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的多元化解读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困境与思考[论文]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困境与思考[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096466558fafab069dc0296.png)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与思考摘要: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在当前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难教、难学的困境,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造成鲁迅作品教学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外部的文化语境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经济体制转型期,文学迅速由中心走向边缘,精英文化急速衰退,世俗化特征日益明显。
从鲁迅作品教学内部看,从选文到主题解读、从教学指导思想到具体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
从鲁迅作品本身看,鲁迅作品之难当然还难在鲁迅文章的本身之难以读懂。
要走出这一困境,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应进行个性化、多元化解读;系统性、整体性教学;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特点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教学现状鲁迅作品阅读教学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点课文,仅鲁迅作品就有15篇,占阅读课文总数10%以上。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包括小说、杂文、散文,贯穿于中学阶段各个年级的各册教科书中。
但在当前鲁迅作品教学却面临着尴尬:教师感到鲁迅作品难教、怕教,学生感到难学、怕学。
从惧怕“鲁迅”到拒绝“鲁迅”,业已成为鲁迅作品教学的突出问题。
那么造成鲁迅教学困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1.鲁迅作品教学现状1.1从外部的文化语境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开始全面走向市场经济,文学迅速由中心走向边缘,精英文化急速衰退,世俗化特征日益明显。
这种文化非常容易因追求新奇而被多少有些盲目偏激的青年所接受。
由于传统文化修养不深,再加上审美趣味的庸俗化,安宁享乐几乎成了当代青年学生普遍的追求。
他们无法理解鲁迅,觉得鲁迅活得太痛苦,似乎鲁迅一生都沉浸在思考与孤独之中,而鲁迅所思考的民族的命运与前途离他们太远,读鲁迅的书太沉重。
1.2从鲁迅作品教学内部看从选文到主题解读、从教学指导思想到具体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鲁迅作品被当做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长期偏向于从阶级和政治的角度来解读。
浅析渔父中的多元审美意蕴

浅析渔父中的多元审美意蕴《渔父》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默默无闻的渔民的生活和悲剧,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的悲惨命运。
这篇小说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还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具有多元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渔父》中的多元审美意蕴。
1. 人物形象的形而上学意味《渔父》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渔民,他的生命轨迹被命运所支配,缺少自主性和选择的机会。
他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形而上学意味,表现了生命的无常以及人与命运的关系。
渔民有时候就像一个被推着前进的棋子,没有发言权也没有选择权。
而这一点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人命运和自由的思考。
2. 民间文化的审美意味《渔父》中的故事背景是在民间,而渔民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构思也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风格。
文中渔民在遭遇不公正待遇时,选择了参拜神明,并且死后还被封为神,这种信仰和崇拜的态度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传统的信仰和文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是一种审美心理和审美情感的表现。
3. 意象的审美意味《渔父》中的意象鲜明,如渔民坐在岸边划着小船、深夜中的海鸟鸣叫、渔民与海的互动等,这些意象使读者更加易于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描述渔民在乘坐小船出海的情景时,描写了水波涟漪的荡起,借生命与大海的关系体现出了小人物与大自然的互动。
这些生动的意象构成了作者的审美语汇,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4. 文学技巧的审美意味《渔父》中的文学技巧也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如对比法、暗示法等。
例如,小说中通过对比大海和小船的大小来表现渔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船上的划得不急的浆声来表现渔民的努力和无奈。
此外,作者还利用暗示法来引导读者的思考,例如用“问题”代替了“过错”,寓意深远,引人深思。
总体而言,鲁迅的《渔父》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且蕴含着多元的审美意蕴,包括人物形象的形而上学意味、民间文化的审美意味、意象的审美意味以及文学技巧的审美意味。
这些审美价值为这篇小说的内在表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使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鲁迅的作品解析 揭示他的社会批判力

