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鲁迅作品分析其儿童文学观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关键词:鲁迅;儿童;形象;解读引言鲁迅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化巨人之一,他的小说十分重视细节刻画,善长从细微之处以白描的手法描写人物,并写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以此来表现底层人民思想上的愚昧和生活上的艰苦。
柳亚子曾评价鲁迅在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中排第一位。
鲁迅自己曾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
从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到《故事新编》,鲁迅一直都十分关注儿童。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提到“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儿童是“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因此,儿童形象在鲁迅塑造的形象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是众多形象的有机部分。
纵观鲁迅小说作品,鲁迅笔下的众多儿童形象,从总体上而言可以分为两类:“绝望”的儿童形象与“希望”的儿童形象。
鲁迅笔下的“绝望”的儿童或心灵和身体俱被污染,或是部分感染,让人爱不起来也憎不起来,可怜又可恨。
大良和二良无视魏连殳对他们的好,小伙计对孔乙己的悲剧冷眼旁观,阿毛、宝儿、华小栓的生命被无情的封建社会吞噬,他们的悲剧无处不诉说着“绝望”。
鲁迅的小说中塑造了不少“绝望”的儿童形象,他们要么麻木不堪要么走向死亡,从以下表格的内容可以了解大多数“绝望”的儿童的命运。
(一)麻木的看客鲁迅带着巨大的悲愤与痛苦塑造了众多麻木看客型的儿童意象,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漠不关心,他们对周围的事冷眼旁观,他们对周围的人冷眉冷眼,儿童看客的行为举止比成人看客的冷酷、淡漠更加让人从心底感到害怕。
(二)被吃的“小儿”鲁迅在《灯下漫笔》里写到:“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列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他们用死亡时挣扎的姿态无声的控诉,可是他们的死亡并未引起人们的关心与反思。
鲁迅的儿童观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鲁迅的儿童观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用自己的整个生命致力于中国的“启蒙”和“立人”。
在他战斗的一生里,始终关心儿童教育问题,发表过不少儿童教育专论,虽然思想基础不同,但他热爱儿童,培养崭新的人的思想,则是一贯的。
在进化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鲁迅用启蒙者的视角发现了儿童的独特世界,建立了“幼者本位” 儿童观,从中可以反省当今的幼儿教育状态,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启示。
一、鲁迅儿童观的形成传统的封建社会,儿童被禁锢在以儒道文化为核心的封建伦理的樊笼中,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着将来做官这个轴心进行,孩子的天性被种种道德“规矩”所束缚,被家庭当作传宗接代的私有财产,被强迫遵循封建的行为准则。
在这种氛围中,整个社会轻视儿童的社会地位,无视儿童的精神需求,从而严重摧残了儿童好奇的天性和创造的活力,扼杀了儿童色彩缤纷的想象空间。
鲁迅从小受到很深的封建主义教育洗礼,对当时儿童教育的状况感受深切,意识到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对中国传统封建的儿童观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揭露和鞭笞。
在進化论思想的影响下,鲁迅确立了自己的自然观和社会观,并进一步影响了他的世界观。
在接触赫胥黎的《天演论》后,他不仅学习到先进的生物进化论,而且给予他更多的是社会进化论以及优胜劣汰思想的启示,他相信,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然。
鲁迅主张老一辈应该为晚辈做牺牲,鼓励新兴的力量接替社会的发展,从而完成人类的自然延续。
由此可见,进化论是鲁迅早期观察社会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之一。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主张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经验,把潜伏在儿童身体内部的能力及其幼芽,巧妙地“引出”来。
这种“儿童本位论”对盛行千年的以“父为子纲”为核心的旧儿童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受其影响,鲁迅即刻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正式提出“儿童本位”口号,并向全社会呼吁:“救救孩子!”。
与此同时,卢梭《爱弥儿》的传入,客观上也输入了一种新型儿童观。
解读鲁迅作品中的儿童观-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儿童是社会进步的新兴力量,是祖国的未来。
