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疾病:Anemia in childhood 小儿贫血
小儿贫血诊断标准

小儿贫血诊断标准小儿贫血是指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
贫血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身体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以及认知能力减弱。
因此,及早发现和诊断贫血对于小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小儿贫血的诊断标准,帮助医生和家长及时发现并治疗贫血。
首先,小儿贫血的诊断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来确定。
血红蛋白浓度是判断贫血的重要指标,通常小于11g/dL为贫血。
此外,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也是诊断贫血的重要参数。
通过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准确判断孩子是否患有贫血。
其次,小儿贫血的诊断还需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和性别。
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孩子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是不同的,因此在诊断贫血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比如,婴儿期的血红蛋白正常范围较低,而青少年期则较高,医生在诊断贫血时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参考值来判断。
另外,小儿贫血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贫血的疾病。
例如,营养不良、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都可能导致贫血的发生,因此在诊断贫血时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排除其他潜在的疾病。
除了实验室检查和病史询问外,小儿贫血的诊断还需要考虑孩子的临床表现。
贫血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乏力、头晕、心悸、皮肤苍白等症状,因此在诊断贫血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临床表现。
总之,小儿贫血的诊断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考虑孩子的年龄和性别、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贫血的疾病以及综合考虑临床表现来确定。
及早发现和诊断贫血,对于孩子的健康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医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小儿贫血的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和治疗贫血,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儿童贫血诊断标准

儿童贫血诊断标准儿童贫血是指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它会导致儿童身体机能减弱,免疫力下降,甚至影响智力发育。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儿童贫血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儿童贫血的诊断标准,以便家长和医生能够及时发现并治疗儿童贫血。
首先,儿童贫血的诊断需要通过血液检查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抽取儿童的静脉血样本,进行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等指标的检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儿童贫血的诊断标准为,6个月至5岁儿童的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10g/L;5岁以上儿童的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15g/L。
若血液检查结果符合以上标准,则可以初步诊断为儿童贫血。
其次,除了血液检查,医生还需要对儿童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
儿童贫血的症状包括面色苍白、乏力、容易疲倦、头晕、心悸等。
在进行身体检查时,医生需要观察儿童的面色、皮肤、黏膜等,以及询问儿童和家长有关症状的详细情况。
这些信息可以作为诊断儿童贫血的重要参考。
最后,诊断儿童贫血时,医生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贫血的疾病。
例如,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都有可能导致儿童贫血,因此医生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结合血液检查和身体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儿童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血液检查、身体检查和排除其他疾病。
通过这些方法,医生可以准确地诊断儿童贫血,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关注儿童的饮食营养,保证其摄入足够的铁、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预防贫血的发生。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更多家长和医生了解儿童贫血的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并治疗儿童贫血,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小儿贫血的分类诊断及治疗原则

小儿贫血的分类诊断及治疗原则小儿贫血是指儿童因各种原因导致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及(或)质量减少的一种疾病。
根据贫血的病因的不同,小儿贫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最常见的一种小儿贫血类型。
常见原因包括营养不良、生长迅速、慢性失血、铁吸收障碍等。
症状包括苍白、乏力、厌食、发育迟缓等。
诊断依据包括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参考范围、血清铁蛋白减少、骨髓铁源枯竭等。
治疗原则是补充铁剂,包括口服铁剂和静脉输铁。
2. 遗传性贫血:包括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和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等。
地中海贫血是由于血红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类贫血疾病,主要分为α和β型。
症状包括贫血、骨骼畸形、肝脏和脾大等。
治疗原则是输血、雌激素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红细胞膜蛋白突变或缺陷导致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而引起贫血。
治疗原则是适当红细胞输血、脾切除等。
3.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是一种由于造血干细胞数量不足或功能障碍导致的一种贫血疾病。
