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鲁迅作品教学几点感受
鲁迅《故乡》教学反思

鲁迅《故乡》教学反思(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鲁迅《故乡》教学反思鲁迅《故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鲁迅《故乡》教学反思1这篇文章很长,一般需要三课时才能解决。
但考虑初三教学时间较紧,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
我反复阅读文章,虽然这样的文章自己也已经上了多次,但是每次总是有新的感受和触动。
本教学设计从理念和文章处理上希望有以下几个突破。
1、努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
到了初三发现很多学生已经不再参与我们的课堂,哪怕是很简单的内容也不愿意,因此想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逼迫这部分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这一点我觉得效果没有我想象的好。
2、努力想让学生思考,尽可能让教师的教授放到第二位,让学生自主去感受、体会和表达,那样虽然可能不成熟、不完整,但比教师虽然精彩的分析,实际上效果更好。
不过在本节课中,这方面的目标没有达成,学生的思维容量不够,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训练不到位。
课文解读方面:1、努力想不破坏文章的整体性,以“悲哀”为情感基调,分析悲哀的具体原因,然后过渡到环境描写和人物分析来。
2、人物分析想通过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再度深入文本,自主比较分析闰土的前后变化,从而归结人物命运的原因,直至挖掘文章主题。
不过设想虽好,但是操作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导致教学流程不够流畅,学生表现不够理想,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切入不够明确,对文章的感情基调的把握,由于学生未能深入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仅仅两段文章的朗读,未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导致时间浪费,教学流程堵塞。
2、学生情感基调的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等都没有设想的那样顺畅,无法进入良好的教学情境。
今天的课对人物分析进行的深入探究,表格形式还是非常有效,精读描写中年闰土的语言,学生的反应良好,说明细读文本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从文本出发,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说出对文本的独到见解,把语文学习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我想,这将是我今后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反思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反思《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教学反思中,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朝花夕拾》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教学目标在《朝花夕拾》的教学中,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理解散文集的主题和意义,掌握散文的阅读技巧和分析方法。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朝花夕拾》的背景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散文集中的具体篇目分析、散文的阅读技巧和分析方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散文集的主题进行深入思考,通过文本细读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人阅读、写作练习等。
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我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思考,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四、教学效果经过教学过程的实施,我认为《朝花夕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散文的阅读技巧和分析方法,对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对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同时,通过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关怀,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是在教学内容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精简,突出重点和难点;其次是在教学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多样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最后是在教学效果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将进一步深入研究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素养;同时也会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引入多媒体教学、开展主题研讨等;并鼓励学生多进行拓展阅读和实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鲁迅先生作品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鲁迅先生作品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鲁迅先生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
以下困境:
1. 古文难度高: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往往运用复杂的句式和古文特有的表达方式,对学
生来说难以理解和掌握。
2. 内容过于激进:鲁迅先生的作品涉及社会现实和批判,内容较为激进,容易引发争议。