本文以鲁迅作品中有关儿童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基础,结合鲁迅的个人生活经历和生活的社会环境来研究鲁迅对儿童的观点态度。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来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以早期鲁迅认为儿童是“性本善”观点来论证鲁迅早期的“儿童本位观”,第二部分是鲁迅随着自己思想的丰富,逐步发现儿童也被社会“丑”化,认为儿童也带有人性“丑”的一面,第三部分反思鲁迅对儿童态度矛盾性的解析。
关键词:鲁迅;儿童本位观;人性“丑”;矛盾性。
AbstractChildren is the emerging power of social progress, is the future of our motherland . Based on lu xun's works in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as the research basis, the combination of Lu Xun's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to study Lu Xun's attitude toward children's point of view.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 discuss, the first part is the Lu Xun thought that children's early \"\" goodness views of Lu Xun's early is proved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children \", the second part is as the abundance of his thoughts, Lu Xun has found that children have also been social \"ugly\", thought that children with humanity \"ugly\" side, the third part reflection of Lu Xun's attitude toward children contradiction parsing.Key words: Lu Xun ;Children's standard view ;"Ugly human nature";Contradiction.目录TOC \o "1-3" \h \z \u 摘要IAbstract II目录III引言1一、早期:“儿童本位观”1(一)释放天性,顺应自然1(二)尊重儿童,平等对待2(三)独立自主意识3二、发展:封建人性的传染4(一)被同化的“丑”5(二)“性本恶”6(三)文化传承6三、反思“矛盾性”的解析7结语9参考文献10谢辞11引言在鲁迅作品中,关于儿童的文字占有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儿童的成长备受鲁迅关注。
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

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鲁迅的作品中,儿童形象经常出现,并且他对于儿童的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来分析鲁迅的儿童观念。
在鲁迅的作品中,儿童形象往往是脆弱无助的,他们是社会压迫的受害者。
鲁迅通过描写儿童的痛苦和困境,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一个疯子的视角回顾了自己童年的不堪回首。
他写道:“我也知道天才是孤独的。
”这句话反映了儿童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助和孤独。
在《阿长与珍珠花》中,鲁迅通过描写患病的阿长与他的儿童妹妹珍珠花的命运,展现了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残酷态度。
鲁迅对儿童的关注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更是对于儿童天真纯真的赞美。
他认为儿童是纯洁无邪的,代表着人类最初的状态。
在《药》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描写儿童对于草药、天然和动物的兴趣,表达了他对于儿童天真热爱的赞美之情。
另外,在《朝花夕拾》一书里,鲁迅回忆起童年的日记,述说了他和姐姐一起在乡村里游玩的快乐时光。
这些作品中,鲁迅通过儿童形象,向读者展现了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
此外,鲁迅的儿童观念还体现在他对于儿童教育的思考上。
他认为儿童的成长需要正确的教育引导和良好的环境。
在《子夜》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描写童年的主人公,表达了他对于自由和平等教育的追求。
他认为儿童不应该受到束缚,而是应该享有自由的成长空间。
此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书里,鲁迅通过对于自己受到的传统教育的反思,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
他主张通过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之,从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儿童的观念是丰富而深刻的。
他通过描写儿童的痛苦和困境,批判了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不公正。
同时,他也赞美了儿童的天真纯真,并呼吁为儿童提供正确的教育引导和良好的成长环境。
鲁迅的儿童观念与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相互交织,展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想。
_朝花夕拾_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分析