常见原因包括先天性、后天性病因、病毒感染、药物毒性等。
症状包括贫血、出血、感染等。
治疗原则是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4. 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包括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等。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而引起的一种贫血疾病。
常见原因包括遗传性疾病、自身免疫、感染等。
治疗原则是治疗原发病、支持性治疗等。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异常引起的一类疾病,最终可能发展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治疗原则是治疗症状、改善贫血。
1.补充缺损:根据不同类型的贫血,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在缺铁性贫血中补充铁剂,通过口服或静脉输注的方式补充患儿体内缺乏的铁元素;在溶血性贫血中,通过输血或使用免疫调节药物来控制贫血的进展。
小儿贫血简介

缺铁性贫血时 血清铁↓
–
血清总铁结合力↑
–
转铁蛋白饱和度↓
实验室检查
IDA: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 SI↓
–血象:
红细胞:MCV < 80fl, MCH < 26pg, MCHC < 0.31
铁吸收的百分比%
米 菠菜 谷物
麦 大豆 牛奶
鱼 小牛肝 小牛肉
母奶
0
10 20 30 40 50 60 吸收率(%)
影响铁吸收因素*:
食物种类 铁的性质 机体造血和储铁情况 其他食物因素
肠粘膜细胞对铁吸收的调节
•铁的运转
由运铁蛋白来完成
Fe++ O2
Fe+++ +运铁蛋白
骨髓
肝
脾
*概念:
–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 –血清铁(serum iron, SI) –血清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
治疗
铁剂治疗*
–元素铁剂量: 4~6mg/kg/d –口服铁剂:
制剂:
–硫酸亚铁(20%) –富马酸亚铁(30%), –葡萄糖酸亚铁(11%)
用法及注意:
治疗
铁剂治疗
–注射铁剂
适应症 制剂:
右旋糖苷铁 /山梨醇铁 im 含糖氧化铁 /葡聚糖铁 iv
–铁剂疗效观察
输血治疗
防治
预防
中性粒细胞
巨核系集落形成单位
TPO 血小板生成素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EPO 促红细胞生成素
贫血名词解释

贫血名词解释
贫血 (anemia)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
贫血(anemia)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
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 就有贫血。
贫血的病因,血液携氧能力下降的程度,血容量下降的程度,发生贫血的速度和血液、循环、呼吸等系统的代偿和耐受能力均会影响贫血的临床表现。
最早出现的症状有头晕、乏力、困倦;而最常见、最突出的体征是面色苍白。
症状的轻重取决于贫血的速度、贫血的程度和机体的代偿能力。
儿童贫血的诊断标准

儿童贫血的诊断标准儿童贫血是指儿童体内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
贫血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儿童贫血对于治疗和预防该疾病至关重要。
一、临床表现。
儿童贫血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面色苍白、乏力、食欲不振、头晕、心悸、疲倦、容易出汗、呼吸急促等。
在儿童中,贫血还可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学习能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问题。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等指标。
正常的血红蛋白浓度参考范围因年龄和性别而异,一般来说,低于正常范围就可以诊断为贫血。
2. 铁代谢指标,包括血清铁、转铁蛋白、铁结合力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贫血的类型,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或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等。
3. 骨髓穿刺,对于疑难病例,医生可能会进行骨髓穿刺检查,以确定贫血的病因和类型。
三、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实验室检查外,医生还需要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疾病史等情况,综合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确定贫血的诊断。
四、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儿童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1. 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参考范围;2. 红细胞计数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参考范围;3. 症状明显,如面色苍白、乏力、食欲不振等。
五、治疗。
一旦确诊为儿童贫血,应立即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补充营养、口服或静脉注射铁剂、血液透析等,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而定。
六、预防。
预防儿童贫血的关键在于合理膳食,保证摄入足够的铁、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
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患儿的贫血问题。
结语。
儿童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家长和医生都应该关注儿童的贫血情况,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以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儿科学重点知识点: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考点】专业综合-儿科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概述】本章内容重点是各类贫血的临床表现及鉴别;一、小儿造血及血象特点1.造血特点(1)胚胎期造血(或胎儿期造血):①中胚叶造血期;②肝、脾造血期:自胚胎第6~8周开始,第4~5个月达到高峰,第6个月逐渐减退;(“6肝8脾”)③骨髓造血期:胚胎第6周开始出现骨髓,但至胎儿第4个月开始造血,直至出生2-5周后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2)生后造血:①骨髓造血:为生后的主要造血方式;1°婴儿期:全部为红髓,无黄髓,无造血储备能力;2°儿童期(<5~7y):红髓多,黄髓少,造血储备能力低;3°年长儿及成人期:红髓少,黄髓多,造血储血能力强;②骨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1°原因:小儿生后头几年,由于机体需要↑造血时(如:感染、溶血、贫血);2°器官:肝、脾、淋巴结等髓外造血器官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期造血状态;3°特点:肝、脾、淋巴结大,外周血中出现有核RBC/幼稚N,病因除后可恢复正常的骨髓造血状态;4°意义:它是小儿造血器官特有的一种代偿性造血反应;2.