针对这些困境,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分解句子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解句子和解释其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鲁迅先生的作品。
2. 多种教学手段:可以通过讲解、演绎、讨论和展示多种教学手段来呈现鲁迅先生的
作品,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3. 多角度阐述: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作品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让学生了解
作品的多层含义和深刻思想。
4. 建立学生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去思考鲁迅先生的作品背后的意义,并鼓励他们表达
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加强历史和社会背景的讲解: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生活在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有
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内容和思想。
通过以上对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先生的作品,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鲁迅作品在中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擘,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读者。
而在中学教育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更是为学生们打开了文学思维的大门,让他们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感悟文学的力量。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进行一些思考。
其次,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应注重情感共鸣和情感分享。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往往引人深思,同时也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情感共鸣的方式,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连接。
比如,在教学《阿Q正传》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阿Q的人物性格特点,通过与自身或他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比较,增加学生对阿Q的情感认知。
而情感分享则是对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放大和延伸。
通过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分享,可以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并促使他们思考人类的共通之处及其对作品的启示。
最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应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度著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作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促使学生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教学《药》时,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作品。
此外,还可以配合一些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视听的形式使学生对作品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总之,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全面地思考和理解鲁迅的作品。
对初中语文鲁迅作品阅读教学的几点反思

对初中语文鲁迅作品阅读教学的几点反思作者:蒋小红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1年第05期鲁迅作品阅读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一方面,作为语文教材内容的鲁迅作品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似乎表现了学校教育的成功之处;另一方面,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鲁迅作品教学却未能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不能在学生离开学校后继续拥有其应有的魅力。
可以用这样的话来表述:作为知识点,鲁迅作品的教学是成功的,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大多数学生对鲁迅都有了一个正确、正统的认识;但作为文学作品的教学,鲁迅作品的阅读教学是失败的,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能够使鲁迅作品独有的魅力和价值得以实现。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呢?对此尴尬现状产生的根源,笔者作了如下反思。
一、教师教学与学生接受的错位在物质、精神都不断繁荣的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鲁迅精神和鲁迅这样的人,然而,在鲁迅作品的阅读教学中,这点共识似乎经常被忽略不计。
我们的学生学习生长环境的顺逆、教师固有知识与时代的契合度、教师对于教授环节的设计和对于学习过程的控制直接影响了鲁迅及其作品被接受的结果。
对于现代的课程而言,学生是毫无争议的主体,他们的接受水平、接受心理决定着教学的整个流程。
在过去,学生没有一个恰当的思维起点去感知鲁迅作品,而由终点出发所寻找到的只不过是一个难以体味的“神”,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鲁迅的接受仅限于对那些不可动摇、不能质疑的权威的理解和背诵。
那么,现在鲁迅和鲁迅作品以及我们的鲁迅作品教学能否与学生站在同一思维起点上呢?是否已顺应了学生接受心理的阶段性和时代性特征呢?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年纪大多集中在13到16岁之间,这一阶段的孩子,求知欲、可塑性最强,但他们更加渴望自由快乐地成长。
