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节选》教案
《秋水》教案(精选5篇)

《秋水》教案〔精选5篇〕《秋水》教案〔精选5篇〕《秋水》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假设、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理解“非……那么……”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假设的那番感慨。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
后两句那么非常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而现实生活也确实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假如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承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他继承并开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
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根底之上,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假设命”。
这就是庄子最根本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表达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
《庄子》,现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
艺术特色主要表如今:1、想象奇幻;2、构思巧妙;3、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4、文笔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秋水(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秋水(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水(节选)》。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分析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文本内容、关键词语、修辞手法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秋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秋水的特点和感受。
(2)学生分享对秋水的印象和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秋水(节选)》,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标记关键词语和句子,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3. 合作学习:(1)学生合作分析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通过讨论,总结修辞手法的意义和作用。
4. 探究学习:(1)学生分组进行探究,解读文本,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分享探究成果,进行讨论和分享。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和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的表现,以及课堂讨论和分享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学生的总结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秋水》教案4篇

《秋水》教案4篇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的寓意重点、难点1.重点: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熟读成诵,对照注解,自读理解课文。
2.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初步了解庄子思想。
二、课堂导入1.庄子与〈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了的门徒所著。
〈庄子〉一书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姿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2.基本思想:主张“天道无为”三、诵读感知1.齐读课文2.正音、疏通文意。
3.解释下列短语秋水时至东面而视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始旋其面目莫己若少仲尼之闻见笑于大方之家4.特殊句式(相当于现代的固定短语),在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非……则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见……于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探讨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2.河伯见了北海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五、延伸1.归纳成语2.比较河伯和“坐井观天”中的“井底之蛙”有何异同点。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开始了一篇新的文言文的学习,课题是---《秋水》。
上一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疏通文意,老师先看看大家学习和复习的效果。
1、秋水时至:2、百川灌河:3、不辩牛马: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5、东面而视:6、不见水端:7、始旋其面目:8、始旋其面目:9、望洋:10、以为莫己若:11、少仲尼之闻:12、轻伯夷之义:13、则殆矣:14、大方之家:对于文言词语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希望大家多加留意。
2024年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精选8篇)

