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列传》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史记·商君列传(5)全文

史记·商君列传(5)全文

史记·商君列传(5)全文①什伍:户籍编制,十家为什,五家为伍。

②牧司:检举,监督。

连坐:一人犯法,其他人连带治罪。

坐,因犯罪。

③分异:分家另过。

这是为繁殖人口,发展生产。

④率:标准。

⑤僇力:即戮力。

尽力,致力于。

⑥复其身:免其本身劳役或赋税。

复,免除。

⑦事末利:从事工商业。

末,非根本,不重要的事物。

古代以农业为本,以工商业为末。

⑧收孥:拘挚本人妻子,没收为官奴婢。

孥,奴耀。

令既具①,未布②,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③,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④,以明不期。

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⑤,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⑥。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⑦。

明日,秦人皆趋令⑧。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⑨,尽迁之于边城。

其后民莫敢议令。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⑩,秦自雍徙都之。

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13),诸侯毕贺。

①具:准备就绪。

②布:颁布,公布。

③国都市南门:指都城后边市场南门。

古代国都建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④辄:就。

金:古代货币单位。

⑤期年:一整年。

⑥法:处罚、治罪。

⑦黥:即墨刑。

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⑧趋令:遵照新法执行。

⑨乱化:扰乱教化。

⑩冀阙:古代宫庭外公布法令的门阙。

冀,记。

出列教令,当记于门阙。

(11)阡陌:纵横交错的田塍。

南北叫阡,东西称陌。

封:聚土作为标志。

疆:划定疆界。

(12)劓:古代割掉鼻子的刑罚。

(13)致胙:天子把祭祀用的肉赐给诸侯,表示荣宠的特殊礼遇。

其明年,齐败魏兵于马陵,虏其太子申,杀将军宠涓①。

《史记·商君列传》知识点分段整理

《史记·商君列传》知识点分段整理

史记·商君列传司马迁第一段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好刑名之学:先秦法家学说的别称),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第一段重点知识整理1.实词:(1)孽niè:①<名>宗法制度下指非嫡系家庭的旁支。

②<名>灾祸;罪过。

③<动>危害。

④<动>忤逆;不孝顺。

【孽障】佛教称过去积恶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为“业障”,后写作“孽障”。

【孽子】古称非嫡妻所生的儿子,亦指孤立无有援的远臣。

(2)庶shù:①<形>众;多。

②<名>平民;百姓。

③<名>宗法制度与“嫡”相对的旁支。

④<副>差不多。

⑤<副>表示可能或希望。

《出师表》:“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庶几】⒈不多。

⒉也许;大概。

【庶人】平民;百姓。

(3)进:推荐(4)会:适逢,正赶上2.虚词:即:如果3.句式:判断句: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

4.文化知识:(1)名是古代男子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后起的。

古代男子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2)姓出现在母系氏族时代,同一个女性氏族区别与其他氏族的符号标记,因此“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既保留了自己的姓,又区别于本氏族中其他部族的符号标志,因此“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芈mǐ:相传来源于黄帝的第八世孙季连,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大名鼎鼎的屈原就是芈姓的。

姜:因为神农氏炎帝,在姜水之畔出生,所以以姜为姓。

祁:源于黄帝姓氏姬姓,春秋时期的晋献侯的第四世孙奚,时任大夫一职,受到食邑祁地的赏赐,故而改姓祁。

曹:黄帝的姓氏姬姓,周武王的弟弟曹振铎受封曹国所以以国为姓,作为曹氏的受姓始祖,曹操,曹植就是其后人。

史记·商君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商君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商君列传原⽂、注释与翻译王淑艳译注【说明与解析】在这篇列传⾥,主要记述了商鞅事秦变法⾰新、功过得失以及卒受恶名于秦的史实,倾注了太史公对其刻薄少恩所持的批评态度。

然⽽,商鞅变法却是我国历史上成功的⼀例。

孝公当政,已进⼊七雄争霸的战国时期,周室衰微,诸侯相互攻伐,⽃争异常激烈,谁想⽴于不败之地,谁就得寻求⾃强的途径。

商鞅就是顺应历史的潮流,三见孝公,说以强国之术,使孝公“不⾃知厀之前于席,语数⽇不厌。

”君⾂默契,奠定了变法成功的基础。

记述变法的⽭盾冲突是本⽂⼀⼤特点。

变法未⾏,就遭到守旧派的公然反对。

商鞅与⽢龙、杜挚⾯对⾯的⽃争,其焦点就集中在“法古”、“循礼”还是“治世不⼀道、便国不法古”的冲突上;变法实⾏,众皆哗然,“⾔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商鞅却⽴⽊悬赏,取信于民;刑太⼦师,以肃其法。