昆明学院学报 2009,31(5):55~58 CN 53-1211/G4 I SSN 1674-5639Journa l of Kunm i n g Un i versity【儿童文学研究】收稿日期:2009-01-12作者简介:齐童巍(1984—),男,浙江诸暨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儿童文学研究.①本文所引用的《朝花夕拾》中的内容均来自《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版,下文不再另行注释。
《朝花夕拾》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分析齐童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要:《朝花夕拾》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回顾性叙述,在叙事视角上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叙述者从目前的角度来观察往事”的“叙述自我视角”和用“当时的经验眼光”来观察的“经验自我视角”;而“经验自我视角”在《朝花夕拾》中又具体分为儿童视角和成人以后的“我”的视角。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细致地区分和使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事,用极具文学性的文字,完成了对人生的一次自我剖析和反思。
关键词:鲁迅;朝花夕拾;儿童视角;叙事分析;叙述自我视角;经验自我视角中图分类号:I 207.8;I 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39(2009)05-0055-04Ana lyz i n g the Narra ti on fro m the V i ew of Ch ildren i n Zhaohuaxish i by L u XunQ I T ong 2wei(School of Humanities,Zhejiang Nor mal University,Zhejiang J inhua 321004,China )Abstract:Zhaohuaxishi is written in the first pers on narrating in retr os pect .The angle of narrati on is made up of t w o parts,“narrating the self angle of vie w ”of observing the past fr om the vie w of the p resent by the narrat or and “experiencing the self angle of vie w ”of ob 2serving by “the past experience vie w .The “experiencing self angle of vie w ”in Zhaohuaxishi is divided int o child ′s view and “my ”angle of view after gr own 2up.I n the book,Lu Xun divided carefully and narrated in the first pers on angle of view,in very literary words t o com 2p lete the self analysis and self exa m inati on .Key words:Lu Xun;Zhaohuaxishi;children ′s angle of view;narrative analysis;narrating self angle of vie w;experiencing self angleof vie w一“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鲁迅的儿童观念

鲁迅的儿童观念引言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对于社会问题的感知与表达让人深感触动。
而在他的作品中,他对于儿童的观念也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鲁迅对于儿童的观察与关怀体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鲁迅的儿童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儿童的态度与关心。
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在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常常展现出纯真、天真无邪的特点。
他认为儿童天性本善,与世无争,尚未受到社会艰苦现实的熏陶。
在小说《风波》中,鲁迅描绘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儿童冯雨山,他纯真而有着坚定的正义感。
鲁迅通过写作,试图让人们反思成人世界给予儿童的压力与束缚,以及儿童天性的可贵。
同时,鲁迅也从儿童的眼睛中看到了社会不公与阶级差异。
在小说《孔乙己》中,鲁迅以儿童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揭示了不平等和伤害。
儿童在鲁迅的作品中成为了一个纯粹的反映社会真实面目的镜子,以此来批判社会的黑暗。
儿童成长环境的压力然而,鲁迅并不仅仅停留在描写儿童天真与纯粹的阶段。
他也以批评者的眼光关注着儿童成长的环境与压力。
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他反映了一个贫苦家庭儿童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在现实中所受的各种委屈与欺凌。
鲁迅希望人们能够关注这些被经济困境击打的儿童,关注他们所受到的不公与不平等。
通过描绘这些悲惨的儿童命运,鲁迅激发了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关注教育鲁迅还十分关注儿童教育问题,他认为儿童教育是塑造未来社会的关键环节。
