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教学 文献综述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综合叙述作文:鲁迅作品的研究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综合叙述作文:鲁迅作品的研究在对鲁迅作品的研究中,《呐喊》和《彷徨》仍然是被关注的热点。
这些小说曾被广泛、深入地研究了几十年,现在一般地解读其艺术内涵也许并不困难,重要的在于有所发现。
胡尹强的《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呐喊〉、〈彷徨〉新论》发现,《呐喊》、《彷徨》的二十来篇作品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系列小说,它们相互补充、相互阐释,从不同侧面表现了铁屋子意象所隐喻的丰富底蕴——鲁迅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宏观把握和感悟。
作者以铁屋子意象统摄全书,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鲁迅对现代中国人的存在命运与状态的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
李靖国的《〈狂人日记〉重探》发现,狂人形象的反封建并不具备彻底性与不妥协性,但这丝毫不降低作品的思想价值。
恰恰相反,鲁迅的忧愤深广,正是通过一个清醒深刻的思想者被封建宗法制度强行剥夺自由思想独立人格而致“狂”,进而刻画了传统势力和礼教连“迫害妄想”症患者病发时的种种表现都不容许存在。
最后,封建宗法制度与传统文化系统居然将“狂人”治“愈”,将反封建者驯服为其忠实的维护者与奴才,以此揭示封建主义“吃人”的凶残、虚伪与“高明”,从而警示改革者必须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具备坚强的心理素质。
日本学者丸尾常喜的《“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发现,鲁迅小说中有一个“鬼”的形象系列:传统文化“鬼”、民间民俗“鬼”、国民性弊端“鬼”、自身意识到的“鬼”,在这些“鬼”的意象中,《呐喊》和《彷徨》显示出独特的文化批判价值。
王冰的《鲁迅作品中生命群像的存在主义哲学色彩》以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发现鲁迅作品中有一个“佯狂”、“向死而生”的生命群像。
曹书文的《论鲁迅小说创作的家族意蕴》发现,鲁迅也是中国现代家族小说的创始人,《呐喊》和《彷徨》对女性命运与精神悲剧的关注,对封建家庭叛逆知识分子形象的成功塑造,为我国现代家族小说不断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缪军荣的《永远的地狱——论祥林嫂之死》发现,祥林嫂之死的原因其一是旧礼教各条律之间的内在矛盾,是族权与夫权之间的相悖;其二是愚昧大众“看客”的凶眼,通过“心理暗示”的作用使祥林嫂产生犯罪之感、自我心灵折磨以致跨入地狱之门。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摘要鲁迅先生无论从人格到作品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最熠熠生辉的重要组成,鲁迅先生的作品内涵深刻丰富,塑造的人物形象饱满立体,语言的风格鲜明。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鲁迅精神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本文主要分析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现状,找出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文章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写的2019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其中鲁迅相关作品的编选情况,并对其选文情况和助读系统进行了分析,为继后探讨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对学生发放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对教师进行相关的访谈;通过课堂实践观察鲁迅作品真实的教学情况,并依据数据分析出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主要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分别提出一些教与学的建议和对策,希望对于今后初中的鲁迅作品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语文鲁迅作品教学ABSTRACTLu Xun's works,from personality to works,are the most brilliant and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Lu Xun's works are rich in connotation,full of three-dimensional figures and distinctive in language style.As an important writ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Lu Xun's spirit edifies Chinese youth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u Xun's works teaching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compiled by the Ministry,find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ctual teaching,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ies.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In the first part,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2019 edit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xtbook,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ompilation of Lu Xun's relevant works,and analyzes the selection of articles and the reading aid system,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ubsequent discuss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blems.