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安徽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安徽高考一卷文科语文试卷(含答案)

安徽高考一卷文科语文试卷(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位诗人是“初唐四杰”之一?A. 杜甫B. 王之涣C. 杨炯D. 白居易2. 《诗经》中的“风”主要是指什么?A. 风俗B. 歌曲C. 诗歌D. 气象3. 以下哪部作品是李白的?A.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 《将进酒》C. 《长恨歌》D. 《登鹳雀楼》4. 下列哪个朝代的文学成就被誉为“诗的黄金时代”?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5.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A. 促进了文言文的复兴B. 推动了白话文的使用C. 导致了古典文学的衰落D. 引发了文学的商业化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庐山谣》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安徽卷,解析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安徽卷,解析版)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 、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 、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
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
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游戏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
二是说,想象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空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
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
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大的差别。
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的。
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自然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
2023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参考解析

2023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参考解析2023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参考解析(完整版)小编整理了2023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参考解析,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参考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2023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参考解析高中语文学习方法一、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伴随学习语文的始终,听、说、读、写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例如,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就可以联想起我们学过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诗句,还可以通过想象在头脑再现文章的内容和情景。
我们经过联想与想象,可以丰富学习的内容,还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甚至可以对文章进行加工处理。
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只是引导你学习、发现、思考、讨论。
我们要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积极思考,主动发现,大胆置疑。
课堂上,我们若不愿动脑筋,坐等老师的答案,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获。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老师是对手,而不是模本,否则永不能青出于篮"。
一篇文章,老师有老师的理解。
老师的理解融入了教师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是成年人的理解。
老师的话也好,教参的话也好,都是一家之言。
我们学生可以有、也应该有自己的理解,这理解之中融入了我们自己的知识和积累和生活经验,是未成年人的理解,说不定我们自己的理解更好。
课堂上我们若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一定很高兴,因为他希望与我们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既可以激活我们的思维,还可以锻炼我们的多种能力。
所以,我建议同学们多思考,多提问,多设计,使课堂活动丰富多样,精彩纷呈。
活动,活动,活跃的人愿意动,不活跃的人动了就会活。
三、养成自控式学习习惯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安徽高三高中语文高考真卷带答案解析

安徽高三高中语文高考真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黄山以其巍峨奇特的石峰、苍劲多姿的青松、水质清净的温泉和波滔起伏的云海闻名于世,不愧是誉满全球的旅游胜地。
B.合肥新机场建设如火如荼,它的建成将使我省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有助于安徽在中部地区的新一轮竞争中夺得头酬。
C.电影《梅兰芳》真实再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截然不同的两面人生:舞台上神采飞扬光鲜亮丽,生活中术讷寡言不黯世事。
D.从南方的冰天雪地到汶川的断壁残垣,2008年.我们艰难跋涉;从奥运圆梦到“神七”翱翔太空,2008年,我们激情飞扬。
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元]舒頔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4分)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游东山记[明]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
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
其子立恭,能诗。
皆意度阔略。
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
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
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
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
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
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
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
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
2023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

2023 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总分值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留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复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复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完毕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患病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制造、哲学社会科学争论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生疏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乐观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气。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很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生疏和表现力气。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看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敏现地描绘诞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简洁的构造,理解隐蔽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确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很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斗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斗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中国成立70 周年的今日,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雄伟现实是人民制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制造者。
安徽省阜阳市语文高考2024-2025学年测试试卷及解答