他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教育中国小孩的人,都使他们的脑髓塌下去了。
”鲁迅对于传统的封建教育持有批判的态度,他呼吁对于儿童的教育要以启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重,而不是简单灌输知识。
他希望改变教育方式,让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具备自主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总结鲁迅的儿童观念体现了他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和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关注。
他通过描绘儿童的天真与纯真,以及儿童所受到的社会不公与压力,呼吁人们对于儿童问题的关心。
鲁迅笔下儿童形象浅析

鲁迅笔下儿童形象浅析一、概述鲁迅的大部分作品犀利锋锐,充满了强烈的批判主义色彩。
在他笔下的许多人物都成为了所批判的对象。
但是有一个群体是例外,那就是儿童。
鲁迅小说和散文作品中的儿童形象,虽也有批判的形象,但大多往往是一些拥有善良,可爱性格的孩子,从中看出了鲁迅对于孩子们的喜爱,以及在这种喜爱下隐藏的对儿童未来能改变黑暗现实的殷切希望。
二、鲁迅笔下儿童形象的特点、性格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比较复杂,有很多孩子让我们觉得很有希望,比如少年闰土,阿发和双喜,这一部分孩子可以说代表了鲁迅一种热切的期盼,他希望中国的所有孩子都像这些孩子一样,那么中国就是真的有希望了。
但还有一部分孩子已经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他们变得越来越麻木,沦为了封建遗毒的牺牲品,比如《狂人日记》中的那些孩子,《孤独者》里的大良二良等。
这一部分的孩子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社会的现实,反映的是希望的破裂。
1、充满希望的儿童形象首先,鲁迅笔下的儿童有很多是具有朝气,鲜活可爱的。
相比于那些受到封建礼教毒害的成年人,整日如活死人一般,儿童更具有活力和朝气,仿佛是初升之阳。
例如《故乡》中,对于少年闰土的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一段对少年闰土动作的描写,十分鲜活地刻画出了一个朝气蓬勃,可爱地儿童形象。
其次,鲁迅笔下的儿童有很多淳朴而热情。
这些儿童大多具有中国农村人民的优点。
在待人接物上,都非常符合道德上的要求。
比如《社戏》中的双喜和阿发:“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
《朝花夕拾》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分析

《朝花夕拾》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分析《朝花夕拾》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分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于1928年写成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书中包含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些回忆和思考。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鲁迅先生通过儿童视角去叙述自己的童年经历,展现了儿童特有的纯真、天真和对社会现象的敏感。
本文将对《朝花夕拾》中儿童视角的叙事进行分析。
首先,儿童视角的叙事给读者展示了纯真的天性和对真理的追求。
在《童年之味》一文中,鲁迅先生描写了他小时候喜欢尝试各种新奇食物的经历。
他买来的各种零食和糖果,他将它们当做珍宝般仔细观察,同时也尽情地享用。
他以孩子的天真和好奇心去探索食物的味道和纹理,体会到食物带给他的快乐和满足。
这种儿童视角的叙事带给读者一种纯真的感受,也让读者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体验到那种享受生活和追求快乐的纯真态度。
其次,儿童视角的叙事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和对不公平待遇的拒绝。
在《镣铐》一文中,鲁迅先生讲述了自己小时候被请教师鞭打的经历。
他描述了鞭打的场景以及心理的痛苦和委屈。
在他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儿童对待遇的不满和对不公平的痛恨。
他用儿童的眼睛看待这样的事件,认为这是一种不公正的对待,因为无论他错误多么微小,受到的惩罚都不公正。
通过儿童视角的叙事,鲁迅先生向读者传递了对不公正现象的批判和对自由的追求。
此外,儿童视角的叙事也体现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真理的追寻。
在《野草·坟》一文中,鲁迅先生讲述了小时候经常在坟地玩耍的经历。
他在坟地看到被人们遗忘的坟墓,思考生死的意义。
他通过儿童的视角和想象力,开始对生命的无常和终极问题进行思考。
儿童的视角给他带来了直接而纯粹的感受,使他能够深入思考并探索人生的意义和真理。
正是这种儿童视角的叙事,使得他能够超越现实的局限,从而达到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层次思考。
综上所述,《朝花夕拾》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向读者展示了纯真的天性和对真理的追求、对不公平待遇的拒绝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鲁迅作品分析其儿童文学观
一直以来,我们所熟知的鲁迅都是一个严肃的思想家、文学家,他总是以冷酷、嘲讽的笔调,刻画当时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性格本质,并在创作中进行思考、探索与批判。
