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合集下载

浅议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浅议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浅议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中包含了许多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批判。

在初中阶段的鲁迅作品教学中,应该重视其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其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和文学特色,促使学生对现实社会更加理性和深刻地认识。

首先,对于初中生来说,更适合教学的鲁迅的作品可以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他们的遭遇和观念,让学生更能直观地感受到人的存在之艰难,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如《狂人日记》展示了主人公忍受现实生活痛苦的心理、逃避现实的奇怪行为及刻骨真实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在怀疑现实的道路上,找到了许多解答的方向和思考的途径。

而《阿Q正传》则通过对阿Q在社会角色与群体关系中的遭遇和反思,让学生对自我意识、自尊与社会压迫等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其次,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对鲁迅文学创作的思考能力。

在鲁迅写作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其“写实”风格,他以敏锐的观察、独特的视角,深刻地揭露了中国社会的问题与矛盾。

如果仅仅读一遍鲁迅的作品,是很难领会其内在的深刻思想和文学特色的,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度思考、升华和创新。

以《狂人日记》为例,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对现实的矛盾和对真理的追求,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鲁迅写作中表现心理疾病、模拟心理转换、运用音节韵脚等写作手法等。

通过对鲁迅作品的深度分析与思考,学生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鲁迅思想与文学特色。

最后,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其社会影响和思想价值。

鲁迅的作品虽然写于百年前,但其中的现实问题,如社会的不公、道德的缺失等,依旧伴随着我们走到今天。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鲁迅作品对于当今文艺发展和道德建设的深远影响,积极培养学生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意识和判断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鲁迅思想进行深入挖掘,探究其对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与启示,推进全社会的进步发展。

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鲁迅作品在中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擘,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读者。

而在中学教育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更是为学生们打开了文学思维的大门,让他们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感悟文学的力量。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进行一些思考。

其次,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应注重情感共鸣和情感分享。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往往引人深思,同时也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情感共鸣的方式,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连接。

比如,在教学《阿Q正传》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阿Q的人物性格特点,通过与自身或他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比较,增加学生对阿Q的情感认知。

而情感分享则是对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放大和延伸。

通过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分享,可以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并促使他们思考人类的共通之处及其对作品的启示。

最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应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度著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作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促使学生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教学《药》时,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作品。

此外,还可以配合一些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视听的形式使学生对作品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总之,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全面地思考和理解鲁迅的作品。

初中语文课堂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与探索

初中语文课堂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与探索

初中语文课堂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与探索曾晓婕康县阳坝镇初级中学教师在进行鲁迅作品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新课改的大背景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精神引导和角色表演来树立学生的学习观念,进而提升鲁迅作品教学的实际效果。

研究认为,在初中课本鲁迅作品教学中,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分析讲解鲁迅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吸引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初中生能够拓宽学习视野和知识面。

通过科学化的对初中语文课本鲁迅作品教学探究,不断实现教学途径科学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鲁迅作品学习环境,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鲁迅作品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阅读教学方法的应用对于初中生来说,许多教材课文所涉及的知识要求度与他们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别的,在这种前提下,独白式阅读教学往往是颇具效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这种教学运用表现在浅层次与深层次两个方面的问题上。

所谓浅层次的问题,即是作者介绍、作品背景等基本知识,留给学生自行交流解答即可,教师对于这方面的独白可以适量减少。

例如,鲁迅的《故乡》与《孔乙己》这类小说,任课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自己预习有关知识,包括字词等等。

独白式教学需要教师讲解相对重要的问题,如段意的归纳、小说主体思想的剖析等。

此外,作家鲁迅的生平简介与创作情况对于学生来说易于理解,然而对于例如食指、宗璞等作家,学生少有完全了解知晓他们的,故通过教师的独白式语言能够更通达、流畅地传递信息,避免课程时间的浪费。

所谓深层次问题,即对于作品主旨与艺术手法的挖掘探索。

现代中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有所欠缺的,所以许多教师出于提高上课效率、避免课时浪费的目的,有选择性地将这一部分深层问题作独白式的教学处理,教师的语言往往言简意赅,保持着知识的准确性、条理性和深刻性,确保应试方面的零疏漏。

二、问答教学方法的应用俗话说的“话匣子”,其实就是为师生对话提供的话题机会。

教师的课堂独白,学生的课堂失语,就是因为没能打开引起师生共鸣的“话匣子”,而打开“话匣子”的钥匙就是对话话题。

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研究

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研究

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小学教育的质量。

语文课作为最基础的文化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鲁迅的小说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代表,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鲁迅小说的价值在教学中的体现鲁迅小说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小说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的价值,都可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得以体现。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真实、鲜活、接近生活,能够通过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描绘,深刻地展现出人类的各种情感和价值观,带给人们与日常生活相关、深层次的启示。

