来的作家鲁迅先生独特的写实主义创作风格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篇章,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范例和启示。

他的作品激励了许多年轻作家勇敢地直面社会现实,用文字反映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2.唤起了社会的关注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其对社会现象的尖锐批判而广为人知,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他的作品唤起了普通民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3.开创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鲁迅先生的写实主义作品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开创了以真实揭示社会问题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鲁迅写朝花夕拾的语言特点

鲁迅写朝花夕拾的语言特点

鲁迅写朝花夕拾的语言特点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部以散文形式写就的作品,是他回忆自己童年和青年时期的一些片段,展示了他对社会、人生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触动。

这部作品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简练凝练:鲁迅的语言凝练而简练,尽可能用简短的语句表达丰富的意义。

他经常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有力。

例如《故乡》一文中写道:“我曾经有过一个家乡,那是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

这里通过对比“家乡”和“黑暗的角落”,凸显了家乡的贫困和被遗忘的境遇。

2. 鲜明的形象描写:鲁迅擅长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触动。

他将自己的眼睛比作“一对破碎的月亮”,以此表达他对世界的失望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他用“黄昏的蔷薇”来形容自己的童年,以此表达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美好记忆的留恋。

3. 感情真挚:《朝花夕拾》中的语言充满了鲁迅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他以真实的情感展示了对贫困、苦难和不公正的痛苦和愤怒,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人性的信任。

例如在《故乡》一文中,他写道:“人们不是活在纸上,不是活在书上,不是活在口头,他们是活的”,表达了对普通人的赞美和对人性的信任。

4.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朝花夕拾》中的语言也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鲁迅通过对童年和青年时期的回忆,展示了社会的黑暗、贫困和不公正。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社会的残酷和不公,同时也激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5. 使用方言和俚语:鲁迅在《朝花夕拾》中也大量使用了方言和俚语,使语言更加接地气,贴近生活。

他通过方言和俚语的运用,使作品具有地域特色,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情感和亲切感。

总的来说,《朝花夕拾》的语言特点体现了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的独特风格。

他的语言简练凝练,形象描写生动鲜明,感情真挚,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同时也运用方言和俚语使作品更加贴近生活。

这些语言特点不仅使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同时也让读者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鲁迅语言的特点

鲁迅语言的特点

鲁迅语言的特点鲁迅文章的语言特点:形象性,讽刺性,战斗性,语言犀利,思想深刻,幽默,个性化,有民族特色,举重若轻,简洁凝练。

形象性: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塑造典型形象的巨匠。

他十分重视杂文用形象反映现实,善于把叙述和评论形象化,也善于寓感情于形象之中。

讽刺性: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包括使用夸张、反语、比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讽刺与幽默相连等方法来加强文章整体的力量。

战斗性:鲁迅的文章大多强调战斗性,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尤其是他的杂文,笔锋犀利,对反动势力以无情的揭露、讽刺和打击。

语言犀利:他的犀利从更广更深的层面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从他的小说和杂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

思想深刻: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

幽默:鲁迅的幽默是一种骨子里带的幽默,很容易暴露出来。

而当他幽默的时候,往往带了很强烈的讽刺。

个性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对于小说来说,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

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这就要求小说的语言,特别是人物描写的语言要高度的形象化。

有民族特色:鲁迅先生小说语言特有的作风和气派就是他小说语言的民族风格。

鲁迅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精湛的研究和深邃的修养,他继承了优秀的民族传统。

他的小说保存了我国语言的固有优点,又从外国诸多文学名著中吸收了语法、语汇成分。

因此鲁迅先生小说语言不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闪烁着民族风格的夺目光辉。

举重若轻:在其作品中,贯穿着对生活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社会底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农民、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关怀。

作品以娴熟的叙述技巧,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流露出关怀情感,以眼睛勾画灵魂的白描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具有写实意义。

简洁凝练:简洁凝练是鲁迅小说艺术一个富有特色的风格特征。

该风格表现为:精炼传神的生活细节,只字也惊人的语言艺术和速笔绘就的背景勾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问题无法笼统作答,因为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面涵盖比较广,每个文学体裁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其在表现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下面根据作品体裁来简单分析其在不同体裁领域所体现出的特点:
1、鲁迅小说的特点
鲁迅一生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