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teaching of Lu Xun's work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compiled by the students'Distribution Department,and the relevant interviews with the teachers.The real teaching situation of Lu Xun's works is observed through the classroom practice,and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data.The third part mainly puts forward som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of Lu Xun's works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 the future.Key words:Ministry Edition,Junior Chinese,Lu Xun’s Works,teaching目录绪论 (1)(一)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二)文献综述 (2)(三)研究方法 (5)(四)研究的条件和思路 (5)一、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概述 (6)(一)鲁迅作品的选编情况 (6)(二)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 (10)二、鲁迅作品教学现状调查和结果分析 (12)(一)问卷调查说明 (12)(二)调查结果分析 (13)三、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策略探究 (19)(一)学生学习鲁迅及其作品的建议 (19)(二)教师教授鲁迅及其作品的建议 (20)结语 (25)参考文献 (26)附录1 (28)附录2 (30)致谢 (31)绪论鲁迅是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学语文课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课鲁迅作品教学研究摘要:本论文以中学语文课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为主题,通过对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和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鲁迅的作品,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该论文分析了鲁迅作品教学的意义、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和措施,以期对中学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鲁迅作品,语文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正文:一、引言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问题,并引发了人们对于自身处境和历史前途的深入反思。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鲁迅的作品,是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鲁迅作品教学的意义鲁迅作品教学的重要性在于,他的作品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压力和人民的苦难,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人类的命运。
因此,学生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人生感悟。
三、鲁迅作品教学的教学方法1、启发式学习法鲁迅作品的教学要以启发式学习为主,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品自己去思考、去理解。
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帮助学生摆脱既定的思想,拥抱真善美,使其逐渐对鲁迅的作品充满兴趣和好奇心。
2、比较法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法,比较鲁迅和其他作家的作品。
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的作品,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感受到鲁迅的思想、写作风格和文学成就。
四、鲁迅作品教学的教学策略1、情境模拟法通过情境模拟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鲁迅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场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2、个案研究法鲁迅的作品是富有思想性和深度的,学生对鲁迅的作品的重要理解和评价可以用个案研究法进行讲解。
教师可以用一些小组讨论,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思想、文化、人物等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并提高文学素养。
关于《野草》的文献综述

关于《野草》的文献综述崇高 10东文秘1班 10871107 《野草》研究是近年来鲁迅研究的活跃领域,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但也出现了一些在我看来可能需要稍加注意的倾向,其中有以下两个问题比较重要:第一,近年来在《野草》研究中出现了一种较为明显的私人化倾向,所谓私人化倾向,是指在研究中把《野草》的创作仅仅看作是鲁迅个人生活经历的某一个方面的甚至某一件事件的完全实录或者完全对应隐喻,而忽视甚至无视《野草》所包含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这就不能不大幅度限制我们对《野草》的内容丰富性的理解。
