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15.自相矛盾【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课题自相矛盾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5)分钟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

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

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

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出示课件2】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5《自相矛盾》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成语故事,讲述了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

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要考虑到事物的多方面因素,要学会全面思考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成语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如何从故事中提炼出深刻的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可能还需要引导。

学生对于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可能会感到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和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实事求是,全面思考问题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学生对于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课文注释和翻译。

4.讨论话题和问题清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楚国人为什么最终无法卖出矛和盾,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因为楚国人说话办事自相矛盾,没有实事求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给出讨论话题:楚国人为什么自相矛盾?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与“自相矛盾”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判断这些句子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几个场景,让学生运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进行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课文语言简洁,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对于文中一些成语和道理的理解还需要引导。

学生对本课课题感兴趣,但可能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有所畏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角色和故事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学会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角色和故事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和道理,学会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与教师、同学互动,提高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辅助教学。

2.教材:准备课文文本,供学生阅读。

3.工具书:准备学生字典、成语词典等,方便学生查阅。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成语故事,讲述了楚国商人陈涉用矛和盾的比喻来反驳国王的故事。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以及学会运用这个成语来表达矛盾的情况。

课文内容简练,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学生对成语故事有一定的兴趣,通过讲解成语的来源和用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

但在运用成语表达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及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及用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成语“自相矛盾”准确地表达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成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和理解课文。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

3.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跟读课文。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对成语“自相矛盾”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及用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成语“自相矛盾”进行回答。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5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喜欢自相矛盾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种种滑稽和荒谬行为。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幽默感。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准确描述故事中人物的自相矛盾行为。

2.能够通过分析故事中的情节,认识到自相矛盾的荒谬之处。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自相矛盾现象的看法。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

2.描述故事中人物的自相矛盾行为。

2. 教学难点1.分析自相矛盾行为背后的逻辑关系。

2.运用逻辑推理能力理解自相矛盾行为的荒谬之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出“自相矛盾”这个概念,让学生猜测这个词的意思。

2. 学习文本(1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自相矛盾》,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

带领学生分析其中的自相矛盾现象。

3. 情境演练(20分钟)设计小组讨论的活动,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模拟他们的自相矛盾对话,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4. 思考探究(15分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相矛盾行为的背后逻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5.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自相矛盾现象的更深层次思考,拓展课文内容。

五、教学评估1. 日常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表达观点的清晰度等。

2. 完成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自相矛盾的场景,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逻辑推理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业表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为之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以上是《自相矛盾》这一课程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一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幽默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16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16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16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篇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

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

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

(出示多媒体)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

(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3)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

)他是怎么说的?(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

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4、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5、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1)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2)“张口结舌”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四、小表演。

五、联系生活,明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 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 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

课文语言简洁、浅显,富有启发性,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对成语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自相矛盾》这篇课文,学生可能对一些文言文词汇和成语的理解有所欠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和含义;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文言文词汇和成语的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和含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视频或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PPT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视频或课件,引导学生听或看《自相矛盾》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展示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教师巡视课堂,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和寓意。

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和含义。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用到的成语必须包含本课的生字词。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

5.拓展(5分钟)学生发挥想象,以“自相矛盾”为主题,编写一个寓言故事。

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品进行朗读和点评。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第1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默读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防止逐字逐句地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本案主要通过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内容,明白道理;知道“自相矛盾”这一成语来自寓言故事,体现学习的延展性。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收集矛和盾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猜图导入,走近古文1.激趣:老师知道同学们读了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我来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2.课件出示寓言故事对应的。

(依次出现《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的故事中的)3.引导学生回顾这几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4.出示《自相矛盾》。

(1)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2)这个人手里分别拿的是什么?(3)观看矛和盾的及视频资料,介绍矛和盾。

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认识矛和盾,为学文做好铺垫。

5.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文言文《自相矛盾》,感受古文语言的韵味。

(相机板书:自相矛盾)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寓言故事导入,复习故事的同时明白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为学习课文埋下伏笔。