《呐喊》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反封建是其总主题,多数作品真实描写了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剥削、掠夺、虐杀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的毒害。

它的第一篇《狂人日记》,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手法揭示了一个“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吃人社会;作为中国的第一篇现代小说,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又如在《阿Q正传》中,小说塑造了一个在辛亥革命前后尚未觉悟的贫苦农民形象阿Q,描写了封建势力在革命前残酷剥削、压迫农民,在革命到来后又混进‘革命党’,镇压革命”,“从而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收写于1924至1925年间的11篇小说。

它继续描写封建主义吃人的悲剧。

和《呐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

例如在小说《祝福》里,鲁迅并没有直接描写封建政权对祥林嫂的政治压迫,鲁四老爷也很难说就是反动政权的代表人物;而有些对祥林嫂的不幸命运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则又并不完全包含在四条绳索(毛泽东说:“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之中。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正是这四条绳索的捆缚所造成的。

鲁迅的这两部小说除了阿Q和祥林嫂这两个典型的人物之外,也塑造了其它的典型人物,深入中国人性的弱点,极具代表性,这缘于《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作者多采用白描手法,用极精练的笔墨写景状物,勾勒形象;又吸取中外艺术家的经验,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对小说来说,就是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各种
特征进行描写。

比如说祥林嫂和子君的神态和眼睛,赵七爷的辫子,孔乙己的长衫,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七大人玩“屁塞”,都是极好地刻画人物性格的“眼睛”。

作者重视挖掘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运用各种手法,包括写幻觉、潜意识等,深入提示人物的灵魂。

人物语言简洁传神,高度个性化,达到闻其声如见其人的境界,是人物心灵的窗口,具有丰富的潜台词,耐人寻味。

《呐喊》、《彷徨》艺术上多姿多彩。

以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但也常有诗意的抒情和以抒情手法为主的作品;主要是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性格,没有冗长静止的人物心理分析,但也不乏对人物心理、幻想、错觉、潜意识的精神描写和以心理刻画见长的作品;基本上是悲剧的格局,但在悲剧中常融进幽夸张的喜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并有以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

《故事新编》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全书收故事八则,艺术概括的手段是:“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用的正是同样的方法:“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至于把现代生活细节大胆地引入历史故事,突出其针砭流俗的意义,更是鲁迅式的战士性格的体现,这些都以鲜明的特点构成了八篇作品前后一致和精炼独创的风格。

正如鲁迅自己在《序言》中所说,《故事新编》还是“速写居多”,后期五篇在这点上特别显著,例如写老子,就反复地用同样一句话:“老子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出关》写伯夷叔齐因“扣马而谏”被逐,四个甲士两次向他们“恭敬的立正”,然后把他们走,推开《采薇》其它如墨子和公输般的对话《非攻》,巡士抓住庄子衣领的场面《起死》——无论是人物塑造或是情节铺叙,都与《呐喊》和《彷徨》不同,基本上采取勾勒的方法,并且时时加以漫画化,现代生活被当作细节运用正是和漫画化的要求相适应的。

鲁迅没有涂饰和隐讳这些细节的现代色彩,而是将它们作为夸张的一种手段,使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通过渲梁鲜明地突现出来。

一些现代概念在这里愈是明显,愈不至于和历史事实混淆起来,读者也就有可能从内在意义上理解它们,将它们看作是某种物质或者精神的十分具象的代名词,从而获得深刻的印象。

2、鲁迅杂文的特点
鲁迅一生写的最多的是杂文。

前期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续集》四本杂文集,后期有《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十本杂文集。

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杂文集。

他的杂
文内容丰富广博。

对旧社会旧文明和复古的批判,猛烈抨击封建性反动政权及其反动政策,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揭露、斗争,对文化、文学战线上错误倾向的批评,暴露、针砭社会病态心理和国民性弱点。

此外,也有一部分歌颂了新生力量,歌颂了革命斗争。

鲁迅的杂文常常通过比喻的方法,援引例如:媚态的猫”等等动物的特点概括或一人群的精神面貌,便是描写直接论列的对象,也往往能够深入一点,绘声绘色,铸成“锢弊”的“类型”。

