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教学论文: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换种方法教《社戏》

换种方法教《社戏》记得毕业之前,到一所中学实习,试讲的课文是鲁迅的《社戏》。
我按照指导老师的指导和各种参考书上的提示,用了两节课时间搞字词教学、分段讲解、提炼中心、归纳特点等,直讲得口干舌燥。
去年,再一次捧起这篇小说,我有了新的想法,毕竟经过了十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教学思路有了一些改变。
上课前一天,我布置了预习。
预习题很简单:把课文认真读两遍,查字典、扫清字词障碍;其次是读注解。
次日一走进教室,我发现课代表已经将课题及作者工工整整地板书好了,大家正在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
我说:“看样子大家非常喜欢这篇文章,那么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读后想到了什么?”孩子们稍加思索后纷纷举手,有的说小说里人好,有的说喜欢他们划船技术高,也有的说自己的经历和小说里的孩子相似……其中两个孩子的发言最有代表性。
第一个是男孩子,他讲自己偷人家葡萄被呵斥、被狗追咬的事。
他讲得很投入:“那时自己一定和《挖荠菜》里偷地主家玉米棒子的馋丫头一样,可是我想得还要多:如果户主逮到我送交到父母那里,肯定要受皮肉之苦;而且更令我懊恼的是,如果让学校知道,周一升国旗时,校长点名批评,说不定我还要亮相,班主任为此大约也要撤掉我班长的职务,同学们再也不选我当优秀少先队员了……脚步飞快,脑子里却闪出这么多念头。
等我确信没有人再追,便停下脚步,看看手里,只剩两颗葡萄,放进嘴里酸酸涩涩的,便委屈地哭了起来……”有的孩子向他提问:“你偷人家的东西,没有被抓住,还委屈什么?”“双喜他们偷豆和你偷葡萄有什么联系?”这个同学的回答令人吃惊,他说:“我虽没有被抓到,可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万一被逮到,我为那两颗葡萄付出的你们说我能不委屈吗?还有,双喜他们偷豆不能算偷,阿发在场。
大家是集体活动,就算有什么事,大家集体承担。
何况六一公公那么宽厚,不像我,一个人孤零零的。
不过,这件事也让我有了大的收获。
小学毕业考试,我将此事写进作文里,结果作文得了满分。
课文结尾有一句话:”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摘要鲁迅先生无论从人格到作品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最熠熠生辉的重要组成,鲁迅先生的作品内涵深刻丰富,塑造的人物形象饱满立体,语言的风格鲜明。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鲁迅精神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本文主要分析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现状,找出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文章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写的2019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其中鲁迅相关作品的编选情况,并对其选文情况和助读系统进行了分析,为继后探讨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对学生发放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对教师进行相关的访谈;通过课堂实践观察鲁迅作品真实的教学情况,并依据数据分析出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主要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分别提出一些教与学的建议和对策,希望对于今后初中的鲁迅作品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语文鲁迅作品教学ABSTRACTLu Xun's works,from personality to works,are the most brilliant and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Lu Xun's works are rich in connotation,full of three-dimensional figures and distinctive in language style.As an important writ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Lu Xun's spirit edifies Chinese youth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u Xun's works teaching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compiled by the Ministry,find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ctual teaching,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ies.