然而,通过阅读鲁迅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理论文章,我了解到,受进化论和人道主义的影响,鲁迅用他启蒙者的视角发现了儿童的独特世界,并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和期待。
儿童,成为他为之“呐喊”的又一群体。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对中国的国民性、社会现状及未来发展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注与深刻的思考。
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了儿童对于我们这一民族的重要意义。
鲁迅曾说:“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
”他相信,改造中国现状要从孩童开始。
早在1915年的《儿童艺术展览会旨趣书》里,鲁迅就指出:“人自朴野至于文明,其待遇儿童之道,约有三级。
最初曰养育。
更进,则因审观其动止既久,而眷爱益深,是为审美。
更进则知儿童与国家之关系,十余年后,皆为成人,一国盛衰,有系于此。
”
鲁迅对儿童的关注与思考,以及在儿童教育与儿童文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接下来,我将通过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分析来感悟鲁迅的儿童文学观。
鲁迅怀着对儿童的真挚关爱和无限希望,以及通过对中国现状和出路的深入思考,塑造了具有不同精神风貌的儿童形象,以此来唤起民众的觉醒,实现“启蒙”和“立人”的目的。
大致来说,鲁迅塑造的儿童形象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率真、活泼、自然、纯洁的儿童。
如《故乡》中的少年闰土,《社戏》中的双喜、阿发等,甚至在《孤独者》中的大良、二良都是天真、活泼儿童的写照。
另一类是从小被“吃掉”的儿童。
如《祝福》中的阿毛,《药》中的华小栓,《明天》中的宝儿,《孔乙己》中的小伙计,《示众》中的胖小孩,《风筝》中的弟弟以及《长明灯》和《孤独者》中分别对“疯子”和魏连殳说“吧”与“杀”的小孩等等。
鲁迅还写了从小受封建文化毒害的“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二十四孝图》、《狗·猫·鼠》、《五猖会》、《父亲的病》等,都揭示了封建文化“吃人”的本质。
第一类儿童形象,总是洋溢这纯真、善良、热情与温暖,是鲁迅作品中鲜有的温情和暖色。
冷峻、讽刺是鲁迅文学作品的主色调,然而在这样严肃压抑的色调中,我们偶尔也能寻到一些温情。
这种温情不是鲁迅自己所说的:“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
”中的亮色。
而是鲁迅对儿童纯洁善良内心的喜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故乡》几乎通篇给人以悲凉压抑的氛围,唯独“我”对于童年时代的回忆轻快愉悦,令人温暖。
《故乡》中的少年闰土和“我”,仿佛是远离封建社会黑暗的存在,纯真快乐,亲密无间,虽是所谓的“主仆”,却毫无等级尊
卑之分。
而成年后,我再回故乡,闰土的一句“老爷”,将两人之间的架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社戏》中,“我”的童年十分丰富有趣,留给我许许多多之后再也无法体会到的美好感受。
而《朝花夕拾》中,鲁迅更是对自己的童年展开细致的追述,展现了一个远离成人之喧嚣的纯净之地。
在我看来,鲁迅通过塑造这一类的儿童形象,意在为我们展现一个纯真美好的儿童世界。
这一世界远离成人世界的麻木、压抑和黑暗,充斥着纯真、善良、热情与温暖,让我们得以在这一世界中看到未来与希望。
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说,鲁迅希望能在儿童身上找到希望,以及理想中的未来。
而另一类儿童形象,往往使人感到深切的悲哀。
《狂人日记》中,儿童最初在文章中出现,是这样的情景:“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
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
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
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在这里,儿童似乎已经遭到封建传统文化的荼毒,带有了成人的丑恶之态。
他们会在背后悄悄地“议论人”,眼色同“成人”一样。
《孔乙己》中的我,才十多岁,就已丧失了孩童的纯真和善良。
和所有人一样取笑孔乙己、鲜有怜悯之心、麻木地看待对人的生死。
而《药》中的华小栓、《明天》里的宝儿,则是明显地被封建愚昧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儿童虽然不是鲁迅文学作品中的主角,然而鲁迅总是通过简单地勾勒,将儿童受封建专制文化荼毒的悲哀现状作出生动描绘与深刻反思。
我认为,鲁迅塑造这一类儿童形象,是为引起我们对儿童的重视。
儿童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然而社会现状是,儿童被社会的大染缸一步步地荼毒、迫害——最终成为“麻木而愚昧的成人”。
这是让我们所痛心疾首,并应当进行深刻反思的。
如何拯救我们的孩子,以拯救我们的民族?鲁迅留给我们这样一个警示与疑问。
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儿童的关注是热切而真诚的。
通过对鲁迅的儿童文学观感悟与学习,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鲁迅的文学思想,对鲁迅有一个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对于研究鲁迅思想及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