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睡前故事:九九重阳节传说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都会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
重阳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传说,据说这个节日起初是为了驱邪避灾,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庆祝长寿和敬老的节日。
下面为您讲述重阳节的一些民间故事。
故事一:折菊花的老人在古代,有一位孤独的老人名叫黄仙,他年老体衰,过着贫穷的生活。
每到重阳节,黄仙都会深感孤独,无人陪伴。
但是,他并不气馁,而是折起了山上的菊花,用它们来祭拜已故的亲人和祖先。
一年重阳节的早上,他再次独自上山,欣赏着眼前盛开的黄菊花,突然,一阵轻柔的音乐把他吸引住了。
他顺着声音的方向寻找,最终来到了一个清澈的泉水旁,看到了几位年轻的男女在跳舞。
原来,这些人是神仙化作的,并且他们看到了黄仙的孤独和勤劳。
当他们得知黄仙在重阳节时替自己的先人折菊花的时候,神仙们非常感动。
他们决定赐给黄仙一枚神奇的葫芦,只要他戴在身上,就能永远年轻,不再孤单。
从此以后,老人的生活变得幸福美满。
重阳节的时候,他和亲朋好友一起庆祝,享受幸福与欢乐。
故事二:赛桂花的姐妹有一对非常相爱的双胞胎姐妹,一个叫秋香,一个叫冬梅。
她们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
一年的重阳节,秋香和冬梅决定比赛谁能折到更多的桂花。
她们分别带上篮筐,前往山上寻找桂花。
秋香一直看到各种各样的桂花,她开心地将它们一个一个地折下来放进篮子。
而冬梅却找不到一朵桂花,她有些沮丧。
就在冬梅准备放弃的时候,一位神秘的老人走了过来。
老人神情详和,请求冬梅借给他篮子,冬梅见老人一脸的慈祥,便将自己的篮子借给了他。
不久之后,老人回来了,手中提着装满了桂花的篮子,冬梅非常惊讶。
老人对冬梅说:「你的善良和大度之心得到了神仙的赐予,所以桂花才会自愿地跳进你的篮子。
」从那以后,冬梅决定永远保持善良和慈祥的心,这就是重阳节的真正意义。
故事三:爱心的老太婆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位年迈的老太婆名叫李奶奶。
她独自生活,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
重阳节的传统民间故事

重阳节的传统民间故事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会庆祝这个节日,祈福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长寿。
除了登高、赏菊等传统活动外,重阳节还有许多传统的民间故事,下面就为你讲述其中几个精彩的故事。
故事一:屠妖记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李姓的乡村居民,过着平凡而贫困的生活。
他听说每年的重阳节,山上会出现一只凶恶的妖怪,被称之为“重阳妖”。
这只妖怪喜欢吃人,吃完人的魂魄后,还会吞噬掉家人的幸福和财富。
李姓居民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他决定勇敢地与重阳妖斗争。
于是他找来了几位年轻人,按照村子里老人们的建议,采集了一些艾草和菊花。
重阳节的早晨,他们带着这些植物登上山顶,将艾草和菊花撒在山脚下。
据说这些植物有辟邪的功效,能够驱散妖怪。
就在他们撒下植物的同时,重阳妖出现了。
它龇牙咧嘴地向李姓乡民和年轻人们扑来,但当它跨入植物的范围时,立刻发出了尖锐的叫声,它无法接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们离开。
从那时起,重阳妖再也没有出现过。
李姓乡民和年轻人们的勇气和智慧保护了他们的家庭和整个村庄。
所以,每年的重阳节,人们都会采集艾草和菊花,以纪念这段传奇而崇高的战斗。
故事二:桃花源记另一个与重阳节有关的传统故事是《桃花源记》。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王沉的古代人物身上。
王沉是一个不满封建制度束缚的人,他不愿意接受朝廷的安排,也不愿意在权势和财富面前妥协。
有一年的重阳节,王沉听说乡下有一个隐藏的桃花源,那里的风景如画,人们自给自足,并且生活简单而自由。
他没有犹豫,果断地离开尘世,找到了这个神秘的地方。
王沉在桃花源中重新开始了他的人生。
他种植庄稼,养殖动物,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他与乡下的居民们和睦相处,快乐轻松地度过了每一天。
经过几年的时间,当王沉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他回到城市,希望告诉朝廷和社会大家如何找到快乐,如何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但是,他发现朝廷已经变得更加腐败,社会对他的理念和观点不感兴趣。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重九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登高、插茱萸,以祭祀和纪念祖先,同时也是庆祝秋季丰收的时刻。
除了这些传统的活动外,重阳节还有许多民间故事与之相关。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一、吴刚和玉兔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叫吴刚的人,他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对老人和弱者十分关心。
一年的重阳节,他听说神仙喜欢登高祭拜,为了帮助其他人祭祀祖先,他决定自行搭建一座高山,好让身体虚弱的人也能轻松登高。
他辛辛苦苦地工作了很长时间,终于建立了一座高山。
然而,吴刚的善行没有得到神仙的认可,他并没有被转化成仙人。
在重阳节这一天,他来到自己建的高山上,并拜祭了自己的祖先。
无意中,他看到了一只受伤的玉兔。