血象特点(1)RBC数和Hb量及其变化规律:高→低→正常①出生时:RBC 5.0~7.0×1012/L,Hb150~220g/L;②生理性贫血★:1°原因:RBC生成减少(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升高,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RBC破坏增加(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血液稀释(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2°时间:生后1周开始减少,至2~3个月(8~12周)达最低,此时红细胞数3.0×1012/L 左右,Hb量降至100g/L左右,3个月后红细胞数和Hb量又缓慢↑,6个月时恢复正常水平;3°程度:轻度,自限性;(2)WBC计数与分类:①WBC计数:由高→低→8岁达成人水平;②WBC分类: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两者比例相等的时期→生后4~6天,4~6岁;(3)血小板数:出生时,PLT数与成人相似,150×109~250×109/L;(4)Hb种类;(5)血容量:小儿血容量相对地较成人多,更易脱水;二、小儿贫血概述1.贫血的概念(1)贫血(anemia):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Hb量/RBC数低于相同年龄正常标准;(2)诊断标准:①<6个月者:新生儿期Hb<145g/L;②2~6个月:Hb<100g/L;③6个月~6岁:Hb<110g/L;④6岁~14岁:Hb<120g/L△注:海拔每↑1000米,相应诊断标准中Hb↑4%2.贫血的分类(1)贫血程度分类:①轻度:Hb从正常下限~90g/L;②中度:~60 g/L;③重度:~30g/L;④极重度:<30g/L;(2)病因分类:①RBC生成不足性贫血:1°造血物质缺乏:如缺铁性贫血;2°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3°其他:感染性及炎症性贫血,慢性肾病所致贫血,癌症性贫血;②RBC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1°RBC内在异常:1°RBC膜结构缺陷;2°RBC酶缺乏;3°Hb合成或结构异常;2°RBC外在因素:1°免疫因素;2°理化因素;3°感染;③失血性贫血:包括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引起的贫血;(3)形态分类3.小儿贫血的基本临床表现(1)一般表现:皮肤粘膜、毛发、体力、发育;(2)造血器官反应:髓外造血表现;(3)非造血系统表现:循环系统(Hb<70g/L时)、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4.小儿贫血的诊断方法(1)诊断思路:(1)确定有无贫血及其程度(2)确定RBC形态(3)确定贫血的具体病因(4)确定贫血的并发症;(2)病史询问:年龄、现病史、出生史、喂养史、疾病史与用药史、家族史;(3)体格检查:生长发育状况、营养状况、皮肤黏膜表现、指甲和毛发表现、肝脾淋巴结表现;(4)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检查;②RBC形态检查;③网织RBC计数;④骨髓检查;⑤特殊检查:溶血、Hb分析、酶学检查等;⑥其他检查:基因检查等;5.小儿贫血的治疗原则(1)去除病因或诱因;(2)针对贫血的发病机理进行治疗:①补充特异性造血物质:铁剂、VitB12、叶酸;②补充造血刺激因子:Epo、雄性激素;③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④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脐血、外周血;⑤基因疗法:如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治疗;(3)输血治疗:①输血指征:重度贫血(Hb<60g/L),并心功能不全或严重感染或急需手术者,极重度贫血者;②输血种类:多为浓缩RBC(节省,↓病毒感染,↓并发症);③输血量与速度:贫血越重,一次输血量越小,速度越慢;(4)并发症治疗;(5)一般治疗;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1、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Hb合成↓,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的贫血症;2、血清铁(serum iron,SI):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转铁蛋白仅1/3与铁结合,此结合的称为血清铁;3、未饱和铁结合力:其余2/3的转铁蛋白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在体外加入一定量的铁可使其成饱和状态,所加的铁量即为未饱和铁结合力;4、血清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TIBC):血清铁与未饱和铁结合力之和为血清总铁结合力;5、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in saturation,TS):血清铁在总铁结合力中占的百分比称之为转铁蛋白饱和度;(一)病因1、先天储铁不足:胎儿从母体获得铁以妊娠最后3个月最多,故早产、双胎、胎儿失血、孕母缺铁使胎儿储铁↓;2、铁摄入量不足:人乳、牛乳、谷物中含铁量均低,不及时添加含铁量较多的食物易致缺铁性贫血;3、生长发育因素:婴儿期生长发育较快,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易致缺铁;4、铁的吸收障碍:①食物搭配不合理②慢性腹泻;5、铁的丢失过多:长期慢性失血可致缺铁,如肠息肉、钩虫病、梅克尔憩室等;(二)发病机制1、缺铁对血液系统的影响:缺铁通常经过以下三个阶段:(1)铁减少期(iron depletion,ID):此阶段体内储存铁已减少,但供RBC合成Hb的铁尚未↓;(2)RBC生成缺铁期(iron deficienterythropoesis,IDE):此期储存铁进一步耗竭,RBC生成所需的铁亦不足,但循环中Hb的量尚未减少;(3)缺铁性贫血期(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此期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缺铁对其他系统的影响;(三)临床表现1、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易疲乏,不爱活动;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2、髓外造血表现:肝脾可轻度肿大;3、非造血系统表现:(1)食欲减退,异食癖;(2)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减退;(3)明显贫血时心率增快,免疫功能降低;(4)可有反甲;(四)辅助检查1、外周血象:(1)Hb降低比RBC数减少明显,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6pg,MCHC<0.31);(2)外周血涂片可见RBC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最多,中央淡染区扩大;(3)网织RBC正常或轻度减少;(4)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无改变;2、骨髓象:呈增生活跃,以中、晚幼RBC增生为主;3、铁代谢:(1)血清铁蛋白(SF):较敏感(早期)反映体内贮存铁的情况,正常值:<3个月婴儿为194~238ug/L,>3个月为18~91ug/L;低于12ug/L提示缺铁;(2)RBC游离原卟啉(FEP):当FEP>0.9umol/L时提示细胞内缺铁;(3)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这三项检查是反映血浆中铁的量,通常在IDA期才出现异常:SI和TS降低,TIBC升高(SI<9.0~10.7umol/L,TS<15%,TIBC>62.7umol/L);(4)骨髓可染铁:RBC内铁粒细胞数<15%提示储存铁↓(确诊的较好办法,限骨髓小铁);(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1)病史(喂养史)+临床表现+血象特点,必要时做骨髓检查;(2)铁剂治疗有效可证实诊断;2.