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行为动机;(3)能够领会古代兵法策略和忠诚、义气等传统美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增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悟;(3)学会对比分析,从多个角度评价信陵君的行为和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忠诚、义气、勇敢等优秀品质;(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境,勇于担当,积极进取。

二、教学重点1.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 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行为动机;3. 古代兵法策略和传统美德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对古代兵法策略的理解和运用;2. 对信陵君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3. 培养学生忠诚、义气等品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信陵君窃符救赵》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信陵君的相关历史背景资料;3. 教学工具:PPT、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信陵君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信陵君窃符救赵》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行为动机。

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增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悟。

5.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评价信陵君的行为和品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拓展能力。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和救赵的原因。

(3)能够鉴赏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学习信陵君的英勇救赵行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和救赵的原因。

3. 鉴赏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古代文化背景和成语的含义。

2. 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和救赵的原因。

3. 鉴赏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讲解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信陵君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梗概。

1.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故事氛围。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古代文化背景和成语含义。

3. 合作探讨3.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和救赵的原因。

3.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4.1 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设置、文学手法等。

4.2 教师举例说明文中使用的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5. 文学鉴赏5.1 学生欣赏文中精美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练习6.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6.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改正学生的错误。

7. 课堂小结7.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3)能够理解成语“窃符救赵”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理解人物性格。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引导学生学习信陵君的勇敢、智慧、忠诚等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难点:1. 理解成语“窃符救赵”的含义及用法。

2. 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导入方式:讲述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习任务: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探讨任务:分组讨论,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4. 课堂讲解讲解内容:讲解成语“窃符救赵”的含义及用法,分析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5. 课堂练习练习任务: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6. 拓展延伸延伸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信陵君的其他事迹,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7. 课堂小结小结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信陵君的勇敢、智慧、忠诚等品质。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练习题。

2. 课后阅读相关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练习题完成情况、课后阅读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1. 学生对《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文学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提问、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敢、智慧、正义的品质。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把握。

人物性格的分析。

重点句子和生字词的解释。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信陵君是谁吗?他在这个故事里做了什么?2.故事梗概请一位同学简要介绍《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梗概。

教师点评并补充,确保学生对故事有全面的了解。

3.生字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生字词。

学生跟读,并尝试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4.课堂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分析其含义。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信陵君窃符救赵》,你们觉得信陵君是一个怎样的人?2.人物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如勇敢、智慧、正义等。

3.表现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如对话、描写、象征等。

4.课堂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设计一个关于《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短剧,展示故事情节。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吗?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2.文化背景讲解教师简要讲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作业布置四、教学反思1.部分学生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够,影响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信陵君窃符救赵 教案教学设计

信陵君窃符救赵 教案教学设计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生能够分析信陵君的英勇和智慧,以及他为了救赵国所做出的牺牲。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理解忠诚、友谊和爱国主义的价值观。

2. 学生能够从信陵君的行为中学习到为了正义和友情而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难点:学生能够分析信陵君的英勇和智慧,以及他为了救赵国所做出的牺牲。

四、教学准备准备:教师需要准备故事《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文本或相关资料,准备讨论和活动所需的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信陵君的历史背景和他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3. 讨论分析: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信陵君的英勇和智慧,以及他为了救赵国所做出的牺牲。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

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故事中的冲突和人物形象。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信陵君的行为和价值观,鼓励学生从信陵君的行为中学习到为了正义和友情而奋斗的精神。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信陵君的短文,或者画一幅与故事相关的插图。

六、教学评估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讨论参与、角色扮演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七、教学拓展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了解信陵君的历史背景和其他相关故事,鼓励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

八、教学反思反思内容: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教案-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教案-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教案-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文言基础知识】1、字词解析①注音释义品士无贤不肖(xiào才能低的)侯生摄敝衣冠(bì破旧的)公子往,数请之(shuò多次地)品公子姊为赵惠文王……(zǐ姐姐)冠盖相属(zhǔ连续)宾客辩士说王万端(shu劝说)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ó揣测,估计)约车骑百余乘(shèng量词)今有难(nàn危难)侯生乃屏人间语(bǐng使人退避。