这些启示,能够用于开展初中语文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语文能力训练。

二、教学中鲁迅小说的运用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小说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鲁迅小说,并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

此时,教师需要通过课堂讨论、问答和阅读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捕捉小说中的关键信息,并从中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学生在介绍鲁迅生平和作品特点的基础上,应重点说明作品的地位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并通过作品内容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启发学生文化理解和表达能力在进行中外文化比较和阅读时,需要加强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与比较,以便学生掌握文字中蕴含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文化表达能力。

4.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理解学生在读鲁迅小说时,应重视作品对学生思想、心灵和人生的影响,在读后的讨论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生哲学,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三、实施鲁迅小说教学的困难鲁迅小说教学在课程实施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首先,鲁迅小说语言难度较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中文语言水平和文化素质;其次,鲁迅小说大多揭示社会丑恶,有些内容不太适合初中学生,因此在选择教学材料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能力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谈加强中学语文鲁迅作品艺术的教学

谈加强中学语文鲁迅作品艺术的教学

谈加强中学语文鲁迅作品艺术的教学
最近,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被重新发现,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些作品不仅可以加深读者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唤醒读者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力和创作力。

要加强中学语文鲁迅作品艺术教学,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老师应该多鼓励和鼓舞学生读语文鲁迅作品。

教师可以在班上讨论所学内容,利用小组合作,建立问答环节,多设立实践性任务,让学生结合鲁迅作品,通过重新读诗文鉴赏表达出精神世界的美妙,进而激发学生的感受和欣赏力。

其次,学校应多开设相关课程,增加语文鲁迅作品艺术方面的学习机会。

教师可以依据主题汇集鲁迅作品,结合艺术素养和知识传授,让学生在某个深层次的精神动荡中慢慢感受到艺术的熏陶。

最后,学校可以组织流行文学节等活动。

学校可以邀请当代文学家、诗人、学者来研讨流行文学,在向鲁迅致敬的同时,让学生受到艺术语文熏陶,进而加深作品艺术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关于加强中学语文鲁迅作品艺术教学的一些建议。

只要把这些措施及时落实,就一定能促进中学语文鲁迅作品艺术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分析

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材的学习中,鲁迅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作为一代文坛巨匠,鲁迅的文章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深刻的思想,在中国文坛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对鲁迅文章的学习过程中,要深刻把握其文章中的具体内涵,对其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促使初中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

初中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策略在新课改的发展和推进下,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编选发生了一些变化,从中编选出的作品具有新的特点,这样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对语文中新的教学理念进行了反应。

作为中国文坛上现代文学的开拓者,鲁迅的作品现代意识极为强烈。

随着教育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化,有关鲁迅作品的讨论越演越烈,从而导致其作品在进行教学时得到了重点关注。

一、对鲁迅作品进行分析,把握正确中心1.从文章题目进行分析教师在对鲁迅作品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文章的题目对全文进行分析。

本文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入手进行分析。

在这篇文章的题目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得知,其中“三味书屋”以及“百草园”都是作者小时候的生活处所。

其中,题目中的“百草园”是作者儿时玩耍的地方,在作者心中是小时候的乐园,而“三味书屋”则是作者读书写字的地方,代表着作者儿时读书生活的枯燥无味,在这里暗指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束缚意义的封建教育制度。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对两个地方所代表的两种生活的对比,对相关的封建教育进行深刻而含蓄的揭示。

而且,作者文章的标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文章所要写的内容。

2.从文章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作为一代文坛巨匠,鲁迅的文章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特色以及深刻的思想,在中国文坛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他的文章受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其作品通过多种角度对当时的现实社会,运用曲折而含蓄的表现手法来进行揭示。

在此我们对鲁迅的《藤野先生》的教学手法进行分析,对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需要点明的几个要点进行简单的分析。

其一,有关鲁迅的求学经历,在鲁迅的其他几篇文章中曾被提起过,因为战争,其在学习过程中学的专业是医学,想要在毕业回来后多救助和父亲有着相似经历的病人。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个性风格,对于中学教育来说,鲁迅作品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如何有效地教授中学生鲁迅作品,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思考能力,是一项需要深思熟虑的课题。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鲁迅作品的语言较为庄重,内容较为深邃,对于中学生来说可能较为晦涩难懂。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组织阅读小组,开展读书分享活动等。

同时,教师也可以选取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鲁迅作品,如《阿Q正传》、《药》等,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和理解鲁迅的思想。

除此之外,鲁迅作品的教学也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比如,在讲解《白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天文知识,分析文中描写的现象与科学原理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跨学科教学,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也能够增强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和理解。

此外,教师在进行鲁迅作品教学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鲁迅的作品在文学形式、语言运用和表达方式上有很高的艺术性,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分析作品的特点和美感。