2024年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精选8篇)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篇一[导言]:选自《庄子》的《秋水》是一篇寓言故事。
故事虽短小,情节也简单,但是主人公河伯的形象丰满动人,惟妙惟肖。
此外,全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值得好好体会感悟。
在这个环节之前,我引导学生串讲了课文,学习了需要掌握的几个词语,练习运用了“望洋兴叹”和“见笑大方”这两个成语,分析了故事中何伯的人物形象,学生对课文十分熟悉,这就为下面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蕴含其中的哲理,获取生活的智慧,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一切显得那么的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以下是引导学生感悟本文哲理启示的一段课堂实录。
[生]我谈一下整篇课文给我的启示。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人所能学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而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懂得了很多,是非常渊博的,而应当时时刻刻做到谦虚。
[生]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比别人都伟大,那是很可怕的,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生] 任何时候不能太骄傲,自我感觉不能太良好,狂妄自大只能让内行嘲笑。
[师]这几个同学都从文章整体得到了一定的启示,非常好,再有没有别的见解?[生]我觉得文章想告诉我们的就是戒骄戒躁。
[师]还有吗?[生]我读了第一句话有点想法。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说明黄河水以前并没有这么壮观,许多河流的注入才壮大了它的声势,学习就像黄河一样,需要积累,才能积少成多。
[师]非常好!*同学非常善于挖掘语言深层的意义。
谁再说说?[生]何伯看见自己壮观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广阔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觉得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师]太好了!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生]人不但要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还要善于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进步,《劝学》里面说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秋水(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秋水(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水》节选部分;(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情感价值;(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人生的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价值;2. 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 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3. 学生对文章情感价值的感悟和体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秋水》的作者和背景;(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文章情感价值的感悟;(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5. 课堂小结:五、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秋水》节选部分;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对文章情感价值感悟的短文;3. 搜集有关大自然的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问题回答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秋水(节选)》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水》节选部分;(2)理解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意图;(3)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增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2)领会宽容、谦逊、自知之明等品质的重要性;(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秋水》节选部分;(2)理解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3)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文章深邃的哲理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欣赏秋天的景色,感受秋天的气息;(2)板书课题《秋水》,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分享心得体会;(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品析文本:(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意图;(2)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的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2)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吸收课文内容。
《秋水(节选)》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节选)》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水》节选部分;(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3)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自然景物,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秋水》节选部分;(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作者写作手法的深入分析;(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欣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研究《秋水》全文,理解课文内容;(2)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秋水》节选部分,了解课文内容;(2)收集有关秋天的图片或诗歌,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秋天的图片或诗歌;(2)简要介绍《秋水》的作者和背景;(3)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美好印象,引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秋水》节选部分,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解释生僻词语的含义;(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教师讲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4. 实践与应用:(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2)学生尝试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3)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交流和评价。
《秋水(节选)》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节选)》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秋水(节选)》,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秋水(节选)》,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珍惜,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秋水(节选)》的内容,掌握key 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秋水(节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出生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难句的问题,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协作解决问题等。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秋水(节选)》的原文文本。
2. 参考译文:提供《秋水(节选)》的参考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4. 练习题库: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情景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秋水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感受力。
3. 比较教学:将《秋水(节选)》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特点。
七、教学步骤1.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理解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节选)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本文的寓意,并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2.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构思洒脱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秋水,雨水生于春而旺于秋,秋天雨季一到,河水暴涨,称为秋水。
2.内容提示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如果眼界放宽一些,就会看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的写作意图主要是以相对论为武器,宣扬道家之“道”的无限性,并进而嘲讽孔孟所宣扬的儒家之道。
儒、道之争另当别论,文中关于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的观点,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作者生平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世称“老庄”。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对当时战国后期的混乱社会状况极其不满,但又无力反抗,便从批判现实走向了消极厌世的极端。
四、作者作品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五、创作背景
庄子生活于社会剧烈动荡的战国中后期,奴隶主的统治已经分崩离析,而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
诸侯纷争,天下混乱。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请学生听录音。
注意一些容易读错的字。
2.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
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展现河水暴涨的景象,突出河伯的沾沾自喜;第二个层次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突出河伯自知其陋。
两个层次形成鲜明的反差。
这一段的译文是: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
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就是说的我呀。
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
第二段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
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个层次说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第三个层次阐发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这一段的译文是: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
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
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
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梯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
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作者意在通过寓言说明事理,他采取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推进的方法。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庄子对孔孟之道的否定,显然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这里涉及儒、道两个学派的分歧,须辨证看待,不可简单信从庄子之论。
3.课文难点讨论
庄子是如何运用纵横捭阖的比喻来说明事理的?
4.相关评论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
——郭沫若《庄子与鲁迅》
七、练习
1.选择题
(1)人们通常把庄子与()并称,把他们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韩非子
答案:C
(2)庄子在论述小与大的相对性时运用了很多比喻,不包括下面的()。
A.尾闾之于大海 B.四海之于天地 C.礨空之于大泽 D.毫末之于马体
答案:A
2.填空题
本文的写作意图主要是以为武器,宣扬,并进而嘲讽。
答案:相对论;道家之“道”的无限性;孔孟所宣扬的儒家之道。
3.翻译题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答案: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八、研习与思考
1、《秋水》中共设了多少譬喻来说明人类的无知?
答:(1)河伯与海若(第一段);(2)海若所举的部分包含若干则(第二段)。
2、《庄子》第一篇《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反映“小大之辩”的譬喻: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秋水》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一层的推衍。
请从《庄子》一书中再找出一些反映“小大之辩”的譬喻或寓言。
答:这在《庄子》中随处可见,因为“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大”、“小”正是最基本的一组相对概念。
3、清人林云铭评论《秋水》:“是篇大意,自内篇《齐物论》脱化出来,立解创辟,既踞绝顶山巅,运词变化,复擅天然神斧,此千古有数文字,开后人无数法门。
”(见《庄子因》)请结合阅读《庄子·齐物论》谈谈你对林云铭评论的理解。
答:《齐物论》是《庄子》论述哲学思想最重要的一篇,甚至可以说是中国道家哲学的代表作。
此篇认为客观事物本来就不分彼此,是齐同的,而人们关于是非、然否的争论都是出于私心成见所致,故万物应该齐同。
九、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1.当代书画家范曾书录《庄子·秋水》
2.成语“邯郸学步”典自《庄子·秋水》
十、延伸阅读
张岱年《论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