鲁迅的作品解析揭示他的社会批判力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与思想家。
他的作品以揭示社会弊端、批判封建制度和殖民统治的力量而著称。
本文旨在通过解析鲁迅的作品,揭示他的社会批判力。
一、藐视封建伦理鲁迅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封建伦理的藐视,他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丑陋一面。
比如,在《阿Q正传》中,阿Q作为一个底层农民,受到封建社会各个层面的压迫和歧视。
他对传统伦理的蔑视和自我解嘲,将人们对封建伦理的追求揭示的淋漓尽致。
二、揭露人性的丑恶鲁迅的作品以深入刻画人物的丑恶面相而著称。
他通过对人性的剖析,揭示了人们在封建制度下追求权力和利益的贪婪和残忍。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和《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都是鲁迅笔下的典型形象。
他们都是被压迫和边缘化的人物,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个体的剥夺和打压。
三、批判殖民统治鲁迅关注中国近代史上的殖民统治,他深入揭示了列强侵略和殖民统治对中国人民的摧残。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的疯狂抵抗和《祝福》中对河防人员的赞颂都体现了鲁迅对殖民统治的批判。
他用文字揭示了中国人民应该保持独立和自尊的精神,不屈服于外来的压迫。
四、关注社会底层的苦难鲁迅的作品中对社会底层的苦难给予了极大关注。
他通过对乡村和城市贫民窟的描写,直观地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贫困生活。
《社戏》中的贫民窟和《风筝》中的乡村,无一不是鲁迅对社会底层的真实呈现。
他通过对底层生活的关注,唤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关注。
总之,鲁迅的作品正是通过对封建制度、封建伦理和殖民统治的社会批判,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不公。
他以犀利的笔触和精湛的观察力,将社会百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他通过文字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残酷,激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抗。
鲁迅的作品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社会批判的利器。
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分析《故事新编》中的神话模式

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分析《故事新编》中的神话模式摘要:《故事新编》是鲁迅结合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其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
鲁迅借助神话的再创造来实现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故事新编》成为了鲁迅特殊的战斗武器,新编后的神话故事中所透漏出的革命精神、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反抗精神也向无数革命的战士传递着力量。
本文将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分析《故事新编》中的神话模式。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故事新编;神话模式一、前言作为儿童时期的产物,神话对于不同民族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中利用创新的历史小说,戏剧化的情节描写,战斗的历史小说,凸显了其作品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笔者旨在通过多元系统理论分析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神话模式。
二、多元系统理论概述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theory)由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
在早期的翻译研究中就提出过多元系统理论。
以色列学者所做的研究就是把列佛维尔[(比)AndreLefevere],霍姆斯(Holmes)和勃鲁克(R.vandenBroeck)等试图建立的理论加以延展,使翻译理论似乎超越了其“合法的”语言学及语文学的范畴。
(Genzler,1993,108)他们把翻译的很多问题,置于一个较大的框架内,可以从更广的历史和文化角度,来考察翻译文本以及影响翻译过程的美学预设。
而这些文本反过来又会影响某一社会的文学及文化常规。
而多元系统理论者们则持相反的观点。
他们认为接受文化(即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规范及文学常规支配着译者的美学预设,从而影响着译者的翻译策略。
(洪溪珧,2022,171)佐哈尔新造的词“多元系统”指的是一整个相互关联的系统网络,包括文学系统,半文学系统及社会内的外文学系统。
多元系统理论尝试阐释一个给定文化内部的所有种类文本的功能——从中心的、典范的文本(canonicaltexts)(如创新型诗歌)到最边缘的非典范的文本(如儿童文学及通俗小说等)。
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认识

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认识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认识:
1、批判精神:鲁迅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弊病的批判,尤其是对封建文化的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残酷,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丑恶。
2、独特的文学风格:鲁迅的文学风格独特,他的作品语言简练、思想深刻,常常以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内涵。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有思想价值。
3、反映社会现实:鲁迅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活。
他的作品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挣扎,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斗争。
4、对人性的思考:鲁迅的作品深入探讨了人性的问题,尤其是对人性中的弱点和丑恶的揭示。
他的作品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对人性的缺陷提出了深刻的批评。
总的来说,鲁迅及其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问题,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全集对鲁迅思想的全面解读

鲁迅全集对鲁迅思想的全面解读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在鲁迅的全集中,我们可以找到对他的思想的全面解读,这些解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文学成就。
本文将通过鲁迅全集中的几个重要篇章来对鲁迅思想进行解读。
首先,在《狂人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封建道德和社会制度的批判。
在这篇小说中,主人公从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变成了精神错乱的狂人。
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鲁迅对社会不公和道德虚伪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他通过形象的描述和刻画,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嘲讽。
同时,他也提醒我们要敢于揭示社会的弊端,不要盲从于既有的社会制度。
鲁迅全集中的《阿Q正传》更是深入探讨了社会弱者与强者之间的矛盾。
通过对阿Q这个性格独特的主人公的描写,鲁迅揭示了社会对于弱者的歧视和欺压。
这篇小说以悲剧的结局告诉我们,社会的不公并不会因为个体的努力而改变。
鲁迅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表达了对于社会现象的触动和批评,进一步引发了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鲁迅全集的《呐喊》中,鲁迅大胆地展现了现实主义作品的威力。
这部小说集以尖锐的文字和犀利的观察力刻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普通人的悲惨命运。
通过对现实主义的运用,鲁迅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社会问题的严峻性和必须解决的迫切性。
他通过这种直接的方式,使作品充满力量和表达,从而更加引发读者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
鲁迅全集中的《中国小说史略》是对于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整理和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和演变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通过对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剖析和比较,他深入地描绘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
这篇文章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的历史,也反映了鲁迅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思考。
总之,鲁迅全集是了解鲁迅思想的重要读本,通过对其中几篇重要文章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作品。
鲁迅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对历史的反思,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思想家和作家应有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鲁迅作品分析

