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获奖教学设计
《秋水》优秀教案(精选10篇)

《秋水》优秀教案(精选10篇)《秋水》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水》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秋水》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二、简介《庄子》并解题: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秋水》教案4篇

《秋水》教案4篇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的寓意重点、难点1.重点: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熟读成诵,对照注解,自读理解课文。
2.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初步了解庄子思想。
二、课堂导入1.庄子与〈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了的门徒所著。
〈庄子〉一书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姿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2.基本思想:主张“天道无为”三、诵读感知1.齐读课文2.正音、疏通文意。
3.解释下列短语秋水时至东面而视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始旋其面目莫己若少仲尼之闻见笑于大方之家4.特殊句式(相当于现代的固定短语),在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非……则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见……于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探讨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2.河伯见了北海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五、延伸1.归纳成语2.比较河伯和“坐井观天”中的“井底之蛙”有何异同点。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开始了一篇新的文言文的学习,课题是---《秋水》。
上一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疏通文意,老师先看看大家学习和复习的效果。
1、秋水时至:2、百川灌河:3、不辩牛马: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5、东面而视:6、不见水端:7、始旋其面目:8、始旋其面目:9、望洋:10、以为莫己若:11、少仲尼之闻:12、轻伯夷之义:13、则殆矣:14、大方之家:对于文言词语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希望大家多加留意。
2024年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精选8篇)

2024年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精选8篇)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篇一[导言]:选自《庄子》的《秋水》是一篇寓言故事。
故事虽短小,情节也简单,但是主人公河伯的形象丰满动人,惟妙惟肖。
此外,全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值得好好体会感悟。
在这个环节之前,我引导学生串讲了课文,学习了需要掌握的几个词语,练习运用了“望洋兴叹”和“见笑大方”这两个成语,分析了故事中何伯的人物形象,学生对课文十分熟悉,这就为下面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蕴含其中的哲理,获取生活的智慧,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一切显得那么的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以下是引导学生感悟本文哲理启示的一段课堂实录。
[生]我谈一下整篇课文给我的启示。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人所能学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而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懂得了很多,是非常渊博的,而应当时时刻刻做到谦虚。
[生]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比别人都伟大,那是很可怕的,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生] 任何时候不能太骄傲,自我感觉不能太良好,狂妄自大只能让内行嘲笑。
[师]这几个同学都从文章整体得到了一定的启示,非常好,再有没有别的见解?[生]我觉得文章想告诉我们的就是戒骄戒躁。
[师]还有吗?[生]我读了第一句话有点想法。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说明黄河水以前并没有这么壮观,许多河流的注入才壮大了它的声势,学习就像黄河一样,需要积累,才能积少成多。
[师]非常好!*同学非常善于挖掘语言深层的意义。
谁再说说?[生]何伯看见自己壮观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广阔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觉得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师]太好了!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生]人不但要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还要善于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进步,《劝学》里面说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秋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水》。
(2)理解《秋水》的诗意和主题思想。
(3)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增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2)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通过《秋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秋水》(节选)2. 教学重点:理解《秋水》的诗意和主题思想,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3. 教学难点:理解《秋水》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与自然有关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2)向学生介绍《秋水》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秋水》的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秋水》,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引导学生背诵《秋水》,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理解诗意:(1)让学生自由朗读《秋水》,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2)教师讲解《秋水》的诗意和主题思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分析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1)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2)教师总结并讲解《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引导:(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秋水》的感受和体会,引导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beauty of nature and the greatness of life.(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秋水》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秋水》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秋水》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1一、引言《秋水》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千古绝唱,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珍宝。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也在积极创新,这篇文章将针对《秋水》这一经典诗歌,设计一堂九年级语文课的教学方案。
通过本篇文章的阐述,让我们了解到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领会《秋水》这一杰作的魅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教师引导教学活动开始,教师应先向学生介绍杜牧及其史诗创作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杜牧人生经历和《秋水》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在介绍杜牧及其创作背景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初步阅读《秋水》。
在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些相关的图片和文化载体,让学生更加贴近文化内涵,深刻体验秋水的魅力。
三、学生阅读学生在了解了背景信息后,可以学生由自己独自阅读选定的《秋水》。
为了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读几遍,感受和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感受。
让学生漫步在诗篇中,把自己的情感和思考酝酿进去。
在学生独立阅读结束后,老师带领学生集体深度探构《秋水》。
这一阶段教师不再为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语言艺术等处,让他们对《秋水》的理解更加广泛和深入。
四、启发式教学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行发掘诗歌的美妙之处。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几个方面来把握:1.开头的穿越秦岭在诗歌的开头,作者通过一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传达出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慨和情绪,引出了诗歌下文的主旨。
