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陵寝建筑赏析1
中国帝王陵

古代封建帝王制度下生死的同一————论明清二代帝王陵寝建筑摘要中国古代帝王陵寝是我国古代建筑体系中规格最高的,前期出于对封建制度下帝王至高无上的推崇,陵寝庞大复杂,后期植根于正统的儒家礼制思想既强调尊卑有序、等级森严, 又能体现出对先人“志意思慕之情”。
中国传统建筑基本上都逃不出这种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而作为封建制度下最高一级的帝王,其陵寝建筑一直是后世研究的典范,其中明清二代封建制度到达鼎盛,其陵寝更能反应出古代人们视死如生的等级概念。
关键字:明清建筑帝王陵寝园林封建等级前期帝王陵寝的建筑中国建筑历史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东方魅力。
神密静穆的陵寝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
其实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坟墓这种建筑形式,而在殷周时期的墓葬是没有坟丘的。
中原地区出现坟丘式墓葬,在等到孔子时代,当时孔子把父母亲合葬,曾说:“古也墓而不坟”。
而根据河南发现的属于纪元前五世纪中叶的固始侯古堆的宋墓,可以推断在春秋中后期,中原地区就已出现坟丘高大的陵墓建筑。
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社会奴隶主贵族已经没落,以宗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开始瓦解,以家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开始兴起了。
一方面是由于在当时,建筑大型的坟墓,由于棺材的重数多,陪葬品的数目也多,所以墓室就要扩大,所挖掘墓圹的土方就加多了。
而陵寝一词也是出现在这一时期,据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一书中,记载有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一句,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将君王的坟墓称为陵。
这既是由于在古代,帝王作为封建等级最高的一级,人们将其视为山陵,也是由于其坟墓高大也如山陵一般。
这同时也是至高无上皇权的象征。
园寝制度的起源与古代帝王墓葬制度息息相关, 在东汉班固《前汉书·郊祀志》,东汉蔡邕所著《独断》中均有记载。
原先作为祭祀场所的宗庙建筑出现“陵”旁, 古制宗庙包括包括“庙”和“寝”, 这两个部分是相连接的。
秦始皇即位后不久即着手营建“山陵”,并把宗庙中的“寝”单独设置于墓葬一侧, 功能保持不变, “寝”与“陵”合称为“陵寝”, 自此“寝”从宗庙中剥离成为单独的一组祭祀建筑,这种制度为西汉采纳。
秦始皇陵的陵墓布局及其象征意义

秦始皇陵的陵墓布局及其象征意义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古代皇家陵墓之一。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他的陵墓布局充满了象征意义。
本文将对秦始皇陵的陵墓布局及其象征意义进行探讨。
一、整体布局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千米,包括陵园、骑兵坑、兵马俑等构成。
陵墓内部包括前殿、中殿和后殿三部分,形成了“山门、宫殿、宝殿”三重结构。
前殿周围建有城墙,城墙外部还有一条环陵的秦始皇陵护城河,整体布局严密有序。
1. 前殿:前殿作为整个陵墓的入口,象征着秦始皇统一国家的意志和威严。
前殿的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体现了皇帝的权力和地位。
2. 中殿:中殿是陵墓的核心部分,是秦始皇的陵墓所在地。
中殿的布局十分严谨,以中轴线为主,左右对称,代表着秦始皇一统六国的伟业,折射出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3. 后殿:后殿是陵墓的尾部,象征着秦始皇生命的结束和归宿。
后殿建筑庄重肃穆,内设有皇帝的灵柩和丰厚的陪葬品,体现了秦始皇对死后永恒统治的期望。
二、象征意义秦始皇陵的布局不仅仅是空间的分割和安排,更是秦始皇思想的体现和统治理念的象征。
1. 皇权至上的象征:秦始皇陵的布局中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整个陵墓的布局严密有序,展示了皇帝的权力和地位。
前殿、中殿和后殿的层层进入,代表着皇权的层层紧逼,显示了秦始皇统一全国、一统江山的决心和能力。
2. 阴阳相互制约的象征:秦始皇陵的布局中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思想。
陵墓内的前殿、中殿、后殿三部分构成了阴阳平衡的结构,寓意着天人和谐、皇权与民权相辅相成的理念。
3. 周而复始的象征:秦始皇陵的布局中体现了周而复始的宇宙观念。
整个陵墓的形制呈圆形,象征着宇宙的循环和再生。
尽管陵墓内的皇帝已经逝去,但整个陵墓依然活跃着,象征着皇帝的永恒统治。
4. 一统天下的象征:秦始皇陵的规模庞大,象征着秦朝统一天下的壮举。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 庄子· 知北游 》
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二、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 三、等级观念 四、发展过程 五、实例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
------《释名· 释丧制》