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In the first part,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2019 edit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xtbook,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ompilation of Lu Xun's relevant works,and analyzes the selection of articles and the reading aid system,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ubsequent discuss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blems.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teaching of Lu Xun's work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compiled by the students'Distribution Department,and the relevant interviews with the teachers.The real teaching situation of Lu Xun's works is observed through the classroom practice,and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data.The third part mainly puts forward som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of Lu Xun's works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 the future.Key words:Ministry Edition,Junior Chinese,Lu Xun’s Works,teaching目录绪论 (1)(一)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二)文献综述 (2)(三)研究方法 (5)(四)研究的条件和思路 (5)一、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概述 (6)(一)鲁迅作品的选编情况 (6)(二)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 (10)二、鲁迅作品教学现状调查和结果分析 (12)(一)问卷调查说明 (12)(二)调查结果分析 (13)三、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策略探究 (19)(一)学生学习鲁迅及其作品的建议 (19)(二)教师教授鲁迅及其作品的建议 (20)结语 (25)参考文献 (26)附录1 (28)附录2 (30)致谢 (31)绪论鲁迅是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与思考

_J 中 学 鲁 迅 作 品 教 学 的 困 境 田
, . 、 ຫໍສະໝຸດ 考 刘 妍 ( 西 安 交 通 大 学第 二 附属 中学 南 校 区 初 中语 文 组 , 陕西 西 安 7 1 0 0 0 0 )
摘 要: 鲁 迅 作 品 在 中 学语 文教 材 中 占有 举 足 轻 重 的 地 位 但 在 当前 的 中 学鲁 迅 作 品教 学 中 , 普 遍 存 在 着难 教 、 难 学 的 困境 , 成 为一 个 亟 待 解 决 的难 题 。 造成 鲁 迅 作 品 教 学 困境 的
教、 怕教 , 学 生感 到难 学 、 怕 学 。从 惧 怕 “ 鲁迅” 到拒 绝 “ 鲁迅 ” . 业 已 成 为鲁 迅作 品 教 学 的 突 出 问 题 。 那 么 造 成 鲁 迅 教 学 困境 的 原 因 到底 是什 么 呢 ? 1 . 鲁迅 作 品 教 学 现 状
1 . 1 从 外 部 的 文 化 语 境 看
迅 文 章 的 本 身 之 难 以读 懂 。 要 走 出这 一 困境 , 中 学语 文鲁 迅 作 品 的 教 学 应 进 行 个性 化 、 多元 化 解 读 : 系统 性 、 整体性教 学; 根
据 课 文 的 不 同文体 特 点进 行 重 点 分 析 。
关键 词 : 中 学语 文教 学 教 学现 状 鲁 迅 作品 阅读 教 学