jiàn秘密地,悄悄地)椎杀晋鄙(chuí动词用铁椎打)矫杀晋鄙(jiǎo动词假托……命令)品公子遂将晋鄙军。

勒兵……(jiàng统帅。

lē文中作“检阅”讲)嚄唶宿将(sùjiàng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jǐng用刀割脖子)②通假字直上载公子上坐好(“坐”能“座”)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公子与侯生决(“决”通“诀”)③词性活用A、名词作动词品仁而下士(谦逊地对待)留军壁邺(营垒──驻扎)如姬资之三年(资财──出资悬赏)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B、形容词作动词好不敢以其高贵骄士(骄傲──傲慢地对待)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公子从车骑,虚左(使……空着,使动用法)为能急人之困(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公子怪之(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C、动词的使动用法品公子从车骑(让……跟从着)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侯生乃屏人间语(让……退避)D、名词作状语北救赵而西却秦(向北,向西)皆谦而礼交之(礼貌──以礼)2、句式解析A、省略句欲以(之)观公子(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遍赞(于)宾客(省介词)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可使(之)击之(省宾语,“之”代朱亥)B、倒装句请救于魏(介宾短语后置)何功之有(“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C、判断句赢乃夷门抱关者也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D、被动句赢闻如姬你为人所杀3、难句解析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背景和情节;(2)能够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3)能够理解成语“窃符救赵”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故事情节;(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友谊、责任和荣誉等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2. 成语“窃符救赵”的含义及用法;3. 古典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礼仪、官职、地名等的文化内涵;2. 文本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3.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信陵君窃符救赵》;2. 参考资料:关于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等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等相关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深入理解文本。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扮演文本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2)引导学生体验角色情感,理解人物内心世界。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知识点;(2)强调成语“窃符救赵”的含义及用法。

6. 课后作业:(1)让学生结合文本,分析信陵君的朋友圈,探讨友谊、责任和荣誉等价值观;(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让学生查找其他有关信陵君的典故或文学作品;(2)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能够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3)能够概括故事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行为动机和价值意义。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仁爱、忠诚、勇敢等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3. 领悟故事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1. 解读文本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 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行为动机和价值意义。

3. 将故事中的道德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信陵君的背景和地位。

(2)引发学生对信陵君窃符救赵行为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结合注释,解读文本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分析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行为动机和价值意义。

(2)讲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5. 案例分析(1)选取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道德观念的认识和体会。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强调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1)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83cript>
--------------------------------------------------------------------------------
【自读导言】
1.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史传文学)的特点与写法。

2.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辨清文章的主题思想。

3.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信陵君的人物形象。

4.学习本文记事写人、布局谋篇的方法。

5.掌握文章中“就”“过”“独”“下”“辞”“无”“存”等文言实词,“之”“以”“者”“所”“安”“何”“故”“且”“莫”等文言虚词,以及特殊文言句式。

(解说: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前面已经学习了三篇司马迁的文章,因此,本课不必再对作者及《史记》进行介绍,也不宜搞文本串讲,但课文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以及重要的文言词语仍然必须掌握。

另外,作为相同体裁的最后一篇文章,教学时必须带有一定的总结性质,以使学生融会贯通,第一条要求旨在于此。

)
【自读程序】
1.有条件的学校可先让学生观看话剧《虎符》录像片断或通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信陵君的故事图片。

如果没有现代教育设备,则可自制“战国形势挂图”,并通过挂图讲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这一步骤要了解的主要内容包括:“士”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的出现及其特点;春秋“五霸”、战国“四君”(亦称“四公子”);秦赵长平之战;信陵君的悲剧人生等。

2.学生对照注解,通览全文,并完成课后“练习三”以及教师补充的词、句练习。

(此步骤最好安排在课外进行。

)
教师可补充如下词(多义词)、句(特殊句式)进行训练。

多义词辨析: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访问)
行过夷门,见侯生。

(经过)
如姬资之三年(他,代词)

此五霸之伐也(的,助词)
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助词,无义)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他,代词)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在,介词)
实持两端以观望(而,连词)
欲以客往赴秦军(用,介词)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因,连词)
特殊句式:
①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
②请救于魏(介词结构后置)
③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兼语套用)
④为寿侯生前(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
⑤而诸侯敢救者(定语后置)
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置、宾语前置、疑问句)
⑦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主谓结构作宾语、被动结构)
3.在通读的基础上,讨论每一段落的段意,然后搞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段意与层次结构提示如下。

段意:
①信陵君身份;
②人物性格特点——仁而下士;
③结交侯嬴兼及朱亥;
④侯嬴为上客;
⑤秦围邯郸,魏惧不救,公子数请,魏王不听;
⑥侯生献计,如姬窃符;
⑦朱亥与公子俱行;
⑧朱亥椎杀晋鄙;
⑨公子夺军,却秦存赵;
⑩侯生自刭;
{11}公子归军于魏而自留赵。

层次结构:
(1)①—②按照史传体例作概括介绍;
(2)③—④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为举动。

(3)⑤—{11}信陵君窃符救赵全过程。

4.学生诵读第3段和第6段,然后给文中的两个人物信陵君、侯嬴写评语。

可分A、B、C三个层次作要求,A层要求各用一幅对联来概括,B层要求用四字短语来表达,C层则可用一般的说明性语言来表述。

现将人物形象(性格)提示如下:
信陵君:求贤若渴,尊贤重士,知人善任,虚心谦恭,善纳人言,大勇大义,急人所难,抑强扶弱,具有一定的爱国精神,但有时也显得优柔寡断,束手无策。