鉴别诊断:地中海贫血、异常Hb病、VitB6缺乏性贫血、铁粒幼RBC性贫血等亦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六)治疗:主要原则是去除病因和补充铁剂;1、一般治疗;;2、去除病因:①纠正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组成;②对慢性失血性疾病(如钩虫病)应及时治疗;3、铁剂治疗:(1)口服铁剂:常用口服铁剂有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同时服用维生素C可↑铁的吸收;(2)注射铁剂:易发生不良反应;(3)使用时限:①补给铁剂12~24h后,细胞内含铁酶开始恢复,烦躁等精神症状减轻,食欲增加;②网织RBC于服药2~3天后开始↑,5~7天达高峰,2~3周开始下降到正常;③治疗1~2周后Hb逐渐↑,通常于治疗3~4周达到正常;④Hb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服用铁剂6~8周,以↑铁储存;4、输RBC:Hb>60g/L以上者,不必输RBC;四、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1、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是由于VitB12和/或叶酸缺乏所致的大细胞性贫血;2、临床表现:(1)6个月~2岁多见;(2)毛发稀疏、黄色;(3)贫血:皮肤蜡黄色,口唇、指甲处苍白,可有肝脾大;(4)神经系统:少哭不笑,重症患者可出现不规则震颤;(5)消化系统:舌炎;3、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象:MCV↑,MCH↑,MCHC正常;(2)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以RBC系增生为主,粒红系统均出现巨幼变(以原始红/早幼红为主);(3)VitB12叶酸测定;4、治疗:(1)注意营养;(2)去除病因;(3)VitB12、叶酸治疗:①有精神神经症状必须补充VitB12(>1个月);②单用叶酸有加重症状的可能;③叶酸需口服3~4周;。
血液系统疾病英文缩写

血液系统疾病名称英文缩写AA: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CD:慢性病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orders) aCML: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typical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AH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L: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L: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ML: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 AMKL: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egakaryocytic leukemia )ANLL: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 )APA:急性失血性贫血(acute posthemorrhagic anemia) ATL: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dult t-cellleukemia/lymphoma)ATP: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uto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BL: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basophilic leukemia) CDA: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congenital dyserythropoietic anemia)CEL: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eosinophilic leukemia)CIMF: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chronic idiopathic myelofibrosis)CL: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CLL:慢性淋巴系白血病(chronic lymphoid leukemia) C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PD:慢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chron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CML: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CMML: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PDs: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hronic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CNL: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neutrophilic leukemia)DIHA:药物性溶血性贫血(drug-induced hemolytic anemia)EL: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eosinophilic leukemia) HA: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HAL: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hypoplastic acute leukemia) HCL:毛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HSP: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症(Henoch-Schonlein purpura)IDA: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M: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F: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Idiopathic myelofibrosis)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JMML: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uvenil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LGLL: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arge granular lymphocytic leukemia)MA:地中海贫血(Mediterranean anemia)MA: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L: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ixed acute leukemia) MCL:组织嗜碱细胞(肥大细胞)性白血病(mast call leukemia)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H:恶性组织细胞病(malignant