2.中间的淡淡的哀怨在诗歌的中间,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形容词和动词,刻画了秋水之美妙与虚无的矛盾,体现出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3.结尾的寄情天涯在诗歌的结尾,作者通过一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出自己所蕴含的人文情感和真善美理念,诗歌透出了深邃的人文关怀,反映了古代文化的内涵。
五、学生展示在学生深入领会了《秋水》的内涵和艺术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应的任务,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展示。
《秋水》-教学设计-教案

《秋水》-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秋水》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章的作者和背景。
阅读并理解文章的开头部分。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二章:文章内容理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和事件。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事件。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比喻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三章:文章主题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题的深层含义。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并表达自己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题的深层含义。
3.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四章:情感理解与表达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达文章中的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情感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文章中的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情感的深层含义。
4.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5.3 教学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启示的思考。
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秋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秋水》是一篇描绘秋天景色的散文,通过对秋天河流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宁静。
课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我”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合作精神。
(2)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秋天的美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2)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和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秋水》,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特点。
(2)作者简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2)教师引导总结,培养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五、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关于秋天的美景的作文。
3. 搜集其他描写秋天的文章,与同学分享,相互学习。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学生的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秋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秋水》这首诗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诗的主题和背景。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秋水》。
2. 分析诗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教学活动:1. 播放与《秋水》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 向学生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3. 分享《秋水》的创作背景和动机。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学生对诗的主题和背景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秋水》的诗意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秋水》的诗意和主题。
2.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 引导学生朗读《秋水》并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情感和意境。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程度。
2. 学生对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解读能力。
第三章:文学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秋水》的文学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学历史的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秋水》所属的文学流派和时代背景。
2. 分析《秋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宋词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分析辛弃疾在宋词中的地位和影响。
3. 探讨《秋水》在辛弃疾词作中的特殊意义。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程度。
2. 学生对文学背景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第四章:创意写作1. 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2. 帮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如写一首以秋水为主题的短诗。
2. 指导学生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教学活动:1. 向学生提供写作prompt,引导他们展开创意写作。
2. 引导学生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获奖教学设计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秋水》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秋水》在教材中是一篇自读课文。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执教意图应着眼于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研习课文,加强语文积累,从而真正成为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研究性阅读。
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讲述人生道理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秋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这一单元学习的是先秦诸子的部分优秀散文,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在了解思想内容外,着重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品味先秦诸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学习其创作手法,感悟人生哲理。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文意浅显但包含的文言知识点集中,语言优美,是庄子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学习《秋水》,探究其文言知识和创作手法,对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
进入高中后,《秋水》是学生在教材上接触的第八篇文言文。
因此,此时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但所掌握的知识点还较为零散,需要集中整合。
同时,作为古代经典,《庄子》是极富智慧的,因而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把握庄子的思想和文风是有一定难度的。
再者,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对文言文的兴趣缺乏、掌握的知识不够系统、对文言文的学习内在规律认识不足等原因,他们尚未形成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庄子本人及其思想,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成语,掌握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等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学习对比的手法,训练鉴赏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五、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实词。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对策:1. “四步阅读法”:字音、字形、字义、翻译是文言文在表面上的四大块内容。
学生牢固地掌握并积累字音、字形,对答好高考的基础知识题很有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字词意思和翻译方法,在答高考的文言文阅读题时会受益匪浅。
