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课文《秋水》公开课教案
高一课文《秋水》公开课教案合集十四篇

高一课文《秋水》公开课教案合集十四篇篇1:高一课文《秋水》公开课教案高一课文《秋水》公开课教案在中国有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无为而治”的误解。
人们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这实在是误解了庄子的本意,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君主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庄子可以说是一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者。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
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给大家讲两个庄子的故事吧。
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使臣带丰厚的物品金钱迎请他出仕,并许诺让他做宰相,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
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
明确:这个故事说明: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
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有关庄子的这个思想,建议学生课后阅读《逍遥游》。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另一点,即:常人以为贵的,而庄子恰恰看不起;而常人认为贱的,却偏偏有时庄子所追求的。
《秋水》公开课教案

《秋水》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秋水》的背景和作者。
激发学生对秋水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秋水》的背景和作者。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秋水的美丽景象。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秋水的特点和魅力。
利用多媒体展示秋水的美丽景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1.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秋水的了解和印象。
介绍《秋水》的背景和作者。
展示秋水的美丽景象,引导学生欣赏和描述。
学生分享对秋水的感受和想法。
1.5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收集学生的感受和想法,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二章:文学鉴赏2.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秋水》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2 教学内容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手法。
解读《秋水》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和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
利用解读和讨论的方式,探索《秋水》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秋水》的文学特点,如语言、情节、人物等。
分析《秋水》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如秋水代表了什么情感或思想。
学生进行解读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启发。
2.5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收集学生的解读和观点,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三章:创意写作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创意写作表达对秋水的感受和想象。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秋水》中的表达手法和情感描绘。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创作关于秋水的短文。
3.3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秋水的感受。
提供写作指导和示例,帮助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3.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秋水》中的表达手法和情感描绘。
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秋水的独特感受。
提供写作指导和示例,帮助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秋水》教案(公开课)

《秋水》经典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秋水》的背景及意义。
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
简述《秋水》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价值。
1.3 教学步骤1.3.1 展示《史记》和《秋水》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关注。
1.3.2 提问:“你们对《秋水》有什么了解?你们想知道些什么?”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加深学生对《秋水》历史背景的认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分析《秋水》的创作背景及其与司马迁个人经历的关系。
2.3 教学步骤2.3.1 展示司马迁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关注。
2.3.2 提问:“你们认为司马迁在创作《秋水》时,可能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2.3.3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第三章:文本解析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秋水》的文意。
引导学生领悟《秋水》所蕴含的道理。
3.2 教学内容分析《秋水》的结构、语言、人物、情节等。
引导学生思考《秋水》所表达的主题和寓意。
3.3 教学步骤3.3.1 让学生阅读《秋水》,理解文意。
3.3.2 提问:“你们认为《秋水》中的人物有哪些特点?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3.3.3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第四章:情感体验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秋水》中的人物情感。
激发学生对作品情感的共鸣。
4.2 教学内容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交流和探讨。
4.3 教学步骤4.3.1 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准备表演。
4.3.2 提问:“你们在扮演过程中,感受到了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吗?你们是如何体会到的?”4.3.3 小组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提出意见。
第五章:拓展思考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秋水》中汲取智慧,应用于现实生活。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秋水》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秋水》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秋水》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秋水》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名篇《秋水》的作者、背景及其文学特色;2.掌握本诗的词汇和语言结构特点;3.通过分析课文内容,领会唐代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4.引导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人生哲理,增强对生命的敬畏心和对自然的敬爱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对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的认识;2.学生对本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的掌握;3.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思想内涵的理解;4.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了解唐代诗歌背景和特点教师可通过对唐代文化的概述,介绍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如思想开放,文化辉煌等。
2.介绍《秋水》的作者、背景及其文学特色讲解杜牧的生平、创作经历和文学成就,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及文学特色,如以婉凄的笔调写出佳人远去的悲伤,境界高远而不失清幽。
3.学习词汇和语言结构特点分析本诗的词汇和语言结构特点,如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营造凄凉的氛围,表现人们对时光流转的感慨等。
4.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内容,探究唐代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以及作品所表达的哲理和情感。
5.创新思维与批判思维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歌的欣赏和分析,发展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通过对诗歌体裁、文学语言运用、文学意义等方面的探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能力。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讲解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诗歌背景和特点、作者生平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等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特点,领略本诗的文学品味。
2.分组讨论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同伴之间互相讨论来提高对诗歌意境和思想内涵的深入理解。
3.课堂演讲可以让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述说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方法课堂小测评:评测学生对诗歌内容基本掌握情况,检查学生对唐代诗歌特点的理解。
《秋水》教案(精选5篇)