·桑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致思慕之地也
“墓,冢螢之地,孝子所思慕之处。”
双墩一号汉墓内部结构图(安徽省考古研究 所特别提供,汪景辉等绘制)
帝王陵墓-东汉
• 西汉时期寝殿一般建筑在陵园之 中,庙建于陵园之外,大规模的 祭祀典礼多在庙中进行。东汉把 这一礼仪移置陵园中。 • 东汉陵园四周的建筑也与西汉相 异,不筑垣墙,改用“行马”。 通往陵冢的神道两侧还列置成对 石雕。东汉开创了在神道两侧建 置石雕生的先例,。这一建制为 以后各朝所沿用并发展了。 东汉 帝陵地下建筑改变了西汉以柏木 黄心为椁的制度,多用石头砌建 椁室,称为“黄肠石”。
• 第三,祠堂规模更大,用石材建造的石祠或石庙成 为一种时尚。
孝堂山石祠 是我国目前 发现最早的 祠堂。祠壁 用石块砌成, 屋顶用石板 覆盖。雕出 脊背、瓦垅、 勾头、连檐。 祠内东西北 三壁和隔梁 上雕刻36组 画像。
•
第四,墓前起阙之风盛行于汉代。墓阙的高低和多 少,取决于墓主的身份地位。
仿木构型以高颐阙为代表,双阙对峙,两阙间距13.6米。西阙较 完整,高5.99米,由台基、阙身、阙楼、屋顶四部分组成。
厚葬之制
•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政治 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 ,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 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 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 •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厚葬之风最盛 行的时期。包括珍宝、明器、陶 俑、车马、粮食等,身前身后的 用品无所不有。
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群之一
01 建筑结构
03 建筑特色 05 典型陵墓
目录
02 历代皇陵 04 建筑形式
基本信息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 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 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 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 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十三陵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 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 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典型陵墓
秦始皇陵
明清皇陵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 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风水观念 祭祀特征
宗教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宫殿建筑所反映的是 一个时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最高成就。宫殿建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保留至今的仅有明、清两代的宫殿。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1.宏伟壮丽: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呈现出宏伟壮丽的规模和雄伟庄重的风格。
这是因为古代帝王和贵族们认为陵墓是永久的象征,必须体现出他们的权威和地位。
陵墓建筑常常由大规模的石墓、宫殿、墓道和祭祀建筑组成,整体气势恢弘,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2.地形选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选址非常讲究,通常选在地势高而水势旺盛的地方。
这种选址可以增加陵墓的气势和威严,同时也可以使墓地保持湿润,符合古人对“山水气”的追求。
地形选址的重要性体现在明代十三陵,它们都选址于北京西北的紫金山脉中,地势高大而壮丽。
3.器物陪葬: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会陪葬大量的器物,这些器物包括陶瓷、玉器、铜器、翠玉等。
这是因为古代帝王和贵族们相信,陵墓中的陪葬器物可以为他们在阴间提供享受。
这些器物不仅代表了社会的物质繁荣,也体现出古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4.墓室布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墓室布局讲究均衡和对称。
一般来说,陵墓的墓室分为前室、后室和侧室。
前室通常用于举行祭祀仪式和迎接来访者,后室则是主要的墓葬空间。
两侧的侧室则常常作为陪葬墓室,用于安放陪葬品。
5.墓道设计: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会有一条向下的墓道,用于连接地面和墓室。
这个墓道被认为是通往阴间的通道,也是死者与世界的接触点。
墓道的设计非常讲究,一般会有石门、石阶和石道,以保护陵墓的神秘性和尊贵性。