此法为教师本人原创,即在初次接触一篇文言文时,应采取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通读全文,着眼点在于掌握字音;第二步,二次通读全文,着眼点在于掌握字形;第三步,再次通读全文,着眼点在于参借助课文下方的注释,掌握字词的意思;第四步,视觉翻译,将课文下方的注释遮住,然后在眼睛扫过课文的同时,在心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
在《秋水》一课中,教师将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采用“四步阅读法”疏通全文。
2.“积水成渊”:让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小卡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固定句式、成语等,并要求学生学会利用零碎的时间反复加强对卡片上文言知识的记忆。
(二)教学难点:总结文章的艺术特色,掌握对比的手法。
对策:合作探究法六、教学策略与手段(一)课时安排:两个课时(二)教学策略:1.教法(1)诵读法。
指导学生学会“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掌握诵读规律。
(2)扩展迁移法:引导学生在课后阅读《秋水》全文,从而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与文学氛围中,真正体悟庄子的智慧与文风,并在这过程中,夯实语言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3)“四步阅读法”。
让学生牢固扎实地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并能翻译全文,并能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问答法。
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
2.学法新课标要求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这将成为本课教学最主要的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也让学生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
(1)自主探究法。
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归纳课文的实词、虚词、句式,疏通全文。
(2)合作探究法。
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堂上讨论交流,深入理解文章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3)“积水成渊”: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采用小卡片积累成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七、课前准备(一)学生的学习准备:采用“四步阅读法”预习。
(三)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课文朗读带,课件(介绍“四步阅读法”,作者及其生平、创作等)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回顾旧知识导入:让学生说说“望洋兴叹”、“贻笑大方”的意思。
1.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
仰望海神而兴叹。
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2.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指让内行人笑话。
让学生课后把这两个成语写到小卡片上,贯彻“积水成渊”的方法。
这两个成语出自庄子的《秋水》,由此引出对庄子的介绍。
(二)走近作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其代表作《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其中内7篇,外15篇,杂11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
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流畅,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曾称赞庄子的文章“汪洋辟阉,仪态万方”。
(三)课文梳理1.集体诵读,由教师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音读-意读-情读-美读”。
2.课件上显示文言文“阅读四步法”。
这一方法是本人在高中时总结出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由此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大胆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并多与老师、同学沟通。
”3.按照“四步阅读法”的步骤疏通全文。
在疏通的过程中,主要由学生自主提出重要的字音、字形、字义和句子翻译,教师加以点拨和纠正。
同时提醒学生课后将这些知识记到小卡片上。
(1)字音:泾(jìng)涘(sì)殆(dài)(2)字形:泾、涘、渚、焉、殆(3)字词义:①实词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道,道理。
百,泛指多。
少仲尼之闻:见闻、学识。
子之难穷:穷尽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②活用词语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河流古今异义至于北海古:到今:表示另起话题于是焉古:在这时今:连词,表结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作动词,轻视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③通假字不辩牛马:同“辨”,分辨。
径流之大:同“径”,直。
(4)翻译:注意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应该是“莫若己”。
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第二课时(四)文本研读问题一: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问题二:河伯“欣然自喜”,这时候他的心理是怎样的请用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个成语来表达。
答:骄傲、得意、夜郎自大、狂妄自大,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学生基本答到点子上即可。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到了北海“望洋兴叹”答:因为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旋其面目”,由“喜”转为“叹”,这时候他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答:自觉渺小的羞愧心理。
问题五:河伯叹什么这个地方的翻译比较难,请一位同学翻译。
答:“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
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广阔无边,我如果不到您的这儿来,那就危险了,我会长久地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耻笑。
”(五)研究性学习学生在以下三个话题中任选其一,选了同一个话题的学生合作探究聚到一起讨论,之后选出代表总结本组观点。
1.分析河伯的形象。
答: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
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
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
他这种很快就能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2.文章用了哪些手法,形成了怎样的艺术特色答: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1)用寓言形式设喻阐述深刻哲理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而这些比喻又是通过奔放新奇的想象和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抒写出来的。
庄子把一切自然事物、神话传说都具体化、人格化。
(2)对比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
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使得优劣得以辨明,正谬得以彰显,主题得以突出。
文中运用了多种对比,现分述如下:①两次所见情形之比第一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的领域之内的所见,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但当他来到大海边,见到的却是“不见水端”的广阔。
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
②两次所感受之比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之后,“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字,把河伯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感叹:“‘以为莫若己者’,我之谓也。
”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叹,为大海的广阔无垠感叹。
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是“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③两次所见后的动作神态之比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这一“喜”一“叹”鲜明地表现出了河伯两次所见后的不同神态。
“喜”所表现的是河伯志得意满的神态,“叹”表现的则是河伯在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后的羞愧佩服的神态。
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对比。
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见后,河伯是“旋其面目”。
一“顺”一“旋”表现出了人物不同的心情。
“顺”字反映了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春风得意,而“旋”字则表现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重新审视自己④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结果将“见笑于大方之家”,而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