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次土地调查相关情况介绍(行政了解)201711
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⒈引言本文档是关于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的分析报告。
该报告旨在对过去一段时间内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和结论,以支持决策制定和规划工作。
⒉调查目的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并为制定土地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调查主要关注以下方面:⑴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趋势。
⑵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⑶土地管理政策的有效性评估。
⒊调查方法本次土地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遥感影像解译、土地现场调查和相关数据收集等。
具体的调查方法和步骤如下:⑴遥感影像解译: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包括植被覆盖、建筑物和水体等。
⑵土地现场调查:对部分样点进行实地勘察,验证遥感解译结果。
⑶数据收集:收集相关地理、经济和社会数据,用于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⒋地类变化情况分析⑴城市扩展与农田减少: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化进程推动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城市建设用地逐渐扩展,而农田面积则有所减少。
⑵生态保护区增加:为保护生态环境,加大生态保护区建设力度,土地利用类型中的生态保护区面积有所增加。
⑶工业用地增多:随着经济发展,工业用地的需求逐渐增加,导致工业用地面积扩大。
⒌地类变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⑴环境影响:城市化和工业用地的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⑵经济影响:城市扩展和工业用地的增加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但也带来了土地资源浪费和资源消耗的问题。
⑶社会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带动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社会空间结构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流动、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
⒍土地管理政策的有效性评估⑴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根据地类变化情况分析,评估现行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⑵生态保护政策:评估生态保护政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科普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科普一、目标全面查清全国城乡范围内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获取国土资源管理专题数据,专题分析自然生态状况、建设用地等,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别。
二、时间计划将于2017年启动,2019年12月31日完成。
三、主要任务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外土地:分辨率:采用优于1米和2米的卫星影像比例尺:以不小于1:5000比例尺为主(林区或牧区采用1:10000比例尺、沙漠无人区采用1:50000比例尺)调查分类标准: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调标准)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类型、范围、面积、分布等状况。
同时,开展耕地细化调查,查清蓄滞洪区内耕地、内陆滩涂上耕地、林区内开垦耕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和分布等状况。
城镇土地:分辨率:采用优于0.2米的航空影像,比例尺:以1:2000比例尺为主,结合城镇地籍调查成果,调查城镇内部的土地利用状况,查清全国城镇内部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空闲地等各类土地的利用和分布等状况。
2.不动产权籍调查利用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土地征收等成果资料,查清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人、界线、面积等信息,建立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数据库;以不动产权籍调查相关技术规范为依据,充分利用已有不动产权籍成果,以宗地、宗海为基础,组织开展土地、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权籍调查,为不动产登记提供基础和依据。
3.基本农田调查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资料,将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
查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基本农田专题数据。
4.专项调查(1)批而未用土地调查依据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备案的建设用地审批数据及往年批准的建设用地文件,对照高分辨率正射影像数据,将批而未用土地的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批而未用土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数据。
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一、引言本报告针对第三次土地调查中的地类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调查背景本章节对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范围和方法进行介绍,为后续的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提供背景信息。
三、地类定义和分类在本章节中,将对地类的定义、分类方式以及各类别的特征进行说明,确保对地类变化情况的分析和讨论具有一致的认知。
四、第三次土地调查的地类变化概况本章节将针对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结果,对地类变化的总体情况进行概述,包括各类别的变化趋势和总体变化比例等。
五、地类变化原因分析在本章节中,将对各类别地类变化的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讨论,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及政策和规划调整对地类变化的影响等。
六、地类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本章节中,将对地类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和应对措施等。
七、地类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本章节将重点分析地类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影响,包括农业生产、城市化进程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变化和如何应对等。
八、地类变化的风险评估在本章节中,将对地类变化所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自然灾害风险、环境污染风险等方面的考量,为相关决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九、结论与建议在本章节中,将根据前文的分析和讨论,对地类变化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指导相关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附件:1:调查数据统计表格2:地类变化趋势图表3:相关地图和影像资料法律名词及注释:1:土地管理法:对土地的规划、使用、收回等进行管理的法律法规。
2:环境保护法:对环境污染、生态修复等方面进行管理的法律法规。