上 世纪 八 十年 代 末 . 巾 国经 济 体 制 转 型 . 开 始 全 面 走 向市 场经济 , 文 学 迅 速 由 巾 心 走 向边 缘 , 精 英文化急速 衰退 . 世 俗 化 特 征 日益 明 显 。 这 种 文 化 非 常 容 易 因 追 求 新 奇 而 被 多 少有 些 盲 目偏 激 的青 年所 接 受 。 由 于 传统 文化 修 养 不 深 , 再 加 上 审 美 趣 味 的庸 俗化 ,安 宁 享 乐 几 乎 成 了 当代 青 年 学 生 普 遍 的追 求 。 他 们无 法理 解鲁 迅 , 觉 得 鲁 迅 活 得 太痛 苦 , 似 乎 鲁 迅 一 生 都 沉 浸 在 思 考 与 孤 独 之 巾 .而 鲁 迅 所 思 考 的 民族 的 命 运 与前 途离他们太远 , 读鲁迅的书太沉重。 1 . 2 从 鲁 迅 作 品 教 学 内部 看 从 选 文 到 主 题 解 读 、从 教 学 指 导 思 想 到 具 体 教 学 方 法 等 各 方 面 都 存 在 严 重 的 缺 陷 。 从 新 中 国成 立 以来 直 到 上 世 纪 九 十年代 , 鲁 迅 作 品被 当做 思 想 政 治教 育 的 _ T : 具, 长 期 偏 向 于从 阶 级 和 政 治 的 角 度来 解读 在 实 际教 学 l 寸 1 , 教 师 往 往 以 一 种 先 更要 有这种毅力 , 所 以, 在晨读 时间 , _ 每周至少要 抽 l 叶 J 天 时 间进 行 全 体 学 生 的 诗 词 诵 读 , 让 大 家 存 吸 纳 新 诗 时 巩 固 旧诗 , 温故知新 . 效 果 良好 2 . 抓住诗词眼 , 鉴 赏 古诗 词 卉人 写诗讲 究 “ 不着 一字 , 尽 得 风 流 ”、 “ 吟安一 个字 , 捻 断数 茎 须 ” , 力 求 一 字传 神 . 一 语 惊 人 。 一 首 诗 中 传 神 的字 句 就如同这首诗词 的眼睛 , 即 整 首 诗 词 的 主 旨 句 。 抓 住 古 诗 词 的诗眼或词眼 , 是 教 学 古 诗 词 的一 个 突 破 口 。 比如 大 家 熟 悉 的王安石《 泊船瓜洲》 的“ 春风又绿江南 岸” 一 句巾 的“ 绿” 字, 诗人曾用过“ 到” 、 “ 过” 、 “ 入” 、 “ 满” 等, 但 终觉不如“ 绿” 字好 。 原因是 : 用“ 绿” 字诗 意就更显深沉 , 情思 浩荡 , 不 但 生 动 形 象 地写 出了江南 春风和 煦 , 百草逐 生 , 流 露 m 了 诗 人 当 时 奉 诏 入 京 的喜 悦 . 还 有 经 历 罢 相 之 后 被 征 召 回 朝 的 重 重 忧 虑 。一 个“ 绿” 字 高 度 概 括 诗 人 的 喜 悦 、 彷 徨 等 丰 富 的 内心 世 界 , 着实让人称道 。 3 . 联 系生 活 . 运用古诗词。 我 们 不但 要 教 会 学 生 学 习 如 何 诵 读 ,如 何 理 解 ,如 何 鉴 赏。 更 要 让 学 生 懂 得 如 何 运 用古 诗词 。比如 当我 们带 领 学 生 登 上 了高 山 之 巅 ,可 以 问 学 生 : “ 此 时 你 最 想 用 杜 甫 的 哪一 句诗 来 表 达 自 己的 心情 ? ” 学 生 一定 能答 I { J : “ 会当凌绝顶 , 一 览众 山小 。 ” 当有 学 生 考 试 失 意 时 , 可 以 问 其 他 同学 , 我 们 可 以 用 李 白的 哪 句 诗 来 劝 慰 他 ? 学生答 : “ 长 风 破 浪会 有时 , 直 挂 云 帆 济 沧 海 。” 古 人 写 诗 非 常 重 视 意境 的创 造 。意 境 的 创 造 要 经 过艰 苦的过程 . 具有深远 、 含 蓄 的 特 点 。 因诗 词 是 一 种 高 度凝 练 的 文学 样 式 . 它往往以极简洁而形象的语言创造完美的意境 , 表 达 出 丰富 的思 想 内容 和 主观 情 感 ,因 此学 生 在 对 其 进 行 把 握
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

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我虽然一直关心中小学语文教育,但却尽可能避免给中小学老师作报告,因此拒绝了许多约请。
因为我深知自己缺乏在第一线进行教学的经验,害怕讲一些不着边际的大道理,让老师们失望,更怕发生误导。
我唯一敢讲的,是鲁迅作品教学,这不仅因为我的专业就是研究鲁迅,更因为我在2004年、2005年在我的母校南师附中和北大附中、北师大实验中学开设了“鲁迅作品选读”的选修课,去年还在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开设了类似的课程。
我在这几所学校上课的讲稿,包括和学生课堂上的讨论,和学生的作业,课程结束后的调查中学生的反映,都已辑为《钱理群中学讲鲁迅》一书,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有了这样的实践经验和总结,我就有了点底气,敢在这里讲了。
但我也有自知之明:这不过是个人的一些经验和熟悉,并非具有普遍性,更谈不上示范性,一切都要靠在座的诸位老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姑妄讲之,大家就姑妄听之,参考算了。
我想讲两个问题:熟悉问题和教法问题。
一、如何熟悉鲁迅作品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意义和地位。
有人问:为何要在中学讲那么多鲁迅作品,少读点,滕出时间,多读点梁实秋、林语堂的作品,不更好吗?我不反对中学生读梁实秋、林语堂的作品,我还主张要读胡适、周作人的文章,此刻的语文教材中把他们两位排除在外,是不该该的。
咱们应该给中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开阔的阅读空间,思想文化空间,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我要强调的,是鲁迅与梁实秋、林语堂他们不同的地方,也就是我在很多场合都谈到的,鲁迅不是一般的文学家,而是具有原创性的,民族思想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学家。
这样的原创性、源泉性作家,每一个民族都不多,比如英国有莎士比亚,俄国有托尔斯泰,德国有哥德,等等,这样的作家在他那个国家、民族里,是众所周知的,人们从小就读他们的作品,而且要读一生,不断地从阅读他们的作品中,取得启迪,取得灵感,取得精神的支撑。