通过欣赏和理解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

总之,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任务。

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渐理解和欣赏鲁迅作品中的思想和艺术,同时也需要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只有从多个层面去教授鲁迅作品,才能使学生在中学时期对鲁迅作品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浅析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作品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作品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作品教学鲁迅先生的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其具有语言简练、意蕴深刻的特点。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许多鲁迅先生的作品,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刻的重视对教材中鲁迅先生作品的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学习,提高这些作品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们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效果。

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对教材中鲁迅先生作品的教学进行简要分析。

鲁迅先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引导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的且有极大成就的大作家。

他的作品都被奉为了经典,他本人也具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值得广大学生学习,就有很深的教育价值。

一直以来,这些作品都被人们传承和研究,初中生对于这些作品的学习却不能尽如人意,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存在一些畏难情绪,所以笔者就当前初中语文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提出了几点看法。

1、分析了解鲁迅先生要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就不得不去了解亲近鲁迅本人,鲁迅的作品都是来源于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

鲁迅前期的作品就是对自己生活经历的描写。

如《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中就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经历,通过这样的作品阅读学习,就能够了解到鲁迅先生本人。

可以发现,鲁迅先生并不像学生心目中那样“高高在上”的圣人大文豪,他的童年也和大多数的儿童一样,先换玩乐,喜欢自由,他也会偷偷的逃课去玩,也会在课堂上做一些大多数儿童都会做的小动作,也会时不时的有一些恶作剧。

通过这样的了解后,学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鲁迅先生,感到鲁迅其实和自己很亲近,在学习其他的鲁迅作品时就能够把自己代入到鲁迅当时的位置,更加简单深入的了解到文中包含的思想和意蕴。

接着,就是鲁迅后来生活经历的了解,本来鲁迅的童年是很快乐的,但是,家庭的变故,父亲重病,一下子就把他推到了与生活抗争的前沿。

这时,就体现出来鲁迅本人坚韧的心智和勇于抗争的勇气。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故,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复杂,又促使他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和政府的腐败,激发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思想的思考,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他的文学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发表时间:2011-10-21T15:06:39.12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语文专页)》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王静[导读]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知识的学习,中学鲁迅作品的学习也不例外。

涿州市清凉寺中学王静
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坚韧的战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对于中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悟,把握鲁迅精神,与文化大师进行对话,是充盈学生精神世界的文化大餐之一,有助于学生养成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

对于当下的中学生语文学习来说,鲁迅作品有利于学生阅读、反思,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艺术品味的涵养;对未来的发展来说,学生能通过鲁迅作品了解历史、社会和人生,感受社会的变化和语言的声音。

初中语文课本共收录了鲁迅的9篇文章:其中有两篇选自《野草》(《风筝》《雪》),三篇选自《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选自《呐喊》(《社戏》《故乡》《孔乙己》),一篇选自《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其中阅读课文(除了文言文、诗歌、写作之外的课文)总数为108篇,鲁迅作品约占7%。

从这个比例来看,鲁迅作品可算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头戏,直接影响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从作品的体裁上看,几乎涉及鲁迅创作的所有方面。

可见,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地位。

为了更好地挖掘鲁迅作品的深层文化意蕴与感受作品当中的诗意,鲁迅作品一般在中学语文课上是精读课文,是属于阅读教学。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学语文课堂孜孜以求的鲁迅作品教学目标包括:领略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于鲁迅作品,茅盾评论说:“在中国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这些“新形式”,除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外,当然还包括他特有的语言风格。

其语言结构的繁复、修饰语的叠加、标点符号的活用,都是同时代作家所不可比拟的。

这一点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诸多篇目中,都能感受得到。

例如,《故乡》中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话语方式的对照,《孔乙己》中孔乙己表现出来的失语症等等。

这一表现形式就是要广大教师带领学生去感受的。

而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由于鲁迅作品作为文学作品,要让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说出这些体验,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然而与此同时,中学语文课堂上鲁迅作品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分析的太琐碎使学生失去兴趣任何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知识的学习,中学鲁迅作品的学习也不例外。

面对鲁迅作品,许多老师所做的依然只是语言教学工作,呈现给学生的课堂体系是语言化或文章化的。

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一句话或某一词语反复推敲,不厌其烦,造成教师讲得口若悬河,学生听得晕晕乎乎的现象,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事实上阅读理解文本需要解读能力,浸入文本需要鉴赏能力,与文本对话需要整合能力,阐释文本需要逻辑能力。

而分析太琐碎,对知识能力目标是一种违背。

(二)片面的处理教材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一篇课文,如果教师讲得太少,学生总觉得心里空空的,而教师们呢?倘若不把课文分析得透彻,似乎也觉得不放心。

于是乎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就成为理所当然。

由于担心学生读不透鲁迅作品,每一篇文章几乎是以老师静态的“讲”完全取代了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体验和多元理解,根本无法在课堂上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教学,教师像大鸟一样将食物嚼细,再喂给嗷嗷待哺的小鸟们。