二、初读古文,识字读文1.引导学生交流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学习方法。

课件出示:学习小助手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反复多读几遍。

2.将字条中的生字逐一读给小组同伴听,圈出读不准的生字。

3.请小组同伴当小老师,教你读准圈出的生字。

4.组长组织交流,动脑筋,想办法,识记生字的字形。

3.集体检测。

(1)开火车朗读词语,相机强调“吾”读二声,不读“wǔ”;“誉”不要误读成“y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优质教案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作者介绍】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尊称韩非子或韩子。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

”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矛: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

矛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

矛的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

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

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发现用石头或动物骨角制造的矛头。

奴隶社会的军队,已经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

商朝时,铜矛已是重要的格斗兵器。

从商朝到战国时期,一直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只是在形制上,由商朝的阔叶铜矛发展成为战国时的窄叶铜矛。

矛柄的制作也更为精细,出现了积竹矜,即以木为芯,外圈以两层小竹片裹紧,涂漆,使柄坚韧而富有弹性。

从战国晚期开始,较多使用钢铁矛头。

直到汉代,钢铁制造的矛头才逐渐取代青铜矛头。

随着钢铁冶锻技术的提高,矛头的形体加大并更加锐利。

盾:戴在手臂上或用柄握在手中的一块宽的护甲(如用金属、木头或皮革做的),过去一般在战场上或单人格斗中用以护身(如防矛、箭或剑刺)。

楚国: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

楚国国君芈(音Mǐ)姓熊氏。

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最终在前223年亡于秦国。

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部分地方。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文言文1.文言文: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2.特点: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2.翻译方法(1)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

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2)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

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

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3)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

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4)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

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

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5)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

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6)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

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总之,我们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还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明白、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

寓言1.定义: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2.特点:(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5)“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3.分类:寓言的类型大约有两种。

一种是用夸大的手法,勾画出某类人的特点和思想;另一种是用拟人的手法,把人类以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某种人的特点。

4.作家评价: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

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5.成语故事和寓言:成语故事可以分为三类(1)寓言:《龟兔赛跑》:《自相矛盾》《农夫和蛇》《会飞的乌龟》《北风和太阳》《农夫和金鱼》《东郭先生和狼》《混水摸鱼》《狼与逃进神庙的小羊》《狐狸和樵夫》《阿拉伯人和他的骆驼》(2)历史:《铁棒磨成针》《狡兔三窟》《三顾茅庐》《老马识途》《吕后执政》《毛遂自荐》《破釜沉舟》《孙庞斗智》(3)神话:《夸夫追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炎帝神农》《黄帝的崛起》《战神蚩尤和指南针》《九天玄女》《旱神女魃》《嫦娥偷灵丹》《三打白骨精》等。

6.寓言故事的来历:“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的寓言篇。

它往住叙述一个小故事,而又于具体的情节中,隐含着一种更深刻的思想,常语带双关,藉以阐发哲理,印证观念,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叙述方式就常被先秦诸子及史传使用,以作为陈说辞理的手段。

《韩非子》作为先秦说理散文代表著作之一。

7.四大寓言家:伊索、拉·封丹、克雷洛夫、莱辛。

韩非子语录1.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2.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3.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4.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5.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众人会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6.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商君书·战法》7.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8.欲速则不达。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9.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韩非子·难言》10.欲成其事,先败其事。

(想要做成这件事,可能首先遇到的是失败于这件事。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2.其人弗.能应.也。

()()二、说说句子的意思.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不可同世而立。

阅读能力大提升三、重点段落品析。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思维创新大拓展四、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像楚国人那样的人或事吗?请举例说说(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一、1.卖;夸耀 2.不;回答二、1.我的矛非常锐利,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穿透。

2.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三、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四、示例:我的同学看到别人带了个足球踢,嫉妒了,因此,说:“我最讨厌踢足球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