变法⼗年,“秦民⼤悦”,“家给⼈⾜”“民勇于公战、怯于私⽃”,国家⽇益强盛。

率师包围安⾢,俘魏公⼦卬,迫使魏国割地迁都,亦是变法极富成效的佐证。

他悲剧的结局乃是与守旧派⽃争的延续。

与赵良⼀席谈话,其祸已萌,但商鞅终未采纳赵良⾔,受制于⾃⼰的变法,作茧⾃缚,以⾄车裂族灭,并⾮偶然。

从章法结构上看,前有蓄势,后有照应,通篇以变法作⾻。

始⾔商鞅“好刑名法术之学”,为变法作了辅垫;继⽽“鞅欲变法”,导出⾰新与守旧的⽃争;“卒定变法之令”,具体记载了新法的内容;“于是太⼦犯法”,刑黥太⼦师傅、以严法令;⽽终以“嗟乎,为法之敝⼀⾄此”。

材料取舍紧紧围绕变法之⾻,使得⾻坚⽽⾁丰、⾎脉贯通⽽主题突出。

《商君列传》乃历史实录,当是不⾔⽽喻的。

⽽强烈的⽂学⾊彩特别是适当的⼩说因素,更突出了这篇记载的本质真实。

本⽂调动了夸张、⽐照、对偶、排⽐、形容、描写等多种⽂学⼿段,析理透辟、深刻,语⾔⽣动形象。

⽽这些⽂学⼿段多着眼于⼈物精神世界的刻画和细节的描写,使⼈物更为丰满、灵动、传神,⽽⼜不失历史的真实。

商君逃难⼀节,《战国策》并没记载。

《史记》第八章商君列传

《史记》第八章商君列传

《史记》第八章商君列传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

他的先祖本来是姓姬的。

商鞅年轻时就喜欢研究刑名之学,为魏国相国公叔痤做事,担任中庶子。

公叔痤知道他有才干,还未来得及向魏王推荐。

恰逢公叔痤生病,魏惠王亲自去探望他,说:“公叔痤的病如有不测,江山社稷怎么办呢?”公叔痤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年轻,但有奇特的才能,希望大王将全部国事交给他,听任他去治理。

”魏王默不作声。

魏王刚要离去,公叔痤屏退左右说:“大王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杀死他,不能让他逃出国境。

”魏王答应后离去。

公叔痤召来公孙鞅向他道歉说“:今天大王询问了可以做相国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表情是没有答应我。

我应当先尽忠君之礼后尽人臣之责,对大王说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应当杀死他。

大王同意了我的建议。

你可赶快离开,不然,将被捉拿。

”公孙鞅说“:那魏王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能听您的话杀死我呢?”始终不愿离开。

魏惠王回去后,对左右侍臣说:“公叔痤病情严重,可悲呀!他想要我把国政交给公孙鞅听任他治理,难道不是很荒谬吗?”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贤能的人,以图重整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被侵占之地,于是西去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关系求见孝公。

孝公召见卫鞅后,卫鞅谈了很久,孝公时时打瞌睡,听不进去。

事后孝公怒责景监说“:你的客人不过是个无知妄为的人,哪里值得任用!”景监责怪卫鞅。

卫鞅说“:我用尧舜治国的方法规劝他,他的心志不能领悟。

”过了五天,景监又请求孝公召见卫鞅。

卫鞅又见到了孝公。

这次他把治国的方法讲得更加透彻,然而还是不合孝公的心意。

事后孝公又责怪景监,景监也责怪卫鞅。

卫鞅说“:我用夏禹、商汤、周文、武治国的方法来规劝他,他听不进去。

请再召见我一次。

”卫鞅又被孝公召见,孝公善待他但没有任用他。

会见后卫鞅离去。

孝公对景监说:“你的客人很好,我可以与他交谈了。

”卫鞅说“:我用春秋五霸治国的方法来规劝他,他的意思是想采纳了。

史记·商君列传(4)全文

史记·商君列传(4)全文

史记·商君列传(4)全文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①,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②,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③。

会座病④,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⑤,将奈社稷何⑥?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⑦。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⑧,王色不许我⑨。

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①庶孽:旁支侧出或妾生之子。

•②刑名之学: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一派。

主张循名责实,以推行法治,强化上下关系。

刑,通形。

指形体或事实。

名,指言论或主张。

③进:推荐、保举。

④会:适逢,正赶上。

⑤有如不可讳:倘有不测。

不可讳,亦作不讳。

死亡的婉转说法。

讳,忌讳,隐瞒。

⑥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国家怎么办呢?有托付何人的意思。

社稷:国家政权的代称。

社,土地神。

稷,谷神。

以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故以代称国家。

⑦嘿:同默。

⑧言:擒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①,东复侵地②,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③。

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④,其志不开悟矣。

后五日,复求见鞅⑤。

鞅复见孝公,益愈⑥,然而未中旨⑦。

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

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⑧。

请复见鞅。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

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

鞅曰:吾说公以霸道⑨,其意欲用之矣。

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卫鞅复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⑩。

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13)。

《史记·商君列传》注释译文

《史记·商君列传》注释译文

《史记·商君列传》注释、译文商鞅变法商君(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

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者,卫之诸庶孽(庶孽,指庶子。

庶,与“嫡”相对,非正妻所生之子;孽,妾所生的儿子)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指战国时以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

