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乡美食教学设计教学教材
《舌尖上的美食》幼儿园中班教案

《舌尖上的美食》幼儿园中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和了解各种美食的名称和特点。
2. 培养幼儿对美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4.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各种美食:中式菜肴、点心,西式菜肴、点心,饮料、甜品等。
2. 了解美食的制作过程和食材来源。
3. 学习用诗歌、故事、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美食的喜爱。
4. 学习团队合作,共同完成美食制作和分享。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美食的图片、实物,了解其特点。
2. 讲解法:教师讲解美食的制作过程、食材来源等。
3. 实践法: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美食,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4. 互动法: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分享美食体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美食图片、实物、视频等教学资源。
2. 绘画、手工制作材料。
3. 美食制作工具和食材。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节:认识中式菜肴教学内容:介绍中式菜肴的名称和特点,展示图片和实物。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幼儿观察、表达。
2. 第二节:了解美食制作过程教学内容:讲解美食的制作过程,展示视频。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幼儿观看、提问。
3. 第三节:学习诗歌表达美食教学内容:学习诗歌,表达对美食的喜爱。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幼儿朗读、创作。
4. 第四节:制作美食教学内容:分组进行美食制作,亲自动手。
教学活动:教师指导,幼儿操作、分享。
5. 第五节:美食分享会教学内容:展示制作成果,进行美食分享。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评价。
六、教学内容1. 认识各种点心:中式糕点、西式糕点、甜品等。
2. 了解点心的制作过程和食材来源。
3. 学习用故事、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点心的喜爱。
4. 学习团队合作,共同完成点心制作和分享。
七、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点心的图片、实物,了解其特点。
2. 讲解法:教师讲解点心的制作过程、食材来源等。
3. 实践法: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点心,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舌尖上的美食》幼儿园中班教案精选

《舌尖上的美食》幼儿园中班教案精选教案:《舌尖上的美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教材《生活常识》第四章“美食探索”,详细介绍了各种美食的制作过程以及食物的营养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各种美食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美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美食的制作过程,食物的营养价值。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食物的营养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食物模型,视频播放设备。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上的美食图片,引导学生谈论他们最喜欢的美食。
让学生分享他们吃过的好吃的食物,并简要介绍这些美食的制作过程。
2. 教材讲解(10分钟)教师利用PPT详细讲解教材中关于美食制作过程和食物营养价值的知识点。
通过食物模型和实物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
3. 例题讲解(10分钟)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给出几个关于美食制作和食物营养价值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笔记本上作答。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5. 动手实践(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美食制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美食,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并加深对美食制作过程的理解。
6. 板书设计(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美食的制作过程和食物的营养价值。
7. 作业设计(2)请学生思考如何做到饮食均衡,并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看法。
答案:(1)美食制作过程:如做蛋糕需要鸡蛋、面粉、糖等材料,经过搅拌、烤制等步骤。
(2)饮食均衡:如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甜食等。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同时,教师给出一些拓展延伸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如:你还知道哪些美食的制作过程?如何做到饮食均衡?如何让饮食更有营养?教学内容完毕。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2. 在教材讲解环节,教师利用PPT详细讲解了美食制作过程和食物营养价值的知识点。
《家乡的美食》教案(精选

《家乡的美食》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家乡的美食》。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字词学习,美食文化了解,以及写作技巧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美食的兴趣,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家乡美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排比等。
重点:掌握生字词,了解家乡美食文化,学会描绘美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各地特色美食,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美食,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写作技巧,帮助学生学会运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描绘自己家乡的一种美食。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美食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家乡美食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美食》2. 内容:生字词美食文化写作技巧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我家乡的美食”为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示例:我家乡的美食——麻辣烫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有一种特色美食——麻辣烫。
麻辣烫的味道鲜美,香辣可口,深受人们喜爱。
它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实则讲究。
选用上等的牛肉、猪肉等肉类,切成薄片。
再加入各种蔬菜,如白菜、菠菜、豆皮等,种类繁多,任君选择。
最关键的是那一锅熬制已久的麻辣汤底,它决定了麻辣烫的味道。
汤底选用优质的骨头熬制,加入花椒、辣椒、豆瓣酱等调料,香气四溢,让人食欲大增。
吃麻辣烫时,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辣度。
麻辣烫的辣,辣而不燥,让人欲罢不能。
吃上一口,麻辣鲜香,回味无穷。
2024年《家乡的美食》教案(精选

2024年《家乡的美食》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家乡的美食》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家乡美食的起源、种类及其特点;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学会制作简单的家乡美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美食的基本知识,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制作简单的家乡美食。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成果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家乡美食的起源、种类、特点以及制作方法。
难点: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图片等。
学具:食材、厨具、围裙、手套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美食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美食的来源和特点吗?”2. 新课内容:教师结合PPT,详细介绍家乡美食的起源、种类、特点,穿插讲解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家乡美食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讲解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动手制作美食,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美食的起源2. 家乡美食的种类与特点3. 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4. 制作简单的家乡美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堂所学,选择一种家乡美食,为其设计一份介绍海报。
2. 答案:海报内容包括美食名称、起源、特点、制作方法、文化故事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实践操作的指导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其他美食,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传承家乡文化。
同时,组织学生开展“我是小厨师”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操作环节的组织与指导3. 作业设计的要求与答案的完整性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在教学过程中,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是至关重要的。
舌尖上的美食综合实践学习教案