6.装饰和雕刻: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常常进行装饰和雕刻,以彰显建筑的尊贵和富丽。
陵墓的大门、石墙和墓碑上常常会雕刻龙、凤、琉璃、云纹等吉祥图案,象征着皇室的权威和繁荣。
这些装饰和雕刻不仅体现出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也反映出古代帝王和贵族的身份和地位。
总之,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科技水平。
它们不仅是古代帝王和贵族的墓葬,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外建筑史第11学时 中国陵墓建筑

3. 古代帝王陵墓地宫结构的演化
帝王墓穴及棺椁在汉初以前,多为石质。 西汉主要用特殊木材修造地宫,称“黄肠题凑”。 东汉以后,棺椁都用木质制作;地宫,除唐朝是直接在开凿的山洞中就地 营造外,都是用砖石发券垒建。 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筑大型墓室。
4. 帝王陵墓的地面建筑
石牌坊
第11学时:中国陵墓建筑
一、陵墓建筑发展概况 1.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和陵墓类型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差异,不同民族的观念 和传统习俗的差异,所以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种处理已故亲属的丧葬方式。 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等。
陵墓类型:陵墓是安放故人遗体,祭奠故人的场所总称。若分开来讲,陵 一般指地上建筑,墓则是地下部分。因此陵墓可分为:无陵无墓、有陵无墓、 有陵有墓三类。
2. 陵墓建筑的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常见的墓葬形式是土坑竖穴墓,是由地面垂直下挖而成。 殷商时期,墓葬中开始出现墓道、墓室、椁室以及祭祀杀殉坑等。其中最有代表 性的是武官村大墓和安阳市小屯妇好墓。
武官村大墓
小屯妇好墓
周代陵墓,地面之下的棺椁有等级规定:天子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二重。 而且地面开始出现封土。
明十三陵神路是由石 牌坊、大红门、碑楼、石 像生、龙凤门等组成的。
泰陵是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 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坐落在永宁山下。整个陵寝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门、 坊、碑、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
唐乾陵因山为陵的目的是以山的 高大雄伟气势和永恒来衬托皇帝的权 力至上和永垂不朽。
北宋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 祯的寝陵。位于河南省巩县境内,嵩山北麓 与洛河间丘陵和平地上。陵区以芝田镇为中 心,南北约15公里,东西约10公里。永昭陵 规模庞大,建筑雄伟, 虽历经千年风雨,饱 受战乱抢掠,但至今仍不失皇家陵园的恢宏 气势。整个陵园遵从封建的风水地形堪舆学 说,依地势而就,傍山依水,东南穹窿,西 北低垂,由“皇帝陵”、“皇后陵”和“下 宫”组成,神道两侧的石刻群形态逼真,雄 浑高大,栩栩如生,其中“瑞禽”和“角端 ” 更是雕刻史上的杰作,堪称世界绝品。
十三陵明朝帝王的陵墓与世俗之美

十三陵明朝帝王的陵墓与世俗之美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璀璨辉煌的一个时期,而十三陵则是明朝帝王们的安息之地。
这些陵墓不仅仅是历史遗迹,更是一种世俗之美的体现。
它们既展现了明朝帝王的雄伟与尊贵,又融入了自然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本文将通过分析十三陵的建筑风格、景观设计和文化内涵,探讨明朝帝王的陵墓与世俗之美。
一、建筑风格十三陵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明朝封建帝制的影响,以庄严、雄伟、富丽堂皇为主要特点。
例如,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显陵,其建筑群体包括神路、大道、石像门、石砖桥、华表等。
在这些建筑物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楼,它作为显陵的主体建筑,显露出明代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
明楼的外观高大雄伟,内部精美绝伦。
其建筑布局和装饰细节处处体现出明朝帝王的统治地位和世俗之美。
二、景观设计除了建筑风格,十三陵的景观设计也是展现世俗之美的重要方面。
明朝帝王将传统的风水理念融入陵墓的设计中,用水、山、林等自然元素创造出令人赞叹的景观。
例如,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神陵,其景区内有天寿山、宝石山、灵岩、千步百花廊等,以及琼台、彩云舫等人工建筑物。
这些景观设计展现了明朝帝王对自然美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们世俗之美的品味和追求。
三、文化内涵除了建筑风格和景观设计,十三陵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明朝帝王在陵墓的藏品选择、书法、绘画等方面表达了他们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例如,万历皇帝的陵墓——穆陵,其中的宝顶石刻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品之一。
