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语阅读推荐课教案表格版

合集下载

《论语》经典诵读阅读指导教案

《论语》经典诵读阅读指导教案

《论语》经典诵读阅读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论语》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1. 《论语》的选段和相关解读材料。

2. PPT演示或黑板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们介绍《论语》的背景和重要性,引起学生对经典文本的兴趣。

教师以篇章为单位,进行逐句诵读,学生跟读,要求学生注意语调和节奏。

教师通过讲解属于教材选段的经典语句,讲解语句的意义、背景和教育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教师提供一篇《论语》的摘录,要求学生自行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论语》中的经典情境和教育观念,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现代社会和个人的启示。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论语》的理念,创作一两句诗词,表达自己对经典思想的理解。

教师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强调《论语》对我们的影响和启示,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经典文本。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通过诵读和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对《论语》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通过对《论语》的经典语句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也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触发,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兴趣和乐趣。

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教案

五年级经典诵读《论语》教案

玉门街小学电子备课表1
学期目标制定
玉门街小学电子备课表2
教学计划表
玉门街小学电子备课表3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玉门街小学电子备课表4
教学设计 1
玉门街小学电子备课表5
教学设计 2
玉门街小学电子备课表6
教学设计 3
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 2
玉门街小学电子备课表6
教学设计 3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 2
教学设计 3
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 2
教学设计 3
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 2
1
2
教学设计 3
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 2
教学设计 3
教学设计 1
玉门街小学电子备课表5
教学设计 2
教学设计 3
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 2。

《论语》十二章 表格式备课 2017.9

《论语》十二章  表格式备课   2017.9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第五章学习方法
第六章称赞颜回
教学反思
检查意见:
月日
阳信县洋湖中学语文学科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论语》十二章
授课人
课型
阅读赏析
第11课第1课时总课时:初备时间:2017年9月21日执教时间:2017年月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1)有:同“又”。(2)立:站得住的意思。(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论语十则教案模板小学

论语十则教案模板小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论语》及其作者孔子,了解儒家文化的基本知识。

(2)学习并积累《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习惯。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论语》中的道理。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做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论语》中的经典语句。

(2)理解经典语句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中的生僻字词。

(2)把握经典语句中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制作《论语》十则的教学课件。

(2)准备与《论语》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设计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 学生准备:(1)预习《论语》十则的相关内容。

(2)准备与《论语》相关的名言警句。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教师播放朗读示范,学生跟读,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 研读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十则,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4. 总结课文教师总结课文中的经典语句,强调其含义和现实意义。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朗读课文学生分组朗读《论语》十则,提高朗读水平。

3. 翻译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中的经典语句,加深理解。

4. 课堂活动(1)学生分享自己积累的与《论语》相关的名言警句。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论语》中的道理。

5. 总结课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论语》中的道德品质和良好习惯。

《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电子教案表格版

《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电子教案表格版
②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成语归纳
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匹夫不可夺其志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1.推荐阅读并背诵《论语》




明确: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理解: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善于学习别人优点的人,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无论身边是什么人,都可以从中得到提高。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二、复习检查
1.全班背诵
2.重点实词抽查
三、疏导理解
1.教学第一、二章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章。
(2)展示ppt,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章。
(3)这一则主要在说什么问题?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4)全班齐读
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明确: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学习能力: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语法常识和文言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及文言文知识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们在学习本课后,得到一些关于文言文的语法常识和知识,以及进行相关的品质、修养的积淀。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小学阅读课《论语》备课教案

小学阅读课《论语》备课教案
2、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3、请你总结本文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等。
二、精读精练: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
教具准备
读本、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题目解读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论语>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读后心得体会交流
谈谈自己对于《论语》的看法
查漏补缺做好摘抄工作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四书五经” 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2. 《论语》名句集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十则》表格式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表格式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表格式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识《论语》,走近经典。

教学重点: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各则语录的字面意思。

教学方法: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参观导入播放多媒体课件:(山东济宁“孔庙”的视频录像与讲解)要求学生思考:孔子曾被封建统治者神化为“先圣”也曾在文革期间背负一身“罪状”,请说说你自己的眼睛发现和理解的孔子。

“参观”后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见解。

通过“参观”活动增长见闻,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初识作者和论语多媒体展示:1、孔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论语》:我国儒家经典著作,共20篇,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

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指定学生读简介、学生记忆并笔记。

对作者和论语地位的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初读课文1、播放课文录音,布置听读任务:注意读音、断句。

2、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和断句。

3、要求学生大声齐读课文。

后自由朗读。

学生听读课文并完成听读任务。

反复朗读。

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学生对古文的语感和兴趣。

尝试自己疏通文意1、布置自学任务: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2、教师巡回指导点拨3、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疑难4、教师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