舌尖上的美食综合实践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教材,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地方特色美食”的第13节。
详细内容包括各地美食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食材选择及文化寓意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各地美食的特色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蕴。
2. 学会运用观察、访谈、实践等方法,探索地方美食的制作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地美食的制作工艺及文化寓意的理解。
教学重点:地方美食的特色及其制作过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学具:笔记本、笔、食材、厨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舌尖上的中国》相关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关注各地美食文化。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第13节内容,让学生了解各地美食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等。
3. 实践活动:a.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家乡的美食特色。
b. 制作美食:每组选择一种美食,按照教材指导进行制作。
c. 成果展示:每组展示制作的美食,介绍制作过程及美食背后的文化寓意。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美食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答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地方美食文化a. 历史渊源b. 制作工艺c. 食材选择d. 文化寓意2. 美食制作实践a. 分组讨论b. 制作美食c. 成果展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家乡美食为主题,写一篇介绍文章。
2. 答案要求:包括美食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食材选择、文化寓意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其他地区的美食文化,开展跨区域美食交流活动。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美食背后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3.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制作工艺:美食的制作工艺往往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和实践性,学生需要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家乡美食(教学设计)

家乡美食(教学设计)一、活动目标1.知道家乡的特色饮食以及相应的饮食习俗,懂得家乡饮食文化在家乡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对家乡饮食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通过合作课题小组的集体探究,培养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锤炼自主探究的能力。
3.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能创造性地设计有个性的广告。
4.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A、查找有关家乡特色饮食的资料。
B、了解学生对家乡特色饮食认识的现状。
C、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确定“我爱家乡饮食”的主题。
2.学生准备通过各种方式,查找与家乡特色饮食有关的资料。
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物品,如照相机等。
三、活动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一)活动目标: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味美食”课题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学习对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做好活动的准备。
(二)学生活动内容与方法1.分组,确定小组活动课题。
根据活动课题“家乡风味美食”,查找相关资料,提出若干研究问题,组建活动小组。
可研究的的问题例如:a. 家乡特色饮食的历史与发展b. 家乡特色饮食的种类和特点c. 家乡特色饮食在家乡文化中的特殊地位d. 我所知道的家乡特色饮食的制作方法e. 家乡特色饮食习俗f . 我学会了一种家乡特色饮食g. 你喜欢家乡特色饮食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家乡特色饮食h. 我这样推广家乡特色饮食2、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聘请指导老师。
3、各小组讨论如何开展活动,制定活动方案,填写活动计划表。
小组活动计划表(三)指导教师指导重点1.指导分组,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全班学生进行有机的组合。
2.对课题方案的制定、子课题的选择、表述等进行帮助。
3.汇总,列好一张全班同学活动的内容表,为活动的实施做好准备。
全班同学活动内容表,如下:(例)…………第二阶段(实施阶段)(一)活动目标:在活动中了解有关家乡特色饮食的知识;对家乡特色饮食形成整体的认识,懂得品尝、鉴赏家乡特色饮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舌尖上的XX课程方案

《舌尖上的》课程方案一、课程简介属知识拓展类,“地域文化”的知识拓展,又注重活动实践。
让学生了解的节日食俗、西施美食、地方佳肴,感受家乡的民间饮食文化,体验浓浓的生活情趣。
根据“以生为本”和“草根性”理念,从本土出发,令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激发其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
课程最大的特色和亮点是校本教材与餐厅文化相结合,打造以“课程为抓手,活动为载体”的特色课程。
从地理的视角问津传统美食与食俗,浓缩饮食精华于餐厅,让墙壁会说话,让柱子会讲课,课堂从教室转身餐厅,教材从书本到墙壁,充分展示了该校本教材独特的魅力。
每个传统节日,推出由学生参与制作的美食小吃,感受“学校是我家,我行我当家”的无穷乐趣与家乡情结。
二、课程纲要(一)、课程背景“食”及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人在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古老华夏文明中的一朵奇葩。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生活习俗和饮食习俗。
作为越国故都,2000年的历史长河当中,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又有越地独特的地域色彩。
这里叙述的是这个地区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饮食生活习惯,在古越大地上绵延流淌,色彩斑斓。
但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民俗正面临传承式微的堪忧境况,一些民俗在我们不经意间,无声无息地消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传统民俗节日越来越淡,如春节承载着以家庭为核心的亲情文化,但现在其传统功能、文化内涵已大大弱化,许多人内心都有深深的遗憾,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简单化”了。
传统民俗空间日益萎缩,散落在民间的古朴村落,摇曳于节日的民间艺术,深铬在脑海的儿时美味,在乡土中国转变为城市中国的进程中,慢慢地成为历史的记忆。
每个人都是文化的受益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为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的美食文化,让的饮食习俗能得以传承和延续,特开设《舌尖上的》选修课,为文化的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课程设计舌尖上的美食