更加严重的是,如果我们在对某件事情的真相本身就不很清楚或者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还仍然固执地寻求《野草》文本与鲁迅某个具体生平事件的绝对对应关系,就更会导致对《野草》的内容的曲解。
第二,玄学化倾向,所谓玄学化倾向,是指一些研究者过度强调《野草》的抽象哲学思维倾向,而或多或少地忽视或淡化《野草》的现实性。
这两种倾向都分明会影响《野草》研究的健康发展。
不过应该指出,这两种倾向都是由于对新时期以来《野草》研究中的两个方向上的重要成就的片面的,过度强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非常典型的由于对某一方面的过度强调而导致的片面性,这是需要加以说明的。
一新时期以来《野草》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就是对鲁迅创作《野草》时的个人人生和社会体验的重视,研究者一般都能注意到鲁迅的个体化的人生和社会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挖掘了《野草》所可能包含的多方面、多层次的丰富内容。
但是强调鲁迅的个体化人生和社会体验并非是可以忽视甚至无视《野草》的社会内容,而是两者几乎是在差不多同样的深度和力度上都被强调,许多老一代研究者如孙玉石、吴小美等,在这方面都是做得十分出色的。
最近有研究者指出,鲁迅在他的个体化人生和社会体验所领悟到的个人痛苦和困境,与近代以来整个中国社会所遭遇的痛苦和困境具有同构性,“在鲁迅的个人遭遇中寓言式地隐含着中国民族的近代遭遇,与中国近代以来的核心问题深刻相连。
关于“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的选用情况”的文献评述

关于“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的选用情况”的文献评述一、前言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成为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文字、语言、修辞、逻辑和创作等,这些都统归到语文的名下,语文承载着复杂多样的任务。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邓国伟认为,语文不但是给人提供知识,还要给人以向上的精神、人生的方向,以及培养自由活泼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进而提升人的创造力、想象力。
而这些都是中学阶段的数学、英语等其他课程所无法提供的。
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和育人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而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媒介的语文教材在课程改革中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对象。
二、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选用情况的回顾鲁迅作品从诞生至今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选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鲁迅的作品就作为第一批优秀的白话文被选入当时的《国文》课本中,其后的语文课本中一直可以看到这些作品的身影。
建国初期,鲁迅的作品更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选篇章被选入教材。
文革初期虽然被短暂地逐出了课堂,但很快就得到了恢复。
但不同时期的教材,对鲁迅作品的选用情况也不同,下面是根据前人的研究,总结的鲁迅作品在不同时间阶段的选用情况:1、建国前期建国前期的教材分为国统区教材和解放区教材,这两套教材都不约而同的选用了大量鲁迅的作品,其中国统区选用的作品主要包括散文和小说各7篇、杂文4篇,共十八篇作品。
解放区教材四十年代才开始选用鲁迅的作品,而这一时期,解放区鲁迅作品的选编仅包括小说4篇和杂文7篇,带着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倾向。
2、建国后至文革前期解放初期中学语文教材主要继承解放区教材编辑风格,所选文章讲究思想政治性,选入大量反映革命战争和政治运动,以及我国人民民主革命各方面胜利,表现新中国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等崭新精神面貌的文章。
这一时期的教材选入的鲁迅作品有散文6篇、小说和杂文各9篇,共计24篇。
3、文革时期文革时期,左倾思潮泛滥,语文教学也被当作思想政治宣传的工具,各地纷纷以毛泽东著作为基本教材,兼选入文革时期的“好”文章、“好”作品,开始编写自己的教材,鲁迅作品一度被逐出中学教材。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综合叙述作文:鲁迅作品的综述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综合叙述作
文:鲁迅作品的综述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
鲁迅作品教学-文献综述

“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的文献综述聊城大学文学院2013级教育硕士王伟新课程改革之后,在一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语文教材开始多元化,各地编写的语文教材在选文上的自主性加大,鲁迅的“进”与“出”就成了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一些人很偏激地认为应该把鲁迅“请出”语文教材,这是因为他们自身肤浅地误读了鲁迅。
一些人很坚决地主张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霸主”地位,这是因为他们对鲁迅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膜拜。
我觉得应该理性地去看待这个问题。
