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6---2010)

合集下载

深圳市轨道交通规划简要报告

深圳市轨道交通规划简要报告
2.发展目标及策略
2.1发展目标
深圳市的综合交通发展目标为:构筑以轨道交通为核心、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客运交通体系;远期公交在机动化出行中的分担率达到80%,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的分担率达到50-60%。根据深圳市城市及交通发展的内在要求,轨道交通发展具体目标为:
(1)提高与内地联系的便捷性,扩大深港双城经济腹地。
(5)建设城市主发展带尤其是核心区局域线,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交通结构,引导城市土地开发。
(6)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向轨道倾斜,控制与引导小汽车的使用;协调轨道与其它方式的关系,完善常规公交、小汽车、自行车等方式的接驳换乘系统;提高运营管理水平,提高轨道交通线网的运能和运输效率。
9号线(特区北半环局域线):联系火车站西广场、大剧院、园岭、梅林、景田、香蜜湖、车公庙等片区;起点罗湖火车站,终点福田上沙,全长约17.8公里,设站17座。
12号线(龙岗局域线):联系龙岗体育新城、龙岗中心城、坪山、坑梓等片区,并衔接深圳火车东站;起点大运新城,终点坑梓新桥,全长约36.4公里,设站24座。
10号线(西部干线):联系蛇口、南山、宝安老中心区、福永、沙井、松岗等片区,并接驳机场;起点海上世界,终点松岗中心,全长约42.2公里,设站28座。
(3)局域线
局域线主要布设在中心城区内部和外围组团之间及其内部,在上层次线路基础上,增加轨道交通覆盖范围,并与上层次线路形成多个换乘枢纽,最终使主城区及各个外围城区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西部深港城际线:由西部组团快线在前海预留向南延伸至香港的条件。
图3-5 轨道交通城际线网区域布局示意图
(5)总体构架及方案
根据各功能层次线路的布局结构,整合后形成总体网络结构。深圳市轨道网络总体构架呈现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扇形辐射的总体形态,网络无环形线路,但设置半环线,以加强外围城区及放射状轨道线路之间的联系,促进各次级城市节点和对外交通枢纽的发展。

[精彩案例] 深圳市福田区分区规划

[精彩案例] 深圳市福田区分区规划

【案例】《深圳市福田区分区规划》(1998—2010)(2003年深圳市第十届优秀规划设计三等奖项目负责人:李晨主要参与人员:肖卫群、谭维宁、闫志杰、陈伟新、黄金协编单位: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深圳院■项目概况项目是在编制完成《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后,由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于1997年10月开始着手委托的。

本次分区规划主要以《中心区的开发建设与福田周边地域的协调发展研究》、《福田工业区调整与持续发展对策研究》、《福田区农村城市化地域改造发展对策研究》等三个专题研究报告为基础,重点落实、细化总体规划的目标内容,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福田的规划建设管理,并为编制下层次法定图则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依据。

规划范围为福田区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78.8平方公里,其中深圳河改道形成的河套地区123.8公顷用地,纳入本次规划作为“发展备用地”进行统计。

规划编制时间:1997年11月~2001年4月■项目特点及创新1、研究内容构成及方案建构●现状分析:主报告(含土地利用、配套设施、绿化状况、生态环保、规划设计与管理、道路系统、市政配套设施现状分析)+用地专题+教育专题+工业区专题+新旧村专题●规划人口控制目标的确定:以计划下相对稳定增长的户籍人口为基数结合《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中2010年福田区户籍与非户籍人口比进行确定。

●土地开发强度控制:根据福田区的结构布局,将福田区划分为6个片区,29个街坊6个特殊区。

本着“统一规划开发使用强度,形成主次分明的城市格局”的原则,针对片区各街坊提出了相应的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开发强度指标包括居住人口容量、毛容积率、总建筑量、绿地率等。

●土地利用规划:根据现状调研分析及专题报告研究的结论,在分区未来的发展中,土地利用将出现结构性转化,以工业用地向居住、商贸、G/IC几类用地的转化为主。

居住用地的增量较多和绿地的大幅度增加及进一步明确界定是本项目的两个显著特点。

●针对现状存在的各类问题(公共设施、道路系统、交通设施等方面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和原则。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简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圳市规划国土局从一九九三年起组织进行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历时三年多,经市委、市政府、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经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并通过公开展示向广大市民征询意见和建议,于一九九六年底完成了《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成果的编制工作。