第12课时 整本书阅读课 《论语》教案

第12课时 整本书阅读课 《论语》教案

第12课时整本书阅读课《论语》教案一、课程目标通过整本书的阅读,使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思想和核心观点,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论语》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 《论语》的主要思想和核心观点3. 《论语》中的名篇解析和研究4.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三、教学重点1. 理解《论语》中的核心观点和思想2. 运用所学的道德准则进行思考和判断3. 研究《论语》中的名篇,理解其深层含义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本《论语》的简介资料,用以介绍给学生2. 打印《论语》中的几篇名篇,以供学生阅读和讨论3. 准备小组讨论题目,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4. 准备白板、彩色笔等教学工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引起学生对该书的兴趣。

2. 概述:简要介绍《论语》的主要思想和核心观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 名篇解析:挑选几篇《论语》中的名篇,进行解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4.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份名篇,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5. 总结归纳: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深化对《论语》的理解和领悟。

6. 总结反思:与学生共同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让他们思考如何运用《论语》中的思想和道德准则去影响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六、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论语》的其他篇章,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2. 探究《论语》中的一些争议性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辩论。

3. 鼓励学生写作,以《论语》中的思想为主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七、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是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是否提出有深度的观点和见解。

2. 学生的理解程度: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表达,检测学生对《论语》中思想和观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的思辨能力: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道德准则进行思考和判断。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论语》的理解和领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得较为被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设计
孔子 《论语》
学而时习之
作业设计
1.读《论语》学而篇第一,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
2.背诵《论语》学而篇第一。
教后反思
课题
《论语》阅读推荐课
主备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通过推荐和交流,使学生初步了解《论语》的大体内容,体悟圣者的谆谆教诲,在潜移默化中明辨是非美丑,领悟做人的道理。
2.激发阅读兴趣,制定阅读计划,引导学生带着准备去读书,并做好读书笔记。
3.通过阅读交流,将某些道德说教化为生动的形象展示,激发阅读兴趣。
重、难点
场景二:小明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但他刚转到我们班来,不为同学所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榜了。老师引用了《论语》中的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场景三:小强读书总是囫囵吞枣,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凶,爸爸问起书中的内容,他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爸爸批评他:“孔子不是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一定要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四、制定计划,课外阅读
1.分小组制定阅读计划表。
2.发放交流读书单,为读书交流课作准备。
五、小结
同学们,宋朝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学习《论语》,我们可以获取很多知识。这节课,我们走进了论语,聆听了孔子的教诲,感谢孔子穿越两千年的时空为我们送上的经典,有《论语》相伴,相信我们的童年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
2.自由练读,读通读顺。
效果检测:指名朗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评价)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接力赛读,强化练习。
男女生来一个集体接力比赛读,接力规则:以每一个标点为界,准确接读。(及时总结学生赛读情况)
4.配乐朗读,读出韵味。
我们配上轻柔舒缓的音乐,模仿一下古人的摇头晃脑,就更能读出文言文的感觉和韵味。来,自己试一试。(配乐练读)
子曰:“学而( ),( )?有朋( ),( )?人不知( ),不亦( )?”
(四)学习之旅第四站——“我会用”。
请阅读下面的场景,你能选择论语中的句子用在里面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场景一:全国小学生夏令营北京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面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地高兴,欢迎你们来到北京。”
1.将精选的70多条名言警句诵读默记,聆听先辈的喃喃细语,规范自己的言行。
2.通过阅读交流,将某些道德说教化为生动的形象展示,激发阅读兴趣。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课前预习:
1.了解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生平、思想及其作品。
2.初步了解《论语》一书。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展示书名
1.“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效果检测:指名朗读,集体诵读。
(二)熟读了课文,我们进入学习之旅的第二站——“我会说”,说一说对课文的理解。
1.默读理解
2..交流分享
你对“学而篇第一”里的哪句话最感兴趣,你能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交流分享一下这句话的理解吗?
重点引导: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指名说句意,理解关键字)
1.师:同学们,我们来对对子,怎么样?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
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都来一本书——《论语》。
三、精选语句,体会感悟。
(一)打开书,我们开始学习之旅的第一站——“我会读”
1.老师领读“学而篇第一”,正音示范。
3.师: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了他及其弟子言行,编撰成《论语》一书。(板书:《论语》)生齐读。
4.指名介绍《论语》。
《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语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儒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二、出示名言成语,巧妙荐读。
习:温习、复习;练习、实践
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复习不断实践,难道不是很愉快的嘛?这是孔子教给我们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板书“学而时习之”)理解句子。
(三)孔子的话字字珠玑,句句精华,值得我们反复诵读,熟背。让我们接着走进学习之旅的第三站——“我会背”
用填空式方法帮助背诵。
子曰:“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
2.师:同学们,知道孔子吗?(出示画像)
(1)谁来说说孔子的生平?(指名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一生:“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赞周易,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