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学设计3_2
《秋水》教案(精选5篇)

《秋水》教案〔精选5篇〕《秋水》教案〔精选5篇〕《秋水》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假设、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理解“非……那么……”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假设的那番感慨。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
后两句那么非常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而现实生活也确实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假如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承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他继承并开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
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根底之上,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假设命”。
这就是庄子最根本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表达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
《庄子》,现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
艺术特色主要表如今:1、想象奇幻;2、构思巧妙;3、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4、文笔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秋水》教案设计

《秋水》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秋水》的诗句,了解作者司马相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秋水》的意象和意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第二章:教学重点2.1 诗句背诵学生能够熟练背诵《秋水》中的经典诗句,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秋水共长天一色。
”等。
2.2 意象分析学生能够分析《秋水》中的主要意象,如“秋水”、“长天”、“伊人”等,理解其寓意和象征意义。
第三章:教学难点3.1 诗句意蕴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秋水》中的一些难懂诗句,如“泛泛其华,采采其芳。
”、“的水之湄,道的附近。
”等。
3.2 文学鉴赏学生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秋水》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材准备教师准备《秋水》的文本,以及相关的作者生平介绍和文学鉴赏资料。
4.2 器材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秋水》的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秋水》,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美感。
5.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秋水》中的意象和意境,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4 诗句解析教师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诗句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
5.5 课堂小结5.6 课后作业第六章:教学拓展6.1 文学背景拓展教师介绍司马相如的其他作品,如《子虚赋》、《上林赋》等,让学生了解司马相如在汉赋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6.2 比较学习学生比较《秋水》与其他古代描写水的诗歌,如《江南》、《登鹳雀楼》等,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课堂表现评价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7.2 作业完成评价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学效果反思教师在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如有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秋水》教案完美版

《秋水》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
分析并欣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理解并体会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翻译。
生僻字词的解析。
修辞手法的分析与练习。
寓意和哲理的探讨。
第二章:课文朗读与翻译2.1 教学目标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的大意和细节。
2.2 教学方法分组朗读,比较不同组的朗读风格。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进行翻译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三章:生僻字词的解析3.1 教学目标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3.2 教学方法列出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和例句演示。
学生自主查找字典,加深对生僻字词的理解。
进行字词填空练习,巩固记忆。
第四章:修辞手法的分析与练习4.1 教学目标能够识别并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
4.2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分析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
进行修辞手法的练习,让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五章:寓意和哲理的探讨5.1 教学目标理解并体会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5.2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寓意和哲理的句子或段落。
进行讨论和思考,探讨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第六章:文学背景与文化意义6.1 教学目标了解《秋水》的文学背景及其在文化中的意义。
6.2 教学方法介绍《秋水》的作者及其时代背景。
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如成语、典故等。
引导学生探讨课文对当时社会风貌的反映。
第七章:比较阅读与分析7.1 教学目标能够将《秋水》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独特之处。
7.2 教学方法选择与《秋水》主题相近的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分析不同作品在表现手法、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比较阅读的心得。
第八章:创意写作与表达8.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将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运用到写作中。
8.2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秋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水》。
(2)理解《秋水》的诗意和主题思想。
(3)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增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2)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通过《秋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秋水》(节选)2. 教学重点:理解《秋水》的诗意和主题思想,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3. 教学难点:理解《秋水》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与自然有关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2)向学生介绍《秋水》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秋水》的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秋水》,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引导学生背诵《秋水》,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理解诗意:(1)让学生自由朗读《秋水》,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2)教师讲解《秋水》的诗意和主题思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分析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1)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2)教师总结并讲解《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引导:(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秋水》的感受和体会,引导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beauty of nature and the greatness of life.(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秋水》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秋水》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秋水》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1一、引言《秋水》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千古绝唱,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珍宝。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也在积极创新,这篇文章将针对《秋水》这一经典诗歌,设计一堂九年级语文课的教学方案。
通过本篇文章的阐述,让我们了解到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领会《秋水》这一杰作的魅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教师引导教学活动开始,教师应先向学生介绍杜牧及其史诗创作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杜牧人生经历和《秋水》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在介绍杜牧及其创作背景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初步阅读《秋水》。
在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些相关的图片和文化载体,让学生更加贴近文化内涵,深刻体验秋水的魅力。
三、学生阅读学生在了解了背景信息后,可以学生由自己独自阅读选定的《秋水》。
为了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读几遍,感受和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感受。
让学生漫步在诗篇中,把自己的情感和思考酝酿进去。
在学生独立阅读结束后,老师带领学生集体深度探构《秋水》。
这一阶段教师不再为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语言艺术等处,让他们对《秋水》的理解更加广泛和深入。
四、启发式教学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行发掘诗歌的美妙之处。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几个方面来把握:1.开头的穿越秦岭在诗歌的开头,作者通过一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传达出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慨和情绪,引出了诗歌下文的主旨。
2.中间的淡淡的哀怨在诗歌的中间,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形容词和动词,刻画了秋水之美妙与虚无的矛盾,体现出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3.结尾的寄情天涯在诗歌的结尾,作者通过一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出自己所蕴含的人文情感和真善美理念,诗歌透出了深邃的人文关怀,反映了古代文化的内涵。
五、学生展示在学生深入领会了《秋水》的内涵和艺术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应的任务,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展示。
《秋水》教学教案设计