粗看是教师对学生宠爱有加,生怕食物有块骨头,刺坏了学生的喉管;细想却是教师的粗浅疏漏:最有营养价值的部分早在嚼细的过程中流失了,吞食了残渣的学生能得到什么?而且每篇课文教师都滔滔不绝的讲析,日复一日,学生们都在教师的大包大揽中学习,久而久之,关于语文的视觉、听觉和思维都变得不敏锐甚至是迟钝了。

在这种依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养成一种惰性:就是读书时,不求甚解和懒于思考。

(三)主题的落后导致学生体验情感而不得理论上教学目标应该锁定在引领学生亲近鲁迅,爱戴鲁迅,激发对鲁迅这个人的兴趣。

目标不高,但教学实践却很难达到这个目标。

这正是由于传统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存在着一个不易察觉、而又根深蒂固的弊端,就是相信课文中的意义是作者早就赋予的、永恒不变的。

而所谓的理解课文,就是帮助学生找到一种方法去挖掘这已经存在的意义。

《孔乙己》这篇课文,已经读了几代人,几十年过去了,人们一直遵从教参的说法,把孔乙己看成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从其自身找原因,也不难发现其缺乏适应生存的能力也是其不幸的原因之一,由此获得一个启示:学会生存,这样的见解也许更有见地、更贴近生活。

若是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不了情感,那要亲近爱戴鲁迅便很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在现今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鲁迅作品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格的养成,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对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提出以下设想,抛砖引玉。

一、教师要提升自身素养,有足够的文化积累。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要很好地传递鲁迅精神给学生,首先要对鲁迅作品有很好的领悟。

因此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积累足够的文化底蕴是必不可少的。

而实际教学中也证明这一点。

比如现今的教学理念提倡问题意识。

而要巧妙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前提是教师对鲁迅作品形成自己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积累足够的文化底蕴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

二、对于鲁迅文学作品的阅读,不能要求学生“统一见解”。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思维模式不断变化,对作品的理解,也会因为生活体验、兴趣爱好、性格品质的不同而有差异。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若强调答案统一,扭曲他们自己对某一事物独到的看法无疑是在扼杀他们的思想。

课文的解读,旨在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见解力,唤起和启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性。

因此,我们对鲁迅作品的讲解,要避免陈旧、狭窄,力求新颖、丰富。

例如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说,可能“表现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追根究底的性格特点和天真可爱、活泼生动的内心世界”这一题旨,会比“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说法更具有说服力、沟通力和亲和力。

三、强调以文为本,提倡感悟法。

中学鲁迅作品可以采用感悟法,强调以文为本,让学生先感后悟。

采用此法需将作品“还原”来读,即“把审美对象的描写恢复到人的本质属性的原状,对文学形象进行本体考察。

”阅读中,教师应从文本入手,创设情境,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

比如对《风筝》的解读,我们可以试着从亲情这个角度让学生去感受小兄弟对风筝的入迷,看到别人放风筝,小兄弟如痴如醉;而当“我”毁坏了小兄弟的风筝以后,在
“封尘的什物堆中”的弟弟的反应。

“我”蛮横地毁坏了风筝,并“傲然”离去;小兄弟只“绝望”留在原地。

兄弟俩截然不同的表现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一个是追求美的心灵被扼杀而痛苦无告,一个是缘于病态的偏见和封建长幼尊卑伦理的威力而进行戕害美的心灵。

越抒写“我”的“胜利”,则越显得“精神虐杀”的可恶。

特别当“我”怀着“沉重”的心去讨他的宽恕时,小兄弟却“惊异地笑着”,还说:“有过这样的事吗?”而且“全然忘却,毫无怨言,”这也不正是美的情操么?朴实的语言,展示两颗美好的心灵:一个严于自责,有错就改;另一个是宽于待人,不计较别人的错处,这也正是美的心灵的写照。

这种从人性化的角度去解读这篇课文,学生觉得特别,也容易悟出“我”心情“沉重”的道理。

也正是在这种感与悟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具有整体把握的能力,而且通过自己的阅读与思考,使他们领悟作品的人性美、体验作品的生活美、学习作品的语言美,感受作者的人格美,从而获得审美的情趣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灵活,课堂充满智慧
教学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门技巧、一门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可以形成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化难为易,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在教《故乡》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生: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
生:有。

师:什么鱼?
生:娃娃鱼。

师:你真是见多识广。

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

可是我没见过,你们谁见过?
生:(齐)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
生: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这是我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面对学生的提出的“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这一意外的问题,老师及时地调整了教学计划,围绕“鱼脚”来开一笔,然后通过“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一问,及时收拢。

一收一放,自然天成,既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强化突出了教学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