侯嬴:冷静沉着,料事如神,多谋善断,知恩图报,一诺千金,忠心耿耿,是一个超凡出众的人才。

5.分小组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有关本文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多种解释,现将主要的看法提示如下:
(1)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突出魏公子待客以诚,和宾客们的以死相报。

(2)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政治远见。

(3)认为作者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4)认为课文主要描述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5)将上述说法予以综合,认为本文的中心可以概括为:通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经过,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高贵品格,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反映了他的政治远见和爱国精神。

6.以本文为主,兼及司马迁的其他作品,概括史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史传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提示如下:
(1)善于选择典型材料。

(2)通过对比互衬,明暗交错的手法刻画人物。

(3)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富有个性。

(4)情节曲折生动,细节细腻逼真。

(5)结构上前后照应,详略得当。

7.综合素质训练(任选一项)。

(1)请以信陵君的身份给魏王写一封信,劝说魏王派兵救赵,并准备在班里朗读此信。

(2)选择“自迎侯生”“侯生献计”“如姬窃符”“杀将夺军”“高歌凯旋”等片断,改编成课本剧,
并作3分钟表演准备。

(解说:这几个步骤基本上是根据自读导言中的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来设计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愉快学习的原则。

通过这些步骤,既可以使学生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其语文的综合素质,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思有所获。

此外,这些步骤中,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集体精神的培养。

特别是步骤4和步骤7,更是通过体验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自读点拨】
1.关于诵读。

文言文学习须从诵读入手,通过反复的诵读,增强文言语感,体悟人物情感,把握文章的脉络,汲取文章的精髓。

诵读不是一般的朗读,须带有一定的情感,运用正确的语调,读出人物的语气和作者的情感。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以课文第7段为例:此段共有五处对话,其中三处是侯生说的,信陵君和朱亥各说了一处。

侯生的第一处说话是分析晋鄙可能的态度,提供处理的办法,读的时候要沉稳从容、铿锵有力,显示出人物此时庄重果决的情态和料事如神的特点。

侯生的第二处说话连用两个反问句,这是对“公子泣”的强烈不满,在侯生看来,生死关头,需要的是刚毅果断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婆婆妈妈,作儿女之态,只会坏事,因此读此句时应当用显著的上升语调,语气严肃而带有谴责的意味。

侯生最后一处是向信陵君表示自己的必死决心,以坚定信陵君完成大业的信念,语气平缓中带有壮烈,悲怆中透着自豪,但不宜过分的慷慨激昂。

信陵君的一处说话是针对侯嬴责备的说明,语气中既有自我的辩解,又有对侯嬴的敬重,同时还有不想杀晋鄙而又不得不杀的感叹,因此,诵读时当用稍为低沉舒缓的语调。

而朱亥的一处说话是对“公子请”的回应,话语中透着“屠夫”的豪爽耿直,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激情,因此,诵读时当用流畅快速的语调,并使用较高的音量。

2.关于词义。

课文中有些词义至今仍有争议,需要进行点拨。

例如:“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一句,课文翻译为:“今天我侯嬴为公子尽力也够了。

”这说明,课文编者把“为”解作“替”,后省略了动词。

我认为释为“今天我侯嬴帮助公子也够了”更妥当些。

再如“弃之降秦”中的“降”课文未注,一般学生都会理解成“投降”,但这显然有损平原君自己的形象,其实“降”还有另外一个含义“下”或“使落下”(读作jiàng),引申为“(被)攻下”,“降
秦”就是“被秦攻下”的意思。

此外,如“从车骑”的“从”(一作后面跟着、随从,使动用法;一作驾、赶、带着),“摄敝衣冠”的“摄”(一作整理、整顿;一作撩起,后“衣冠”为偏义复音词,“冠”无义),(“如姬资之三年”中的“资”(一作出钱;一同咨,谋求意;现课文作蓄积),“欲以客往赴秦军”的“以”(一作“带着”;一作“用”;一作“与”)等都需要教师予以点拨。

3.关于结构。

本文大的情节结构容易掌握,但作者在大的情节结构中套着许多小的情节结构,这是作者匠心所在,学生在自读中可能会忽略其妙处。

例如,作者在安排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设计了信陵君四见侯嬴的小结构,使整个故事跌宕起伏,摇曳生姿,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其间又运用穿插的方式安排了如姬窃符和请朱亥两个虽小但十分重要的情节,使文章既结构完整,又详略得当,既考虑全面,又重点突出。

4.关于座次。

本文出现了许多的文化常识,其中最使学生感兴趣也最困惑的当数其中的座次问题。

为此,我们不妨绘制一幅信陵君礼待侯生,亲自给他驾车的场面图,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的主题。

绘图可参考王力的《古代汉语·车马》(即原教材第六册第九课《我国古代的车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