目前,该规划已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审查通过,并上报建设部、国务院审批,该规划包括规划文本、说明书、图集、专题报告四部分的内容。

按照《城市规划法》,经国务院批准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将成为法定文件贯彻实施。

从此深圳市城市规划进入一个领导支持、公众参与、人人知法守法的新时代。

回顾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城市规划界的专家、学者、领导、科技人员,对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各个方面不断认识,不断调整,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工作名符其实地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在创造世人瞩目的深圳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辉煌副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和卓越的贡献。

制订规划的过程纲要阶段1993年6月,市政府决定对《深圳市经济特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1994年4月,《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修编)纲要》提交市委常委会审议,获原则通过。

1994年7月,市第六次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1995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原则通过《纲要》,并呈报省政府审议。

1995年11月,市政府邀请国内外规划专家举行了“深圳市城市规划咨询会”,对《纲要》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要求将总体规划尽快从“纲要”阶段转入“成果”阶段。

成果阶段1996年2月,开始进行总体规划成果阶段的全面编制工作,到6月底完成了28个专题研究报告和总体规划说明书、文本(初稿)和图则。

1996年6月10日,总体规划成果分别提交市人大、政协、政府各部门和各区政府讨论,并组织了公开展览征询市民意见。

深圳总体规划

深圳总体规划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1)民意调查阶段(2006.10-12):开通民意倾听热线电话、 电子邮件和移动短信的接受平台,在多个网站上开设“公众 参与总规修编”的专栏,进行网上专题调查的合作。
全过程广泛深入的公众参与
(2)咨询讨论阶段(2006.11-2007.4):通过现场、广 播、电视、报纸等途径开展公共论坛,邀请相关领域的专 家、部门代表、公众代表参加,就社会各界关心的重点问 题进行开放式的沟通和交流。
2.2 发展形势分析
(3)深港合作的拓展与深化
2007年初,香港特首曾荫权在连任竞选纲 领中明确提出“与深圳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 建世界级都会”的战略目标。 2007年10月10日,曾荫权发表本任期的首 份施政报告《香港新方向》,再次确立港深都 会的发展目标,并宣布,在任期内会致力推动 10项重大建设工程上马。包括:广深港高速 铁路、港珠澳大桥、港深空港合作、港深共同 开发河套等4项跨界基建,将深港城市合作推 进到实质操作层次。
城 市 价 值 链
附加值
研发模块 品牌模块 标准模块
中试模块 装配模块 试 高 制 品 研 制 或 低 上游 开 发 零 部 件 生 产 模 块 零 部 件 生 产
行业n
产 业 价 值 链
企业1 售 后 服 务 下游 行业1 企业2 … 企业n
加 工 组 装
销 售
2、城市发展条件与规划思路

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目录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更好发挥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特区一体化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制定本规划。

第2条规划定位适应中国国情和深圳市实际的高度城市化背景下的约束、转型和创新规划,探索建设用地减量增长的土地利用规划新模式。

通过本规划实施以促进土地管理四个转型:1.利用模式转型。

从外延扩张向内涵集约转变,加大城市更新和建设用地清退力度,优化用地布局,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2.管理理念转型。

从被动的资源保障向积极参与宏观调控转变,主动引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管理目标转型。

从单一的资源管理向资源、资产和资本的复合管理转变,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土地利用和规划管理体系。

4.管理机制转型。

从注重审批向土地全程动态监管转变,实现国土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城市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和一体化发展。

增强土地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推动土地利用和管理模式全面转型。

2.主动应对全球化、泛珠三角一体化以及建设我国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强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全面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积极融入区域土地利用分工协作体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统筹全市土地资源利用。

3.严格实施国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坚决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坚持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相统一。

4.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为本,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10条文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10条文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第2、3、5、10.3章节(征求意见稿2011.07.22)深圳市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七月目录修订说明 2 第2章用地分类与使用 32.1 城市用地分类 32.2 建设用地标准82.3 土地混合使用 9 第3章用地规划与布局 153.1 居住用地 153.2 工业用地 173.3 仓储用地 183.4 城市绿地 19 第5章公共设施235.1 分级分类标准 235.2 布局准则 235.3 市级和区级公共设施 245.4 社区级公共设施 245.5 公共设施混合设置指引 25 第10章其他 3210.1 自然保育 -10.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0.3 城市综合防灾和减灾 32第2章用地分类与使用2.1 城市用地分类2.1.1 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