《秋水》教案〔精选5篇〕《秋水》教案〔精选5篇〕《秋水》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假设、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理解“非……那么……”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假设的那番感慨。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
后两句那么非常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而现实生活也确实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假如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承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他继承并开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
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根底之上,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假设命”。
这就是庄子最根本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表达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
《庄子》,现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
艺术特色主要表如今:1、想象奇幻;2、构思巧妙;3、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4、文笔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秋水公开课教案范文

秋水公开课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秋水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品味秋水的优美文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秋水的描绘,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秋水》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秋水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3. 欣赏秋水的优美文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秋水》的内容,把握秋水的特点。
2. 分析秋水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1. 秋水的象征意义难以理解,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提高阅读效果。
2. 采用图片展示法,展示秋水的美丽景色,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秋水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秋水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品味秋水的优美文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秋水的描绘,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秋水》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秋水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3. 欣赏秋水的优美文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秋水》的内容,把握秋水的特点。
2. 分析秋水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1. 秋水的象征意义难以理解,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提高阅读效果。
2. 采用图片展示法,展示秋水的美丽景色,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秋水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秋水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秋水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秋水的理解和感受。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秋水》,理解课文内容。
《秋水》教案(公开课)

《秋水》经典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秋水》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能够背诵并默写《秋水》全诗。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
运用文本比较的方法,探讨《秋水》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诗人简介: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
诗作背景:唐代社会风貌和自然景观对诗作的影响。
2.2 课文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秋水》全诗,感受诗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教师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课文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秋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教师以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秋水》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分享自己对秋水的记忆和感受。
3.2 课文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节奏。
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比较,探讨《秋水》的独特之处。
3.4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理解感悟进行自我评价。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收获和感悟。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和表达技巧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秋水》的全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相关资料提供诗人王之涣的简介和诗作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3 辅助教材提供相关的诗歌鉴赏教材和阅读材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拓展。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学生预习《秋水》课文,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公开课《秋水》教案设计