尤其素质教育推行以来,我们的小学教育一直强调“快乐学习”,所以初中的孩子大多都习惯了教师、家长永远肯定正面的“成功教育”,他们习惯了在可能的条件下,生活得更加轻松愉快,不喜欢一切加重思想和生活砝码的内容,所以,他们难以接受鲁迅文章中从语言(或艰涩或犀利)到主题(或沉痛或沉重)的浓重的灰色,那都让他们觉得沉郁而沉闷,使得他们无法触摸到鲁迅内心的灵魂又让他们无法轻易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关于鲁迅作品课堂教学的反思及建议

关于鲁迅作品课堂教学的反思及建议第一篇:关于鲁迅作品课堂教学的反思及建议关于鲁迅作品课堂教学的反思及建议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必要对这位作家作品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思考,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本文试图就笔者在教学中反思,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初中语文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鲁迅;教学分析;反思;建议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
内容从反映少年时代的趣事,逐渐上升至青年时代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问题以及中年人对于国家民族的思索。
可见鲁迅作品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必要对这位作家作品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思考,以期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功。
一、反思得与失(一)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得与失 1.学生的“得”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形成的转折期,非常需要正能量的熏陶、引导。
鲁迅的个人品质和独立特行的写作精神对他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雪》一文中作者通过诗一般的语言对朔方的雪的描述,就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的刚毅顽强。
可以说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学生多少会受其影响,而使得自己的人格、品质的发展有意无意地向鲁迅靠拢。
同时,在鲁迅的作品中,学生读出了鲁迅的童心,也读到了自己的已逝的童年,这就使得学生在感情上和作品产生了共鸣。
比如《社戏》中孩子们月夜行船看社戏,归途中偷豆吃豆的情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以及百草园中关于美女蛇的故事,都深深感染着孩子们的心灵。
可以说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学生们认识了富有生活情趣的鲁迅。
写作方面,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学习,学生们感受到了鲁迅在遣词用句方面的造诣,体会到了他在构思技巧方面的用心以及文章立意方面的精巧设计。
这对学生的写作一定会产生影响的,比如《故乡》中鲁迅对“我”回忆中的那个美丽的故乡的描述就让我们惊异于他对色彩的运用,“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三者的组合让学生看到了一个具有神异色彩的故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秀5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秀5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篇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教学时先以“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入,因为学生们读了课文,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初步感知,对于鲁迅这个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们很愿意把自己的自学收获通过这一问题展示出来,学生们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为人,简介时代背景,进一步体会其高尚的品质,学生们积极思维,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文中的“谈碰壁”“救助车夫”两部分充分表现了伯父鲁迅爱憎分明以及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这两部分,再抓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的同时,为了让学生与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我多次让学生通过默读,小声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充分体会人物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不足之处:一、如何做到向40分钟要质量,40分钟学生们应学到什么?讲了这节课,再结合平时上课的情况,自己感觉这堂课中学生所学到的东西肤浅,不深入,再结合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相差深远。
而且,我上课教学节奏很慢,总完不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
二、如何做到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乐于学,想办法学?一堂课上,只有半数学生能够注意听讲,积极发言,而其他的则只做旁观者,坐在那里默不作声,是积极思考而不愿表现自己,还是根本不动脑坐在那里只顾自己呢?有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顾忌不过来,于是课堂效果总是不理想。
模块三《走进鲁迅》教学反思

《走进鲁迅之感受鲁迅作品》教学反思
本次信息技术培训作业我选的单元主题是《走进鲁迅亲近鲁迅》,当学习到模块七的时候我这个单元的教学实施也接近尾声了,今天对其中一个专题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本次教学是专题五“感受鲁迅先生的作品”。
根据孩子们课前的阅读情况,我布置了学生“走近鲁迅”,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关于鲁迅的一些资料以及信息,如鲁迅生平、时代背景、鲁迅作品以及关于鲁迅的故事等,现反思如下:
1、删繁就简,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解读鲁迅,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单元训练重点,主要让学生通过作品的阅读,感悟并交流心目中的鲁迅人物形象。
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让学生先从整体感知鲁迅,说说课前从哪些方面了解了鲁迅,要求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
既了解了学生课前的准备情况,又为下一个作品交流环节进行了铺垫。
“品位鲁迅”这一环节,落实了教学重难点,感知人物形象,恰当的阅读方法是理解文本,感知鲁迅人物的一个关键点,我觉得课堂上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2、因文施教,阅读方法指导到位。
阅读方法种类繁多,但孩子们要想读懂鲁迅的作品,没有一定的阅读方法的指导是缺乏效果的。
课前需要阅读方法的提示,如你阅读鲁迅作品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方法?让学生联系单元学过的方法,进行回顾,再运用,我及时进行概括,总结了7种阅读方法。
同时提醒学生:要想走近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可以要采用这些有效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联系整部作品或上下文、揣摩文章有深刻含义的语段。
并将这几种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再让学生利用这几种方法进行再次阅读、汇报、交流,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折射在课堂是精彩纷呈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鲁迅作品教学几点感受绍兴市鲁迅小学何丽华鲁迅作品如何教,也是一个老话题了。
今天,也许矛盾更加突显了些。
在目前情形下如何更好地教授鲁迅作品,去年十月,学校举办了一次鲁迅作品教学现场会,我有幸聆听了四节鲁迅作品教学课《少年闰土》、《鲁迅·童年·乐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人》,感受很深,结合以往所听的鲁迅作品教学课,借此机会发表自己对鲁迅作品教学的一点粗浅想法。
创造力是人类最突出的能力之一,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的能力。
承担鲁迅研究课的教师,当然应该传授本学科的知识,使学生真正了解鲁迅究竟是谁,他在中国现代革命史、思想史和文化史上有什么地位,应该如何承受他的遗产、发展他的学说;但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创造性思维。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要经常介绍鲁迅研究的新动向,及时提出鲁迅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困难和有争议的课题,以活跃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还要尊重学生不同寻常的提问,不同寻常的想法。
学生应该尊师重道,虚心地向老师学习,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学生的头脑又决不是重现教师讲义的复印机。
对不同观点的容纳及其兴趣,使培养创造力的基因之一。
现在的学生对鲁迅作品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能产生与教师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只有把师生之间的这种见解分歧视为正常现象,并予以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才能使师生关系朝着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方向发展。
第二,要教好鲁迅作品,一方面应对鲁迅的杰出历史贡献充满应有的崇敬之情;一方面,还应充分发掘鲁迅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因素。
在中外文学史上,任何作家都有他自己的感情倾向,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情感载体。
鲁迅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伟人,他有着旧中国民族性格中最缺少的诚和爱。
教师只有努力发掘鲁迅作品中蕴含的这种情感因素,并且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情感的流程中完成知识的输出和接纳。
尤其是在当前,部分学生对鲁迅存在某些隔膜、误解,因而对学习鲁迅作品兴趣不很浓烈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灌注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提高鲁迅作品课的教学水平,从根本上说当然还要加深对鲁迅原著的理解。
教师的学识既深且广,课堂讲授才能“约而达”的境界。
教师精辟的观点、广博的学识、生动的语言、恰当的举例、必要的引证日是吸引学生的强大磁力,如以下这个案例:片段是《鲁迅·童年·乐土》中其中一个小组(儿时乐土小组)在汇报走访鲁迅故里——周家新台门的过程:大家好,我叫金超群,是第一小组组长。
我们小组共有18人,是个大组,虽然我们人数众多,但是大家都对周家新台门这个地方充满兴趣,从1881年9月25日出生到18岁,鲁迅爷爷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代。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鲁迅爷爷以后创作的大量的文学作品都有周家新台门的影子,所以我们决定把周家新台门作为我们小组寻访爷爷童年生活的小课题来进行研究,一个月下来,我们收获很多,大家请看我们用DV记录下来的研究过程,我们还准备了一些问题要考考大家呢!(课件出示小组主题:台门里的童年)DV解说词: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一排粉墙黛瓦的竹丝台门,这就是周家新台门。
它与周家老台门规模、结构基本相同,建于清嘉庆末年,原为正屋五开五进,台门斗悬有蓝底金字的“翰林”匾额。
“翰林”是谁呢?是鲁迅爷爷吗?“翰林”不是鲁迅爷爷,而是鲁迅爷爷的爷爷,那么鲁迅的爷爷对小时候的鲁迅以及以后的成长会有影响吗?面向全体,共同参与,有一个互动交流,请三四位同学各抒己见以后,请本组专门研究这块匾额的同学作详细介绍。
章文靖:大家说得不错,我来补充一下:鲁迅的爷爷叫鲁迅的爷爷叫周福清,1871年他参加了京中会试,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就这样,鲁迅的祖父成了福彭桥周氏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傅家媛:鲁迅的爷爷非常关心儿孙的学习,主张先读《鉴略》,因为他认为首先应有一些历史基础的知识,所以鲁迅爷爷小时候没从《百家姓》、《千字文》开始读起,他的启蒙读本是《鉴略》。
(课件出示《鉴略》的图片)孔令杰:而且,鲁迅的爷爷在当时是个非常开明的读书人,他认为小孩在读了必读的经书之外,应该广泛阅读。