课程设计舌尖上的美食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美食文化在我国历史与发展中的重要性,了解各地特色美食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营养学知识,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提高饮食健康意识。
3. 学生能了解并描述不同地域美食的制作工艺及特点,理解传统与现代烹饪技术的差异。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和分析我国各地的美食文化,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一份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提升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评价和改进日常饮食搭配,提高生活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美食文化,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2. 学生在了解美食制作过程中,学会尊重劳动者,珍惜粮食,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
3. 学生通过体验美食制作,激发对烹饪技艺的兴趣,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美食文化概述:介绍我国美食的起源、发展及地域特色,涉及课本第二章“饮食文化”相关内容。
2. 营养学基础知识:讲解食物的营养成分、人体需求及合理膳食搭配,结合课本第三章“饮食与健康”内容。
3. 地域美食制作工艺:分析各地特色菜肴的制作方法、技巧及烹饪器具,参考课本第四章“地方风味”相关内容。
4. 美食制作实践:分组设计并制作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如四川火锅、广东早茶、山东煎饼等,运用第五章“烹饪技艺”所学知识。
5. 美食与文化传承:探讨美食背后的故事、民俗及文化内涵,联系课本第一章“饮食与文化”相关内容。
6. 饮食健康与生活品质:结合现实生活,评价和改进日常饮食搭配,提高生活质量,参考课本第三章“饮食与健康”内容。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美食文化概述、营养学基础知识第二课时:地域美食制作工艺第三课时:美食制作实践(分组制作)第四课时:美食与文化传承、饮食健康与生活品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讲解,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尖上的家乡美食教
学设计
《舌尖上的家乡美食》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力求在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方面有所突破。
生活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了解各家乡的特色美食。
开放性: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祖国的各色美食。
活动性:通过动手做,亲口尝的方式,让学生品味家乡的美食。
(二)理论依据:运用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
直接体验:让学生在“寻美食、品美食”中感受家乡美食。
间接体验:通过家长们讲美食的故事,听美食专家讲美食,体会家乡美食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分析本册教材:
《舌尖上的家乡美食》是首师大版道德与法制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的家乡》第三个主题《家乡的物产和美食》的一个教学活动。
1、我的家乡在这里
一、可爱的家乡
2、我的家乡的故事多
1、我的家乡风景美
二、家乡画中游
我的家乡 2、我的家乡古迹多
1、找找家乡的物产
三、家乡物产多
2、尝尝家乡的美食
1、家门口的变化大
四、家乡变化大
2、家乡变化说不尽
(二)横看教材:
《舌尖上的家乡美食》这课内容在很多版本的教材中都是用过,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粤教版品德与生活三年级上册,鄂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
另外有很多其他课程,如综合实践课程、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家长进课堂活动也都涉及了这方面的内容。
所以,本课要结合各家之所长,并能够突出本课的特色。
(三)纵看教材:
在整个首师大版教材中,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材中也涉及了《家乡美食》这一部分内容。
但由于四年级学生年龄大,教材把内容设定为通过了解家乡的饮食文化,从而了解自己的家乡,并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
因此,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的家乡美食这一内容就不能与之重复,并且还要为其奠定基础。
(四)重新审视教材: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力求发挥教材的作用,突出本课的教学特点,适应本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我重新审视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突破。
1、寻:通过逛美食街、找美食资料、看美食视频等方式,寻找家乡的特色美食。
2、品:尝一尝家乡的特色美食。
3、听:听一听家乡美食的故事,采访制作家乡美食的典型人物。
4、说:为自己家乡的美食代言。
在课前让学生做好准备,去寻找、去采访,把课上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在课上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去看、去听、去品尝、去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活动和互动中了解家乡的美食,感受家乡的文化。
在课后,让学生们带着情感继续寻找家乡的美,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同时,课程还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三条轴线四个方面。
本课以学生与社会为轴线,兼顾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愉快、积极地生活:如访美食、品美食。
2、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如关注家乡的美食。
3、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如为家乡美食代言。
三、学情分析。
针对本课内容,找到学生的起点。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得知,学生家中的餐桌上很少出现家乡的特色美食,学生喜欢吃的食物也大多以快餐为主。
学生不清楚自己家乡的特色美食,有的学生品尝过,有的学生没有品尝过。
绝大多数学生不了解家乡美食背后的故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的美食以及美食背后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法、调查法,了解家乡的美食。
3、行为与习惯:通过品美食、访美食等方法,感受家乡美食的博大精深。
4、情感与态度:喜欢家乡的美食,热爱自己的家乡。
五、教学过程。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板书:家乡美食
寻美食
特点
品美食 故事 感情
夸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