2.1.2 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因素,兼顾其它相关因素。

2.1.3 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和中类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9大类、39中类。

2.1.4 使用城市用地分类时,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适建范围、量化控制等土地混合使用要求应符合“2.3土地混合使用”。

2.1.5 城市用地分类代号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混合型代号,大类采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中类采用大写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合表示。

2.1.6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2.1.6的规定。

表2.1.6深圳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2.2 建设用地标准2.2.1 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居住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政府社团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绿地广场八大类用地,不包括水域和其它非城市建设用地。

全市城市建设用地的人均指标应控制在75~95平方米。

2.2.2 在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主要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和人均单项指标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2.2.3 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用地汇总表宜采用表2.2.3的格式。

深圳城市结构演变

深圳城市结构演变

图:深圳市总体规划1996—2010
二、深圳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目前仍处于 发展阶段,总体来看是外部形态是由核点 向核心-轴线放射结构演变,内部形态则 是其功能结构逐级演进。其空间形态演变 大致分为一下几个阶段:
1984年以前:初创奠基阶段。人口密度 低,城市结构松散。
1984—1986:开始转入开拓外向型发展的 时期,城市功能开始增加。深圳在1986 年编 制完成《深圳特区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 深圳“以工业为主,工贸并举”的综合性经 济特区的城市性质,建立了带状多中心组团 式布局结构。
④1993-2010:1996 年编制完成了《深圳 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以特区为中 心,东中西3 条轴线放射发展,3 级城市 中心带动9个功能组团,形成多核心空间 结构模式,轴带结合、整体推进。经过多 年建设,深圳已有多个核心的空间分区。
图:深圳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Thank You!
深圳1996—2010
城市空间的社会学分析
讲解:张和荣 制作:张帆、王楠楠、 方慧敏、朱劭源
一、深圳发展缩影及研究背景
深圳市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 的特大城市,城市发展规划逐步完善,为城 市功能的发挥起了良好的推动、调控、指导 与服务作用。通过对深圳市20年城市规划与 城市功能互动发展的透视,凝练出深圳城市 规划在引导城市发展中的实证性经验,旨在 为国内其年编制了《深圳城市 发展策略》。最大特点是将规划视野扩 展到全市域范围,利用城市已初步形成 的布局,以特区为中心,以南北和东西 交叉的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形成点— 轴—面相互结合的增长极核结构(扇形 空间结构模式),并在全面分析了深圳 的自身优势、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基础 上,将其发展成外向型多功能的国际性 大城市”。

