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第【1】篇〗说学习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说学习重点: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
说说教学难点: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学法提示:1.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2.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3.了解课文内容后,练习读文、尝试背诵。
读背中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谊。
说学习准备:搜集并倾听《高山流水》乐曲,积累有关友谊的古诗或文章。
课时安排:2课时说学习过程:课前一、课文导读1.同学们,学习了《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单元,相信大家诵读古诗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走进有趣的古诗王国,去感受古诗的无穷魅力。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读了之后,你一定会被古诗中浓浓的情谊所打动!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走进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鼓琴》。
二、课前预习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伯牙鼓琴”中的“绝”的意思是,“伯牙鼓琴”的意思是。
(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弦()哉()兮()峨()(3)我能将本课最难写的生字书写端正美观。
2.对照注释,查字典、读课文,我能理解课文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把句子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鼓琴优秀说课稿

伯牙鼓琴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伯牙鼓琴》。
一、说教材《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感受艺术之美”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和感受各种艺术形式,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这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钟子期皆能领会其旨趣,二人成为知音。
后来钟子期病故,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情谊。
文言文语言简洁而意蕴深厚,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但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想象画面等方法,学生能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
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他们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但对于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文化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情谊,感受“知音”文化的魅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情谊,感受“知音”文化的魅力。
五、说教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体会文中的情感。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情感。
伯牙鼓琴分钟说课稿

伯牙鼓琴分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伯牙鼓琴》。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感受艺术之美”为主题,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等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钟子期之间以琴相知、互为知音的故事,赞扬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这篇文言文语言简洁、意境优美,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知音佳话。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文言文的节奏把握、情感体会以及文化内涵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友谊的认知也在逐渐深化,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知音难觅、珍惜友情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和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真挚友情,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懂得知音难觅、珍惜友情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文意。
2、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理解“知音”的含义,感悟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朗读指导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韵味和情感。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意境和人物的情感。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
2、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文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伯牙鼓琴说课稿及反思

伯牙鼓琴说课稿及反思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伯牙鼓琴》。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感受艺术之美”为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
《伯牙鼓琴》讲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展现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这篇文言文语言简洁,意境优美,情感真挚。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还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体会到友情的珍贵。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文言文的节奏把握、韵味体会以及情感领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友情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但对于知音难觅的深刻内涵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懂得知音难觅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理解“知音”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领悟知音难觅的人生哲理。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的画面,感受音乐之美和友情之深。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2、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学习成果。
《伯牙鼓琴》说课稿

《伯牙鼓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伯牙鼓琴》。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感受艺术之美”为主题,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等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以琴相知、互为知音的故事。
全文语言简洁,意境优美,所蕴含的知音文化影响深远。
这篇文言文不仅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范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升其文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对于文中一些较为生僻的字词和文言句式,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知音文化的理解可能相对较浅,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深化。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
3、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理解“知音”的含义,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文的大意,背诵课文。
2、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体会“知音”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感悟知音难觅的人生哲理。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与学法: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和韵味,从而理解文意。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的画面,感受音乐的魅力和知音的珍贵。
3、问题引导法: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七)板书设计
伯牙
所念
善 知 音
钟子期 必得之
鼓 :高山流水, 琴 曲每奏
听 :峨峨兮、洋洋兮 辄穷其趣
(八)教学效果预测
1、初步达到学生能熟读并背诵课文 ,在疏通文意方面能掌握重点的文言词 。
2、初步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二两点 。
3、在赏读课文、解读文本这个环节 ,多给学生思考感悟的机会和时间,应 该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三。
•
二十九、梦想家命长,实干家寿短。——约·奥赖利
•
三十、青年时准备好材料,想造一座通向月亮的桥,或者在地上造二所宫殿或庙宇。活到中年,终于决定搭一个棚。——佚名
•
三十一、在这个并非尽善尽美的世界上,勤奋会得到报偿,而游手好闲则要受到惩罚。——毛姆
•
三十二、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
四十一、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佚名
•
四十二、梦想绝不是梦,两者之间的差别通常都有一段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距离。——古龙
•
四十三、梦想家的缺点是害怕命运。——斯·菲利普斯
•
四十四、从工作里爱了生命,就是通彻了生命最深的秘密。——纪伯伦
(五)拓展延伸,赏析写法
1、课标第四段中谈到“能利用图书馆、网 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于是总结出本文语言精练,篇幅短小,容易理 解等特点。
2、 写下你与好友之间一个具体、短小、 感人的小故事。尽量运用具体故事反应哲理的 写法来写作。
(六)老师赠语
人海茫茫,知音何在?远在天边, 近在咫尺:不是一个梦,而是一课诚 挚的心…
伯牙鼓琴说课稿及反思

