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鲁迅作品分析
鲁迅作品赏析 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鲁迅作品赏析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是中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者。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鲁迅的作品进行赏析,以期能更好地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首先,鲁迅的作品在揭示社会现实中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深入社会底层,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言行,形象地表达出了当时封建社会对人的束缚和压抑,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腐败。
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鲁迅成功地让读者直面现实,思考社会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其次,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展示了他的创作特点。
他的作品语言简洁有力,篇幅短小,但却能通过精准的用词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抓住读者的眼球。
例如,在他的散文集《呐喊》中,他用现代白话文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愤懑和对人性的悲哀。
他的文字直指内心,鞭挞时弊,令人心潮澎湃。
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鲁迅的作品都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最后,鲁迅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设置是他独特创作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阿Q正传》中的阿Q、《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却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独特的个性。
从这些形象中,读者可以看到鲁迅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关注和同情,也能感受到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同时,鲁迅的小说情节紧凑,扣人心弦,通过各种冲突和起伏的情节设计,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正。
总而言之,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他通过揭示社会现实、运用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塑造鲜明的角色形象和情节设置,成功地展现了他的创作风格。
鲁迅的作品既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又是对人性的反思,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正是这些独特之处,让鲁迅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也是让我们欣赏他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赏析鲁迅的作品呐喊

赏析鲁迅的作品呐喊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而著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便是《呐喊》。
这部作品以其激昂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深深地触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呐喊》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这部作品以其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呐喊》中,鲁迅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挣扎。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情节跌宕起伏,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在《呐喊》中,鲁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作品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展现了鲁迅对于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
作品中的每一个形象都充满了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使人们在阅读中不断地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
《呐喊》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之一便是《狂人日记》。
这个故事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犀利的笔触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以一个疯狂的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描绘,作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扭曲。
这个故事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犀利的笔触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另外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孔乙己》。
这个故事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以一个酒馆里的酒客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悲惨的命运。
通过对孔乙己的描绘,作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扭曲。
这个故事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呐喊》中的这些故事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鲁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
鲁迅作品分析

鲁迅作品分析鲁迅,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影响了无数的人和后来的文学界。