因此,他们的作品,老是成为国民教育的大体教材,他们的作品的教学,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性工作。
鲁迅作品教学研究刍议

濮
阳 市 职 业
实 反 差 较 大 , 到 难 教 、 教 ; 生 认 为 鲁 迅 感 怕 学
作 品中的意境难 以理解 。 觉得难学 、 怕学 。从 醒者形象 的深刻勾画 , 同构筑 了鲁迅作 品的 共 惧 怕 鲁迅 ” 到拒 绝“ 鲁迅 ” 已成为鲁迅 作品 , 精神空 间。例如《 记念刘和珍君》 “ 中:真的猛
以借助多媒体课件 中的图形变换 , 让学生 感性认识 , 提高学生 的空间想象能力。 俗话说 . 只有亲其师 , 才能信其道 。 要
做学生学 习路上 的引导者 、 帮助者 , 不做 从多角度来观察 , 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
同 时 代 人 和 后 人 的 影 响 也 是 在 一 定 的社 会 还 要 成 为 “ 子 ” — 提 供 作 文 做 人 的 示 范 。 梯 —
文 化环境下发生 的 , 因而这 些影 响不 可避免 地都要 打上 时代环境 的烙 印。而他所处的社
二、 角度换位思考 : 理解中接纳 鲁迅始终是我们的一个参照 系。尽管 当
五 、 导 激 活 学 生 思 维 。 动 学 生 学 引 调
习积 极 性
获得求知 的满足 。老师要善于启发 、 激发 用提 问启发式教学 .多 开展小组交 流讨 提倡师生互 动 。 充分 发挥学生 的主动 学 生 的思 维 。如 果 学 生 没 有 疑 问 , 要 用 论 , 就
教 师 的 任 务 是 “ 而 不 发 ”诱 导 学 问题 激起学生思维 .每个问题 的设计 要 性和创造性。如讲立体几何问题时 , 引 , 可用
段 的各个年级 。鲁迅 的作 品是 中学语文教学
作为现代文学的巨匠 ,鲁迅无疑呐喊 出
了启蒙者的最强音 ,他 以悲天悯人 的关爱 与
初中语文鲁迅文章教法探析

初中语文鲁迅文章教法探析鲁迅作品堪称经典,不仅在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生命力,还在于鲁迅个性人格的魅力和生命力让读者回味无穷、百读不厌,经得起时间考验。
不仅在当时而且直到今天、未来都有其存在的空间,不仅给人以思考的方向,还给人以思想的力量。
对于当下的中学生语文学习来说,鲁迅作品有利于学生阅读、反思,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艺术品味的涵养;对未来的发展来说,学生能通过鲁迅作品了解历史、社会和人生,感受社会的变化和语言的声音。
总之,鲁迅与其作品属于沉重的、强健的,关系人生大问题的那一类,它代表的是一面精神的旗帜,让鲁迅精神在学生心灵中生长起来,这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具有深远的价值。
而事实上,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也是十分丰富的。
因而中学语文课程中学习、宣传、纪念鲁迅,教育学生理解鲁迅作品是当代语文教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教学重任。
一、授课思路上一定要注意深入浅出以鲁迅的文章《风筝》为例,要当作鲁迅的作品来教,而不应当简单地当作一般的文学作品对待。
对于鲁迅的生平、主要著作及《风筝》的写作背景等应当涉及。
但如果按一般程序:作家作品、背景介绍、字词教学、文本解读、美点探究、延伸拓展,则又会显得呆板、枯燥。
可以换一个思路:不妨先不介绍鲁迅,先从文本入手,从文本语言文字的解读出发,去感受作品所描绘的文学形象,进而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
作品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的艺术功力,使《风筝》这篇作品不仅具有深沉的思想力量,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那么在这时候再去探究作者、作者的生平、作者的家世、作品所折射出的思想内涵,学生就会有兴趣,探究的结果会使他们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人格美、人情美。
他们会情不自禁地爱上鲁迅,为以后更进一步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倡导联读,运用比较法语文教学中,比较的方法可以说无处不在。
这种方法在鲁迅作品教学实践中,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因为鲁迅作品中主题的相互关联与暗合的现象大量存在。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编特点及教学建议

教材-整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编特点及教学建议赵秋艳1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语言文学学院,云南昆明650101华艳娇2昭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云南昭通657000摘要:在统编教材“坚持立德树人”的编写理念和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要充分考虑鲁迅作品的选编特点,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鲁迅作品的教育与教学价值。