玉兔告诉他,自己曾经是天上的仙兔,他因为犯了错误被放逐到了人间。
吴刚很同情玉兔,于是他决定帮助它。
吴刚给玉兔治疗伤口,照顾它的生活。
玉兔非常感激吴刚的帮助,它向玉帝禀报了这个消息。
玉帝深觉吴刚的善良和助人精神十分难得,于是决定将吴刚和玉兔都变成不朽的仙人,让他们可以永远一起生活在玉帝的宫殿中。
从此以后,每年重阳节,人们登高的时候都可以看到一颗明亮的月亮上有一只携手的仙人与仙兔。
二、孟婆和重阳糕相传在重阳节的时候,人们不仅会登高扫墓,还会吃一种特殊的食物——重阳糕。
这种糕点不仅口感鲜美,而且有着特殊的寓意。
据传,重阳节当天,地府的孟婆会在黄泉路上摆摊做生意。
她会售卖一种特殊的糕点——重阳糕,这些糕点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让吃了它的人长寿延年,祛除疾病和灾难。
孟婆做的重阳糕非常受欢迎,许多人都会争着购买。
人们相信只要在重阳节这一天吃上一块重阳糕,就能得到孟婆的保佑,拥有健康和长寿的生活。
三、屈原和登高古代著名的诗人屈原和重阳节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据说,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一个爱国诗人,他的诗文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纪念屈原的伟大和他对国家的牺牲。
为了避免国家被侵略,屈原投江自杀,以示爱国的决心。
儿童故事重阳节的传说

儿童故事重阳节的传说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儿童故事重阳节的传说,欢迎阅读。
儿童故事重阳节的传说一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
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重阳节的传说故事6篇重阳节的传说故事1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善良的农夫叫阿牛。
阿牛家里很穷,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
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
为治好母亲的病,阿牛一边给财主做工,一边起早摸黑开荒种菜,靠卖菜换些钱给母亲求医买药。
也不知吃了多少药,母亲的眼病仍不见好转。
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姑娘来帮他种菜,并告诉他说:沿运河往西数十里,有个天花荡,荡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
这花要九月初九重阳节才开放,到时候你用这花煎汤给你母亲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重阳节那天,阿牛带了干粮,去天花荡寻找白菊花。
原来这是一个长满野草的荒荡,人称天荒荡。
他在那里找了很久,只有黄菊花,就是不见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荡中一个小土墩旁的草丛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
这株白菊花长得很特别,一梗九分枝,眼前只开一朵花,其余八朵含苞待放。
阿牛将这株白菊花连根带土挖了回来,移种在自家屋旁。
经他浇水护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陆续绽开,又香又好看。
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汤给母亲服用。
当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阿牛母亲的眼睛便开始复明了。
姑娘又继续在梦中介绍种植菊花的方法。
姑娘说: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来助你,你只要按照一首《种菊谣》去做,白菊花定会种活。
接着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头,五月水淋头,六月甩料头,七八捂墩头,九月滚绣球。
念完就不见了。
阿牛回到屋里仔细推敲菊花仙子的《种菊谣》,终于悟出了其中意思:种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头,五月多浇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护好根,这样九月就能开出绣球状的菊花。
阿牛根据菊花仙子的指点去做了,后来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条。
他又剪下这些枝条去扦插,再按《种菊谣》说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便开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
后来阿牛将种菊的技能教给了村上的穷百姓,这一带种白菊花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因为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这株白菊花的,所以后来人们就将九月九称作菊花节,并形成了赏菊花、吃菊花茶、饮菊花酒等风俗。
重阳节的民俗传说

重阳节的民俗传说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登高节”。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会踏上山顶或举办各种户外活动,以迎接秋天的到来。
除了欣赏秋景、登高远眺外,重阳节还有丰富的民俗传说。
以下是一些与重阳节相关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折桂仙子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杨娥的少女,她生性聪慧、善良美丽,备受村民的喜爱。
然而,杨娥的家境贫寒,生活十分艰难。