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等,涉及到了许多关键的问题,如暴力、革命、贫困等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分析,从不同角度去了解他的思想和风格。
首先,鲁迅的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残酷和落后。
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他描绘了一个疯狂的主人公,他觉得自己处在一个虚伪和腐朽的社会中,感到十分绝望。
这个主人公癫狂而又敏感,他通过自己的方式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问题,也反映了鲁迅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鲁迅在这个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深深的反思。
这个小说让人们开始意识到,社会不仅仅是表面光鲜的模样,还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话语,这些话语随时可能引起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其次,鲁迅的作品充满了流血和暴力。
他的小说《阿Q正传》描述了一个常常被欺负的乡下人的故事,阿Q在这个故事中被描述成自卑的、无力的、愤怒的人物。
他生活在一个已经破败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阿Q必须通过暴力来保护自己,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死亡。
鲁迅在这个故事中明确地表达了他对中国社会目前状态的不满和悲观。
他认为,社会的问题是无法通过道德和宗教感化来解决的,而需要通过政治和文化的力量来改变。
另外,鲁迅的作品中也充满了革命和反抗。
在他的短篇小说《药》中,他描绘了一个学生无意中发现了一种蓝色的药物,这个药物可以让人失去恐惧和顾虑,这位学生立刻看到了这个药物的潜力,他设法将药物带给了其他没有希望和自由的朋友,让他们也参与了革命运动。
鲁迅在这个故事中表达了自己对革命的热爱,他认为,中国需要通过革命来摆脱现在的困境,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重新获得自由和尊严。
总之,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深受人们喜爱。
他通过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让人们认识到中国社会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而这些问题直到现在还存在,并且仍然需要我们的思考和改变。
通过鲁迅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当今社会问题和变革的重要性。
鲁迅作品赏析 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鲁迅作品赏析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深度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对鲁迅的作品进行赏析,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一、《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
这篇以第一人称叙事的短篇小说展现了一个疯子的内心世界,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讽刺,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力。
鲁迅通过疯子的视角,以日记的形式表达了对社会的无奈和愤怒,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示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考。
二、《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又一经典之作。
通过对阿Q这个衰落农民的描写,鲁迅笔下的阿Q代表了社会的弱势群体,以及他们所面对的无力和羞辱。
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述,巧妙地展示了社会阶级之间的冲突和不平等。
同时,他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矛盾,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三、《呐喊》《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其中的《狗》、《故乡》等作品也被广泛传诵。
这本小说集以对人的悲惨命运和社会不公的揭示为主题,描绘了普通人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抗争。
鲁迅的散文叙述简洁明了,语言犀利而富有震撼力,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四、《热风》《热风》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以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为起点展开故事。
全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助。
鲁迅以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勾勒出一个丑陋而残酷的现实社会图景,使读者深刻意识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五、《阿里郎》《阿里郎》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自卑而懦弱的男主人公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心灵的扭曲和虚伪。
鲁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深刻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弱者在社会中所受到的伤害和排挤。
鲁迅的作品独特的创作风格,突出的思想深度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赏析,不仅可以欣赏他的文学风采,还能引起对社会问题的深思和思考。
《野草》赏析

《野草》赏析《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激励人们反抗压迫、追求自由。
本文将从情感、展现手法以及主题意义三个方面对《野草》进行赏析。
情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直击人心,并激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对社会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化人对于封建社会的痛苦和愤怒。
他深切地感受到人民所受的压迫和苦难,同时也表达出对于人性的关怀与同情。
例如,他在《阿Q正传》中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虚伪的官僚体制,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人格剖析,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反复受挫后的心理状态,并引发读者对社会制度的思考。