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

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

韩非子亦尚“刑名”),事魏相公叔座(战国时期魏国大臣。

公叔痤在田文死后,担任魏国相国,并娶魏国公主为妻。

公叔痤有知人之明,但为国家利益考虑得相对少一些,为自身的利益考虑得多一些。

他排挤吴起,是出于保全相位的需要,并不是不知道吴起对魏国的重要性。

荐举公孙鞅,是直到病重才提出。

太史公司马迁于此特著一笔,“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很有深意。

若过早地推荐公孙鞅,可能会取代他的职位,而在临终时郑重托付,博得荐贤之名,对自身利益也没有什么影响)为中庶子(官名。

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

秦、汉为太子侍从官。

历代沿置)。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逝世的一种委婉说法),将奈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

社祭的神坛也称为“社”。

从天子到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甚至乡民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社日成为睦邻欢聚的日子,同时还有各种欢庆活动,“社戏”、“社火”就是很好的例子。

现代生活中的“社会”一词,也与社日活动有关。

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合称“社稷”。

根据《周礼·考工记》,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与设于王宫之左的宗庙相对,前者代表土地,后者代表血缘,同为国家的象征)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mòrán,沉默无言的样子)。

王且去(将要离开),座屏人(bǐngrén,命人退避)言曰:“王即(假如)不听用鞅,必(一定)杀之,无(通“毋”,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令出境。

68-《史记-七十列传-商君列传》原文

《史记-七十列传-商君列传》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

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原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痤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

我方先君後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

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智不开悟矣。

后五日,复求见鞅。

”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

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请复见鞅。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

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

”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卫鞅复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跶之前於席也。

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

”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然亦难以比德於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

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翻译原文: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居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译文: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

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事奉魏国相国公叔座。

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

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

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

史记商君列传的成语

居官守法读音:jū guān shǒu fǎ释义:旧指做官要遵守法律法规。

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内视反听读音:nâi shì fǎn tīng释义: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

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后汉书·王允传》:“夫内视反听,则忠臣竭诚;宽贤务能,则义士厉节。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自我反省人给家足读音:rãn jǐ jiā zú释义:给:富裕,充足。

家家户户丰衣足食。

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

”《商君列传》:“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危如朝露读音:wēi rú zhāo lù释义:危险得象清早的露水,太阳一出就会消失。

比喻处境极危险。

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延年益寿乎。

”疑事无功读音:yí shì wú gōng释义:工作信心不足,就不会有效果。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韂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用法:诸将多曰:“善!”张卬拔剑击地曰:“~,今日之议,不得有二!”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淮阳王更始元年》作法自毙读音:zuî fǎ zì bì释义: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

泛指自做自受。

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造句:怎奈此时官场中人,十居其九是吃烟的,那一个肯建这个政策~呢?(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三回)谔谔以昌读音:â â yǐ chāng释义: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

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译文(一)

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译文(一)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翻译(一)司马迁原文: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商君书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

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

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后五日,复求见鞅。

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

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请复见鞅。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

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

”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卫鞅复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

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

”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然亦难以比德於殷周矣。

”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

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

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

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

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说:“你的病倘有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座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商君列传》知识点整理
一、指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1)公与语,数日不厌。

厌:通餍,满足
(2)君大说。

说:通“悦”
二、解释重点实虚词。

(1)吾以强国之术说劝说
(2)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宗法制度下指非嫡系家庭的旁支。

(3)未及进。

等到推荐
(4)会座病适逢正赶上
(5)愿王举国而听之希望全
(6)王即不听用鞅如果
(7)公叔既死已经
(8)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通过经由/趁机(9)子何以中吾君?合乎。

译为“凭借什么”
(10)卒定变法之令终于
(11)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非议值得赞扬
(12)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嗣:继承人
(13)令行于民期年期年:一年;
(14)居五年,秦人富强。

居:度过;
(15)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使:派遣;将:率领
(16)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数:多次。

(18)而魏遂去安邑去:离开
(19)圣人苟可以强国如果能够
三、词类活用。

(1)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2)不法其故。

形容词作名词原来的制度
(3)苟可以利民形容词使动,使……获利
(4)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5)将法太子名词用作动词依法惩办(6)刑其傅名词作动词对……施刑
(7)黥其师公孙贾名词作动词用黥刑处罚(8)道不拾遗动词用作名词遗失的东西(9)日以削名词作动词一天天
四、古今异义词。

(1)于是太子犯法。

在这时
(2)河西指黄河以西
(3)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遗憾
五、解释下列文言多义词
(1)修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②恐修名之不立(美好)
③将修缪公之业(修整)
(2)道
①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④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⑤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⑥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动词)
⑦治世不一道(方法,途径)
(3)之
①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到……去)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这)
③蚓无爪牙之利。

(定语后置的标志)
④句读之不知。

(用宾语前置的标志)
(4)因
①蒙故业,因遗策(因袭;遵循)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接续)
③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依照)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经由)
⑤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依照)
⑥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趁机趁着)
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于是就)
六、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判断句
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

(2)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

被动句
译文:魏惠王的军队多次被齐、秦击溃。

七、翻译下列句子。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译文:治理国家不必遵循一种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

(2)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译文: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从上层触犯了它。

(3)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译文: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