2024-2025学年安徽省阜阳市语文高考测试试卷及解答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文章:古城的雨雨,是古城的灵魂。
它轻轻拂过青石板路,滴落在古老的屋檐上,穿透了岁月的尘埃,为这座沉睡千年的古城披上了一袭朦胧的纱衣。
古城坐落在皖北平原,四周被葱郁的群山环抱,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件艺术品,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世人的探寻。
雨中的古城,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细雨如丝,轻轻洒落在古城的每一个角落,将古城装扮得更加古朴、典雅。
漫步在古城的小巷里,两旁是斑驳的墙壁,青灰的瓦片,还有那被雨水冲刷得发亮的石板路。
每一块石板都记录着古城的历史,每一面墙壁都诉说着古城的故事。
雨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悠扬的乐章,让人沉醉其中,不愿离去。
走进一家古色古香的小店,店内弥漫着淡淡的茶香。
店主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手持一把紫砂壶,正悠闲地品着茶。
雨声透过窗户的缝隙,轻轻地落在老人的耳边,与茶香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与和谐。
老人微笑着,仿佛与世无争,只愿在这古城中度过余生。
走出小店,雨势渐渐变大,我撑起一把油纸伞,继续漫步在古城中。
雨珠沿着伞沿滑落,滴落在石板路上,溅起一朵朵细小的水花。
远处,一座古老的桥梁横跨在小河之上,桥面上也铺满了青石板,雨水在桥面上汇聚成涓涓细流,流向远方。
桥上,几位行人匆匆而过,他们的身影在雨幕中变得模糊而遥远。
雨中的古城,仿佛是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那青石板路、古老的桥梁、斑驳的墙壁、还有那悠闲的老人和匆匆的行人,都成为了这幅画中的一部分。
雨声、脚步声、水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动听的交响乐,让人感受到古城的独特魅力。
题目: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文章开头为什么说“雨,是古城的灵魂”?请简要分析。
2.文中描述古城小巷、小店和桥梁时,分别运用了哪些手法?请举例说明。
安徽省合肥市语文高考2025年复习试卷及解答参考

2025年安徽省合肥市语文高考复习试卷及解答参考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题目:《秋之韵》秋,是一个充满哲思的季节。
它不仅代表了收获的喜悦,也意味着自然界的轮回与更迭。
每当秋风初起,落叶飘零,人们的心灵便不由自主地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秋天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色彩斑斓,更在于它给予人们的思考。
在秋的怀抱里,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同时,也体验到了岁月的沉淀,生活的真谛。
于是,秋成了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主题,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作品,都能从中找到关于秋的描写与感悟。
秋天,就是这样一种能够激发人类情感与智慧的力量。
【题目】1.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怎样的感受?A. 悲凉与哀伤B. 收获与喜悦C. 哲思与回味D. 焦虑与不安2.文章提到“秋,是一个充满哲思的季节”,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A. 秋天容易使人感到悲伤。
B. 秋天让人们联想到生命的终结。
C. 秋天使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
D. 秋天带来了忙碌的收获期。
3.下列哪一项不是文中描述秋天美的特点?A. 色彩斑斓B. 时间的流逝C. 生命的短暂D. 自然界的和谐4.“秋成了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主题”,这里的“回味无穷”指的是什么?A. 秋天的味道难以忘怀。
B. 对秋天的描写和感悟让人反复品味。
C. 秋天的食物种类繁多。
D. 秋天的景色变化多样。
5.文章最后一句“秋天,就是这样一种能够激发人类情感与智慧的力量。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A. 秋天只有消极影响。
B. 秋天只有积极影响。
C. 秋天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
D. 秋天能激发人们的情感与思考。
【参考答案】1.C2.C3.D4.B5.D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材料】在古老的森林里,有一片静谧的湖泊。
湖水清澈见底,湖边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
每当清晨,湖面上升腾起薄雾,如同梦幻般的世界。
这片湖泊见证了无数的生命轮回,也承载了无数的故事。
湖中有一座小岛,岛上有一座古老的庙宇。
庙宇里供奉着一位传说中的智者。
2024年新高考I卷语文高考试卷(原卷+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I卷)(适用地区:山东、广东、湖南、湖北、河北、江苏、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河南)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四五)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
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
(四七)讲到这里,亡国论和妥协论者又将跑出来说:中国由劣势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军力和经济力;由平衡到优势,需要有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结论是不正确的。
(四八)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
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那么,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的。
而我们的敌人,经过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其军力和经济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