3:农地保护条例:对农地的保护和利用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
土地三普工作简报

土地三普工作简报摘要:1.土地三普工作的背景和意义2.土地三普工作的主要任务3.土地三普工作的实施情况4.土地三普工作的成果和影响正文:土地三普工作是指我国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这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工作。
在我国,土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进行土地三普工作,旨在全面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情况,为国家制定土地政策、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三普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全面调查全国各类土地资源,查明土地权属、利用现状和变化情况,分析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利用潜力,为国家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土地三普工作自2017 年开始实施,历时三年,覆盖全国31 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周密部署,确保了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广大土地调查工作者克服了种种困难,严格按照调查规程和标准,确保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土地三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全面摸清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家底。
根据土地三普调查数据,我国现有土地资源总面积为960 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林地、草地等可利用土地资源面积为436.7 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5.6%。
此外,土地三普工作还揭示了我国土地资源的一些新特点和新变化,如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资源减少、生态用地增加等。
土地三普工作的成果为国家土地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基于土地三普数据,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政策,如《土地管理法》、《国土空间规划》等,为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法治保障。
同时,土地三普工作还为我国土地资源科学研究、国土空间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之,土地三普工作对于全面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状况,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的实施及外业调查举证

浅谈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的实施及外业调查举证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是中国政府2017年启动的一项大规模调查行动,旨在全面了解国家土地资源的现状和利用情况,为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该调查分为两个阶段,包括室内数据处理和外业调查举证。
首先是室内数据处理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全国各地的土地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
数据到手后,要进行统计和分类整理,建立电子数据库。
调查人员要对数据进行审核、审查、整合和统计,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除此之外,还要对数据进行归档、备份和维护,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其次是外业调查举证阶段,这是整个调查的核心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调查人员需要实地进行土地调查,通过测量、采集、取样等方式,全面了解土地的使用情况和变化情况。
同时还要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无人机等,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土地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抓住重点,重点调查农村和城市用地情况、未利用的土地资源、产权清晰度等问题,对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外业调查举证阶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调查人员要熟悉调查方法和技能,严格按照调查计划和标准操作,做到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要注意安全,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在极端天气和环境下,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3、要注重沟通,与当地政府部门和居民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获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4、要加强协作,成立调查小组,发挥各自的优势,合理分工,共同推进土地调查工作。
总的来说,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是一项重要的调查行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
这次调查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是推进国家规划和发展的重要步骤。
国土三调情况汇报

国土三调情况汇报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土三调是指土地、农田水利和城乡规划三个方面的调查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
下面我将对国土三调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关于土地调查情况。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土地资源的详细调查工作,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资源供需状况、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国土地资源总量较大,但是存在着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土地荒漠化、土壤退化等问题,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其次,关于农田水利调查情况。
我们对全国范围内的农田水利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主要包括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平较高,但是存在着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管理不善、水资源浪费等问题,需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最后,关于城乡规划调查情况。
我们对全国范围内的城乡规划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主要包括城市规划、乡村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规划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国城乡规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存在着城市规划不合理、乡村规划混乱、土地利用规划不科学等问题,需要加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综上所述,国土三调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国土三调工作,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体系,推动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希望各级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这是个啥玩意儿?咱们老百姓听得云里雾里的,不过别担心,我这就给你们说说。