在超星发现和中国知网上学习了2001年至2013年的有关“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方面的论文,按照“篇名”“核心期刊”“精确”的标准检索,分别检索到实际相关的论文970篇和23篇,下载了87篇,选取了我个人认为有代表性的论文12篇,作者包括专家学者教授、教育部门领导、一线教师,目的是既能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研究的前沿,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可取之处、需要整改之处、有待商讨之处,以做到把有关语文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放在一起来进行学习,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我从三个方面为2001年至2013年有关“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做一下文献综述。
敬请老师的批评指正!老师,您的一个字也许就是开启我封闭落后心灵的一把钥匙,也许就是照亮我前行的一盏灯烛。
所以,我更愿意接受您的批评……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变迁代表性文章有王平.邓越的《鲁迅作品在中语文课本中的变迁》,尹奇岭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存续”与“删减”之争》,温儒敏的《语文课并没有“鲁迅大撤退”》。
(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变迁》开篇对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做了高度的评价和概括。
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对问题进行阐释。
1.选文变迁是教育思想和价值观。
这一部分剖析了鲁迅语文教材作品在每一个时期的变化,详尽有序。
即民国:推广白话文的先锋——建国初:民族新文化的风向标——“文革”:被神圣化的政治工具——改革开放:“人间鲁迅”形象的还原——新世纪:多元化语境的回归。
文献综述-鲁迅小说国民性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题目:鲁迅小说国民性研究综述学生姓名:刘晓燕学号:110105011专业:对外汉语2013 年11月鲁迅小说国民性研究综述前言鲁迅作为一名封建斗士,他笔下的国民性一直是热议的话题。
上个世纪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鲁迅笔下的国民性进行探究,想从中找出国民性内在的涵义,并指出其对当代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学界就鲁迅小说中国民性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并试图从中找寻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为今后的进一步探究提供方向。
一鲁迅生平简介鲁迅(1881~1936年),现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翻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弱小民族文学。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彻底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的性质,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21年发表了中篇小说《阿 Q正传》。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
先后参与主编了《莽原》《语丝》等文艺期刊。
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
二鲁迅国民性的研究状况关于国民性的定位问题,陈鸣树认为:在研究鲁迅国民性问题的思想时,首先要确定国民性的实质是什么。
国民性就是民族性,它是一个大于阶级性的概念。
是指不同阶级处于同一民族因而形成的某些思想行为、风俗习惯、心理素质、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共同的东西。
[1]王瑶先生在纪念鲁迅诞生100周年大会时发表专文《谈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中进一步阐明:所谓改造国民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揭露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一方面是肯定和发扬国民性的某些优点,虽然他对国民性问题认识的深度和侧重点前后期有所不同,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无论前期或后期都是存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的文献综述聊城大学文学院2013级教育硕士王伟新课程改革之后,在一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语文教材开始多元化,各地编写的语文教材在选文上的自主性加大,鲁迅的“进”与“出”就成了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一些人很偏激地认为应该把鲁迅“请出”语文教材,这是因为他们自身肤浅地误读了鲁迅。
一些人很坚决地主张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霸主”地位,这是因为他们对鲁迅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膜拜。
我觉得应该理性地去看待这个问题。
在超星发现和中国知网上学习了2001年至2013年的有关“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方面的论文,按照“篇名”“核心期刊”“精确”的标准检索,分别检索到实际相关的论文970篇和23篇,下载了87篇,选取了我个人认为有代表性的论文12篇,作者包括专家学者教授、教育部门领导、一线教师,目的是既能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研究的前沿,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可取之处、需要整改之处、有待商讨之处,以做到把有关语文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放在一起来进行学习,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我从三个方面为2001年至2013年有关“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做一下文献综述。