鲁迅作品分析1.体裁的选取以及文章结构:●作者鲁迅使用如此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不仅吸引了读者更是衬托出整件事情的荒唐可笑和人们的愚昧无知。
而辫子这一形象的设置更是别具深意,展现了对于政治只有片面狭隘理解的民众的愚昧无知,荒唐可笑,从侧面展现了革命者不贴近民众。
●作者鲁迅以点概面,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民众接触面之窄和愚昧无知的形象。
反讽手法的运用更是显现出作者鲁迅对于民众愚昧无知的批判之情。
●在《狂人日记》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巧妙的选择了“迫害狂“这一病症,这在揭示主题方面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为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采用了日记体的记叙方法和第一人称的口吻,新颖的形式不仅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更延展了文章所涉及的范围使文章可以以主人公的见闻为线索,借由主人公之口去反映整个社会状态,大大增加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普遍性。
●作者更是以辛辣简洁的语言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于人民的压迫,反映了愚昧无知的人民对于“吃人”社会毫无感知,不觉醒的精神状态,并且希望借由此文唤醒中国民众业已麻木的灵魂。
●然而鲁迅显示依然对于社会是充满希望的,他也自内心发出了真挚诚恳的呼唤。
●令我们感受到了他的真诚与坦诚,感受到了他对于旧制度下的中国的深深担忧和作为革命者独自奋战的寂寞之情,感受到了他对于民众深深的诚挚的呼唤和希望民众觉醒过来,参加到革命中的热切希望。
●《药》一文以时间为轴。
●文中巧妙的叙述结构,隐喻手法的运用及明暗两线穿插的使用都对这一文章主题的揭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外,文中简明生动的语言更是令文章增色不少。
●首先从结构上,文章围绕线索“血馒头“选取了四个关键的场景,买药,吃药,议药和上坟,从多角度展现了五四运动前期中国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及思想认知。
2.中心思想的表达:3.文章开头:●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
鲁迅文集中的思想与艺术