深圳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深圳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标,结合深圳实际情况,建设由区域绿地、 生态廊道体系、城市绿地组成的市域绿地 系统。(此部分内容比较多,规定比较细, 说明深圳对于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定位十 分明确,有兴趣的
海洋岸线保护与利用目标
• 1.严格控制自然岸线的占用,保全岸线生
态与景观资源的完整性和特殊性;
深圳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李佳林 王琦
• 本规划是在《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
2010)》即将完成期限的条件下,为适应 新的城市发展形势和目标要求,由深圳市
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是指导城市转型和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
1
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2
城市规模
3
城市空间结构
地效益达到45亿元/平方公里以上。工业 用地规模控制在220平方公里左右。
• 实施“促进主导产业,改进传统产业,扶
持创新产业”的工业发展策略,积极培育 战略产业、大型企业集团和国际名牌产品, 提高重点产业链的完整性和产业根植性。
• 工业布局:依托西、中、东三条城市发展
轴,逐步形成“一核心、九片区、五十二 园”的工业布局结构。
地约2.3平方公里,文化娱乐设施总用地 规模达到5.5平方公里,独立占地的公共 文化设施用地人均约0.5平方米。
• 体育设施:规划期末新增体育用地约4.2
平方公里,体育设施总用地规模达到7平方 公里,独立占地的公共体育设施用地达到 0.6平方米/人的配置标准。
7 城市生态建设与绿地系统规划
生态建设目标
学位供给规模达到100万个,高中阶段学位 供给规模达到20万个,高等教育学位供给 规模达到10万个以上。
•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期末新增医疗卫生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性质
现代产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经济特 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经济中 心城市,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城市职能
1、具有全国意义的综合性经济特区 2、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3、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港口城市 4、与香港功能互补的区域中心城市 5、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区域制造业生产基地 6、一个具有亚热带滨海特色的现代历史文化 名城。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6---2010)
现 状 概 况
1位置 北回归线以南,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
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与香港相连,北与东莞、惠州两 城市接壤
2经济 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金融服务业 3交通连接大陆与香港,具有海、陆、空立体口岸的综合交通枢纽
现 状 概 况
二:是保护与保护型发展用地,以山体、水系、植被和组团分隔用地 为因素联成系统,呈“M”字型。
城 市 建 设 布 局 结 构 规 划 图
以特区为中心,由北向西、中、东三个方向发展,形成辐射 状的城市基本骨架。 将全市划分为9个功能组团和6个需控制建设规模的独立城镇 。 并以组团为基本单位进行产业布局,使各产业区象颗颗明珠 镶嵌于发展轴上
高速公路
I类干线
II类干线
道路网络规划图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图
公共绿地
道路绿化带
生态功能分析图
水环境功能区划图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图
旅游用地规划图
建设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2000年的18平方米/人提高到2010年的20 平方米/人,新增住房1500万平方米。
重要的住宅发展区域
留仙村住宅区 龙华二线扩展区 深圳湾填海区 东部沿海高尚住宅区
特南山组团
用地面积为72平方公里,人口控制规模47万人,西部区域性 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全市教育、科研基地和旅游度假胜地, 重要高新技术基地和临港工业区,环境优美的海滨城区。
独立城镇
包括处于生态敏感区内的公明、光明、石岩、葵涌、大鹏和 南澳六镇,用地面积约41平方公里,人口控制总规模35.5万 人。限制城市建设的规模,集约利用土地,逐步实现村镇集 中建设。利用相对丰富的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切实保护自 然生态环境。
城市规模
规划人口规模预测
1、2000年2010年人口规模的确定
城市人口发展的控制规模为:2000年,400万人 2010年,430万人 城市人口发展的校核规模为: 2000年,420万人 2010年,510万人
2、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1)人均用地水平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目标 标准
年限
2000年
2010年 “国际” 标准 人均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
由福田、罗湖-上步组成,用地面积为74平方公里,人口控 制规模115万人,是全市的政心区建设,引导罗湖上步城市形态及功能的更新。
特区东部组团
由沙头角、盐田和梅沙地区组成,用地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 人口控制规模18万人,以盐田港为龙头,带动沙头角综合服 务职能和东部旅游服务基础职能的充分发挥,形成特区东部 沙头角和盐田为次中心,集航运、商贸和仓储和旅游功能于 一体的功能组团。
4人口 规划区2000年末 700.84万人 5用地 以平原跟台地为主,北面及东北面多为山地丘陵,地势东
南高西北低
6布局 城市沿着三角洲平原地带发展
现状存在的问题:
现状分析
• • • •
1 城市用地布局不合理 2 城市建设缺乏引导管理 3 城市道路不能满足需求 4 城市滨水的地理优势开发不足
• 5 城市特色不明显 • 6 城市产业布局不合理
Ⅲ级标准
Ⅳ级标准
90.1-105.0平方米/人
105.1-120.0平方米/人
360-420平方公里
450-520平方公里
(2)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
即:2010年,112平方米/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480平 方公里。
总体规划构筑了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两个层次的空间构架: 一:是城市建设发展用地,呈“W”字型;
营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最重要的经济增长 点。规划了深圳高新技术园区、葵涌高新 产业生态走廊、龙岗大工业区高新技术
结束!谢谢
城市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城市范围:特区——全市, 2、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目标的确立,重新确定城市的功能及结构
3、建立与珠三角衔接的城市运行机制
4、做好保证香港繁荣稳定的结构性准备
5、“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赋予了深圳市土地开发新的原则和目标
6、《深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九· 五”和2010年规划》的制定,要 依托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城市空间 7、城市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转变
中心组团
城 市 建 设 布 局 结 构 规 划 图
西部发展轴由特区出发沿珠江口向广州伸展,为全市重要 的产业密集区 中部发展轴向龙华、观澜方向发展,为全市的物流走廊, 并为特区中心组团配套 东部发展轴沿布吉、龙岗一线向惠阳方向发展,为全市二 十一世纪最具潜力的增长点。
中心组团
特区中部组团及市中心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