展现手法是鲁迅在《野草》中的又一独特之处。
他采用了多样的文体和写作手法,如小说、散文、讽刺、杂文等,使整部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具有极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还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冲击和思维碰撞。
鲁迅以鲜明的语言风格和犀利的观察力,将社会现实与文学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除了情感和展现手法外,主题意义也是《野草》的重要课题。
作品中的主题涵盖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通过对封建社会黑暗面的深刻揭示,鲁迅以无情的讽刺和激烈的批判呼喊着“废除旧文化,创造新文化”的口号,以期唤醒人们的思想觉悟和反抗精神。
同时,他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关注和呼唤着人性的光辉和自由。
最重要的是,《野草》中强调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鲁迅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推动国家走向独立和富强。
总之,《野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从情感、展现手法和主题意义等多个层面展示了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和社会关怀。
作品中浓厚而复杂的情感、多样而丰富的写作手法,以及深刻而犀利的主题意义,使其成为一部震撼人心、引人深思的文学力作。
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文学作品赏析

一、《狂人日记》:⑴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关注自然是回归自我的体现,人被异化后的精神回归)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与环境文化的分离)我怕得有理。
⑵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人,为奴隶而不得的人。
”!(对历史的形象化总结)⑶(忏悔)不能想了。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原罪意识)《孤独者》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内容:“表现的深切”对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吃人”《狂人日记》《祝福》《长明灯》对辛亥革命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对于国民性的思考。
《药》《风波》《阿Q正传》社会变动,文化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境和出路问题。
形象系列:农民形象《阿Q正传》《风波》《故乡》阿Q形象(生计、恋爱、革命、死亡):鲁迅自己说,他之所以要写《阿 Q 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阿 Q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精神胜利法:尽管阿 Q 处于未庄社会的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 D 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
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了之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
鲁迅作品的赏析

鲁迅作品的赏析摘要:1.鲁迅作品的概述2.鲁迅作品的主题与思想内涵3.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4.鲁迅作品的影响与价值正文:一、鲁迅作品的概述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分。
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通过小说、散文、杂文等形式,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呼唤民众觉醒,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鲁迅作品的主题与思想内涵1.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鲁迅在作品中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如《阿Q 正传》中的“阿Q 精神”就是封建礼教毒害下人们的精神面貌。
鲁迅通过揭示这种精神状态,呼吁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2.对人性的探讨鲁迅在作品中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如《孔乙己》中揭示了人们的冷漠与虚伪。
这些作品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绘,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启发人们思考人性的善恶。
3.对民众觉醒的呼唤鲁迅在许多作品中都呼唤民众觉醒,如《呐喊》中的许多短篇小说。
他希望民众能够摆脱愚昧和麻木,积极投身社会改革,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三、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1.现实主义手法鲁迅在作品中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人物和事件,深入揭示社会现实。
他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使得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矛盾冲突鲁迅在作品中设置矛盾冲突,以展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例如《阿Q 正传》中的阿Q 与周围人的矛盾,突显了阿Q 精神的悲剧性。
3.语言风格鲁迅的语言简练、独特,具有鲜明的个性。
他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
四、鲁迅作品的影响与价值鲁迅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家都受到他的启发和影响。
他的作品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部分,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总之,鲁迅作品的赏析,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鲁迅的伟大,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还启发了我们思考人性、民族与社会。
鲁迅作品分析