鲁迅文集中的思想与艺术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作家和文化评论家。
他的文集作品被广泛传播和研究,其思想和艺术价值一直备受关注。
鲁迅文集中的思想与艺术,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鲁迅文集中所体现的思想和艺术。
首先,鲁迅文集的思想体现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呼唤。
在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人民身处于压迫和剥削之中,生存困难,思想被束缚。
鲁迅通过他的作品,以尖锐的文字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封建礼教、旧传统和腐败统治者。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疯狂的叙述者形象,讽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愚昧。
他的思想犀利,倡导人民的觉醒、自由和平等。
其次,鲁迅文集中的思想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传统反思。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以及封建制度等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他着重揭示了社会和个人的矛盾,如传统文化对人的束缚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在《阿Q正传》中,通过描绘阿Q的挫折与失败,鲁迅展现了中国人在困境中倒下的形象,同时也暗示了中国社会的困境。
他的思想批判启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反思,追求自由与进步。
第三,鲁迅文集的思想融入了人道主义关怀,强调对弱者的同情和支持。
鲁迅以深情的笔触,呈现了各个社会阶层中苦难人民的形象,如下岗工人、孤儿流浪儿等。
在《孤儿何日可依》,描写了社会底层孩童的窘境和无助,引发读者对社会不公的反思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鲁迅通过揭露苦难人民的生活现状,呼吁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艺术上,鲁迅文集采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其中,他运用夸张、讽刺和对比等手法,突出作品的矛盾和冲突,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同时,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精准的语言运用,使得作品富有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画面感。
他的语言简练而有力,能够准确表达他的思想和感情。
这些艺术手法都为作品增色不少,使其更富有艺术价值。
总结起来,鲁迅文集中的思想与艺术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鲁迅作品的多元化解读
长期以来,由于鲁迅作品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在语言上又比较
深刻含蓄,这些作品的教学成为了难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语文教育观转型时期,我们中学语文教学该如何进行鲁迅作品的教学呢?笔者现从鲁迅作品文本意义解读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现有阅读教学的现状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其形象或故事情节显示出来的主要题旨,它是中心思想和创作意图。
因此,主题理解就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过程,甚至可以说它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方式的健全;另一方面,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准,拔高其道德境界。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不少语文教师在“主题诠释”上投放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二、以多元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鲁迅作品阅读史告诉我们,对于鲁迅作品的解读一直就是多元的,
人们对于鲁迅作品的阅读理解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以《故乡》为例:最早于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编印、顾颉刚、叶绍钧、朱经农主编、商务印书馆编印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就收录了《故乡》。
30年代傅东华主编的《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夏丏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等都选入了《故乡》。
从鲁迅先生发表这篇文章之后,人们从各个角度和各种政治需要出发,对这篇作品进
行了种种不同的分析,李霁野先生也曾就文中的一些细节请教过鲁迅本人,人们反复讨论“碗碟事件”,讨论“到底谁是小偷”,文人学者莫衷一是,最后鲁迅先生的夫人和弟弟周建人只能先后出来解释。
应该说争议和探讨都是正常的,这是由阅读的差异性决定的必然现象。
因此,如果我们在讲析鲁迅作品时,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并设法在不同角度得出的结论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那么,学生的收获一定会大得多。
比如“《故乡》到底是反映辛亥革命的失败还是折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寻找什么?”“鲁迅在三味书屋学到了有价值的东西了吗”等等,教材的提示和教参的阐释并非不对,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学生从他们的生活出发,从他们的自身出发理解和把握。
这样做不仅有深度,也有力度,会引发学生的思维触摸心灵中最原始的脉搏,触摸社会边缘最敏感的神经。
三、适度引导,避免走向无限衍义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文本解读的同时,应该避免由作品主题意义绝对的一元化走向对无限衍义的认同。
有的教师对学生在解读文本时的肤浅附会之论统统予以肯定,以避免背上压抑学生个性和扼制学生思维创新的恶名。
但是,矫枉不能过正,学生的成长背景和知识储备与鲁迅的作品毕竟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引导学生进行高于自己的阅读理解原本就是语文教学的任务,那些“放羊式”的阅读指导最终只能以表象的热闹和效果的失败告终。
怎么样把握这一尺度呢?我们认为不妨让学生先从捕捉对象的特征、重视细节的特殊作用上加以品读。
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第一次:“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第二次:“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第三次:“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眼神,仿佛是木刻似的;只
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通过刻画祥林嫂在“我”眼中的三种形象,展示了她一生悲剧性的遭遇和人生轨迹,这三种特征既是她无数形象外貌的总结,同时又传达了社会原
生态的真实面目。
这种手法同样适用于《故乡》中对闰土的外貌描写。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和选材的过程中抓取这类特征性细节,这样做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人物形象的丰满性把握,又有助
于学生作文题材的丰富性积累。
再比如《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是以“活该”二字结束全文,对“活该”二字该怎么理解,教师就不要硬塞结论,而应结合全文,深入字里行间,利用情感因素和形象因素去引导学生鉴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从全文来看,文章从头到尾所论的就是一个“该”字,代表镇压反抗精神的雷峰塔该倒,压在塔下的白娘娘该获解放,玉皇大帝该拿办法海,法海禅师该变成蟹和尚。
“活该”二字不仅表现了作者对法海尽情的嘲讽,也正是田夫野老、蚕妇村氓发自心底的欢呼。
这样来理解,才显出“活该”包含的丰富情感。
鲁迅语言含义丰富,思想深刻,又常常运用反语、隐喻等手法,有时候学生很难领会其言外之意,这就要求阅读者和教学者都具有丰富的学识、良好的文字功底和一定的人生阅历。
而课堂的乐趣正在于探索和发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体悟到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最终师生共同进入鲁迅作品教学的佳境。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没有终点的,对同一文本的阅读有时也会存在着片面性和虚假性。
只有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作者、作品、教师、学生这四个主体始终处于互动之中,通过学生与鲁迅对话,师生与鲁迅作品中人物对话,师生相互对话,作品的价值才能不断被挖掘,学生知识也不断充实。
这样不断地交流、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也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悟力,使其真正领悟作品的内在精神意蕴,从而实现阅读中的“人生经历”。
参考文献:
1.王敬文,《鲁迅作品研究》
2.《鲁迅经典作品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3.江苏鲁迅研究会编,《世纪之交论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