宝顶上的题字楷书精美而庄重,充分展现了明朝皇帝的文化素养和才华。
此外,十三陵的壁画、石刻等艺术品也体现了明朝帝王对艺术美的追求,堪称世俗之美的珍品。
综上所述,十三陵明朝帝王的陵墓展现了建筑风格、景观设计和文化内涵等多方面的世俗之美。
这些陵墓不仅仅是明朝帝王的安息之地,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十三陵的研究和欣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明朝帝王的统治和时代的风貌。
这些陵墓的存在,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应该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保护。
浅析中国古建筑之皇陵

浅析中国古建筑之皇陵摘要:中国古代建筑按功能分为以下7 个大类:居住建筑、城市公共建筑、宫殿建筑、礼制与祠祀建筑、陵墓建筑、佛教建筑、园林和园林建筑。
陵墓建筑,是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
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
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遗物、代用品、殉葬品。
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
大致说,汉代以后,帝王墓葬称陵,臣庶称墓。
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帝陵。
明北京昌平十三陵是一个规划完整、气魄宏大的陵墓群。
关键字:中国功能古建皇陵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最迟在3000 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 个时期。
直至2 0 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而以玄学、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
充满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
中国古代皇陵景观在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中,受到风水形势学意识、法自然意识、伦理意识的制约和影响,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景观形态。
借鉴景观设计学的相关理论,把皇陵景观从场所、伦理、符号三个角度进行分类研究。
皇陵景观场所根据皇陵系统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可以划分为重势型和重形型两种类型:其中重势型场所包括强势型模式、强势弱形型模式、山势型模式;重形型场所包括强形弱势型模式、强形型模式。
同样地,皇陵景观伦理根据皇陵系统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可以划分为重理型和偏情型两种类型:其中重理型伦理包括强理型模式、强理弱情型模式;偏情型伦理包括强情弱理型模式、强情型模式。
皇陵景观符号根据皇陵符号的形态特点可以划分为几何型符号和象征型符号两种类型,象征型符号包括图形象征和数字象征等等。
通过不同视角的研究从整体上把握了皇陵景观的特点和一般性规律……在总体布局上,它采用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形若都邑、轴比皇城等手法;在空间形态上,它采用了有无同一、大象无形,有无相生、高山景行,韵生象外、景外之景等手法;在流线处理上它采用了进程铺垫、序列展开,轴线辅翼、统驭辐射,巧施因借、意凝神聚等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
陵墓是安放故人的尸体,祭奠故人的场 所的总称。
若分开来讲,陵一般指地上建筑,墓则 是地下部分。
陵墓景观可分为: 无陵无墓
有陵无墓
有陵有墓
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不同民族的 观念和传统习俗的差异,所以在我国历史上形成 了多种处理已故亲属的丧葬方式。
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等。
第三节 陵寝建筑赏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陵寝建筑的定义 陵寝建筑的意义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 中国古代帝王丧葬制度的演化
本次课内容:
1、掌握寝陵建筑的涵义及意义 2、掌握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和了解丧葬 制度
第一节 陵寝建筑的涵义
陵寝建筑—— 一般指古代帝王的墓葬。
陵—— 指高大突起的土堆;
殷墟王陵