鲁迅作品分析1.体裁的选取以及文章结构:●作者鲁迅使用如此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不仅吸引了读者更是衬托出整件事情的荒唐可笑和人们的愚昧无知。
而辫子这一形象的设置更是别具深意,展现了对于政治只有片面狭隘理解的民众的愚昧无知,荒唐可笑,从侧面展现了革命者不贴近民众。
●作者鲁迅以点概面,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民众接触面之窄和愚昧无知的形象。
反讽手法的运用更是显现出作者鲁迅对于民众愚昧无知的批判之情。
●在《狂人日记》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巧妙的选择了“迫害狂“这一病症,这在揭示主题方面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为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采用了日记体的记叙方法和第一人称的口吻,新颖的形式不仅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更延展了文章所涉及的范围使文章可以以主人公的见闻为线索,借由主人公之口去反映整个社会状态,大大增加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普遍性。
●作者更是以辛辣简洁的语言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于人民的压迫,反映了愚昧无知的人民对于“吃人”社会毫无感知,不觉醒的精神状态,并且希望借由此文唤醒中国民众业已麻木的灵魂。
●然而鲁迅显示依然对于社会是充满希望的,他也自内心发出了真挚诚恳的呼唤。
●令我们感受到了他的真诚与坦诚,感受到了他对于旧制度下的中国的深深担忧和作为革命者独自奋战的寂寞之情,感受到了他对于民众深深的诚挚的呼唤和希望民众觉醒过来,参加到革命中的热切希望。
●《药》一文以时间为轴。
●文中巧妙的叙述结构,隐喻手法的运用及明暗两线穿插的使用都对这一文章主题的揭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外,文中简明生动的语言更是令文章增色不少。
●首先从结构上,文章围绕线索“血馒头“选取了四个关键的场景,买药,吃药,议药和上坟,从多角度展现了五四运动前期中国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及思想认知。
2.中心思想的表达:3.文章开头:●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鲁迅作品分析鲁迅伟大的奠基石一、鲁迅生平在讲到生平时强调一下,学员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作家生平的理解和掌握,前面我们讲到三步阅读法,第二步回到历史现场,很重要的一个历史现场就是作家的生平,所以希望各位学员一定要重视作家的生平的学习,这对理解作品非常重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生平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童年时代接受了较为全面的传统文化等正统、非正统和民间文化的熏陶。
◆祖父科场案是鲁家家道中落,开始了避难生活,这对敏感的鲁迅影响很大,清醒地认识了社会和人生的本来面目“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南京水师学堂和矿路雪堂是青年时代的鲁迅受到了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这些作品提供了一个与中国传统的奴隶哲学截然相反的自强、自立、资助的进取奋斗的人生哲学。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幻灯片事件”是他强烈感到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把本来很关注的“国民劣根性”的问题放在了首位,弃医从文,认为“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启蒙主义文学理想。
◆1908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其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的很”。
就抄古碑、读佛经,校勘自己喜爱的古籍,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的指示,为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二、主要作品(小说)鲁迅主要的作品集有《呐喊》、《彷徨》还有后来的《故事新编》。
《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书名的含义取名《呐喊》,意指作家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取名《彷徨》,鲁迅在《题〈彷徨〉》一诗中有个解释:“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这表现了作家在“五四”之后的退潮期的思想苦闷和内心寂寞,也表现了他不甘消沉的探求精神。
鲁迅以自己的小说,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大变动时代中国的普通民众的精神病苦(知识分子和农民),无情的拷问了他们的灵魂,但不依拷问为目的,不鉴赏人的精神痛苦,反对一切形式的忍从,要进行“绝望的战斗”。
鲁迅作品《狂人日记》分析根据三步阅读法,回到历史现场,写《狂人日记》之前,正是鲁迅苦闷的时期,是“颓唐”时期,钱玄同的鼓励才“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当时“大约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
《狂人日记》不长,前面有小序,小序当中由狂人的哥哥口里说出,狂人在患病期间记下的日记,此时他候补去了,日记是由狂人的哥哥交给小序中“余”。
日记共分成十三段。
狂人用了“日”、“月”、时辰这些历来带有象征意义的东西为全篇气氛的暗示:第一段还是“很好的月光……精神分外爽快”,感到以前的三十多年的生活全是“发昏”,意识到自己“清醒”,但清醒在他人眼里是“发狂”,而且因为这种“清醒”可能招致迫害,提醒自己“须十分小心”,防范赵家的狗。
第二段就“全没月光”而“知道不妙”了,感到路人、小孩子,都想害自己,相待自己招人恨的事,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薄子。
第三、四两段还知道有“早”、“晚”,写那些对自己不怀好意的人,曾被知县、绅士压迫过,从狼子村告荒的佃户口里的直大恶人被杀了吃,想到自己也会被吃,在紧张状态下,看到“仁义道德”的历史书里写满“吃人”,——一部“仁义中国史”变成了“中国吃人史”,从大哥请的何先生的医嘱“赶紧吃吧”“悟”出大哥是吃人的,自己是吃人人的弟弟。
第五段对历史上吃人的现象,大哥是赞同的。
第六段就“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了,感到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
第七段决心“劝转”吃人的人。
第八段质疑吃人的合理性。
“从来如此,便对吗”。
第九段吃人的人的生存困境,“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第十段则突然成了“大清早”,与大哥理论,吃人的人,为野蛮人,便成“真的人”,就不吃人。
第十一段则彻底变成“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了,妹子被吃了,吃人的人连亲人都不放过。
第十二段意识到自己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