一天,杨娥听闻重阳节有登高赏秋的习俗,便在傍晚时分,独自登上了一座山,静静地欣赏着美丽的秋景。
正当她沉浸在欢乐的时刻,突然一位仙子从云中飘落而下。
仙子告诉杨娥,她在重阳节的晚上,特意降临凡间,观察人间的善恶。
仙子被杨娥的美丽和善良深深吸引,决定将一枝折桂赠予她。
仙子告诉杨娥,只要在折桂后的九天之内,心存善念、努力向上,她将得到好运。
杨娥满怀感激地接过折桂,然后仙子又消失在云中。
自此以后,杨娥家境逐渐改善,她也成为了村里的富家女。
人们纷纷效仿杨娥在重阳节时登高折桂,希望获得好运和发财。
传说二:抵抗瘟疫的故事相传在唐朝时期,中国中原地区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
人们纷纷感染疾病,生活异常困难。
有一位聪明智慧的医生,他发现重阳这一天阳气最盛,可以驱散疫气,保护人们免受瘟疫的侵害。
于是,医生向当地百姓传授了登高的方法,并告诉大家在登高时佩戴一根菖蒲,并饮用以菖蒲泡水的酒,以驱瘟疫。
人们积极响应医生的建议,在重阳节当天踏上山顶,佩戴菖蒲,饮用菖蒲酒。
神奇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种方式免受瘟疫的侵害,疫情逐渐得到了控制。
自此以后,人们每年重阳节都会登高、佩戴菖蒲和饮用菖蒲酒,以庆祝重阳节和祈求平安健康。
传说三:躲避凶险的故事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天,一位老人告诉人们在重阳节时,有一种恶鬼会借助人们空虚的内心而入侵人间。
为了躲避这种凶险,老人建议人们在重阳节时佩戴茱萸,也就是以茱萸木做成的花环。
人们听从老人的建议,纷纷在重阳节当天将茱萸花环佩戴在头上或衣物上。
神奇的是,恶鬼并没有再次出现,人们在茱萸的保护下渡过了安全而快乐的节日。
重阳节小故事

重阳节小故事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重阳节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节日。
重阳节,又称为踏秋节、重九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的节日。
它不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一个寓意吉祥、健康和长寿的节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庆祝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登高赏菊、赏菊、赏菊酒、吃重阳糕等活动。
在这个节日里,也有许多关于重阳节的小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有趣的故事吧。
故事一,孝心感动天。
从前有一个叫李明的小男孩,他非常孝顺。
每年的重阳节,他都会带着爷爷一起登高赏菊,然后一起吃重阳糕。
爷爷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但是每年的重阳节,他都会坚持和孙子一起登高。
有一年,重阳节那天下雨了,李明担心爷爷行动不便,想要取消登高的计划。
但是爷爷却坚持要去登高,他说,“重阳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要一起登高赏菊,祈求平安和健康。
”李明被爷爷的坚持感动了,于是他就带着爷爷一起登高。
虽然下着小雨,但是他们还是玩得非常开心。
当他们回到家时,李明给爷爷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重阳糕,爷爷笑得合不拢嘴,他说,“孙儿,你真是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阳节是孝顺的节日,我们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长辈。
故事二,喜迎重阳。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叫小明的小男孩,他非常喜欢重阳节。
每年的重阳节,他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爬山,然后一起吃重阳糕。
有一年,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登高,他们看到山上的菊花开得格外美丽,小明高兴地跑去摘了一束菊花送给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接过菊花,笑着说,“小明,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他们一起在山上玩耍了一会儿,然后回到家里一起吃了重阳糕。
小明觉得这是他最快乐的一次重阳节,他决定要把这个美好的记忆永远留在心里。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重阳节是一个欢乐的节日,我们要珍惜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时光。
故事三,友情永恒。
在一个小学里,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小明,一个叫小华。
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是最要好的朋友。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与传说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与传说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的节日。
此节源自古代民间的节日习俗,积淀了丰富的故事与传说。
下面将介绍几个与重阳节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一、草莓青年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杨云的年轻人,他生性聪明活泼,且喜欢冒险。
一年的重阳节,杨云独自一人来到山上游玩。
山上的秋叶红枫,花朵盛开,景色十分迷人。