咱们得明白,土地调查是个啥。
简单来说,就是对国家的土地资源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调查,了解咱们国家的地盘有多大、有多少土地资源、这些资源都分布在哪儿等等。
这可是个大工程,涉及到各个部门的协作,可不是一件小事。
那么,这次调查为啥要对土地进行分类呢?原因很简单,咱们国家的地盘太大了,各种各样的土地都有,有的适合种庄稼,有的适合盖房子,还有的甚至都不能动。
如果不对土地进行分类,那咱们在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时候就会乱了手脚,浪费资源不说,还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
所以,对土地进行分类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么,这次调查到底有哪些分类呢?咱们一一来说说。
咱们得说说什么叫耕地。
耕地就是咱们老百姓吃饭的那块地,是用来种庄稼的。
这次调查会对全国的耕地进行详细的测绘,看看咱们国家的耕地到底有多大,有多少亩。
这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可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咱们说说林地。
林地就是那些长满了树的土地。
这些土地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平衡。
这次调查会对全国的林地进行详细的测绘,看看咱们国家的林地到底有多大,有多少亩。
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可是非常重要的。
再来说说草地。
草地就是那些长满了草的土地。
这些土地虽然不能种庄稼,也不能盖房子,但是可以供人们放牧、休闲娱乐等。
这次调查会对全国的草地进行详细的测绘,看看咱们国家的草地到底有多大,有多少亩。
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可是非常重要的。
咱们说说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就是那些用来建设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土地。
这次调查会对全国的建设用地进行详细的测绘,看看咱们国家的建设用地到底有多大,有多少亩。
这对于指导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可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希望咱们老百姓能够支持这项工作,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即将开展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即将开展
作者: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7年第11期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調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自2017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调查以形成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目标,2017年第四季度开展准备工作。
《通知》明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对象是我国陆地国土。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状况;土地权属及变化情况,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土地条件,包括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状况。
其中,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调查时,应当重点调查永久基本农田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永久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调查安排在2017年第四季度开展准备工作;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组织开展实地调查和数据库建设;2019年下半年,完成调查成果整理、数据更新、成果汇交,汇总形成调查基本数据;2020年,汇总调查数据,完成调查工作验收、成果发布等工作。
(张立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2020年起,逐年开展新一轮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年度土地 变更调查,以上年度12月31日统一时点的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为基 础,查清年度内重点区域和重点地类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维持好 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现势性。
三、工作分类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标准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
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等因素,对部分地
裸土地 裸地 裸岩石砾地
三、工作分类 (四)关于05—09建设用地
05(商服用地)只划分一级地类,06(工矿仓储用地)、
07(住宅用地)划分到二级地类,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
用地)、09(特殊用地)根据需要及调查精度适当归并。具 体:
商服用地 公共管 理与公 共服务 用 地 特殊 用地 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用地
二、工作流程和进度安排
(二)进度安排
按照国务院要求,根据统一部署,2017年10月全面 启动调查工作,至2020年完成全省调查工作。具体安排 如下: 2017年下半年,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 完成实施方案编制、技术细则制定、经费预算编报等; 完成工作部署、开展业务培训和动员宣传等。 2018年,全面启动第三次土地调查,统筹下发土地调 查底图,组织实施调查工作,市、县级基本完成调查任 务。
四、专项调查
1.耕地细化调查,耕地细化调查。重点对河道或湖区
范围内耕地、林区范围内的耕地、牧区范围内耕地、沙荒 耕地、污染耕地等开展细化调查,分类标注,摸清各类耕 地资源家底状况,夯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 保护的基础。 2.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将新增建设用地审批 界线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上,查清批准用地范围内未建设
注1:变化图斑提取
提取方法:最新影像叠加最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比对判读提 取数据库地类与影像明显不一致的范围及地类。 提取重点: 非建设用地图斑内,疑似建设(建构筑物为主)的部分;
建设用地图斑内,疑似为农用地的部分;
耕地图斑内,疑似非耕地农用地的部分; 非耕农用地及未利用地图斑内,疑似耕地部分;
土地的实际利用状况,为持续开展批后监管,促进土地节
约集约利用提供基础。
四、专项调查
3.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评价调查,在土地调查基础上,将最新的
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评价成果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对评价成果 进行更新完善。 4.自然资源调查。由省级统一完成,配合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工作,查清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和矿产资源等自然 资源类型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夯实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基础。 5.城市开发边界及生态红线调查。由省级统一完成,在三次土地 调查基础上,依据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批准界线等资料,将城市 开发边界范围界线、生态红线范围界线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掌 握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 况,建立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专项调查数据库。