histiocytosis)MH: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malignant histiocytosis) ML:巨核细胞白血病(megakaryoblastic leukemia) MM: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PHT:原发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hemorrhagic thrombocythemia)PLL: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rolymphocytic leukemia) 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RCA: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 PS:单纯性紫癜(purpura simplex)PT: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or idiopathic thrombocythemia)PV: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RA:难治性贫血(refractory anemia)RARS: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RAWS:难治性贫血伴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efractory anemia with sideroblastosis)RCMD: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RS: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和环状铁粒幼细胞SA:铁粒幼细胞改贫血(sideroblastic anemia)SCVL:绒毛淋巴细胞脾淋巴瘤(splenic lymphoma with circulating villous lymphocytes)ST:继发性或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secondary thrombocythemia)TEG: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cal eosinophilic granulocytosis)TT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0
<2 8
<32
Blood r outine
Hyp och ro mi c mi cro cytic
Macr ocytic
Nor mocytic
(Hb ↓ =R BC↓)
(Hb ↓>R BC ↓)
(Hb ↓<RBC ↓) megaloblastic Vit B12↓↓ folic acid ↓
Extramedullary hemopoiesis
(骨髓外造血)
Hematopoesis in bone marrow
Yellow bone marrow(黄骨髓) can come back to red bone marrow( 红骨 髓 ) when hematopoetic need increases . Yellow bone marrow is deficiency in children, especially in infant and toddler period.
yolk sac liver
Bone marrow
spleen
lymph node
Fig.Hematopoiesis in fetal period
Features of hematopoiesis in children
Hematopoiesis after birth
Hematopoesis in bone marrow
IDA (缺铁性贫血) Thalassemia sider oblastic anemia Chr onic infection
acute bleeding hemolytic anemia aplastic anemia most of secondar y anemia
The criterion of anemia.
Features of blood in children
Erythrocyte and hemoglobin
7 6 RBC(× 1012/L)
5
4 3 2 1 0 12h 10d 3m 6m
Years
1y
Hemoglobin
At bir th 1 yr
2 yr
Leucocyte count
Features of hematopoiesis in children
Hematopoiesis period(胎儿期造血) in fetal
Developmental hematopoiesis occurs in three anatomic stages—mesoblastic (中胚层), hepatic(肝), and myeloid (骨髓).
3 2
WBC ×109 /L
1
9h 10d 1y 8y
80
60
%
Lymphocyte 淋巴细胞
40
20 0
Granulocyte 粒细胞
5d
5y
Differential count of WBC
(白细胞分类计数)
M 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anem ia
Types Norma l ma crocy tic normocy tic microc ytic
Extramedullary hemopoiesis(髓外造 血)
When hematopoietic demand increases, liver, spleen and lymph nodes come back to the Status to produce blood cells, hepatomegaly ( 肝 肿 大 ) and splenomegaly( 脾 肿 大 ) appears, and maybe there are immature erythrocytes and granulocytes in circulating blood. Extramedullary hemopoiesis is the specific phenomena only appearing in infant and toddler.
(大细 胞性)
M CV M CH (pg) (f l) 80 ~9 4 28 ~32 >94 >3 2
M CH C (% ) 3 2 ~38 3 2 ~38 3 2 ~38 3 2 ~38
(正细胞性)
(小细胞性)
80 ~9 4 28 ~32 <80 &lroc ytic (小细胞低色素
第十五章
Anemia in childhood
(
小儿贫血 )
Teaching purpose
To understand features of hematopoiesis and blood in children. To comprehend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anemia. To understand the definition, grade divis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anemia in children. To master etiology, pathogenosis, diagnosis,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and nutritional megaloblastic anemia.
Age
Hb concentration (g/L)
< 28 d
1~4 mon 4~6 mon 6 mon~6 y 6~14 y
< 145
< 90 < 100 < 110 < 120
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Case 1
Zhou, male, 10 months old. Paleness in face and lips for 4 mons. His facial expression became more and more pale since 6 months of age. Without fever and bleeding. He was premature birth at 33 weeks of gestational age and fed with Mother's milk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