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秋水》学案(教学方案)
中学语文《秋水》教案

中学语文《秋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秋水》的寓意和哲理,感受庄子散文的文学魅力。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掌握重点词句的翻译和赏析。
3.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秋水》的寓意和哲理,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2.难点:掌握重点词句的翻译和赏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庄子及其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秋水》的寓意和哲理,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解释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和哲理。
(2)讲解重点词句,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翻译和赏析方法。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堂练习(1)当堂翻译重点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2)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句子。
(2)写一篇关于《秋水》寓意和哲理的感悟文章。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介绍庄子及其作品,让学生对庄子有初步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秋水》的寓意和哲理。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解释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和哲理。
2.讲解重点词句,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引导学生继续关注《秋水》的寓意和哲理。
二、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2.讲解庄子的哲学思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1.当堂翻译重点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2.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秋水》教案(精选5篇)

《秋水》教案〔精选5篇〕《秋水》教案〔精选5篇〕《秋水》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假设、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理解“非……那么……”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假设的那番感慨。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
后两句那么非常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而现实生活也确实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假如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承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他继承并开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
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根底之上,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假设命”。
这就是庄子最根本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表达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
《庄子》,现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
艺术特色主要表如今:1、想象奇幻;2、构思巧妙;3、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4、文笔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秋水》教案4篇

《秋水》教案4篇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的寓意重点、难点1.重点: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熟读成诵,对照注解,自读理解课文。
2.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初步了解庄子思想。
二、课堂导入1.庄子与〈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了的门徒所著。
〈庄子〉一书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姿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2.基本思想:主张“天道无为”三、诵读感知1.齐读课文2.正音、疏通文意。
3.解释下列短语秋水时至东面而视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始旋其面目莫己若少仲尼之闻见笑于大方之家4.特殊句式(相当于现代的固定短语),在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非……则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见……于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探讨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2.河伯见了北海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五、延伸1.归纳成语2.比较河伯和“坐井观天”中的“井底之蛙”有何异同点。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开始了一篇新的文言文的学习,课题是---《秋水》。
上一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疏通文意,老师先看看大家学习和复习的效果。
1、秋水时至:2、百川灌河:3、不辩牛马: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5、东面而视:6、不见水端:7、始旋其面目:8、始旋其面目:9、望洋:10、以为莫己若:11、少仲尼之闻:12、轻伯夷之义:13、则殆矣:14、大方之家:对于文言词语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希望大家多加留意。
《秋水》教案完美版

《秋水》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
分析并欣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理解并体会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翻译。
生僻字词的解析。
修辞手法的分析与练习。
寓意和哲理的探讨。
第二章:课文朗读与翻译2.1 教学目标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的大意和细节。
2.2 教学方法分组朗读,比较不同组的朗读风格。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进行翻译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三章:生僻字词的解析3.1 教学目标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3.2 教学方法列出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和例句演示。
学生自主查找字典,加深对生僻字词的理解。
进行字词填空练习,巩固记忆。
第四章:修辞手法的分析与练习4.1 教学目标能够识别并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
4.2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分析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
进行修辞手法的练习,让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五章:寓意和哲理的探讨5.1 教学目标理解并体会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5.2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寓意和哲理的句子或段落。
进行讨论和思考,探讨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第六章:文学背景与文化意义6.1 教学目标了解《秋水》的文学背景及其在文化中的意义。
6.2 教学方法介绍《秋水》的作者及其时代背景。
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如成语、典故等。
引导学生探讨课文对当时社会风貌的反映。
第七章:比较阅读与分析7.1 教学目标能够将《秋水》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独特之处。
7.2 教学方法选择与《秋水》主题相近的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分析不同作品在表现手法、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比较阅读的心得。
第八章:创意写作与表达8.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将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运用到写作中。
8.2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秋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水》。
(2)理解《秋水》的诗意和主题思想。
(3)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增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2)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通过《秋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秋水》(节选)2. 教学重点:理解《秋水》的诗意和主题思想,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3. 教学难点:理解《秋水》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与自然有关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2)向学生介绍《秋水》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秋水》的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秋水》,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引导学生背诵《秋水》,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理解诗意:(1)让学生自由朗读《秋水》,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2)教师讲解《秋水》的诗意和主题思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分析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1)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2)教师总结并讲解《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引导:(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秋水》的感受和体会,引导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beauty of nature and the greatness of life.(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秋水》教学教案设计

《秋水》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水》。
(2)理解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秋水》。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体味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
3. 诗歌意境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次的含义的理解。
2. 诗歌的创意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秋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水的美丽。
(2)简介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秋水》,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秋水”、“长江”、“天地”等。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等。
5. 创意写作:(1)让学生运用诗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2)分享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秋水》。
2. 写一篇关于《秋水》的观后感。
3. 进行一次关于秋天的摄影比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秋水》的情况。
2. 学生对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 学生对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和创意写作的展示。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对于学生的创意写作,教师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刘禹锡的其他诗作,如《陋室铭》、《乌衣巷》等。
《秋水》教学设计7篇

《秋水》教学设计《秋水》教学设计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秋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结合语境、借助工具书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1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 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 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 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秋水》语文教案设计

《秋水》语文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秋水》。
(2)理解课文《秋水》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秋水的描写和赞美。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秋水》。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秋水的美丽和神秘,增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领悟到人生的无常和变幻,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秋水》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秋水的描写和赞美。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深层含义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秋水》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秋水的美丽。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描写的秋水的感悟和欣赏。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的深层含义,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秋水的感悟的短文,培养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秋水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秋水的实景之中,增强对秋水的直观感受。
2.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启发思维,激发学生对秋水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
高三语文:《秋水》学案(教学
方案)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三语文:《秋水》学案(教学方案)
郑光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
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望洋兴叹”,一个是“贻笑大方”。
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 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
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
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
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
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
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
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
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
课文节选的是《秋水》
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
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
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
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
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
批判层层展开,
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河伯批己浅薄
贻笑大方
3、小界。
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
(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
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流。
)
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辨别。
)
(二)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
(名词,海神名。
)
以为莫己若者。
(动词,如、及、比得上。
)
(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
东:向东面。
)
东面而视。
(方位名词作状语。
东:朝东,向东。
)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
(四)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
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
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