• 殷墟王陵遗址位于安阳市洹河北岸的武官村北地,与小屯村的殷墟宫殿宗庙 遗址隔河相望,与东面的洹北商城遥相呼应,共同组成了闻名中外的殷墟遗 址。它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近200亩。从1933年起至今, 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 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和陶器,举世闻名的司母戊方鼎就发现于这 里。殷墟王陵遗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与祭祀场所,被国际专家学者誉为世界 “第二个古埃及”,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 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它的发现,确 证了殷墟商代都城的历史地位,直接推动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研究,成为探 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殷墟王陵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的重要组成 部分,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了殷墟遗址。建有 M260大墓揭示展示和保护房工程、12座王陵大墓的植被标示以及480余座祭 祀坑、兽祭坑展示工程等。目前,殷墟王陵遗址已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集文 物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大型遗址公园。
第二节 陵寝建筑的意义
“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 ------《释名·释丧制》
中国为宗法之邦,崇拜祖先,与风水有较 大的关系,被历代皇帝注重。
1.侍奉意义: “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
至也。”----《中庸》 布局按前朝后寝设置(按活人看待)。 2.纪念意义: 对死去的先人的纪念,表达思念之情。
• 这样的陵墓群有六个:位于河南巩县的北宋帝王 陵墓群;位于浙江绍兴的南宋帝王陵墓区;位于 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位于易县的清西陵;位于宁 夏银川贺兰山脚下的西夏王陵;位于北京的明十 三陵。
(二)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演化
封土形制:是关于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 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大型陵墓建造是中国封 建伦理对孝道的一种规定,也是对帝王生前就 安排死后的“奢侈生活”行为的维护。“厚葬 以明孝”起源于周礼。
第四节 中国古代帝王丧葬制度的演化 (一)古代帝王的葬制的演化
中国古代帝王的葬制经历了由单葬制、陪 葬制到群葬制的演化过程。
单葬制
• 即一个皇帝一个完整的陵墓区。
• 选点分散,陵园独立。
• 汉武帝之前的帝王都是这种葬制。著名的 陵墓,有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
陪葬制
• 即在帝王陵园外围有生前的爱将、功臣、 贵戚的陵墓陪伴,形成以一代帝王陵为中 心的陵墓区。
• 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 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 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 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 累。” 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 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乾陵
• 乾陵:乾陵位于西安80公里的梁山。是中 国唐代高宗皇帝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地, 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夫妇皇帝合 葬陵。
• 洞里自然分成“上 室”和“下室”。 上室在洞口处,是 他们的公共居室。 下室在洞的深处, 是他们的公共墓室。
• 山顶洞人的成员都 是平等的,遵守共 同的习俗。他们生 前互相保护,死后 也埋葬在一起。
3、新石器时代开始 ,人们深掘土坑,把尸体埋在 地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土葬。
距今7000-5000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仰韶 文化遗址中,发掘了2000多座墓葬,其中绝大多 数都是土坑藏。
2、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类已经对死者进 行有意识地埋葬。
如:山顶洞人公共墓室
山顶洞人公共墓室
• 山顶洞人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他们居住在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东北部,海拔 170 米的一 个天然山洞里,因而被称为山顶洞人。洞长约 12 米,宽约 8 米,面积为90 多平方米,可容数十 人生活。
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了:
• “覆斗方上”式 • “以山为陵” • “宝城宝顶”式
1、覆斗方上式
即在地宫上方用黄 土堆成三阶逐级收缩的 方形夯土台,形状很像 倒扣的斗。这种封土形 制沿用的朝代最多,自 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 之后,又被宋朝选用。