譬如他写舞台上二丑扮演的清客之类的佞伪,在说明他依靠权门,凌蔑百姓,帮着主人吓唬和嘲笑被压迫者之后,接着说:“不过他的态度又并不常常如此的,大抵一面又回过脸来,向台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点,摇着头装起鬼脸道:你看这家伙,这回可要倒楣哩!”(注:《准风月谈·二丑艺术》)文章表现帮闲们一面受着豢养,一面预留退路的性格,鞭挞忮心,直逼肺腑。

作品所描画的对象愈具有代表性,它的社会意义也就愈普遍。

鲁迅杂文不仅具有内容和思想上的深刻性、批判性,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它的文学特征首先表现在形象性。

杂文作为文艺性的论文,如一般议论文一样,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理论说服力,而鲁迅的艺术天才,使他极善于以新鲜贴切的比喻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抽象深奥的道理,使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还在于在杂文中创造了艺术形象。

如脖子上挂着铃铛作为知识阶级标志,领着群羊走上屠宰场的山羊,吸人血又哼哼发一套议论的文字等等,这些形象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各种各样的社会形象相类似,这也是鲁迅杂文的重大的艺术贡献。

鲁迅的杂文,还具有抒情性和讽刺性的艺术特点。

他强调作家应当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爱憎,像《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类抒情性的杂文,固然是情文并茂,以浓烈深沉的情感震荡读者的心弦,即使是抨击时弊、驳难攻讦的杂文,如《友邦惊诧论》、《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也渗透着炽冽分明的爱憎感情。

他的杂文,把社会上公然的常见的不以为奇的,但却是不合理、可笑、可鄙、可恶的事物,加以精练、夸张,予以辛辣的讽刺,使人们在开颜一笑中,否定这些东西。

鲁迅的杂文文体多样,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政论、文论、短评、速写、随笔、小品、书信、日记、序跋、演讲、通讯、寓言等等,不拘一格,为“古已有之”的杂文,开拓出极其广阔的天地。

风格也多姿多彩。

作为鲁迅杂文中最主要部分的如《友邦惊诧论》这一类短评、杂感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这种风格的形成,是由于鲁迅对旧势力没有丝毫妥协与幻想的战斗立场和“论时事不留面子”的锐利面鲠直的性格;也由于鲁迅对旧社会的深刻了解,“又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致强敌于死命”。

正如
郁达夫所说:“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

鲁迅杂文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它的简练隽永、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多姿多彩的语言。

鲁迅的杂文,是时代的战斗记录,是丰富的思想艺术宝库,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它是中国议论散文的创造性发展,为中国文学开拓了一个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体裁形式,并影响、培育和造就了一批批杂文作者。

3、鲁迅散文诗和散文的特点
《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他在思想上以抒写内心、解剖心灵为主要特色,也有部分针砭现实之作。

《野草》的多数篇章在艺术上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造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

作品中的人物,如过客、战士、全身赤裸而颤动的老女人等;自然景物如天空、枣树、江南的雪、朔方的雪、山阴道上等,都是象征性形象。

《野草》的艺术境界奇幻诡谲、神秘幽深,但表现的是现实性的内容。

如《风筝》是现实主义作品;《在淡淡的血痕中》是浪漫主义作品。

《野草》的语言精致形象,包含诗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

他以深邃的思想哲理和成熟优美的语言艺术放射异彩,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朝花夕拾》是鲁迅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的散文结集共10篇,这10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他描叙了作者从童年到壮年时期的某些生活片断。

它作为叙事散文,十分注意人物刻画,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朴质、愚昧、烦琐,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的长妈妈;《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中的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藤野先生》中的治学严谨、教学认真、对异国青年亲切关怀的藤野先生等等;此外,《朝花夕拾》中贯穿全书的人物是“我”—作者自己,因作者注意其性格刻画,所以使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传记意义,而“我”又是十分成功的文学形象。

《朝花夕拾》文体各有不同,但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以炽烈深沉的感情记事怀人,以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在往事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杂以对丑恶现实的嘲谑讽刺,文笔朴实优美,是《朝花夕拾》的主要艺术特色,在现代散文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