为此,他特地给少年鲁迅规定了一个读古典诗词的程序:“初学先诵白居易诗,取其明白易晓,味淡而水。
再诵陆游诗,志高词庄,且多越事。
再诵苏诗,笔离雄健,词足达意。
再诵李白诗,思致清逸。
如杜之艰深,韩之奇崛,不能学亦不必学也。
”(读古典诗词的程序用课件演示)孙思敏:从樟寿稍微懂事开始,他就看见自家的门上悬一块“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额,虽然还不大清楚是什么意思,但是他知道自己的爷爷出身翰林,爷爷期望自己能好学上进。
周家是讲究读书的,周介孚更有过儿孙一起考取翰林的雄心,所以,周家的书香气息特别浓厚,在这种气息的感染下樟寿渴望读书的愿望特别的强烈。
所以,鲁迅爷爷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翰林爷爷的期望。
师:看来你们对这块匾是深有研究,我们还是跟着你们的脚步继续前进吧!DV解说词:我们小组一行走过德寿堂、香火堂,转过侧门,穿过一条短弄堂,便进入了一个亮堂的小天井,这儿就是桂花明堂。
一株茂盛的桂花树像一把大伞般撑在这里,占了足有一半的空间,为背面的一间小屋遮住了阳光。
你们知道在夏天的晚上,小鲁迅在这棵桂花树会干些什么呢?面向全体,共同参与,有一个互动交流,请三四位同学各抒己见以后,请本组专门研究桂花明堂的同学作详细介绍。
李洋: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明堂俗称就是天井。
原先这里种着两棵很茂盛的桂花树,天井因此而得名,在这里充满了鲁迅童年的记忆。
夏夜,躺在桂花树下的小饭桌上,听着祖母在这里讲述“猫是老虎的师傅”、“水漫金山”等民间传说,都是鲁迅童年时最难忘怀的故事。
后来,在鲁迅的文学作品《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对这些童年时听过的民间故事,都作了非常深刻的描述。
(用课件出示有关桂花明堂讲故事的图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谁也经常给小鲁迅讲故事?面向全体,共同参与,有一个互动交流,请三四位同学各抒己见以后,请本组专门研究保姆长妈妈、忙月庆叔和木工和尚师傅的同学作详细介绍。
金超群:小时侯,保姆长妈妈经常给小鲁迅讲故事,鲁迅非常喜欢长妈妈。
什么长毛杀管门老棚的故事啦,什么太平军与清朝政府官兵和帝国主义洋枪队在绍兴城边交战的故事啦,小鲁迅都听得津津有味。
潘可珂:我还搜集到一个长妈妈为小鲁迅买书的故事。
有一次,小鲁迅很想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上面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可就是借不到,也买不到。
最后还是长妈妈给他送来了期盼已久的《山海经》。
在她放假回东浦以后的四五天,长妈妈就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小鲁迅似乎遇着了一声霹雳,身体就震傈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生着翅膀的人……果然都在内,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长妈妈却都做成功了,这又使小鲁迅产生了新的敬意。
鲁迅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出示《山海经》的图片)周权:长妈妈还给小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
可是到了5岁时,他的弟弟周作人出生了,长妈妈担负起了带领幼年周作人的任务,小鲁迅同长妈妈的接触也就逐渐减少,而开始跟着忙月庆叔玩耍。
庆叔特别喜欢这个聪明的小少爷,他在工作之余就给小鲁迅做些小玩意儿,小鲁迅非常佩服庆叔心灵手巧,晚上更是坐在豆油灯下听庆叔讲故事,好象过去听长妈妈讲故事一样。
(图片支持)丁瀚章:小鲁迅也爱听木工和尚师傅讲故事。
尤其是他讲到当年被叫到“大王”(太平军)面前嬉大刀的事,更是眉飞色舞。
凡是这些都给小鲁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新台门里的长工忙月们给予少年鲁迅的精神食品很多很多,以后鲁迅就把工人们所讲的故事,写进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怀旧》,切到DV,你们看,这部小说《怀旧》就是鲁迅在这间房间里写成的。
(用课件出示图片支持研究所得)师:同学们的回答让我十分佩服,你们的资料也收集得很全面,真不错。
我们还是继续往前走,看看还有什么问题在等着我们。
DV解说词:右手这间房是鲁迅母亲的房间,这里陈列着鲁迅母亲做针线用的物品。
大家看这床铺的旁边,有一只红色皮箱,你们知道这只皮箱里装着什么吗?杨成瑜:这里都是鲁迅买来的和他抄录的书籍,因为木板的书,虫子容易进去,所以他特地选了一只高子口的皮箱装书,(镜头慢慢地拉过去),这张四仙桌,鲁迅在晚饭后就会揩干净桌子,搬出书来,一页一页地翻着看。
他翻书时很注意手指的清洁,总是要先看手上有没有墨迹或是否肮脏,然后才从书页折缝上方印有一条阔墨线的地方翻过去。
他最犯忌的是用中指或食指在书页上刮过去,使左下角翘起来,因为这样书上就有了一条指甲划过的痕迹,可见鲁迅爷爷从小就非常爱护书籍。
师:看来,鲁迅爷爷从小习惯就很好,他看书,也爱书,有的书因为买不到或没有钱买,他就特地去借来自己动手抄。
沈歆怡:我知道小鲁迅最初是抄那小本的《康熙字典》。
陶含超:后来他又对百花诗感到了兴趣,于是又将《唐诗叩弹集》中的百花诗归成类分别录出。
袁韵:后来小鲁迅又买到了一本《二酉堂丛书》抄其中的内容。
师:是的,同学们,鲁迅后来还抄过许许多多的书。
虽然这个红皮箱已经有点陈旧了,但却时时在告诉我们要向爱学习的小鲁迅学习。
我们继续往前走。
DV解说词:转过个弯,我们来到了鲁迅家的厨房,绍兴俗称“灶间”,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地方,在这里,小鲁迅遇到了一个好朋友,这个朋友与往常的少爷朋友不一样,他是谁呢?(课件播放《少年闰土》影像片断)面向全体,共同参与,有一个互动交流,请三四位同学各抒己见以后,请本组专门研究闰土的同学作详细介绍。
袁韵:我来为大家作详细介绍。
小鲁迅与闰土第一次见面就在他们家的厨房里。
闰土就是庆叔的儿子,原名叫做章运水,闰土是鲁迅在《故乡》中以运水为原型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这就是鲁迅在《故乡》中所描述的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不容易到年末,有一日,母亲去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着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孔令杰:从这段话中,我感到小鲁迅也是一直在盼望闰土能早日来到,因为闰土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什么看瓜刺猹,什么雪地捕鸟,什么海边拾贝,什么看跳鱼儿……运水使鲁迅认识了一个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
潘可珂:在鲁迅家祭祀做值年的日子里,鲁迅和闰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个多月以后,闰土要离开了,小鲁迅还躲在房间里大哭一场。
后来闰土还托人送给鲁迅许多鸟毛、贝壳,鲁迅也托人送了许多礼物给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