敬请老师的批评指正!老师,您的一个字也许就是开启我封闭落后心灵的一把钥匙,也许就是照亮我前行的一盏灯烛。
所以,我更愿意接受您的批评……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变迁代表性文章有王平.邓越的《鲁迅作品在中语文课本中的变迁》,尹奇岭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存续”与“删减”之争》,温儒敏的《语文课并没有“鲁迅大撤退”》。
(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变迁》开篇对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做了高度的评价和概括。
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对问题进行阐释。
1.选文变迁是教育思想和价值观。
这一部分剖析了鲁迅语文教材作品在每一个时期的变化,详尽有序。
即民国:推广白话文的先锋——建国初:民族新文化的风向标——“文革”:被神圣化的政治工具——改革开放:“人间鲁迅”形象的还原——新世纪:多元化语境的回归。
一语中的,恰切到位,把鲁迅作品在语文教科书中的作用、地位完整地展现于此。
这一过程也就是“神化的鲁迅”到“本色的鲁迅”的过渡,从过度关注人的社会性到关注个体生命本身的存在。
这个过程注定是曲折的,尽管是曲折的,毕竟我们认识到了。
2.文章重点解读的是第五个时期,即新世纪:多元化语境的回归。
文章引用了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温儒敏教授发表文章中的话作了说明:“总课量少了,课文总篇数也相应要减少。
就是说,鲁迅篇目在必修课中的减少,是由于课程结构变化与整个课时减少决定的。
”从编者的角度再次阐述鲁迅作品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依然屹立于语文教材之中,先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已深深扎根于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心中,成为经典。
在这里,文章严肃地指出了鲁迅作品不能被语文教材删除的根本原因:“鲁迅所思考过、焦虑过的问题,也正如一个个幽灵,依然徘徊在新世纪的天空。
虽然‘匡正时弊,重铸民魂’的传统不同程度被一些人漠视淡忘,但鲁迅精神不会过时也不会撤退,它早已融进了我们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血脉,它所具有的意义生长点,使其历久弥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真正成为中国人的脊梁。
”(二)尹奇岭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存续”与“删减”之争》文章开篇列举了对于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删减问题所引发的两种争议:一是鲁迅作品不能从中学语文中删减,甚至还应该增。
二是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
作者认为,“存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体现了鲁迅作品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价值已经深入人心,具有情感性的色彩;“删减”则包含了更多的质疑探究学术性的态度。
这争议的背后的原因是“鲁迅的是被赋魅与祛魅”。
文章从三方面阐释了这个问题:1.鲁迅与中学语文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鲁迅作品选编的历史变迁,分析了篇目增减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文章认为,“民国时期入选的鲁迅作品,多是一些优美的散文,在编选的理念上显然是以艺术性为标准。
这与1950 年后鲁迅作品入选中学课本的政治思想性导向有很大区别。
”由此,“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普遍存在教条化的问题。
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实践有‘神化’鲁迅的倾向。
”于是就造成中学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语文课最为基础的工具性和文学性一面被功利教化的一面冲淡,语文课寡淡无味。
所以“替换传统篇目、补充新鲜的篇目”。
进而分析深层次的原因:“鲁迅文章作为传统篇目中最大的构成部分,寓含了大量政治思想教化的因素,其传统的解读惯性偏离文学审美方面已积重难返,带有写作时代特点的思想观念以及长期左倾思潮支配下形成的分析模式具有极大保守性,与时代精神发生偏差的地方有不少。
”2.鲁迅的“赋魅”与“祛魅”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是近年来鲁迅研究最有成果的部分。
叙述了鲁迅被“赋魅”的历史过程,和鲁迅及其作品因政治因素的弱化而成为正常的学术问题,引发了鲁迅“祛魅”的学术潮流。
文章认为“学术界对鲁迅研究的深入发展,有力扭转了长期以来政治化鲁迅的倾向,形成鲁迅研究的多元局面。
学术界在论争中形成的一些共识,在舆论机制的作用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学语文的教改方面,中学语文中鲁迅作品的增删与解读的变化是与学界的风向息息相关的。
”3.结语今天,鲁迅作品大幅度从中学课本中退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认为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删减的做法看得过分严重是不必要的。
当今社会鲁迅及其作品仍然有着积极的力量,“鲁迅作品仍然是通过中学语文课本而加以经典化和传统化的经典文本。
”(三)温儒敏的《语文课并没有“鲁迅大撤退”》现在教材编写已经打破过去一本定天下的做法,实行“一纲多本”,二、鲁迅作品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代表性文章:薄景昕的《鲁迅作品接受与阐释的新视角》,刘桂娥的《对语文新教材鲁迅作品选编的思考》,倪燕萍的《对初中课本中选录鲁迅作品的几点建议》,冯光廉的《中学鲁迅作品选编及编排问题之切磋》(一)薄景昕的《鲁迅作品接受与阐释的新视角》,文章认为对中学鲁迅作品接受与阐释,进入历史才能走进本质。
1. 民国的学制与中学鲁迅作品的选编鲁迅作品是作为首批现代白话文学作品而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
大量的重复选编证明了鲁迅作品的经典性。