一、目的任务
(二)主要任务
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任务包括: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 上,按照统一标准,统筹利用现有资料,应用遥感、监测、地理信 息、互联网等技术,以国家制作下发的遥感影像工作底图为基础数 据源,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全面掌握各类土地的分 布及利用变化状况;细化耕地调查,全面掌握耕地数量、分布、构 成等;对存在相关部门管理需求交叉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 养殖水面等地类进行利用现状和管理属性的多重标注;更新永久基 本农田数量、质量、分布状况。开展低效闲置土地调查,全面摸清 城镇及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建立省、市、县三级土地基 础数据库;健全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和快速更新机制。 相较于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第三次土地调查是对 “已有内容的细化、变化内容的更新、没有内容的添加”。
“湿地”归类表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湿地类 类别编码 0101 0302 0303 0305 0402 湿 0603 1101 1102 1103 1104 水田 红树林 森林沼泽 灌丛沼泽 沼泽草甸 盐田 河流水面 湖泊水面 水库水面 坑塘水面 类别名称
地
1105
1106 1107 1108
沿海滩涂
内陆滩涂 沟渠 沼泽地
类及其含有进行了扩充、拆分和完善,并按照湿地的范畴 进行了地类归统。
三、工作分类
(一)一级地类
为保持分类的继承性和数据的可追溯性,十二个一级类保持 不变。 耕地 商服用地 特殊用地
园地
林地 草地
工矿仓储用地
住宅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 务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
水域及水利设施 用地 其他土地
(二)二级地类
四、工作程序和内容
(七)成果汇总分析
(1)数据汇总
在土地调查数据库和专项调查数据库基础上,逐级汇总各 级行政辖区内的城镇和农村各类土地利用数据、永久基本农田 数据以及其他专题数据。
4.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试点使用)
5.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讨论稿)
6.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修订版)(讨论稿) 7.县级土地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征求意见稿)
按照国家相关文件,我省初步完成《河南省第 三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讨论稿)》的编写,目前 仍在完善。《技术细则》和《检查验收办法》也在 编制中。
第三次土地调查相关情况介绍
河南省国土资源调查规划院 2017年11月
涉 及 内 容
解
两次
读
方
土地
调查
近期
工作
安排
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比
第一部分:初读方案 (简要介绍国家已有文件)
截止目前,国家已有资料: 1.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 (国发[2017]48号) 2.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报批稿)
(三)基本农田调查 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中,全 面 查清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耕地的类型、质量、数量和 实际种植状况。
四、工作程序和内容
(四)专项调查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等调查成果和国土资源 管理形成的各类管理信息,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 管理体制改革、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节约集约用地评价 及相关专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系列专项用地调查。
凸显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支撑作用,考 虑国土资源管理的需求,兼顾农、林、住建等相关部门需求,对 部分二级地类进行了拆分。
三、工作分类
与湿地分类衔接 有林地 有林地
红树林 森林沼泽 灌木林地
灌木林地
灌丛沼泽
三、工作分类
天然牧草地 天然牧草地 沼泽草甸
采矿用地 采矿用地 盐田
三、工作分类
四、工作程序和内容
(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市、建制镇、村
庄(以下简称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四、工作程序和内容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以 国家提供的调查底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底图中每块图斑的地类、位置、 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查清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城市、 建制镇、村庄、独立工业、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 利用现状,存在相关部门管理需求交叉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 养殖水面等地类进行利用现状和管理属性的多重标注。 地方依据国家提取的变化图斑开展外业实地调查核实和互联网+举 证,对影像未能反映的地物进行补测,依据外业调查结果,进行内业 矢量化及建库工作。
一、目的任务
(一)总体目标
第三次土地调查是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 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 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掌握翔实准确的土地利 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 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 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 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 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对 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 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 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城 市 土 地 利 用 图 斑 勾 绘 过 程
建 制 镇 土 地 利 用 图 斑 勾 绘 过 程
村 庄 土 地 利 用 图 斑 勾 绘 过 程
四、工作程序和内容
(二)土地权属调查 将城镇国有建设用地范围外已完成的集体土地所有权 确权登记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成果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 中,对发生变化的开展补充调查。
其他明显不一致及偏移部分。
国家内业提取图斑示例1
国家内业提取图斑示例2
国家内业提取图斑示例3
国家内业提取图斑示例4
注2:互联网+调查举证
按照以实地现状认定地类的原则,对国家内业提取的变化图 斑进行调查核实,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方法对其他变化图斑进行 调查。为保证实地现状与调查成果的一致性,国家将组织专业技 术队伍,对地方调查成果进行核查。根据国家核查工作要求,地 方须对重点变化图斑进行互联网+举证,国家将以图斑的遥感影 像特征和实地举证照片为依据进行核查。
通过细化独立分类、 按需归并的方式, 实现湿地在土地分 类体系中的充分融 入和独立完整的归 类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