关键词:教材分析;鲁迅作品;教学优化长久以来,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1922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的《初级中学国语文读本》到现行的统编教材,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曾强调指出鲁迅作品的重要性:“鲁迅是近百年来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了解最深的思想者,也是最具独立思考和艺术个性的伟大作家,鲁迅已经积淀为现代最重要的精神资源,所以让中学生接触了解一点鲁迅,是非常必要的,教材编写必须重视鲁迅。
”①—、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特点统编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编更加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兼顾时代性。
⑴关于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收录标准,钱理群教授这样认为:第一,要体现鲁迅作品与思想中的精华;第二,要让学生容易接受,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比如,初中生更适合阅读一些关于鲁迅对生命、爱与美的理解的作品,而高中生更适合阅读一些比较严肃的、有一定难度的、能反映鲁迅思想的作品。
⑵请看以下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收录表:年级段单元主题选文阅读策略写作训练点七(上)学习生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默读。
一气呵成读完全文,在阅读中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写人要抓住特点七(下)凡人小事《阿长与〈山海经〉》学习精读。
熟读精思,把握叙事角度,分清详略。
抓住细节八(上)生活记忆《藤野先生》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对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学写传记八(下)民风民俗《社戏》了解民俗,尊重民间文化,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谈加强中学语文鲁迅作品艺术的教学

谈加强中学语文鲁迅作品艺术的教学
最近,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被重新发现,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些作品不仅可以加深读者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唤醒读者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力和创作力。
要加强中学语文鲁迅作品艺术教学,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老师应该多鼓励和鼓舞学生读语文鲁迅作品。
教师可以在班上讨论所学内容,利用小组合作,建立问答环节,多设立实践性任务,让学生结合鲁迅作品,通过重新读诗文鉴赏表达出精神世界的美妙,进而激发学生的感受和欣赏力。
其次,学校应多开设相关课程,增加语文鲁迅作品艺术方面的学习机会。
教师可以依据主题汇集鲁迅作品,结合艺术素养和知识传授,让学生在某个深层次的精神动荡中慢慢感受到艺术的熏陶。
最后,学校可以组织流行文学节等活动。
学校可以邀请当代文学家、诗人、学者来研讨流行文学,在向鲁迅致敬的同时,让学生受到艺术语文熏陶,进而加深作品艺术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关于加强中学语文鲁迅作品艺术教学的一些建议。
只要把这些措施及时落实,就一定能促进中学语文鲁迅作品艺术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探究论文: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探究
鲁迅作品既充满了个性的表达,又有审美的创造,可以
称得上是不朽的经典,然而鲁迅作品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其难读难教,已是师生的共识。下面
我就鲁迅作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水平有限
俗话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端给学生一杯水。但事
实上,许多老师自己的知识思想厚度根本不够,很多教师连
对特定历史的真相和细节进行探究、还原的能力都没有,而
鲁迅的作品大都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背景,因此,怎能指望他
们向学生传递鲁迅真正的精神内涵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呢?