当他走到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时,看到了一位非常美丽的姑娘正在和村民们一起摘草莓。
这位姑娘名叫小草,因为她在小村庄生活了很长时间,与草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草莓青年”。
杨云被小草的美貌所吸引,便主动加入了他们的摘草莓小组。
大家都说他是一个值得交朋友的人,因为他总是帮助别人、乐于助人。
村庄里的人们慢慢地接受了他,并将他视为自己的一员。
重阳节那天,小村庄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
杨云和小草在这一天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成为了幸福的夫妻。
从此以后,每年的重阳节,他们都会回到这个小村庄,重温当初的甜蜜和美好。
故事中的杨云和小草展示了勇于追求爱情和友情的精神,体现了重阳节中“重逢”的含义。
二、千里寻母的故事据传,古代有一位年轻的士兵叫李凡,他参军后被派往边境进行守卫工作。
一天,他接到了家里传来的消息,得知母亲病重即将离世。
李凡非常担心母亲的安危,但却无法离开岗位去看望她。
重阳节当天,李凡接到了一个申请回家探望母亲的特殊许可,由于他表现出色,上级领导给予了他这个机会。
李凡激动不已,立刻踏上回家的旅程。
然而,由于家乡与他守卫的边境相隔千里之遥,李凡必须用尽浑身解数才能及时赶往。
他经历了风雨交加的山路,跋涉了茫茫的草原,度过了河流的艰难泅渡,最终终于回到了家乡。
重阳节那天,李凡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了家门,母亲早已等候多时。
母子俩抱在一起,泪水夺眶而出。
虽然李凡不能陪伴母亲度过最后的时光,但他在重阳节这一天亲眼目睹了母亲平安渡过此刻的喜悦。
这个故事表达了无论面临何种困难和艰辛,亲情都是最为宝贵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睡前故事:九九重阳节传说
在很久以前,一条河里住着一个会让小动物生病的恶魔,每年的
九月九日他都会从河里出来,只要他一出现,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就会
生病,有一只小鹿和他的爸爸妈妈也都生病了,他的爸爸妈妈因为病
的太厉害所以死了,小鹿的病好了之后,他决定去找一个杀死恶魔的
办法,让他再也不能害小动物们。
小鹿问了很多小动物杀死恶魔的办法,大家都不知道,但是他没
有放弃,最后一只仙鹤告诉他在东方一座高山上,住着一条聪明的仙龙,仙龙会有办法,小鹿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的指引下,
终于找到那座高山,见到了仙龙。
小鹿把恶魔让小动物们生病的事情告诉仙龙后,仙龙就答应帮他,仙龙给了他一包茱萸[zhū yú]叶、一盅菊花酒和一把宝剑,还教给小
鹿杀死恶魔的办法,就让小鹿下山了。
茱萸
下山后小鹿把他学会的办法告诉了其他小动物,还分给每个小动
物一片茱萸[zhū yú]叶和一点菊花酒,让他们多找一些茱萸[z hū yú]
叶和菊花酒,然后都放到一座山上。
菊花酒
在九月初九,河里的恶魔又要出来伤害小动物了,当他飞过一座
高山,快到森林的时候远远的就闻到茱萸[zhū yú]叶和菊花酒的味道,他想看看是什么东西发出的香味,还把山上所有的茱萸[zhū yú]叶和
菊花酒都吃光喝光了,因为喝酒太多,恶魔喝醉了,这时候小鹿就用
仙龙给他的宝剑把恶魔给杀死了。
为了纪念小动物们取得的胜利,每年小动物们都会在9月9日重
阳节登高山,喝菊花酒。
实在找不到适合小朋友听的重阳节故事,所以根据典故自己改编的,希望小朋友能喜欢。
原版在这儿: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汝河,俗称南汝河,淮河支流洪河的重要支流,发源于河南省泌阳县五峰山,流经遂平县、汝南县、平舆县、正阳县、新蔡县班台与小洪河汇流入大洪河。
)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个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毕命。
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
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个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重阳节
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
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
菊花酒等活动。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
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与三
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
高“避灾”。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登高酒后别忘来一首诗助兴,也能够教教你的宝贝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日一问:龙有几腿几爪?
元以前的龙基本是三爪的,有时前两足为三爪,后两足为四爪。
实例可参见唐、宋、元的瓷器纹饰。
明代流行四爪龙,清代则是五爪
龙为多。
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诸侯、三爪大夫” 民间“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为皇帝与下臣服装上纹饰的差别,皇帝穿“龙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这仅仅名称上
的差别而已,从龙的形式上来讲无论龙和蟒都是四足蛇类,形状无差异。
中国龙并非一开始就有五爪,而是从三爪、四爪到五爪发展过来的。
中国历龙造型的演化大致可分四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