第十三段喊出“救救孩子”。
通过上边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天气与时辰“日”、“月”、“全没月光”、“早”、“晚”、“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大清早”、“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全是有意设置的。
在小说中,狂人的震惊性经验有三重:(1)“仁义中国史”是“中国吃人史”(2)大哥吃人(3)我也吃人,难见真的人对历史原罪的承担,自己也不过是“历史中间物”,在进化的链条上与“真的人”不在同等地位。
《狂人日记》的分析主要抓住狂人形象,特别是性格特征——“真狂与假狂”。
真狂:从作品中狂人的言行来看,他的确是一个“迫害狂”患者,具有恐惧、多疑和知觉障碍、逻辑思维不佳等特征,属于精神病学上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
如作品这样写道:“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
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
”像这样的以为人人都要害他、要吃他的心理,在作品中处处可见,如果只看到这一个方面,那就很容易认为狂人是真狂了。
假狂:但是狂人的语言和心理虽然有许多错乱和偏执的地方,却又表现出清醒的认识、深刻的思想和惊人的洞察力。
狂人从写满“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字缝里所发现的吃人的本质。
这段话揭开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礼教的面纱,揭露了封建礼教在精神上对人民的残害,揭示了封建制度奴役压迫人民的罪恶。
几千年来,敢于站出来说出这个本质的人难道不就只有被世人看作是“狂人”的人吗?所以,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象征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解决了狂人形象的真狂还是假狂的问题,那么,对于狂人形象所具有的“狂与不狂”的两重性就容易掌握。
狂人的“狂”,一方面是由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更重要的一方面却是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
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的,并且被历史所证明是正确的,只是他说出了当时的人们所不敢说或者是还没有说出的骇人听闻的话。
鲁迅作品《阿Q正传》分析小说有九章,第一章写“我”“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是因为阿Q不是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有违传统故。
“名不正则言不顺”,其意仍在阿Q非不朽之人,做传的名目没有取出来,故难下笔。
阿Q由此说自己姓赵,竟招来赵太爷的“抢进”和“跳过去”。
第二章阿Q名言“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以进城在未庄人面前“更自负”,但也“鄙薄城里人”,可是却又被未庄人欺负,阿Q只好以“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等语言来自轻自贱,不愿面对失败,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最后阿Q在输钱之后“他睡着了”,说明阿Q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第三章开头的“蒙”赵太爷打了嘴巴后,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可是阿Q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竟被王胡“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此后又“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的打,最后只好去“摩着”小尼姑头,“呆笑着,说:”“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此后在“酒店里的人”“九分得意地笑”中,阿Q“十分得意地笑”。
第四章“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阿Q就为此被赵秀才“蓬”的一声,敲了竹杠,地保仗势欺人,趁人之危,狠狠的也敲了阿Q竹杠。
第五章阿Q以为小D“谋了他的饭碗”和小D打了一架,“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阿Q已经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阿Q是被迫进城的。
第六章阿Q进城后,回到未庄,“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扔”说明阿Q在未庄人面前显阔。
在谈到城里杀革命党的时候,“咳,好看。
杀革命党。
唉,好看好看”,说明阿Q不可能觉悟,麻木愚昧,只能充当无聊的看客。
阿Q从中兴开始走向末路。
第七章“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
”辛亥革命绍兴光复,未庄人的理解是“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说明未庄人的思想仍停留在明末清初的几百年的过去。
阿Q先是对革命党“深恶而痛绝之”,很快又向往革命,要“革这伙妈妈的命”,是因为阿Q身上有着狭隘保守排斥异端的思想,他天生反对变革现实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一开始听到革命时很反感,觉得与他为难,便“深恶痛绝”;可是他身上又有着盲目趋时的特点,加上他对现状的不满,尤其自己生活的不痛快,看到举人老爷这样怕,所以他自然又向往革命了。
这表明他对革命态度的不稳定性,对革命的不理解甚至误解。
第八章辛亥革命绍兴光复后,“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说明“革命”换汤不换药,许多投机分子钻进革命队伍中,窃取了革命果实。
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假洋鬼子作为一个与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新式资产阶级人物,注定与广大人民有着天然的隔膜,没有丝毫共同的利益。
而阿Q要告假洋鬼子“造反”的状,一方面参加革命不成,就要报复,表现了他思想的狭隘;另一方面,说明阿Q 的革命愿望也经不起考验,因为他对于革命的认识根本就不明确。
第九章赵家遭抢了,未庄人既“快意”又“恐慌”,“快意”是因为未庄人平时虽说敬畏赵太爷,但作为被压迫者,心底里还是恨赵太爷这种压迫者,所以听说赵家遭抢,自然就“快意”;“恐慌”是因为对形势不了解,怕危及自己的财产和生命。
阿Q成为赵家遭抢替罪羊,死到临头的阿Q,为“画圆圈”而苦恼,死到临头还不觉悟。
未庄人对阿Q被枪毙的态度,说明社会是如此黑暗,国民仍是如此愚昧,中国,何时才能得救。
阿Q形象的性格特征阿Q性格的分析,要结合“文学人物分析法”。
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经济上:没有土地,没有房屋,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连自己的姓名籍贯也不知道,在未庄也只算得上一个末流的农村流浪汉,政治上受到压迫,没有权利,没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