以秦始皇陵墓的墓冢形体最大
周朝
隋朝、宋朝
2、以山为陵
• 这种葬制始于汉朝,到唐朝,群臣陪葬成 了一个固定的制度。著名的陵墓有,位于 陕西茂陵县的汉武帝的茂陵,位于陕西乾 县的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等。
群葬制
• 即同一朝代的帝王及其后妃、子女的陵墓集中在 一个陵园内的葬制。
• 这种葬制始于北宋,沿用于明清。这种群葬制还 影响到与宋朝同代的党项羌族的王朝——西夏。
5、春秋中期开始,中原地区的土丘坟已经出 现。但是,帝王陵墓之外的一般坟丘,基本 上都是圆锥形或半圆形。但是帝王帝王陵墓 封土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
• 墓呈“甲”字形,墓道 在墓室南部,呈坡状, 墓室为一长方形竖穴坑。 墓室底有一腰坑,内有 一人一大玉戈。在墓道 填土内,有集中在一起 的22个人头骨。
火葬墓坑
水葬用的木筏
湖中的水葬台
天 葬
天葬是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 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认为可以带到天堂。跟 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一种方式,其本质 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要受到 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会形成不同的 天葬仪式。
庙——
宗庙的正殿称庙,后人祭祀死者 灵魂的地方。
寝 ——
原指宫殿后部的寝宫。 秦汉时期,开始在帝王墓的侧面建寝,象 征宫殿中的“寝宫”,专供帝王的衣冠、几杖 和日常生活用具,以便帝王的灵魂享用。
备注: 古代宗庙的正殿称庙,后殿称寝,合称寝庙。 几杖——坐几和手杖、皆老者所用,古常用为敬老者之物,亦用以 借指老人。
悬棺葬
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 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 下临深溪,无从攀登。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 死者越是尊敬。
古代埋葬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并不掩埋同类的尸体, 而是弃之于原野山谷。
就是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 为墓冢,气势宏大,雄伟壮观。唐朝帝王陵 墓最常使用这种封土方式。
尤其是海拔1188m的嵕山的李世民昭陵 和海拔1048m的梁山的李治、武则天的乾陵 最为雄伟,连秦始皇的封土坟头也难相比。
以 山 为 陵
唐朝
昭 陵
唐Hale Waihona Puke 宗昭陵• 昭陵依九嵕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 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 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 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
土葬
土葬,葬式之一,又称埋葬, 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流 行于世界各地,一般是把尸体 先装在棺材里,然后再把棺材 埋在地里(区别于‘火葬、水 葬’等)。穆斯林埋葬死者不 用棺材主张薄葬,提倡节约不 主张立墓碑,不允许有陪葬品。 以色列的犹太人埋葬死者不用 棺材,散居世界各地的绝大多 数的犹太人埋葬死者不用棺材。
明朝、清朝 宝城宝顶
明孝陵
朱元璋的皇后马 氏,先朱元璋而 逝,葬入孝陵, 因马氏的谥号为 “孝慈”而命名 的。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 省唐山市遵化市 西北30公里处, 西距北京市区125 公里,占地80平 方公里。是中国 现存规模最宏大、 体系最完整、布 局最得体的帝王 陵墓建筑群。
东周三王陵
洛阳作为东周都城有515年,历经25帝。这些帝王,死后均应葬在洛阳,东周王陵大致可以分为周山、王城和金村三个陵区。 其中金村陵区即位于孟津县平乐镇境内金村、翟泉一带。 金村位于汉魏故城北端,南临伊洛平原,北有邙山屏障,《水经 注》记:“翟泉在洛阳东北,周之墓地,悼王葬景王于翟泉,今洛阳太包中大冢是也。”太包位于汉魏故城东北角,1962年, 考古工作者钻探一座长19米,宽14米,深12米的大墓,墓道长达60米,大墓周围又有20余座大小墓葬、车马坑等,这座大墓 可能是周景王墓。《水经注.洛水》有记:“洛水有东北经三王陵东北出。”清王先谦《合校水经注》载:“三王或言周景 王、悼王、敬王也......,悼、敬二王与景王俱葬于此,故世以三王名陵。”史书有记周威烈王陵也在金村一带。1928年, 金村发现周代大墓8座,被盗掘出数以千计的金银器、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加拿大怀履光、日本梅原末治分别将所盗 文物编入《洛阳金村古墓聚英》二书。 金村周王陵出土文物之丰,大多精美富丽,形制特殊,堪称绝无仅有,具有很高的 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成人葬器开始使用棺椁,儿童使用翁棺。
陵墓木椁示意图
翁棺
• 翁棺的口缘饰一周长乳钉,束腰尖底,下腹部有 一小圆孔。翁棺多用于成殓夭折的婴儿尸体,腹 部留小孔以供其灵魂出入。这类翁棺多埋在住房 附近,而不是埋入氏族公共墓地,说明儿童受到 了特别的照顾。