此外,据统计,我国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并未全部
达标,很多教师只有高中、职高学历。所以教学中出现问题
是很正常的。
(二)课堂教学重知识轻能力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知识的学习。中学鲁迅作品的
学习也不例外,而新课标的精神就强调了,知识不仅仅是掌
握概念,记住教师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应用语文,运用
语言文字的能力。而对鲁迅作品,许多老师所做的依然只是
语言教学工作,例如,小说《故乡》就大讲特讲,我所记得
的故乡全不如此和故乡本也如此以及仿佛也就如此之间的
区别和联系,硬抠词的含义,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一
篇文章学下来学生所得无几,能力培养何处体现?
(三)学生体验情感不得
鲁迅先生是首屈一指的文学家,在文坛上的地位,可以
说在现代的中国历史上都是十分显赫的。但他当年所面对的
是一个政治黑暗的时代,他需要同种种的黑暗势力做斗争,
而今天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宽松和谐的时代。年轻人无法体会
先生作品中的那些精神价值了。以致在学习和阅读鲁迅文章
的时候有不少学生并不喜欢,甚至出现了一怕文言文,二怕
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使得鲁迅、鲁迅作品离当代中
学生越来越远。让学生体验不了情感,要亲近爱戴鲁迅便更
难了。
二、教学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现金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存
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鲁迅作品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格的养成,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
此我就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提以下三点设想,以期抛砖引玉。
(一)提高教师的业务修养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在课堂上,学生会把老师的一
字一句视为真理,会把老师的一举一动作为榜样。所以,老
师必须正确真实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这一点就要先提
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文化修养。老师经常教育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老师也应如此。借此增加自身的思想文化内涵。另
外,学校组织的继续教育也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自身修养
的良好途径。总之,当了老师也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应适
时的给自己充电,以不辱于教师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
(二)改革鲁迅作品教学方法
为了响应新课标的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的
方式,改革教学方法抛弃老师告知的落后的教学方法,让学
生自己通过查资料,提问题,小组讨论等方法得出结论,老
师只在探究卡壳时提供指导。除此,中学鲁迅作品还可以采
用感悟法,强调以人为本,让学生先感后悟。阅读中,教师
应从文本入手,创设情境,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让学生
以生命体验去悟出文本的历史意义,解读文本的内涵,从而
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此中情感的熏陶才能得以施展。
比如对《风筝》的解读,我试着从亲情这个角度让学生
去感受小兄弟对风筝的入迷,看到别人放风筝,小兄弟如痴
如醉;而当“我”毁坏了小兄弟的的风筝以后,在“尘封的
什物堆中”的弟弟的反应。“我”蛮横的毁坏了风筝,并“傲
然”离去;小兄弟只“绝望”留在原地。兄弟俩截然不同的
表现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一个是追求美的心灵被扼杀而
痛苦无告,一个是缘于病态的偏见和封建长幼尊卑伦理的威
力而进行伤害美的心灵。越书写“我”的“胜利”,则越显
得“精神虐杀”的可恶。特别当“我”怀着“沉重”的心去
讨他的宽恕时,小兄弟却“惊异的笑着”,还说:“有过这样
的事吗?”而且“全然忘却,毫无怨言”,这也不正是美的
情操吗?朴实的语言,展示两颗美好的心灵:一个严于自责,
有错就改;另一个是宽于待人,不计较别人的错处,这也正
是美的心灵的写照。
(三)领悟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
领悟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我想最主要的是:了解生平经
历,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作者一生的情感主线,由此挖掘其
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以《藤野先生》为例,首先了解本文
的写作背景。本文最初发表时,副题为《旧事重提之九》,
而《旧事重提之八》的结尾部分则谈到,作者在南京水师学
堂肆业,又转至矿路学堂毕业时“爬上天空20丈和钻入地
下20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的心情感受。鲁迅满腔热血
想学到本领以报效祖国,远大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鲁迅
对到处乌烟瘴气的南京失望之至,自己在学问上也是“上穷
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于是他认为摆在他脚下的
路只有一条—到国外去!其次,了解鲁迅思想发展的历程。
然后,再去把握文章的内容,再去挖掘他文章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