伯牙鼓琴说课稿及反思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伯牙鼓琴》。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感受艺术之美”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体会艺术的魅力。
《伯牙鼓琴》讲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语言简洁,意境优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对于文中所表达的知音之情以及这种情感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和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懂得珍惜知音。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
2、教学难点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
五、说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和韵味,从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伯牙鼓琴的高超技艺和知音难觅的情感。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3、诵读感悟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七、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提问学生:“听了这段音乐,你有什么感受?”然后引出课题《伯牙鼓琴》。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伯牙鼓琴优秀说课稿

伯牙鼓琴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伯牙鼓琴》。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伯牙鼓琴》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感受艺术之美”为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等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动人故事,展现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这篇文言文语言简洁,意境优美,所蕴含的知音文化影响深远。
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对于文中所表达的深厚情感以及知音文化的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体会。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和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
3、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理解“知音”的含义,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理解词句意思。
2、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理解“知音”的内涵,感受艺术之美。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韵味,理解文意。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人物的情感。
3、问题引导法: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深入理解文本。
六、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2、圈点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重点词句,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合作交流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悟真情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说课人:澧源中学陈玉竹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澧源中学的陈玉竹。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伯牙善鼓琴》。
我将以“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悟真情”为主题,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一篇文言文,主要讲述了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
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性强,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简短如诗句般的语言为读者描绘出意境深远的景象。
二、说学情
在学习这篇古文之前,学生曾在六年级时学过简化的《伯牙绝弦》,因此对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已有一定的了解。
而且七年级的学生已掌握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要求,所以在教学时应对其知识和技能上做适当迁移。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文本内容和学生特点,并结合新课标所强调的“知、过、情”这三个维度,我把以下三点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伯牙善鼓琴》,能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2.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掌握“阴”、“卒”、“辄”等重点文言字词。
3.悉知“知音”的含义,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难点: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知音情谊。
五、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教法:点拨引领法
新课标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法:诵读体悟法
“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文本特点,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采用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谈话导入,解读“知音”之意
上课伊始,我引入学生比较熟悉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知己为主题词进行飞花令,老师进行归纳。
课件展示: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战国策》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李贺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然后告诉学生:知己还有一种说法,称为知音。
那么何谓知音?
学生回答后,我说:从古至今,知音,似乎是人心底最真切的呼唤。
因此才会有廉颇蔺相如的“刎颈之交”;管仲和鲍叔牙的“管鲍之交”;刘备、关羽、张飞的“生死之交”;陈重,雷义的
“胶漆之交”;伯牙子期“知音之交”。
从而引出钟子期和伯牙的
故事。
【设计意图】这个导入不仅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还在潜移默化中做
好了本课的知识铺垫,帮助学生形成了一个“未成曲调先有情”的
课堂基调。
◆疏通课文,初识“知音”之情
1.首先请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扫清字音障碍,然后指名朗读课文,
校准字音。
2.接着我播放《高山流水》进行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3.全班齐读后安排学生三人一组,结合注解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并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相互讨论。
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由组长将问题整理好,在全班进行探讨,我适当进行点拨,并适时强调文中“善”“于”“之”的一词多义。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
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
◆探究文本,感受“知音”之喜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故事内容,相机出示人物简介,抛
出问题:一个是晋国赫赫有名的琴师,一个是楚国山野砍柴的樵
夫,为什会会走到一起,结下深厚的情谊,成为知音呢?
课件展示: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擅长古琴,技艺高超,是当时
着名的琴师,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
衣、挑担子、拿板斧的樵夫。
此时播放《高山流水》水墨动画,让学生了解伯牙和钟子期相遇到
相知的过程。
2.看完视频后,我抛出第二个问题:伯牙的琴声得到了钟子期的赞美,试想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着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3.学生回答后,引出问题: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先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故事情境,感受知音相遇相知之美。
接着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品味文言文语言之精妙。
此环节的设计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拓展深入,体会“知音”之悲
学生反馈后,我饱含深情的说:是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次巧遇,两人一见如故,成了音乐上的知音。
他们约定来年再相会。
第二年,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时,得到的是钟子期病故的噩耗。
子期死前留下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他要好好地听先生的琴声。
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那一刻,伯牙为之心碎,忍不住悲吟:(请生齐读)
课件展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我接着说:一曲奏罢,伯牙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摧残,金徽零乱。
老者惊问:“先生为何摔此琴”
伯牙道:(请生齐读)
课件展示:
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最后请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我进行总结:作为琴师的伯牙为知己者绝琴。
这是一种何等深厚的情谊!人生苦短,知音难求。
弦
已断,琴已破,心已碎,《高山流水》终成绝响,但伯牙和子期真挚深厚的友情却成为千古佳话。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让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音的无边孤寂和痛苦绝望的悲凉心情,体悟古人重情重义的纯真情怀。
最后的总结不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升华了学生情感,使学生体验到“言虽尽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