公开课《秋水》教案设计公开课《秋水》教案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公开课《秋水》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开课《秋水》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以养良好习惯。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具准备:投影仪课件一、明确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二、教学步骤(一)导入语: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课文《秋水》公开课教案一、导语在中国有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无为而治”的误解。
人们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这实在是误解了庄子的本意,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君主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庄子可以说是一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者。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
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给大家讲两个庄子的故事吧。
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使臣带丰厚的物品金钱迎请他出仕,并许诺让他做宰相,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
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
明确:这个故事说明: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
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关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建议学生课后阅读《逍遥游》。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另一点,即:常人以为贵的,而庄子恰恰看不起;而常人认为贱的,却偏偏有时庄子所追求的。
这说明庄子对待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常人是不同的。
常人总是以“功利”为标准来衡量事物,而庄子恰是最不功利,最具超功利情怀的“超人”。
所以“人都会经受灾患、苦难和磨砺,但当种种坎坷,“功利”已全然无计、陷于无路可走的时候,惟庄子,才能给你以帮助、给你以心灵的栖息之地!”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这应该也是一种智慧吧故事二: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人的生和死,就像白昼和黑夜的更替一样自然,生不足喜,死不足悲,生活上应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安心适时而顺应万事万物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当与他艰苦度日、相依为命的妻子去世后,他没有像一般人一样哭哭啼啼,而是敲着瓦盆唱了一曲歌颂妻子一生的歌。
教师总结,并具体介绍《庄子》一书。
庄子一生贫困,却甘愿闲居独处,他坚守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无为而治的主张,他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他生活上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
庄子的思辩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
庄子思想集大成的《庄子》一书是更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同学们齐读,了解《庄子》这部书:《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写,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写。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
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于一炉;它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三、课文梳理庄子是智慧的,《秋水》就注定是富有智慧的,学完《秋水》之后,我们肯定会聪明很多。
闻一多先生曾有如此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
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今天我们就要真切地认识一下这位让闻一多先生崇拜到发狂的庄子了。
㈠初读课文,读出文章气韵1、单个学生读,纠正字音及停顿首先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篇课文。
问:这位同学的朗读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1)纠正字音泾(jìng)流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少(shǎo)仲尼之闻殆(dài) (2)纠正断句: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2、过渡:其实,文言文的诵读,最主要的不是普通话的问题,也不是字音是否准确的问题,而是要读出文章的气韵,读出文言文的魅力。
下面我们先一起来听课文朗读。
教师范读(配乐动画朗读)整片课文以平行语势为主,诵读时语调要平缓,但有两个地方有情感的起伏,读时要注意:一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自。
”要读出河伯的洋洋自得、喜悦;二是单看一“叹”字,就知道较之前,朗读时应该低沉些缓慢写,以表达心情的沉重。
3、根据诵读提示,同学们大声诵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韵来。
4、请一位同学再读课文,并让学生点评㈡疏通文义,积累文言知识同学们把这篇文言文读的很有气韵,可同学们能否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这篇课文吗?下面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课文,并圈点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式。
同位前后位之间共同解决疑难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多媒体检测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式(注意给点时间落实到课本上)1、通假字①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②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2、古今异义词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③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今: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今义,常指我国一部分海域。
)④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方位词,东边)⑤大方之家(大道理;后又称博学的人为“大方”或“方家”;大方之家即修养高,明白事理的人,今:今义常用于“大方向”、或者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3、词类活用①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令)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③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④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⑤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4、文言句式A、判断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者,……也”表示判断)②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如果不是……那么就……”)B、宾语前置句①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即“莫若己”:无人能比得上自己)②我之谓也(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即“谓之我也”: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
)C、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用“见……于……”表示被动,“见”表被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比如“他被骗”,我们文言文可以说“彼见欺”,而“他被人骗”,我们就不能说成“彼见人欺”,而要说成“彼见欺于人”。
)D、固定句式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古汉语常见,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
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5、一词多义若:1、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2、以为莫若己者动词,比得上闻:1、闻道百动词,听到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名词,学识之:1、泾流之大代词,这样2、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无意3、仲尼之闻助词,的于: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在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始:1、于是焉河伯始旋见面目副词,才2、始吾弗信名词,开始㈢品读课文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思考:⑴、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两个人?河伯——传说中的河神若——传说中的海神⑵、河伯在自己的河中及后来到了海中,这前后河伯在感情上有没有发生了变化呢?(有)那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开始河伯的感情是———欣然自喜,后来———望洋兴叹)2、河伯为什么“欣然自喜”?请用文中的话回答生答,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你想象一下百川“灌”河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而灌字很有霸气,我们篮球上有大力灌蓝,灌是从上到下的,那种气势力度是令人震撼的,所以河伯就有骄傲的资本了。
别的河流是流出来得,我的河流是灌出来的。
就是不一样(蛮强劲的,水流多而且汹涌澎湃,极有气势)“径流”,直涌的水流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就是那种直流,浩荡奔涌,一泻千里的洪水。
为什么会不辩牛马,这说明了什么?多远的距离才能使你不能分辨牛和马呀?这是说明黄河非常的雄伟开阔,应该是这样的吧?请同学仔细看屏幕,PPT显示黄河的雄伟开阔。
小结:既然眼前的黄河如此宏伟壮观,如此气势磅礴,作为黄河之神的河伯,他的心情是怎样?用词语形容河伯的心理。
(踌躇满志,洋洋自得,飘飘然)所以刚才同学的朗诵怎样调整一下会比较好一些?语调高昂,带着一种骄傲与自豪,同时语速要慢一点,才能表达出那种有点孤芳自赏的自负与自傲,最好能带点摇头晃脑,对吗?请同学再读。
点:好的朗诵,应该建立在对文字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基础上。
河伯是“自喜”了,而且以为天下美景尽在掌握之中,但作为局外人的我们知道他的这种“自喜”实际上是一种什么的外现?(自大自负,妄自尊大,夜郎自大)3、见到大海之后,河伯为什么要望洋兴叹呢?同样请你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端:边际。
寥寥数语,将一片无边无际的海的世界呈现出来。
若你是他,你心里会怎么想?大海接纳众流、浩瀚无边,黄河与之相较,实在是太渺小了。
所以河伯“叹”的是自愧弗如,认识到自己的简陋与渺小,河伯“叹”的是为自己先前的浅薄而甚感惭愧,为刚才的自我得意孤陋寡闻而汗颜,(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边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
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
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认识到自己的简陋与渺小后,又为自己先前的浅薄而甚感惭愧,故而会望洋兴叹。
一个喜,一个叹,河伯的心理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此一“叹”字,显示的是河伯自觉渺小之后的羞愧心理。
)还有一个细节,同学注意到吗?在之后的语句中,句末的语气助词明显地多于前段,所以朗诵时停顿的时间要稍微长一点。
谁能说一下,此时放慢语速说话的河伯脸上会是怎样的一种神态?(羞愧,若有所思,怅然若失,佩服)在理解的基础上,同学一起齐读这一部分4、⑴如果说之前怎们认识了一个狂妄自大的河伯,那么此时的河伯又给了你怎样的印象?(知错就改,有自知之明,谦虚)错而能改,善莫大焉(前面我们还认识了知耻近乎勇的廉颇)苏格拉底也曾说过“骄傲是无知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