这与当时的学制改革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对1923年至40年代中后期年鲁迅作品入选语文教材做详解。
2.知识阶级: 中学鲁迅作品阐释的文化空间文章认为最初语文教材的选编是编者“杂乱地”选, 没有完整的单元型教学, 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编者个人的喜好。
入选的标准与目的是“为某种文体或某种技巧示例”, 并不注重其思想意义。
文章一一列举了与鲁迅同时代的知名作家对鲁迅作品阐释的多样性,认为1933 年4 月, 著名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让鲁迅罩上了“红色光环”, 代表了中国无产阶级和我们整个民族在当时对鲁迅认识的最高水平,在鲁迅的接受与阐释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而且中学对鲁迅杂文的解读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特别是在建国后。
3.中学鲁迅作品的“古典化”与“想象”建设民族国家民国时期的中学鲁迅作品的选编是有条件限制的。
即“合于党国之体制及政策者; 含有振起民族精神, 改进社会现状之意味者”。
作为现代文学经典的鲁迅作品被选入中学教材也应该具有文学启蒙的性质。
联系民国的实际解读鲁迅的一部分经典作品。
列举了一些与鲁迅同时代知名人士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一个精神界战士, 对专制文化给予猛烈而持久的战斗, 对愚弱的国民劣根性透辟而全面的剖析, 对社会最底层的民众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同时也深情地拥抱和吸纳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也便有了伟大的思想启蒙家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巨人的身份认同。
”4. 毛泽东对鲁迅的历史定位及其阐释的影响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是从政治视角评价鲁迅及其作品,而我们不能误解了这种评价,却受到这种评价的影响。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 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 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 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 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从中国无产阶级认识和理解鲁迅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 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都是最为深刻和权威的。
长期以来一直成为革命人民认识和研究鲁迅的光辉指针, 这也是建国前后鲁迅接受的全部意义所在。
毛泽东作品的《论鲁迅》,毛泽东对《阿Q 正传》是一篇好小说的着意指出, 尤其是1942 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以后很长时期内成为共产党基本的文艺政策。
最后得出:“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对鲁迅作出远远超越前人的最高评价, 就在于他当时是站在意识形态的理论思维的高峰上, 代表中共和先进的革命力量从历史进程的宏观角度审视鲁迅的。
”(二)刘桂娥的《对语文新教材鲁迅作品选编的思考》鲁迅作品在历来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新教材与过去大家熟悉的传统教材相比,在鲁迅作品选编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呈现出新的特点和问题。
1.总体特点:从数量上看,初中多于高中,总量有所减少;从作品的体裁上看,几乎涉及鲁迅创作的所有方面,但初、高中各有侧重;从作品的内容风格上看,关注了学生的特点;从新旧篇目比较看,传统经典作品仍受重视,但新入选作品涉及更多。
文章指出“由此可以看出,新教材在对待鲁迅作品选编的问题上,同中有异。
都关注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由鲁迅作品中充满趣味、易于接受的作品入手,让学生走近鲁迅、亲近鲁迅;然后再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创作,展现他作品中战斗性的一面,使学生对他肃然起敬。
这既体现了语文教育的阶段性,又体现了连续性的特点。
”“尤其是高中教材,这一特点极为突出,体现了新课程开放性的特点。
”2.存在问题:⑴高中教材中鲁迅作品偏少;其原因:a.上世纪("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讨论的影响;引用了北大教授钱理群就认为鲁迅选文过于偏重论战性文章,并且所占份量太重但笔者认为,对于鲁迅作品,关键不在于选文多少,也不在作品是否有极强的战斗性,而在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师对作品的认识。
b.对鲁迅的意识形态化,造成了学生对鲁迅的隔膜。
c.程式化的解读方法使师生对鲁迅作品产生厌倦⑵一些经典名篇当选而未选;但新高中语文教材却没有一个版本选择《狂人日记》,只有50﹪的版本选择了《阿Q正传》。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材选文求新。
其二是教材选文容量减小,造成难于取舍。
3.在教材选编和课程设置方面提出建议:⑴适当减少初中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数量,增加高中教材鲁迅作品的容量;⑵选入一些写鲁迅的作品,让学生先从别人的笔下了解鲁迅,走近鲁迅;⑶结合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接触更多的鲁迅作品;⑷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三)冯光廉的《中学鲁迅作品选编及编排问题之切磋》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10期;64-73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选篇的基本原则, 学术界和语文教育界的认识是大体一致的, 即必须实行经典性和可感性(也许改为“可接受性”更好一些)相统一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