《秋水》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水》。
(2)理解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秋水》。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体味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
3. 诗歌意境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次的含义的理解。
2. 诗歌的创意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秋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水的美丽。
(2)简介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秋水》,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秋水”、“长江”、“天地”等。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等。
5. 创意写作:(1)让学生运用诗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2)分享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秋水》。
2. 写一篇关于《秋水》的观后感。
3. 进行一次关于秋天的摄影比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秋水》的情况。
2. 学生对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 学生对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和创意写作的展示。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对于学生的创意写作,教师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刘禹锡的其他诗作,如《陋室铭》、《乌衣巷》等。
《秋水》教学设计7篇

《秋水》教学设计《秋水》教学设计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秋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结合语境、借助工具书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1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 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 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 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秋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秋水》是一篇描绘秋天景色的散文,通过对秋天河流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宁静。
课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我”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合作精神。
(2)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秋天的美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2)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和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秋水》,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特点。
(2)作者简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2)教师引导总结,培养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五、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关于秋天的美景的作文。
3. 搜集其他描写秋天的文章,与同学分享,相互学习。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学生的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教学设计3
华兴中学王海军教学目的: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步骤:一、导语: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中国古代的一位作家:“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他所说的这个人是谁呢?对,这个人就是先秦时期的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板书课题)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们知道道家学派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和庄子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
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
若命”。
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一些著作,经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庄子》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板书)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一书共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好,下面我们就来研读文章,。
三、教师范读(带感情)、正音:泾jìng涘sì渚zhǔ殆dài 四.学生齐读,初步感知文章特别短小,只有5句话,文字比较浅显,所以下面就请大家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
(3-5分钟)五.文章讲解1.先看第一句:秋水,何意?时,什么用法,名→动(板书)百川,是一百条河流吗?河,是指黄河,古今异义词(板书)2.再看第二句:泾,通假字(板书)辩,通假字(板书)3.前两句分析:前两句给我们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象?秋天的雨水按季节一到了,“百川灌河”(板书)河水泛滥,气势如何?非常壮观,“泾流之大……不辩牛马”,是说畅通无阻的水流是这么大,以至于河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请是牛是马了,“不辩牛马”(板书),这是
进一步说明黄河的壮阔。
4.第三句。
于是焉,如何译?在这个时候以………为,就是以为之意美,美景,形→名(板书)尽在己,全要自己这里问:这时候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明确:他是黄河之神,看到黄河这么壮阔,(板书“欣然自喜”)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这是它的功劳,当然就洋洋得意起来,这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骄傲自满。
5.第四句:顺流而东行:东,向东走,名→状语(板书)至于:到了的意思,古今异义(板书)东面而视:面,面对,面向,名→动(板书)问:河伯到了大海里之后,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样一种景象呢?“不见水端”(板书)这说明了大海的什么特点?----广阔。
6.第五句:旋:掉转面目:脸,古今异义(板书)成语“望洋兴叹”的由来闻道百:听说了很多道理。
定语后置(板书)莫己若:宾语前置(板书)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板书)少:小看,形→动,意动(板书)非………则……:如果不是………就……见………于……:被………所……固定句式(板书)成语“贻笑大方”的由来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异义(板书)问: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广阔后,是怎样的神态呢?---始旋其面目,“望洋兴叹”(板书)问:为什么要叹息呢?------这个时候它才
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为自己的骄傲自满而感到惭愧,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板书):批评自己的狂妄无知,骄傲自满。
六.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
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①人贵自知之明;②谦受益,满招损;③自大由于无知;④知耻近手勇;
⑤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⑥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七.写作特色:好,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不是也体现了庄子散子的总体艺术特色呢:①想象奇幻√②构思巧妙③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④文笔汪洋恣肆⑤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明确:不全是。
就本文来讲最突出的特色主要表现在:1。
巧设比喻:本文要说明的是人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比喻,非常生动,化抽象为形象;2。
对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黄河的壮阔和大海的广阔进行对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难穷也”;还有把河伯前后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八.小结: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一个的见识有限,只有经过比较,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会贻笑大方。
讲地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全文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也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庄子散文的
一些艺术特色,感受到了先秦诸子散文的博大精深。
备用材料:为了使同学们对庄子的散文特色有更多的了解,现在我们看看庄子的《秋水》的第二段,请大家打开课本配套用书《精品阅读》132页。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
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作业:1。
背诵全文。
2。
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黄河大海百川灌河不辩牛马不见水端↓↓↓↓态度变化:欣然自喜望洋兴叹自我批评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通假字:泾、辩古今异义:河、至于、面目、大方词类活用:时、美、东、面、少、轻特殊句式:闻道百、莫己若、我之谓、非………则……见………于……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